大吴小吴的由来

小川

<h3>  说起大吴小吴有些陌生,它们位于延津县小谭乡管辖区!</h3><h3> 《李大吴》村位于河南省新乡市延津县城西5公里处,新长南线从村北穿过。全村共有人口1600人,2600亩耕地,32名村民代表,18名党员,共分8个村民小组。该村依靠本村资源积极发展养殖业,成为有名的养殖专业村,同时还积极建设沼气配套建设,大力发展新型能源。</h3> <h3>《周大吴》村位于河南省新乡市延津县小潭乡西南,东临寨子村,北临李大吴村,西接小吴。全村共有人口1500人,2260多亩耕地,42名村民代表,26名党员。支柱产业为板蓝根栽种。</h3> <h3>  《闫大吴》村位于河南省新乡市延津县小潭乡,东临周大吴,西接西古墙。全村共有人口1361人,303户,2260多亩耕地,32名村民代表,29名党员,共分8个村民小组。该村地理位置优越,村内主要有运输业、加工业、养殖业,工商业蓬勃发展。该村主要有柳编产业,使群众增加了收入,成为村里经济增长的亮点。</h3> <h3>《小吴》位于延津县小谭乡,东临里七村西邻原阳县北邻寨子村周大吴村。人口1600多名,面积:216.5公顷。小吴以种植胡萝卜为多。</h3> <h3>  那么这大吴小吴名字的由来是怎么回事呢?</h3><h3> 延津县小潭乡有三个“大吴”村,一个“小吴”村。据说,这些村名均和古代军事家吴起有关。</h3><div>  战国时候,军事家吴起在黄河岸边的延津县屯兵抗秦,修筑“吴起城”。《东周列国志》有记载,吴起作为三军统帅,他和士兵穿一样的衣服,吃一样的饭,行军不骑马,和士兵一样步行,一样背军粮,开辟了“官兵一致”、与士兵同甘共苦的最早范例。</div><div>  传说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名士兵在行军途中脚上长了疮,因无条件医治,作为统帅的吴起,竟然亲口为士兵吸脓。这位士兵的母亲知道了这件事,哭得很伤心,像儿子要死了一样,别人对她说:“你的儿子是小兵,吴将军是领兵大元帅,却亲口为你儿子吸脓,这对你儿子是多么大的抬举呀!你还哭啥呢?”这位士兵的母亲说:“众位有所不知,想当年,孩子他爹都是在吴将军手下当兵,身上生了疮,吴将军亲口为他吸脓,他的疮好了,上阵打仗不要命,很快就战死了。现在吴将军又为我的孩子吸脓,我想孩子也会像他爹那样卖命,离战死的日子不会太远了!”从此,吴起爱兵如子的名声在百姓中广为传颂。</div><div> </div> <h3>  后来,吴起在楚国推行新法,被贵族乱箭射死。楚国贵族又搜查吴起的妻儿老小,吴起的两个儿子连夜返回父亲吴起的老根据地——延津,当地百姓出于对吴起深厚的感情,将吴起的两个儿子隐藏起来,安全地躲过了搜查。<br></h3><div>  从此,吴起的两个儿子就在延津长期隐居生活下来,据说,人们出于对吴起的怀念之情,把吴起的大儿子居住的地方称为“大吴”,把吴起的小儿子居住的地方称作“小吴”。而“大吴”村发展较快,人口繁衍较多,根据居住姓氏又分“李大吴”、“周大吴”、“闫大吴”三个大吴村。</div> <h3>以上为《县志》记载。不为作者编写!</h3> <h3>作者简介:王豫川,延津县李大吴人。从事高空作业,延津摄影协会会员,</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