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切怀念 难忘恩师

崔守珍

<h3>  <b>今年——2018年,我们平定师范六八届44班同学毕业整五十年了。</b></h3><div><b> 五十年过去了,我们仍然很怀念那平师校园,怀念那平师课堂,怀念老师谆谆的教诲,怀念师生深深的情谊。</b></div><div><b> 三年求学路,一生师生情。</b></div><div><b> 2016年元旦,同学们聚会时,师国樑老师、李致凯老师、梁凤鸣老师、吴彦章老师和我们欢聚一堂。聚会后,同学们又去太原看望了我们的班主任李锦秀老师。</b></div><div><b> 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我们感谢恩师的培育之恩,祝福恩师健康长寿。 我们这些七十岁的学生和八十岁高龄的恩师在一起,我们感到无比的幸福。</b></div> 后来的日子里,我们知道了没能参加我们聚会的语文老师王毓桂、数学老师毛英杰、音乐老师王铁夫、美术老师杨祥林几位恩师已先后与世长辞。<div> 再后来,2016年元旦和同学们一起聚会的吴彦章老师也因病仙逝。我们感到十分悲痛,深深怀念着我们的已故恩师。</div> <h3><b>  &nbsp;</b></h3><h3></h3><h3><b> 今年,我们班纪念毕业五十周年,在开展“满满精气神 激情迎新年”的征集同学照片,回忆学生时代的网络活动中,王志英同学联系到了这几位已故恩师的家人,收集了恩师生前部分相片和他们子女的回忆录。</b><br></h3><b> 对于恩师家人为我们献出他(她)们的回忆文章,献出恩师生前的珍贵照片,我们深表敬意。<br></b><b> 看照片,读文章,我们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为感念可敬的老师,特作“深切怀念 难忘恩师”美篇。</b> <h1> </h1><h1></h1><h1><font color="#b04fbb"><b> &nbsp;</b></font></h1><h1><b style=""><font color="#b04fbb"> </font><font color="#ed2308">使学生对教师尊敬的惟一源泉在于教师的德和才。</font></b></h1><b style=""><font color="#ed2308"> ———爱因斯坦</font></b> <h3><b><font color="#b04fbb">  &nbsp;</font></b></h3><h3><h3><b><font color="#010101"> 平定师范的50年,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栉风沐雨、披荆斩棘、艰苦奋斗的五十年;是艰难探索、励精图治、创造辉煌的五十年。……历任领导爱校如家,治校有方,为学校的发展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历任教职工辛勤耕耘,无私奉献,为培养人才献出了宝贵的青春年华,甚至生命。他们是平定师范历史的真正创造者,他们的英名长在,业绩永存。</font></b></h3><b><font color="#b04fbb"> </font><font color="#010101"> ——摘自《平定师范校志》</font></b></h3> <h1><b><br></b></h1><h1></h1><h1><b>为国为民,出生入死,</b></h1><h1><b>丹心浩气垂青史<br></b><b>运筹帷幄,励精图治,<br></b><b>范风典行昭后人<br></b><b> <br></b><b>——怀念恩师王守政书记 </b></h1> <h3> <b> 王书记是我们念师范时的校党支部书记。我们和王书记的女儿王志英是同班同学。在学校学习期间,志英和我们同吃同住同学习同劳动,看不出有什么特殊的地方。 </b></h3><div><b> 我们印象中的王书记平易近人,生活简朴,给我们作报告时非常认真,声音洪亮,吐字清楚。 </b></div><div><b> 毕业五十年后,回忆当年师范学习生活,志英才给我们说起她的父亲不平凡的经历。 王书记是昔阳人,曾做过店员,参加过昔西抗日游击队,担任过村党支部书记,抗日游击队和新编十旅指导员,昔西敌工站工作员,高小教师。建国后,历任昔阳县高级小学校长、晋中专署行政干校副教导主任、汾西煤矿党支部书记,平师副校长,专职党支部书记,平定县医院党支部书记。 </b></div><div><b> </b></div><h1> <b> 《平定师范校志》里是这样评价王守政书记的:“王守政在平师任职期间,正值经济困难时期,他迎着重重困难,克服各种干扰,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的核心领导作用,维持了正常的教学秩序,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他热爱教育事业,坚持原则,沉稳干练,处事果断,赢得广大师生的尊敬与怀念。”</b></h1> <h3>  志英退休后,怀着对平定师范的特殊感情,对父亲的无限思念,写了《我与平定师范》回忆录,从五个方面作了回顾,这里节选的是第一部分。</h3><h3><br></h3><h3> ♢ ♢ ♢ ♢ ♢</h3> <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b>《我与平定师范》</b></span></h1><h5><span style="color: rgb(1, 1, 1);"><b> (节选) &nbsp;</b></span></h5><h3><font color="#010101"><b> (王志英) &nbsp;<br></b></font><font color="#010101"><b> 父爱如山 &nbsp;<br></b></font><font color="#010101"><b> &nbsp;<br></b></font><font color="#010101"><b> 我的父亲王守政受省委派遣来到平定师范并且担任平定师范党支部书记。在此期间,父亲的工作作风和成绩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 1962年,学校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加强教学。党政领导深入第一线。父亲作为党支部书记亲自上政治课,狠抓教学。1963年,为“晋中地区优秀教师会议”选送典型经验14份。1964年,晋中地区教育局在平定师范召开现场会,乘会议东风,学校党支部狠抓教学,制定了整动文风、学风的七项规定和八项制度,加强了学生的基本功训练,教学质量不断提高。1966年11月15日,晋中地区中等学校教学改革现场会在平定师范召开,父亲和另一位教师分别在大会上作了发言。父亲对工作就是这样兢兢业业,任劳任怨。</b></font></h3> <h3>  <font color="#010101"><b>父亲不仅工作出色,对子女的教育也十分严格。我和哥哥小学都就读于师范附小。我俩的学习成绩优秀,师范老师见了我父亲总会夸奖几句,我跟在父亲身后,这时总蹦跳到父亲身边,父亲的脸上立刻露出严厉的神色,这时我也意识到父亲又在批评我骄傲啦。<br></b><b> 后来考入中学后,我俩的成绩仍然优秀,哥哥获得奖学金并出榜公布。我在初中毕业后,学校要保送我到重庆军事秘密工厂,但因身体原因,后来被录取到平定师范。<br></b><b> 弟弟因年龄比我们小,父母很宠他,从小很淘气,不免挨父亲打。<br></b></font><font color="#010101"><b> </b></font><font color="#010101"><b><br></b></font> </h3> <h3><b>  我们长大了,哥哥参加了工作,后来又参了军。那时部队准备要让哥哥提干入党,函调信发来师范,父亲得到消息高兴不已,躺在炕上跟我妈说:“我的儿子错不了!”但后来不知什么原因,信没寄到部队,部队不得不让哥哥复原。</b></h3><h3><b> 我参加工作不久,县里举办教师集训。有一天,喇叭里广播各联校入党积极分子在大礼堂开会,我们联校通知我开会,父亲听了很吃惊,随后给我讲了一些党的知识,这时我看到父亲的脸上泛起了红光,嘴里还说:“我这俩孩子不用我操心了!”</b></h3><h3><b> 由于我在家里长时间带弟弟,父亲嘱咐弟弟:“听你姐的话,照你姐的样子做,我就更放心了。”是父母的严格要求伴随着我们长大。</b></h3> <h3><b>  入师范一年的学习生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br></b><b> 我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各方面适应了师范学校的规范要求,虽然父亲是学校领导,但是我严格要求自己,在生活、学习上一点都不搞特殊。<br></b><b> </b></h3> <h3>  <b>父亲生病时,我把药送到父亲面前,身边没有别人,我不由得眼泪汪汪。父亲教育我说:“我没事的。你要照顾好你妈,管好你弟弟。”我点点头。<br></b><b> 一九六八年,我师范学习毕业,参加了教育工作。多少年过去了,但是每逢想起父亲嘱咐我的话,我不由地对父亲肃然起敬,他是一位热爱党,相信以毛主席为首的党中央的好干部。<br></b><b> 在平定师范这所有着良好声誉的学校里,我度过了青春的岁月。这段过往的岁月,留下了读书的美好记忆。</b></h3><h1><b> </b></h1> <h3>  <b>时间过得真快,2003年的暑期结束,我的人生有了新的转折,我步入了退休年龄,从此走出了校门,成为了一名退休教师。 &nbsp;<br></b><b> 回想自己从一名师范生成长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在教育战线踏踏实实工作了近四十年的经历,心里对父亲充满了无限的感激和思念。是父亲要求我要堂堂正正做人,是父亲教育我要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是父亲鼓励我要克服生活中的困难,处理好家庭和工作中的烦事。我的每一点进步都饱含着父亲的殷切期望。 </b></h3> <h3><font color="#010101"><b>  退休后,新的学校又为我这个老人开了大门。一次偶然的机会,平定老年大学葫芦丝班招收学员,老干部局副局长硬是拉着我报名参加,这样,我就成了这个班的首批学员。 新学员开始开始上课了,很多新学员不认识简谱,老师指定我为他们补习。接受任务后,我重操旧业,开始写教案,讲课试唱,经过艰苦努力,教学效果令人满意。我想,父亲在九泉之下,也一定会支持我这样做的。</b></font></h3> <h1>  <b>  </b></h1><h3><b> 华年盛世,情缘不老。 我想,我这辈子是离不开平定师范的。因为这里是父亲工作过的地方,这里有父亲奋斗过的光辉业绩。这里有我跻身于教育战线,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的奋斗足迹。 &nbsp;<br></b><b> 我欣慰地告诉父亲:您的女儿在平师退休了 。您的大外孙也毕业于平定师范,参加了工作。您的小外孙大学毕业后,也是一名人民教师,已经在平师工作了。为完成先辈的夙愿,不忘初心,为放飞梦想继续攀登,成为跨世纪的平定师范人。 &nbsp;<br></b><b> 从1957年至今,六十年了,三世情缘,承承继继,平定师范如一棵不老的常青藤,我们一家如是藤上的枝叶。荣茂同根,难舍难分。 &nbsp;<br></b><b> 父亲 : 我说的您都听到了吗?您走得太早了,我想您</b>。</h3> <h1><b>&nbsp;</b></h1><h1><b> 人澹如菊,行标天地,</b></h1><h1></h1><h1><b> 丹心正气百世颂</b></h1><h1><b> 品逸于梅,功贯平师 ,</b></h1><h1><b> 芬桃芳李一路歌</b></h1><h1><b><br></b></h1><h1><b>——怀念恩师范雪野校长</b></h1> <h1><b>  《平定师范校志》这样写到 : 范雪野(1925——1978)中共党员,五台县人。1951年山西大学教育系毕业后分配到平师任教。1957年后担任教导副主任,1960年后担任副校长,主持学校工作,…… </b><b>后任榆次一中副校长、阳泉师范副校长、晋中师专教务副主任等职。</b></h1><h1><b> 范雪野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严于律己,严谨治学,勤奋自强,一丝不苟。在60年代为整顿学校文风,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做出了显著成绩,赢得广大师生的尊敬与怀念。</b></h1> <h1><b>  </b></h1><h1><b> 儿女怀念范校长</b></h1><h1><b><br></b></h1><h1><b>《怀念我们敬爱的父亲》</b><br></h1><div><b><br></b></div><h3><b> ——范雪野二、三事</b></h3><h3><b><br></b></h3><h3><b>  (长子 范沉田 )</b></h3><div><b><br></b></div><h3><b>一.奔赴“省立平定师范”</b></h3><h3><b> 一九五零年六月三十日是一个晴朗的好日子,正当爸爸手捧着盖有“中央人民政府高等教育部印”和“国立山西大学印”的毕业证,规划着日后的人生道路之时,傍晚间来了一位省委秘书长,由校领导陪同,召集教育系26名毕业生开会,让大家讨论,谁愿意留在省委当秘书,哪知道半个小时过去了,大家大眼瞪小眼谁都不啃气。无奈之下秘书长宣布散会,又用手指着爸爸说:范雪野你留下。爸爸一脸无奈地说:我还有个家啊!谁知秘书长却说,可以安排工作吗!爸爸又说:她又不识字,秘书长马上又说,可以到幼儿园。怎奈爸爸铁了心,大家不欢而散。<br></b><b> 一九五一年春节过后,爸爸和妈妈领着我,带着两个不大的行李,途径阳泉,而后租了两个小毛炉,妈妈和我各骑一个,爸爸还给我买了两个玻璃球蛋蛋玩,路过南天门,奔赴平定师范,开始了人生新的旅途。<br></b><b> 上世纪七十年代早期,我回平定探亲时,特意看望胡(yuxin)老师(五七年调平定中学)。他坐在炕上,拉着我的手回忆说:四九年解放太原前,阎锡山为保护山西大学学子,将山大迁到北京,为防止人员流失,全部关在钓鱼台的小岛上,桥上由他的部队架机枪把守,不得随意出入。可学生们一天两个窝窝头,实在饿的厉害。最后爸爸想了一个办法,先和部队当兵的沟通说,闫长官为保护我们,可我们快饿死了,让我们出去找点吃的吧!可士兵碍于职责又不敢放人出去,经多次协商,双方偷偷约定,傍晚时分,多一些同学一起冲过来,抱住士兵,士兵朝天放枪,而后一哄而散。大部分同学出去找山西老乡会去借钱,而爸爸去了乔荣秀(平定师范早期老师,爸爸的学长,挚友)丈人家,(乔的丈人是北京的资本家)借到了不少钱,回来解决大家的肚子问题。<br></b><b> 乔荣秀夫妻俩比爸爸早一年从山西大学毕业到平定师范任教。现在回想起来,实际上他们约好的,奔赴平定师范!这样做第一有了安身立命地方,第二又能报乔银秀和他的丈人当年施舍之恩。<br></b><b> 图恩不报非君子,这一从古代流传至今的哲学思想在爸爸身上体现的淋漓至尽。儿女们受用匪浅。</b><b><br></b><b><br></b></h3><h3><b><br></b></h3><h3><b><br></b></h3><div><br></div><h3><br></h3><div> </div><div></div><div></div><div></div><div></div><div></div><div></div><div></div><div></div><div></div><div></div><div></div><div></div><div></div><div></div><div></div><div></div><div></div><div></div><div><br></div> <h3><b>二.夹着尾巴做人</b><br></h3><div> <b> 人一生如何待人接物,爸爸说的最多的一句就是夹着尾巴做人。</b></div><div><b> 我一开始以为只有家庭出身有问题的人才应该夹着尾巴做人,后来才懂了,我大错特错了。</b></div><div><b> 人本是一个奇怪的动物,当别人不如你时,你会看不起,当别人比你强时,你会嫉妒,甚至记恨别人。如何处理人际关系,是人的终身大事。</b></div><div><b>  对于我们来说,从爸爸那儿学来,应该更好地传承下去。</b></div><div><b> 2014年,(后面的文章因有分歧,故删除,以后待续。</b></div><div><br></div> <h3><b><br></b></h3><h3><b>三.子时前不回家。 </b> </h3><div> 奔平定师范后,在我的记忆中,爸爸再没有夜晚11点以前回家的习惯。五十年代初期,里头仡佬的夜晚经常有狼,是从那个城墙豁口上来的。为防止意外,爸爸把我从倒塌院子里捡回的一支铁管,一头是方形的,早上上班时就带到办公室,晚上回家当做防身武器。过了几年,狼没有消息了,就做了火柱。有一次,我用它通火时,突然从方形管一头喷出来大量水蒸气,差一点烫了手。原来管子是通的,是一支日本人三八大盖步枪的枪管。可恶的日本人,四一年打死了我的老爷爷,今天又差点害了我。</div><div><br></div><div><b>四.自己给自己定成分。</b></div><div>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接二连三的三反五反运动,每次都的填写干部履历表,其中有一栏叫:家庭出身。如何填写呢?念了二十多年书的爸爸并不了解。爸爸的爸爸于一九四八年土改前就已经去世。不过,想到爸爸的爸爸那时候养过胶皮轱辘四套骡车,虽然八口人只有七亩半地,一亩地只能产七、八十斤粮食,远远不够吃,但相对富裕,于是掐指一算,提笔写下家庭出身“富农”。</div><div> 文革来临,富农加国民党员加走资派,于是全家被赶回老家。回到村里,二弟金田带二妹凤英去大队问大队长,我家的成分到底是依据什么划得?大队长说:你家的成分未定。因为土改时候你家没人在村里了。如果,当时有人在,可能划个中农或上中农。不过也好,享受了多少年富农的“幸福生活”。又锻炼了俩代人。</div> <h3><b>五.公私分明,不占公家任何便宜</b>。</h3><div> 上世纪五十年代有一年过年,有人送去两颗大白菜,正巧爸爸在家看见了,爸爸一边说,关心同事是对的,应该赞扬。可白菜是公家的,我不能接受,婉言谢绝。</div><div> 据二妹凤英讲:有一次到爸爸办公室,正要写作业,拧开笔帽,没水了。就把笔杆伸入墨水瓶准备吸墨,爸爸在一旁看见了说:那是公家的墨水,你不要用。墨水一毛六分一瓶,我给你钱,你上街买一瓶回来用。又有一回,二妹看见稿纸不错,想用几张。爸爸说:稿纸五毛钱一本,我给你钱,你去买来自己用,不要使用公家的。</div><div><br></div><div><b>六、急别人所难,平易近人。</b></div><div> 一九六三年夏某一天,下着瓢泼大雨。王毓桂老师的大儿子王健为了给小弟弟打奶,冒雨徒步涉水嘉河,到牛奶厂后对工人师傅说,嘉河边有一条大黑狗,好怕人。就在返回时,不幸遇难。</div><div> 下午,派出所打来电话说,洗马堰发现一个遇难的孩子遗体。爸爸听说了,马上拉了平车,步行大约十里,找到孩子的遗体,编着俩裤腿,袜子也没有穿,用平车将可怜的孩子拉回来,放在二院长廊下。这本来不是职务范围的事情,派任何人都能完成。可这是休戚与共同事的天大的事情啊!别人的儿子就是自己的儿子啊!</div><div> 今年十一月九号是爸爸逝世四十周年纪念日!</div><div> 愿爸爸在天堂身体健康,生活愉快!</div><div><br></div><div>       长子:范沉田 字宸天</div><div><br></div><div>          2018.4.15</div>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b> 《 回忆父亲》</b></h1><h1><br></h1><p class="ql-block"><b> (二女儿范芬英)</b></p><p class="ql-block"><br></p><h1><br></h1><p class="ql-block"><b> </b>爸爸做每一件事情都特别认真还特别虚心,有条件时尽可能征求每个人的意见。爸爸刚调到榆次一中,正赶上打防空洞,爸爸亲自动手把防空洞中的照明电源线拉好并整齐的排布在洞中的上半部,然后用钉子固定好,每个照布灯设计的位置特别合理,洞里的照明亮度特别充足,即不要浪费资源,还要保证洞中的照明不使每个人进出影响光线,真是恰到好处。</p><p class="ql-block"> 我是回家时碰上爸爸打防空洞,就带我去参观他的杰作。我当时想爸爸可是对家里的一切事情都顾不上过问的人,没想到爸爸还有这么专业的技能,打心眼里佩服爸爸对工作的认真态度。</p><p class="ql-block"> 还有一次是赶上爸爸在写稿子准备大会发言,他说我已经修改了三,四遍了,你给我看看。我说,我哪有你那水平,还是你自己吧。爸爸非常认真地对我说,我在打草稿时字要小,横排间隔一定要留的宽一些,主要考虑修改时有空位,每篇稿子一定要反复推敲,每个字要用词准确,每句话要通顺合理,别人一听会明白你的意思。爸爸说你给我看看我这稿子就是想听听你们年青人的思想,是否能理解我的写作意思。听了爸爸的话我好受感动,从此我受父亲的影响,在做每一件事情时向老父亲一丝不苟的精神学习,尽最大努力做好每一件事情。</p> <h3>  爸爸每次出差时背着一个灰色的单肩长带的小背包,里面啥时也装着书,一次从太原出差回来,老爸从来不逛大街,每次回来就是讲在坐火车时看书的内客,利用坐车的空闲时间学习了那些内容,那次老爸回来说学习是永无止境的,你有时间也要多看书,只要对我们有用,我们就要不分场合地加紧学习,不要虚度年华,学下的知识是自己的,别人是不会抢走的。爸爸还说我这次出差收获很大,我看了一本《汽车发动行使》说明书,已经理解了,现在给我一部汽车我马上就可以上路了。我看到爸爸说话时的高兴和自信,使我更加敬重我的老爸,我爸真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我也要好好向老爸学习,把我的工作搞好。</h3> <p class="ql-block">  爸爸在榆次一中工作时,每年的高考都是老爸的主考委员会的组长,从开始组织高考到高考完后判卷需要一个多月甚至更长些,在这期间老爸是封闭工作的,也就是在这期间有规定不许打电话,接见外人,回家住宿等等,老爸要一直坚持把工作做完后才回家。</p><p class="ql-block"> 此后回家还要把每次高考的试卷找一份,利用晚上后再把每张试卷做一次。我看到爸爸对每张试题做得非常认真,还时不时的说“我现在还可以,都能做出来”。我当时对老爸说你又不是考生,你现在还做这些题没有必要。老爸认真地说:人总是要跟上步伐,一天不学就要落后,虽然我不是考生但是知识不分年少,再说每年考题都有区别,只有经常做才能充实自己,不能把知识遗忘。从那以后,爸爸都要把每年的高考题抽时间做一遍,这样还可以锻炼自己的脑力记忆,时刻保持头脑清醒。</p><p class="ql-block"> 爸爸这种勤奋学习的态度时刻鞭策着我,对我日后的工作起着积极的作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范芬英)</p> <h1><b>  学生怀念范校长</b></h1><h1><br></h1><p class="ql-block"><b> (中师六班学士 徐士奎)</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b> </b> 平定师范校长范雪野,山西大学毕业,一九五一年二月分配到省立平定师范任教,以身作则,做到了行为规范的表率。领导全校教职工的业务学习,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研究和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他深入课堂教学、代课、听课,引导青年教师听老教师的课,集中听和7分散所取长补短,不断开展教研活动,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对青年教师和教学情况,当面提出应改进的地方。</h1><p class="ql-block"> 范校长说:教师的作用,就是在于一定的时间里把人类长期积累的知识扼要而系统地传授给学生,必须重视课堂教学。</p><p class="ql-block"> 范校长说:教师的授课如何,可否吸引同学,学生听课后兴趣怎样,尽管不同层次,不同年龄,不同专业,不同科目,有着不一样的课堂生活经历,但是他们的共同内容是一样的,那就是教师上课要应用适当和方法吸引学生,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并用自己个人魅力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读书也有人情的因素。</p><p class="ql-block"> 范校长说:课堂生活是学生生涯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如果把握不好,会带来负面效果,范校长的课堂场景的构建已成为学生的一个核心图景。</p><p class="ql-block"> 范校长在课堂上的具体表现,是课堂上一个个生动活泼的表现,显示了勃勃生机,他开启了课堂教学不断前进的时代步伐。</p><p class="ql-block"> 范校长上课按计划有序进行,维护了教师的良好形象,教材熟练,语言清晰,丰富的知识,赢得了同学们的尊重,和学生建立了相互信任的关系。在课堂教学中,采用的是启发式,平等对话式,判断和结论不是单独由老师做出,而是留给学生去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留给学生的思考题,让学生有充分的自信,勤于思考,质疑多问,尽量发掘和实现学生自己的潜能,然后教师指出正确的答案。</p><p class="ql-block"> 范校长在课堂是边讲边问,启迪学生思维,采取的是一种问答式的教学,不是一讲到底的灌输法。学生有更多的参与机会,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诱发学生解疑。发挥了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p><p class="ql-block"> 同学们都愿意听范校长讲课,目的明确概念准确,逻辑性强,教材处理合理,重点突出,能将新知识,新观点融汇到教学中,课堂结构完整,深入浅出,教态自然,主导作用和主体参与体现得好。让同学们在动中观察、探索,在静中思考,获智,让学生参与,老师指点,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启迪了学生的智慧,让学生在和谐愉悦的气氛中得到发展。</p><p class="ql-block"> 范校长重视思想教育,不斥责学生,不挖苦学生,而是激发学生的积极心态,引领学生学会做事,学会认智,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不是只教书不育人,不是让学生只会做题。是启发引导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知识水平与文化素质。范校长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和自主意识和习惯、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提高修养人格情感的思维过程。</p><p class="ql-block"> 范校长竭尽全力,自悟自研,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设备,抓紧埋头研究学术,安分守纪,按照正统规范教书授课,注意课堂的艺术性,科学性,积极考察研究。承受着党和国家的关怀,拼着自己的精力,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和教课任务结合起来,努力完成党交给的任务,得到了校党委.老师们和学生们的广泛认可。</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中师六班学士 徐士奎</p><p class="ql-block"> 2018年5月1日</p> <h3><b>  范金田同学:</b></h3><h3><b> 你爸是我最为尊重的师范领导之一。早在我刚入师范时,就听说他毕业于山西大学,曾是优秀的数学老师,因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成绩优异,被提拔为副校长,后来又主持学校的领导工作。我踏上平定师范的求学之门,第一次见他是在中操场,他赤着脚和同学们打篮球,他的朴实、亲和的作风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我留校任教,因学历浅薄,教学中常磕磕拌拌,他总是给我耐心的鼓励和细致的指导。我因“六二”机构精简被下放到附小,是他亲自找我谈的话,他和蔼可亲,循循善诱,使我打消了各种顾虑,逐步摆脱了悲观情绪,振奋精神,投入到新的工作岗位。我和药金梅结婚,他亲自和王守政书记一起到附小,送去祝福,使我们倍加温暖。文化革命中,你爸受到一些冲击,wg之后调离师范,回到晋中,仍然从事他所挚爱的教育领导工作,这是对他的高尚品格和超强工作能力的肯定。后来听说他因突发心脏病离世,我心中十分难过和惋惜。正当壮年,本可以为党和人民作出更多贡献,却撒手人寰,实在是国家的巨大损失。<br></b><b> 我在师范读书、教书,先当学生,后当老师。当时,学校领导威信很高,我对他们只能仰视,所以接触得很少,后来调入附小,接触就更少了。所以难以讲出关于你父亲更多的事迹。非常抱歉。<br></b><b> 今年是你爸逝世四十周年,你们准备搞一些纪念和缅怀活动,这非常有意义。我希望你能给我提供一些你爸的工作照和生活照,把你们追思活动的摄影和摄像发给我,我将慎重珍藏,并永久铭记。最后将我草拟的一首小诗赠你,算作我对校长的怀念。<br></b><b> 怀念范校长</b><b>目光炯然胸怀宽,</b><b>教育有方韬略远。</b><b>严谨治学育俊才,</b><b>勤奋自强树典范。</b><b>整顿文风显奇效,</b><b>提高质量夺桂冠。</b><b>桃李不言余香在,</b><b>蹊径遥遥花烂漫。</b></h3><h3><h3><b><br></b></h3><b> 你小学的老师</b></h3><h3><b> 赵成秀&nbsp;</b></h3><h3><b> 2018年4月14日</b></h3> <h1>  ★ ★ ★ ★ ★ <b>   </b></h1><h1><br></h1><h1><b> 同事怀念范校长 </b></h1><h1><b> </b></h1><h1><b> (梁凤鸣) </b></h1><h1><br></h1><p class="ql-block"> 我当了两年文印员,印象最深刻的就是,</p><p class="ql-block">郭校长,王书记,范校长,都是自己亲自动手写计划、总结。尤其是范校长,新学期开始的计划,学期终了的总结,他老人家总是亲手执笔,推推敲敲,苦思冥想,改来改去,直到他改写得满意为止。</p><p class="ql-block"> 我要刻印完他的草稿,那是要费一番功夫的。我说的意思,不是说我刻印辛苦,而是说范校长,事必亲躬的认真精神令人佩服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范校长关爱人,我有个深刻体会。</p><p class="ql-block"> 1963年,我的二女儿出生了,郭尚聪是经常领导派出去出差,我一个人带着孩子,一天四上班(早,上午,下午,晚上),郭尚聪不得已就给当时的学校领导(王书记、范校长、吕主任)写了一封请求理解和适当照顾的信。我们在总务处开会时,范校长他老人家,代表领导,亲自到职员组说了一下。此举,我终身难忘。</p><p class="ql-block"> 我不仅感谢所有领导的人性化关爱,更激励我,不能因为情况有一点特殊,工作上就稍微有点懈怠,只能克服困难,好好工作,报答领导的关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范校长的入党时间我不太清楚,可能是五十年代。我听我们职员组的老同事讲,范校长,热爱祖国,热爱共产党,他把他家仅有的点铜元,全部献给国家,那时国家也很困难。老人家是爱国,爱党,爱岗敬业的,他教的代数,尤其是大代数,全校是有口皆碑,我虽无幸亲耳听范校长的讲课,但我却完全知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范校长的一生,是既是坎坷又是伟大而不平凡的一生。</p><p class="ql-block"> 1956年,我刚参加工作,就给老师定级(我试用,不参评),当时最高的级别是四级,我记得全校就七个四级。有高弼先,王毓桂,房廷石,于蒲,宋守琛,乔荣秀,再就是我们敬爱的范校长。</p><p class="ql-block"> 每月82.5元,那时我是试用期,每月24元。1956年我参加工作,那时的范老师是代数学,讲课讲得实在是受学生欢迎,尤其是大代数,讲得更为出色,是全校的数学名师!</p><p class="ql-block"> 侯如梅教导主任调走后,他老人家就成范主任。</p><p class="ql-block"> 1957年底,王守政书记调来,1958年,王守政任党支部书记,范老师就被任命为副校长,一直没有校长,吕三明任教导主任。后来吕主任调晋中专署后,刘之骐老师任教导主任。</p><p class="ql-block"> 当时正赶上加强二基教学。在他们这些治校有方人的领导下,平定师范的教学,在郭文礼校长的基础上,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平定师范成为全省有名的师范。省教育局和专教育局选拔人才,专门挑平师毕业生。</p><p class="ql-block"> 1963年至1966年前半年,达到了最高水平。 1963年,范校长带领众多优秀教职工,参加晋中地区教育表彰会,那真是扬眉吐气啊!</p><p class="ql-block"> 范校长当教师,是优秀教师!当领导,是治校有方!他兴趣爱好广泛,爱打篮球,打篮球,他是前锋,投篮命中率很高。爱打排球。</p> <h1><b>父亲般地呵护与关心</b></h1><h1><br></h1><p class="ql-block"> (王志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家和范校长家同住在师范家属院,两家只隔一堵墙。从小便受到范校长无微不至地关心。</p><p class="ql-block">记得在小学读书时,我和范校长大女儿只差一岁,范校长拉着芬月走出来,当碰到我,也要用另一只手拉住我,这时我总抬起头看看范校长,一种幸福感油然而生。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刚走上工作岗位不久,我母亲因长年病魔缠身离开了我们,父亲因县里培训学习,集体食宿。家里仅剩我的弟弟,范校长就让他三儿子义田长期和我弟弟作伴,其目的首先是为了支持我父亲的工作,另外是让我弟弟解除思母的忧愁和消除年龄小害怕恐惧的心情。这些事直到后来我才知道,时到今日我还是从内心感谢天堂里的范校长一我的:范叔"对我们的精心呵护。</p><p class="ql-block"> 我的工作调回附小后,担任范校长最小儿子范玉田所在班级的班主任,玉田是个老实孩子,每天很少说话,当我检查作业时,总发现玉田的语文作业不够好,听写生字总要画圈,和他谈话就扑籁扑籁掉眼泪。针对这个情况,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来到范校长办公室,当时我红着脸把这一情况告知范校长后,范校长嘱l咐我,玉田在学校你严格管理,回到家我要具体辅导他,教育孩子启蒙教育最重要。经过一段时间,玉田的语文成绩有了好转。</p><p class="ql-block"> 范校长离开我们40多年了,但每每想起他,我们们觉得他像父亲一样,感到格外亲。…</p> <h1><b>英才勃勃,<br></b><b>一生心血洒平师<br></b><b>杰绩硕硕,<br></b><b>力践耕读铸春秋</b></h1><h1><h1><b><br></b></h1><b> ——怀念恩师毛英杰</b></h1> <h1><b> </b><b>《平定师范校志》这样写到:“毛英杰 中共党员,高级讲师,山西夏县人。1951年至1957年在运城康杰中学就读,1957年9月考入山西农学院,毕业后入山西大学数学系学习一年。1962年后任平师数学教师,1969年至1977年任教改组组长,1979年后任教导处副主任、主任,1984年4月任平师校长,1993年9月任党委书记。是阳泉市陶研会副会长。”</b></h1><h1><b> “毛英杰在平师三十余年如一日,工作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特别是在担任校长的十年间,密切联系群众,改进领导作风,真正做到事必躬亲,以校为家,为平师标准化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耗尽了心血,为人民的教育事业鞠躬尽瘁。多次被评为省、市先进教育工作者,深受广大师生爱戴。”</b></h1> <h3><b>  </b><b style="font-size: 16px;">我们是1965年考入平定师范的。当时,毛英杰老师是43班班主任,兼代我们44班的数学。</b></h3><h3><b> “毛老师数学课讲得好!”,“毛老师多才多艺……”,“毛老师关心学生……毕业后我见过毛老师,来过我们县。”,同学们至今非常怀念恩师。</b></h3><h3><b> 但一直没联系到毛老师的家人。好在志英术后从太原回来后,想起了毛老师的女儿在阳泉铁路小学工作。于是,我们通过新泉小学(原铁路小学)的副校长郭瑞英联系到了毛老师的女儿毛朝晖。</b></h3><h3><b> 朝晖知道了我们的心意,很快地找到了父亲的相片,找到了登有毛老师学生米粮川老师文章的《阳泉日报》,通过郭瑞英给我们转发过来。这些资料非常珍贵啊!我们感谢师妹毛朝晖!</b></h3><h3><b> 我们也非常感谢郭瑞英老师!她也是平师毕业的学生。她放下手头事,利用一下午时间把米粮川老师的文章“师魂人杰”在电脑上打出来,又用两种形式及时发在了我们手机上。</b></h3><h3><b> 我们谢谢文章原作者米粮川老师!</b></h3><h3><b><br></b></h3><h3><b> ♢ ♢ ♢ ♢ ♢ ♢</b></h3><h3><b> </b></h3><h3><b> </b></h3><h3><b> </b></h3> <h3><font color="#010101">这是1999年9月14日《阳泉日报》上刊登的米粮川老师怀念恩师毛英杰的文章“师魂人杰”。</font></h3> <h1> <b>师魂人杰</b></h1><h1><b> =======</b></h1><h1><b><br></b></h1><h3></h3><h3><b> 怀念恩师毛英杰</b></h3><h1><b><br></b></h1><h3><b> (米粮川)</b></h3><h1><b><br></b></h1><b> 毛老师,一别六载,你可安好?<br></b><b> 谁言恩师长逝?我只觉与师短别。霜晨常觅踪影,月夜屡见音容,恩师常伴我行。<br></b><b> 小米可有长进?每当我向您问好,分明又见您向我走来,还是那身中山服,还是那副黑框宽边眼镜,还是那道严厉而慈爱的眼神。<br></b><b> 恩师,您可知我时时思您、念您?我深知您刻刻牵我、挂我。</b> <h3>  <b>初见师容,那是在17年前的母校校园。年仅15岁的我,平生第一次离开左权老家,怀揣平定师范的录取通知书,第一次从乡村来到繁华的县城。当我双脚迈进那座古朴而神圣的校门后,一路睁大好奇的眼睛贪婪地吞噬校园的美景,来到教务处门前报到时,只见在一群忙碌的高年级学生中,有一位师长正在热情地指点着新生办理报到手续,中等壮实的身材被一身蓝色中山装裹衬出威严的气质,左上衣口袋插着的一支银色钢笔,在阳光下折射出智慧的光芒,还有那架黑框宽边眼镜直透出学者的风度。我从未见过这样的师长,这正是我少年心中理想的师长模样。在一种莫名的激动中我显得局促不安,慌张中竟在轮到自己签到时浑身掏不出笔,正在焦急中,这位师长微笑着从自身上衣口袋抽出钢笔,并打开笔帽,递到我手中。我双手接过这支仿佛智慧化身的笔,在报道表上郑重地写上了名字。从此,我便和母校签约结缘,和恩师终生结缘。</b></h3> <h3>  <b>没想到,在欢迎新生的大会上,正是这位师长主持会议,我才知道师长尊名毛英杰,是学校的教导主任。之后,在校园里时刻见到您的身影------清晨,您总是提前来到操场,和学生一起跑步做操,有时还用带晋南乡音的普通话喊操;上午课间操您也和我们一起做;午餐打饭时,您来到食堂门口查看伙食质量;下午活动时间,您不是在篮球场上和我们一起打球,就是在那个课外活动小组和师生一起挥毫泼墨,或吹拉弹唱;直到下了晚自习,我们学生熄灯睡觉,您还带着值周的老师一个宿舍一个宿舍地检查就寝情况,督促学生按时休息······您无时无刻不和学生在一起,您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校园里,您把无限疼爱倾注到学生身上。</b></h3> <h3>  <b>1984年4月,学校新的领导班子组成,您任校长兼党委副书记。您当校长后,开展了一系列以突出师范特点的教学改革,我所在的中师107班被确定为教学改革试点班,身为班长的我有幸参加过您主持召开的教学改革学生代表座谈会,聆听您对师范教育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学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为主的教导。因我自幼酷爱文学,常在课余学写点小诗、散文,自一首只有8行的短诗在辽宁《当代诗歌》月刊上发表后,极大地激发了我的创作热情,天真的我竟冒出一个大胆的念头------成立一个文学社团,组织全校文学爱好者在一起交流探讨,共同提高写作水平。当我的想法征得班主任同意后,怀揣一份成立文学社的计划,斗胆走进校长办公室请求您给予支持。您仔细看我递上去的计划,脸上绽开欣喜的笑容,当即表态:这是一件好事,学校全力支持!并慷慨地给予文学社“三给政策”,即给场地、给用具、给经费。经过一段时间的紧张筹备,在1984年12月1日,平定师范“星星草”文学社正式成立了,您应约担任名誉社长,我任首届社长,我的同班同学王开英任首届主编,社员48名。在成立大会上,我以一个在校学生的身份第一次坐在您的身边,您热情洋溢的讲话把窗外的寒风融化,在我们心中荡起滚滚春潮-----而今,星星草文学社已经历了15春秋,共吸收社员800余名,出版社刊近200期,社员共在县级以上报刊发表作品1000余件,以星星草为素材的录像片《为了明天》在山西省教学改革成果展播中获一等奖,文学社被评为“全国优秀文学社团”。恩师啊,这株您亲手栽在母校校园的小草,现在已经枝繁叶茂,以累累硕果回报您付出的心血和汗水。</b></h3> <h3><b>  &nbsp;</b></h3><h3><b> 转眼三年学业已满,刚刚获得中师文凭的我被“压担子”压上了师范的讲台,担任中师一年级语文教师。为了不辜负母校和恩师对我的信赖和期望,我将18岁的青春热血全部倾注到教学上,所带班成绩在全年级5个平行班中位居中上,得到学校领导和众师长的肯定和好评,可您在全校教师大会上从未公开表扬我,只是不知在什么时候,当我走上讲台时,突然发现您已坐在后排听我的课,每次听完后一一指出我的缺点和不足。有时,在我5年教学生涯中,每次讲课,我都感到您的目光在注视着我的每行板书,直到我调出母校,多次变换工作岗位,我都感到有双严师慈父般的目光在注视着我,使我不敢有丝毫懈怠。</b></h3> <h3>  <b>调离母校之后,我常回去看望恩师和各位师长、校友。</b></h3><h3><b> 最后一次见到恩师,是在1993年夏天,您刚做手术归来,我进屋时,您坐在沙发上神态平静气色安详。我说,看上去这次手术很成功,您很快就会康复的。一向乐观豁达的您对我说,病是绝症听天由命吧。又询问我的工作情况,您说经常在报纸上见到我的文章,勉励我多为教育界写一些,教师很辛苦,教师很光荣。是啊,恩师自1962年大学毕业后,远离夏县老家,只身来到平师任教,历任数学教师、教改组长,教导副主任、主任、直到校长。将毕生的精力投入到平师的教育事业中,病危之际,仍念念不忘的是心爱的教育事业。恩师对事业的忠诚真可谓是陶行知先生所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恩师虽不敢自称楷模,但在学生心中,恩师绝对称得上是师中之魂、人中之杰了。<br></b><b> </b></h3> <h3>  <b>1993年9月14日 ,突然传来噩耗-----恩师因病去世。我听到消息后悲痛欲绝,欲哭无泪,本想撰一挽联悼念,可悲致思乱,只捧一花圈敬献灵前,瞻仰遗容时,再见那身中山装、那副黑框宽边眼镜时,我已泪遮双目······</b></h3><h3><b> 毛老师,一别六载,您可安好?</b></h3> <h1><b>德高望重,<br></b><b>惠言惠行,<br></b><b>塑一代尊师形象<br></b><b>身清品洁 ,<br></b><b>鞠躬尽瘁,<br></b><b>标平定师范史册</b></h1><h1></h1><h1><b><br></b></h1><h1><b> ——怀念恩师王毓桂</b></h1><div><b><br></b></div><div><b><br></b></div> <h1>  <b>《平定师范校志》写到:“王毓桂 中共党员,高级讲师,1926年生,山西省文水县人。1942年考入山西省立第一中学,后转至北京五三中学。1947年考入北京中国大学经济系,1949年2月入北京华北大学二部。1950年分配到平师任教导员、语文教师、教研组长、工会主席。1956年被评为山西省第六届优秀教师代表,多次当选为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县政协副主席。1984年任平师副校长。1989年离休。”</b></h1> <h3> <b><font color="#010101">王毓桂老师是我们的语文老师。他知识渊博,教学认真,讲课风趣,态度温和,对我们各方面都非常关心。<br></font></b><b><font color="#010101"> 平定师范五十周年校庆时,我们班几位同学回到了母校,参加了校庆活动。我们在校园里见到了王老师,在学校大门口和王老师合影。午后,同学们相跟着去了王老师家,看望了王老师和师母。<br></font></b><b><font color="#010101"> </font></b><b><font color="#010101">王老师满面笑容,看着我们——他的每个学生,回想着我们的名字,不时地询问着我们各人的工作和家庭情况。<br></font></b><b><font color="#010101"> </font></b><b><font color="#010101"><br></font></b><font color="#010101"><b> 我们和王老师在一起,端详着恩师慈祥的面容,倾听着恩师亲切的话语,心里充满了感激之情。</b></font></h3><div><h1></h1><h1></h1><h1><b><font color="#010101"><br></font></b></h1><h1><b><font color="#010101"> </font></b></h1><b><font color="#010101"> </font></b><div><font color="#010101"> </font></div><div> </div></div> <h3><b>  王老师的诗作《平师五十校庆有感》,这块写有王老师诗作的字匾是王老师家人邀请平师美术教师要守文老师所书。</b><br><b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size: 20px;">《平师五十校庆有感》</b><b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size: 20px;"><br></b><b> 王毓桂</b><b><br></b><b> 负笈千里游,华大得真知。</b><br><b> 淡泊名与利,太行植桃李。</b><br><b> 敬业更求实,耕耘至古稀。</b><br><b> 喜看树成荫,老丁志不移。</b></h3><h3><br></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br></div> <h3><b>  </b><b>我们听王老师的女儿王梅英老师说过,她在他(她)们的父亲去世以后写过《回忆我们的爸爸》一本书稿,全是用钢笔在稿纸上写的,厚厚的一本,记述了王老师坎坷的一生。王梅英老师还说,这本书稿,他们不准备出书,是留给他们的后代的。</b><b><br></b><b> 我们多想看一看梅英老师写的回忆录啊,但考虑到她这次(2017年冬)从南京回来,陪侍母亲的劳累和母亲不幸去世的悲伤,我们还是没张口。<br></b><b> 知道梅英老师要去儿子那里了,志英又一次提醒,我犹豫再三,怪不好意思地给梅英老师微信留言。没想到梅英第二天就背着书稿来到了阳泉,她说,取上火车票了,行李都整理好了,她要去南京儿子那儿了,走之前,一定要满足我们的心愿。<br></b><b> 我们好感动啊!<br></b><b> 梅英老师手捧书稿,含泪介绍着王老师的身世以及写书稿的过程。</b><b><br></b><b> 因为时间仓促,我急忙用手机拍了几页内容,准备写在美篇里。<br></b><b> 王梅英老师深情地说,我们是除他们姐弟外的第一位读者。<br></b><b> 我们谢谢王梅英老师!</b><b><br></b><b> 这里选的是梅英老师写的《回忆我们的爸爸》第三篇中的一个章节。</b></h3><h3><b><br></b></h3><h3><b><br></b></h3><div><b> ♢ ♢ ♢ ♢ ♢ ♢</b></div> <h3><b>《回忆我们的爸爸》</b></h3><h3><b><br></b></h3><h3><b> (节选)<br></b></h3><h3><b> &nbsp;<br></b><b> (王梅英)</b></h3><h3></h3><h3><b><br></b></h3> <b><font color="#010101">第三篇 品行</font></b><h3></h3><h3><b><font color="#010101"><br></font></b></h3><font color="#010101"><b> 一 爸爸的为人</b></font><h3></h3><h3><font color="#010101"><b><br></b></font></h3><font color="#010101"><b> 爸爸为人和蔼友善,爸爸对己严于律己,爸爸做事谨小慎微,爸爸是纯粹的正人君子。<br></b></font><b><font color="#010101"> 他讲究:“做人要讲道德,做事要讲道理。”他是一个知书达理的人,所以,损人利己的事和自私自利的人让他十分厌恶。<br></font></b><b><font color="#010101"> 和蔼友善的本质是“善”。爸爸是个非常善良的人。他表面上看少言寡语,缺乏热情,但从他内心讲是常会关心人的。谁家有事有难,他总是默默思考,拿着注意。<br></font></b><b><font color="#010101"> 一位杨老师的儿子查出有“肌无力”的症状后,爸爸一直关心着孩子的情况,那段时间他经常说:“杨老师中年得子,儿子又那么优秀,遭遇这样的事很不幸。</font><font color="#010101">”看到他内心很忧虑,从此,便有意关注起治疗“肌无力”的信息。只要看到,他就提供给杨老师。今天我们看到他常用的一本小册子中还保存着这张有关的专治这种病的小纸条。<br></font></b><b><font color="#010101"> 听说郭尚聪老师病重,他非常着急,因为郭老师是他的学生。过了几天后,郭老师不幸病故,我们不敢直接告诉他,就告他说“郭老师回来啦”。他马上意识到事情不好,带着着急带着怒气大声吼着说:“为什么不给他治疗好?回来怎么办?”几天内他不思茶饭,非常悲痛。<br></font></b><b><font color="#010101"> </font></b><h1></h1><h1><font color="#010101"><b> </b></font></h1><div><b><font color="#010101"><br></font></b></div> <h3>  <font color="#010101"><b>爸爸和蔼首先表现在对他的学生身上。这里让那本中师55班的“毕业留言”来证明他的品行吧。<br></b></font><font color="#010101"><b> 学生杨立忠(阳泉义井村人)写到:“亲爱的王老师:三年来,您留给我的印象最深,特别是您那慈祥的面孔,和蔼的态度,关心同学,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您每次的谈话对我的启发是很大的。亲爱的王老师,你就是这样关心您的学生的,您就是这样教育您的学生的。亲爱的王老师,您对我的关心,您对我的教育是最大的。”<br></b></font><font color="#010101"><b> 爸爸对学生的关心爱护是发自内心的,他的态度他的行为诠释了他做人的品质。</b></font><font color="#010101"><b><br></b></font><font color="#010101"><b> 在爸爸病重期间,家里用了一位保姆,爸爸要求我们对待保姆要像对待家人一样对待人家,妹妹从北京拿回来的吃的,爸爸也让我们给保姆留一份。<br></b></font><font color="#010101"><b> 爸爸对人和蔼友善真诚善良这一点得到了周围邻居、学校同事、更得到了儿媳的认可,他这样高尚的道德是我们儿女们应该学习的。</b></font></h3><h1></h1><h1></h1> <h3>  <b style="color: rgb(1, 1, 1);">爸爸是一个严于律己的人,严格要求自己是他一贯的行为。<br></b><font color="#010101"><b> 平定师范年长的教师和领导都知道,爸爸在近三十年的工作时间内没有调过工资。不是他工作成绩不佳,也不是没有调资的机会,而是他主动把两次增调工资的机会让给了他人。按他自己的说法:“我是高工资,让比我工资低的老师调上去吧。”这样的事情在当今的社会算得上高尚,即便是在当时,也是被人夸奖的。<br></b></font><font color="#010101"><b> 其实当时我们家的生活状况非常困难,孩子多,奶奶年老,妈妈多病,哥哥意外伤亡。记得那时过年,从不穿新衣服,旧衣服洗干净,便是过年的衣服。这些因素爸爸并不是不想,但他并没有把这些个人因素放在第一位,而把“学校”、“公家”的因素放在了家庭的前面。他的想法可能是也一定是这样的:“我的工资比别人高”,“我是模范教师”,“我是工会主席”,“我是教研组长”等等,当考虑到他在学校的这些角色时,他毫不犹豫地把利益让给了他人,把严格要求留给了自己。<br></b></font><font color="#010101"><b> 老教师梁凤鸣老师说得好:王老师不爱财,两次调资让他人,大家都知道,王老师最不爱财,而是最富有“才富”的大好人。听到这些,我们做儿女的替爸爸自豪。</b></font></h3> <h3><b>  听妈妈说,哥哥不幸去世的那一年是1964年,家里生活实在是困难,赵华峰老师便悄悄替爸爸写了一份困难补助的申请,并得到了学校四十元的补助款。掌管家务内政的妈妈一直没有看到这多出来的四十元钱,一打听才知道爸爸没有和妈妈商量,直接退送了学校的补助款。<br></b><b> 爸爸是学校的工会主席,常组织或参加一些大型的娱乐活动,优先得到一张电影票或戏票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但从来没有。妈妈说:别人没有,咱也不要,但人家有,咱从来没有,你是不是没这个家了?妈说妈的理,爸讲爸的由,为此没少吵嘴。<br></b><b> 爸爸做事很讲原则,实实在在照章行事。几次和孩子说:“不要违反国家政策,按政策办事,人人都要自觉。”<br></b><b> 我们在翻阅他的遗物中,在他遗留的个人总结中,常能看到他的自我反思:少言寡语,团结同志不够,容易激怒等。这些都可视为爸爸对自己严格要求、严于律己的具体表现。<br></b><b> 今天看来,他严格要求自己,规规矩矩做人的品质,不仅为自己赢得了好的口碑,同时为我们这个家也赢得了好声誉。</b></h3> <h3><b>  爸爸做事谨小慎微,胆小怕事。人们常说:“王老师这人树叶掉下来也怕砸了脑袋。”也正因为他过于谨慎,所以做事总是拿不定主意。<br></b><b> 让我印象最深是这样一件事情。<br></b><b> 当他知道自己肺部有肿瘤时,决意要手术治疗。因为年龄的原因,医生不主张这种治疗方法。但根据当时他的病情,医生也表示过:如本人坚持一定要手术,在选择治疗方法时,也会考虑手术的。爸爸思来想去拿不定主意,这时,他非常痛苦地说:“我这一辈子从来没有给自己做起主来。”当我听了这话后,非常心疼,疼我的爸爸这么胆小,这么担不起来。<br></b><b> 过分谨慎就会产生过重的顾虑,过重的顾虑也会导致人痛苦,爸爸做事就是这样。<br></b><b> </b></h3> <h3><b>  爸爸不仅胆小,而且面薄。求人的事让他非常做难。正因为不愿求人,我们姐弟六人的工作都安排得不太理想。大姐在离县城四十里外的张庄供销社当会计,二姐和四妹在北庄头插队,老三在石门口任教,大弟弟在平定林场做工,小弟弟在县城打零工。<br></b><b> 为了改变这样的状况,爸爸时常显得非常无奈。上门求情总张不开口,白跑腿办不了事的情况多的是。为了我们的工作他总是睡不着觉。为了给我们调动工作,爸爸不知犯过多少次难。求人跑腿的工作妈妈没少出力。<br></b><b> </b></h3> <h3><b>  从小就缺失了父爱的爸爸显得特别文弱,过多得到母爱的爸爸又显得特别自力,这可能是他性格的矛盾之处。<br></b><b> 人常说:“金无足赤 人无完人”,爸爸也不例外。但在我们儿女们心中,我们的父亲就是一个完人,我们的爸爸是一个没有错误的爸爸。</b></h3> <h1><b>历经沧桑 ,<br></b><b>扬程万里,<br></b><b>高山径流千支曲<br></b><b>言传身教,<br></b><b>弟子三千,<br></b><b>明峡清风一园歌</b></h1><h1></h1><h1><b><br></b></h1><h1><b>——怀念恩师王铁夫</b></h1> <h1></h1><h1><b>  《平定师范校志》在“人物传略”里这样写到:<span style="font-size: 16px;">  王铁夫老师“辽宁省铁岭县人,1939年中学毕业后入哈尔滨音乐专科学校学习。1952年到平师任音乐教师。……”。<br></span></b></h1><h1><b> “王铁夫治学严谨,教学认真,1958年著有《简易风琴修理法》,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在平师任教期间,经常带领师生下乡为群众演出,为学校培养了大批音乐专业人才,深受师生敬重。”</b></h1><h1><b><br></b></h1><h3><b> 王老师是我们的音乐老师。1965年,我们一进师范,就是 王老师给我们上音乐课。 王老师教学认真,要求严格。在师范上课一年,除了劳动,我们学习音乐的时间不长,但我们对王老师印象很深很好,非常敬重王老师。<br></b><b> 我们愿意上王老师的音乐课,课堂纪律非常好。<br></b><b> 王老师布置练风琴作业,同学们主动完成,教室里宿舍里的风琴那么多,但课外时间没一个闲着。<br></b><b> 王老师培养的平师宣传队很有名,王老师经常带领师生下乡演出,受到村里老乡的好评。<br></b><b> 王老师教我们音乐专业知识,严谨认真,深受同学们的爱戴。</b></h3> <h3><b>  这张四人照是王铁夫老师同大女儿,二女儿和妹妹的合影。</b><b><br></b><b> 感谢王老师女儿为我们发来恩师的珍贵照片。</b></h3> <h3><b style="font-size: 20px;">丹青贻沧桑,</b></h3><h3><b style="font-size: 20px;">青山绿水映日月</b><br></h3><h1><b>懿德炳后世,</b></h1><h1><b>高风亮节传千秋</b></h1><h1><b><br></b></h1><h1><b>——怀念恩师杨祥林 </b></h1> <h1>  <b>《平定师范校志》是这样介绍杨老师的:“中共党员,省特级教师,安徽省全椒县人。1957年山东师大艺术系美专毕业后来平师任教,近四十年的从教生涯,辛勤耕耘,讲求实效,在“三面向”(面相学生、面向山区小学、面向社会)和“三会”(会讲、会画、会用)上狠下功夫。”</b></h1><h1><b> “他所倡导的“简笔画”教学,开师范美术教育之先河,其代表性论文有《改革图画教学的一些尝试》、《谈简笔画在中幼师美术教学中的地位和教学实施》等,《第一课》、《红黄蓝》等百余幅美术作品在省内外展出并屡屡获奖。中国美术教育研究会会员,山西美协会员。”</b></h1><h1><b> “杨祥林一生勤奋,全部精力和心血都奉献于教育事业。临终前将所获的全国曾宪梓教育基金奖5000元全部献给学校,用以奖励美术学科成绩突出的学生,令人钦佩和怀念。”</b></h1> <h3><b>  杨祥林老师是我们的美术老师,还担任过我们班的副班主任。课堂上,我们专心听杨老师讲课,从美术基础知识学起。我们画得好,杨老师当堂表扬,画得不好,杨老师随时指出。校园里,杨老师亲自带领和指导班里学生写标语,画墙报。下乡劳动,杨老师不仅和同学们一块儿干农活,还利用休息时间给同学画肖像。恩师的真诚,亲切,直爽,给我们留下了美好的回忆,使我们终生难忘。</b><b><br></b><b> 读杨老师女儿杨蓉的回忆录“爸爸是这样的人”,我们更加怀念恩师杨祥林老师。</b></h3><h3><b><br></b></h3><h3><b> ♢ ♢ ♢ ♢ ♢ ♢</b></h3> <h1>  <b><font color="#010101">爸爸是这样的人</font></b></h1><h1><b><font color="#010101"> </font></b></h1><h1><b><font color="#010101"> (杨蓉)</font></b></h1><h1><b><font color="#010101"><br></font></b></h1><h1><span style="font-size: 16px;"> </span><b style="font-size: 16px;">看到爸爸这些熟悉而又久违的照片,记忆的闸门瞬间打开"泄洪",往事一桩桩一件件都涌上心头,脑补了那些永远在记忆中定格的画面,感觉想说的话很多却又不知从何说起……</b><br></h1><h3><b> 爸爸离开我们已经近22年了,还没等到退休就英年早逝,没能享受到儿孙满堂的天伦之乐,没能看到这日新月异的新时代,留给我们的是无尽的思念和遗憾……</b></h3><h3></h3><h3><b><br></b></h3><h3><b> 爸爸是这样的人:历经艰辛,吃苦耐劳。他出生寒门,奶奶给人当保姆,爷爷靠当挑担货郎养活5个孩子。爸爸在家中排行老大,求学年代就吃了不少苦。凭爸爸的成绩和他的求学精神,上高中继而上大学,本是件顺理成章的事。可家庭经济窘困,他不得不选择不要学费,吃饭不要钱的滁州师范学校。学校距家三十多公里,不论是开学还是放寒暑假,爸爸都是步行往返,这对于一个少年而言,绝非易事。世事难料,爷爷奶奶本指望爸爸上师范三年,毕业之后工作能拿上上资贴补家用。未想到学校对爸爸的突出表现以及他的美术才能,十分青睐,保送他去山东师范学院美术系深造。爷爷奶奶得知这一信息,喜忧交集。喜的是不花钱上了大学,忧的是家里少了个挣钱的。山东师院离家甚远,路费对穷家来说是笔不小的开支。因为路费难筹,爸爸在师院两年,只回过一次家。就是那次回家过年,爸爸受了一次不小的罪。那是个当今难已一见的寒冬。开学前夕,鹅毛大雪下个不停,路上积雪齐腰深,屋檐下的冰冻条一尺多长。可谓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为了不耽误上学,爸爸冒着严寒,顶着风雪,手拄竹棍,一步一叩首地赶往滁州火车站。三十多公里的路程,竟然走了近二十个小时,冰天雪地行走的艰难可想而知。到达火车站时,内衣湿透,而口罩上却挂满了小冰冻条。<br></b><b> <br></b><b> </b></h3> <h3> <b> 爸爸是这样的人:一生正气,性格耿直。眼里揉不得半点沙子,对于说假话欺骗别人,不遵守规章制度的学生更是谆谆教导,严格管理。他嫉恶如仇,对社会上的不良现象看不惯,不免要愤愤不平几句。但爸爸心善,待人处事总是把方便让给别人,把困难留给自己。师院毕业时,他主动要求到最艰苦的地方去,本来分配到太原,但他说还要到更艰苦的地方去,于是到了平定师范学校任教。爸爸从走出山东师院大门,跨进平师大门,执教近四十年。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他在教育战线上辛勤耕耘,默默奉献,献了青春献终身。</b><br><b> 爸爸是这样的人:平师情结,永驻心中。五六十年代平师共分配来九个南方来的老师,都纷纷调回南方工作,最后只有爸爸一个人坚守阵地,留在平师。后来阳泉美术院、工业学校领导多次要把爸爸调动到那里工作,都被他婉言拒绝了。在平师一扎根就近40年。他像是树根,他的根扎的很深,因为他相信,根深才能叶茂,一批批优秀学子成为栋梁之才就是见证。本身属牛的他更像是一头老黄牛,在平师这片沃土上几十年如一日地默默耕耘,不记回报,不记得失。儿行千里母担忧。山西生活艰苦,离家乡又远,因此爷爷奶奶早就动议把他调回家乡工作。七十年代,家乡同意接收爸爸,可他却丢弃不下自己早已扎根的三晋热土,割舍不下与平师及其师生的缕缕情思,坚持留在原校工作。爸爸是南方人,却在平师这片热土奉献了近40年。40年,爸爸的“稻米情结”未能改变,南方人吃惯了米饭,爸爸始终认为"米饭才是饭",别的主食都不是饭,总是难以下咽。以前凭粮票供应粮食的时候,长住北方的南方人,每月只供应几斤大米。家里孩子多,粮食不够吃,怎么办?老家人竭尽全力帮忙换全国粮票买粮食。想想爸爸是怎么熬过艰苦岁月,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罪。</b></h3><h3><b><br></b></h3> <h3>  <b>爸爸是这样的人:重任在肩,永不言累。工作后,生活的艰辛一直尾随着他。一拿工资,就雷打不动地给老家寄十元钱,贴补家用。生活中需要花钱的地方很多,而月薪只有三十元,寄出十元,所剩无己。为了大家庭,爸爸只有勒紧自己的裤腰带。随着我们兄妹四人的出生,他身上的担子愈来愈重。爸爸妈妈都是教师,在改革开放前的那个年代里,教师的地位低,收入也低。爸爸上要赡养老人,下要抚养四个子女,还要贴补老家,其艰难可想而知。屋漏偏逢连阴雨。就在全家艰难度日的那些年,妈妈、老娘、我又相继生了几场大病,把一家折腾得苦不堪言。经济状况捉襟见肘,面对多灾多难的生活,爸爸以惊人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精神,挺了过来。爸爸用他宽阔的肩膀扛起了整个家。</b></h3><h3><b><br></b></h3><h3><b> 爸爸是这样的人:两个主任,以身作则。爸爸先后当过两个主任,班主任和政教主任。官不大,事儿不少。爸爸当过好多届班主任,平师缺人手时还任过两个班的班主任。每当有学生生病,当时并不宽裕的我们家,爸爸每次都让妈妈做一碗热气腾腾的荷包蛋挂面汤送给生病的学生, "省级模范班主任"的称号爸爸当之无愧! 爸爸当政教主任管理学生时,总是以身作则,早上上操总比学生还早就出现在操场上,晚上等学生熄灯后才离开学校回家。下班回家还经常带回工作,事无巨细处理学生的各种纠纷,对待工作兢兢业业,日复一日,年复一年。</b><b><br></b><b> 爸爸是这样的人:想人所想,急人所急。老娘有农转非的名额,他让给了别人。有个学生受了学校处分,没有工作,他看着可怜,多次求人帮忙找工作,比我们儿女的事情还上心。山西省校际教研组开会学习要去黄山,本来名额给了爸爸,他却把机会让给办公室同事,说:"我是安徽人,以后去黄山的机会会很多,你去吧!"这样的事情不胜枚举。</b><b><br></b><b> 爸爸是这样的人:雷厉风行,尊约守时。爸爸是个急性子,他的字典里没有“拖拉”二字,每月给老家寄封信报平安,从来都是一写完就马上去邮政局寄信,一秒都不能耽误。上午开工资就肯定不能下午寄钱给老家。爸爸还特别守时,宁愿早到半小时,也不会迟到一分钟。答应别人的事情再困难也要做到。</b></h3> <h3><b style="font-size: 20px;">  爸爸是这样的人:爱生如子,亲如家人。</b><b><span style="font-size: 20px;">爸爸爱学生,特别是有美术才华的更是偏爱有佳。他毫无保留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带学生出去写生,走街串巷,到处都留下足迹,中午吃饭,并不宽裕的爸爸替学生出饭钱,写生十几天,天天如此。"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爸爸的学生都成了有威望的画家、书法家。每每只要一提起这些得意门生,爸爸的脸上都会挂着欣慰自豪的笑容。爸爸就是这样一个人,每逢发现学生有困难,他都会无私伸出援助之手。学生都很敬重他。他的学生和我们始终都亲如家人。</span><br></b></h3><h3><b> 爸爸是这样的人:严字当头,爱得深沉。爸爸不仅仅对学生严格,对子女也是一样。我小时候生病,爸爸说:"不能因为你是教师子女就搞特殊,不上体育课。"我们兄妹四人的学习成绩是那个穷苦岁月的心灵安慰。爸爸的爱不在言语中表达,落实在行动中,我能感受到那浓浓的深情。爸爸一生行的正,走的端,他的品行是我们兄妹永远的标杆,我们无论从事什么职业,在哪个岗位都得到别人的交口称赞。<br></b><b> </b></h3> <h3>  <b>终于有一天,极少生病(就连感冒都很少)的爸爸累了,倒下了……那么伟岸的身躯也经不起积劳成疾,从不吸一支烟的爸爸得了"肺癌",我当时多么怀疑是医院诊断错了,对烟味儿那么敏感的他怎么会得这样的病。但一次次医院确诊给了亲人无情的打击。病中的爸爸是坚强的,一次次化疗把原本黝黑浓密的头发稀疏了,让以前觉得"吃铁都能消化的胃"再也没有了食欲,胸水积液让他睡觉辗转反侧……爸爸一直觉得学校花了这么多药费,实在是过意不去。当时副市长李奕明看望爸爸时劝他安心治疗,不用考虑药费的问题,说:"就算是平定师范点不起灯,也要给你治病"。爸爸作为安徽人却从未去过黄山,得知生病了家人说陪他去黄山,他却硬说要等病好了再去,这件事成为我们永远的遗憾。退休前爸爸曾规划,退休后和我妈有时间了,回老家陪奶奶多住些日子,尽尽孝心,残酷的病魔没能让爸爸等到这一天,多么简单朴素的愿望都无法实现,成为了奢望……</b></h3><h3><b> 爸爸的遗憾已无法弥补,我们只有把对爸爸的爱加倍地献给妈妈,心灵才能有一丝慰藉。希望爸爸在天之灵能看到亲人的幸福生活,希望爸爸在天之灵能保佑亲人能健康平安,一切顺意……<br> 爸爸,永远想念您,永远爱您!<br> 女儿:蓉蓉</b></h3> <h1><b>《悼 恩 师 杨 祥 林》</b></h1><h1><b><br></b></h1><h3><b> 一九九六年四月四日</b></h3><h3><b> </b></h3><h1><b> </b>赵成秀</h1><h1><br></h1><h1></h1><h3><b> 南国一骄子,只身赴太行。<br></b><b> 吻别慈母泪,汗洒黄土乡。<br></b><b> 缤纷笔生花,丹青绘朝阳。<br></b><b> 躬耕新苗地,含辛育栋梁。<br></b><b> 佳作放异彩,桃李尽芬芳。<br></b><b> 心直袒赤城,口快柔含刚。<br></b><b> 疾恶如仇敌,品正德高尚。<br></b><b> 惜乎厦早倾,痛哉失师长。<br></b><b> 忠魂归故里,太息愁断肠。<br></b><b> 风范垂千古,后生永不忘。</b></h3><h1><b><br></b></h1><h3><b>(选自《平定报》,作者系《平定报》总编辑)</b></h3><h1><b><br></b></h1><h3><b> 本文选自《平定师范校志》,我们感谢原作者赵成秀老师。</b></h3> <h1><b>欣赏杨祥林老师的作品:</b></h1> <h3><b>  这些杨祥林老师的珍贵照片和美术作品,是杨老师的夫人田老师和杨老师的女儿蓉蓉给我们转发来的。我们谢谢师母田老师!谢谢师妹蓉蓉!<br></b><b> </b></h3> <h1><b>雄笔透沧桑,<br></b><b>正气一身炳千秋<br></b><b>翰墨蕴浩气,<br></b><b>春晖隐曜贯长空</b></h1><h1><b><br></b></h1><h1><b>——怀念恩师郭尚聪</b></h1> <h1><b>  《平定师范校志》里写到 : 郭尚聪“中共党员,高级讲师,1937年生,山西平遥人。1954年考入平定师范,毕业留校工作至今。历任教导员、美术、书法教师、教研组长、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学生时期与同学创办'新苗画刊'。工作后曾多次被评为省、市先进工作者、模范教师。多年来潜心于书画教学研究,多次参加省中小学和中师美术教材的编写,有10余篇教学论文在省内外报刊发表,百余幅书画作品在省内外参赛并获奖。1986年获全国中师生书法大赛'优秀书法教师'称号。是中国书法、美术教育研究会会员,中国书协、美协山西分会会员,山西省教育工作者书法协会常务理事,山西省书法教育研究会理事,阳泉市中小学美术教育研究会名誉理事长。”</b></h1> <h3><b>  2016年元旦,我们44班同学在母校平定师范聚会。恩师梁凤鸣应邀来到了同学们中间,慈祥的梁老师爽朗的笑声、感人的话语给我们带来了欢乐。</b></h3><h3><b> 然而,就是在这天和梁老师的交谈中,我们知道了郭尚聪老师已经离开梁老师七年了。眼前的梁老师显得非常坚强,可我们的心里好难过啊:“郭老师,您和梁老师白头偕老,共度晚年该有多好啊。”</b></h3><h3><b><br></b></h3><h3><b> 怀着对恩师的感念,我们翻开《平定师范校志》,</b><b>郭尚聪老师在“情系新苗 躬耕沃土”一文中写到:“我自幼爱好书画,学生时期和同学在校园创办'新苗'画刊,工作后,在恩师和挚友的教诲下,痴情于书画教学。培养了一代代'新苗'人。近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我默默耕耘,无怨无悔,如今已年逾花甲,但痴情不改,日思夜想都是恩师、'新苗',魂飞梦绕都在校园……”</b></h3><h3><b> 是啊, 郭尚聪老师在平定师范辛勤耘耕四十五个春秋,深受同学们的爱戴。</b></h3><div><b> </b></div><div><b> </b></div><h3><b><br></b></h3> <h3>梁凤鸣老师说:“郭尚聪的这幅画像,是咱们学校31班毕业生郑恩田先生的作品。”</h3> <h3> “郑先生同时还画了杨祥林老师,分别赠送给我们两家珍存。<br></h3><div> 郑先生是阳泉有名的书画家,在全国全省全市,兼任多种职务。</div><div> 七十年代,还是八十年代,郑先生就画过一幅忆苦思甜的画作,发表在全国,早已成为全国的书画名人。</div><div> 郑先生和咱们学校32班毕的张兴国先生,在学校四十大庆时,还共同创作了一幅三师图,震撼了整个平定师范。</div><div>平定师范,教师摇篮!人才济济!”</div> <h3>梁老师介绍说:这是咱们平定师范31班毕业生郑恩田先生和咱们学校32班毕业的张兴国先生,在学校四十周年大庆时,共同创作的一幅“三师图”。</h3> <h3><b>  梁老师给我们发来了女儿郭雅珍的怀念父亲的文章,我们十分感谢梁老师!</b></h3><div><b><br></b></div><h3><b> ♢ ♢ ♢ ♢ ♢</b></h3> <h3><b>接过父亲的笔墨 (一)</b></h3><h3><b>文 /郭雅珍</b></h3><h3><b>发布于:2006-7-11 <br></b><b> <br></b><b> 父亲离开我已经有7年多了,一直想要给父亲写点什么,可是一来因为每当想起父亲的时候,总会泪流满面,心痛不已,思绪就开始变得混乱;二来因为感觉自己稚嫩的文字,实在承载不起父亲在我心中的厚重与博大,所以就一直在心里踟躇着,迟迟不敢动笔,以至于成了我长久以来的一块心病。<br></b><b> 父亲是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肩负着培养小学教师的重任。从教40余年,勤勤恳恳,呕心沥血,把一生的心血都奉献给了三尺讲台。父亲一生教过的学生数以千计,遍布周边的十几个县市。他们又以父亲为榜样,把希望之火点燃,默默地耕耘在教坛,辛勤地培育着祖国的花朵。父亲的一生清贫而忙碌,固守了一份寂寞,一份职责,用他的满腔热诚,“孺子牛”的精神,收获了桃李满园的芬芳和喜悦。</b></h3> <h3><b>  父亲在学校里教授美术课,书法,绘画,剪纸,篆刻等无所不能。小时候在父亲的书房里,满眼看到的就是笔墨纸砚。还没上学,就经常在旁边看父亲写写画画。父亲手把手地教我写字,我临着颜真卿雄浑遒劲的字帖,歪歪扭扭地写下几个字的时候,我看到了父亲鼓励的目光。是父亲领引着我,书写了人生的头一笔大字。</b></h3><h3><b> 记得上小学的时候,学校里开设书法课。二年级的那年,老师决定邀请父亲来给我们上一节书法课,那是父亲唯一的一次以老师的身份站在讲台上给我讲课,我心里既兴奋又紧张。我聚精会神地听讲,认认真真的书写。在我幼小的心里,感觉那一刻是那么庄严而神圣。对父亲的那节课我直到现在都记忆尤新,每当想起父亲的时候,经常在心里默默地怀想着父亲讲课时的神情,这成了父亲走后对我最大的安慰。</b></h3> <h3>  <b>  初三那年,县里组织青少年书法展览,在父亲的精心指导下,我反复练习,书写了“爱我中华”四个大字在县里展出获奖。“爱我中华”,这种对祖国母亲的炽热深情,从小就在父亲的引导下,根植在我心的沃野,她体现了父亲对我的殷殷期望。现在我更深切地体会到了父亲为我选取这四个字的良苦用心。父亲教会我写字,也教会我做人,教给我怎样去爱别人,爱集体,爱祖国。父亲常说:要字正人正,心平气和。这就是父亲的崇高和伟大。</b></h3><h3><b> 后来因为太过贪玩,又因为忙于功课,还因为父亲向来对我们很慈祥很宽容,练习书法就变得时断时续,甚至很少再拿起笔来。但是由于受到了父亲潜移默化的影响,上学期间和工作后,经常有人说我的字写得漂亮,这都得益于小时候父亲对我的培养。其实现在想起来真是很惭愧,我们兄弟姐妹四个长大成人后,都各自考取了大学,却没有一个继承父亲衣钵的。</b></h3> <h3>  <b>  父亲在7年前,悄然离开了我们,他是在工作岗位上,耗尽了最后一丝心血而倒下的。97年父亲就退休了,本来是应该颐养天年的,可是父亲忙碌了一生,一时闲不下来。又正好赶上学校筹划50周年校庆,需要父亲联系各地的校友。父亲整天奔波在外,整理学校的档案和资料,策划校庆的各项事宜。父亲的桌头,永远堆放着一落落的书和资料。看着父亲劳碌的身影,我很心疼,可是父亲却一直乐此不疲,工作,就是父亲生活中最重要的意义。可是,父亲就在距离校庆典礼举行前的十天,他奔波的身影却倒下了。在校庆典礼之前居然先给父亲开了追悼会!追悼会庄严而肃穆。父亲的身前好友,各地的校友,众多的学生,都赶来为父亲送行,都在为失去这样一位可敬可佩的良师益友而痛惜!父亲啊,难道你这么忙碌,是在冥冥中召唤你钟爱的学生,你真诚的友人,来为你这么隆重的送行么?失去了亲爱的父亲,我痛心不已,恍若梦中!那年,父亲享年63岁,我才刚刚而立!</b></h3><h3><b> 父亲走了,留下了满屋子的书和笔墨,悄悄地走了!我经常去到父亲的书房,总是感觉父亲还活着,他只是偶尔有事出去,很快就会回来,依然会在这里挥毫泼墨,挑灯夜战到很晚。渐渐地,父亲的书上落满灰尘,父亲的笔墨已经风干。每当这个时候,我环顾四周,内心一片茫然。妈妈说,该把父亲的东西整理一下,不要的东西就丢了吧。我说:不!我不舍得丢掉父亲的任何一点东西,哪怕就是夹在书本里的一片纸札,上边只要有父亲熟悉的字体,我感觉就好象是见到了父亲一般欣喜不已。我的女儿也慢慢长大了,好几次在梦中梦见父亲还活着,我长舒了一口气,高兴地对父亲说:爸爸,真好啊,孩子可以跟着你学写字了!可是一觉醒来,梦还是落空!父亲啊,你一生培育了那么多学生,可是今天,你的孙辈要学习写字,你却再也不能教她了 </b></h3> <h3><font color="#010101">  <b>我家客厅的墙壁上,端挂着父亲的字画。我每天总会细细地端详,静静地品味,感受着父亲带给我的浓浓的书卷的气息!父亲虽然离开了我,但是,看着他老人家的字画,依然能深切地感受到父亲的存在,就好象父亲在日日守护着我,保佑着我! 前几年因为孩子小,自己身体也不好,加上忙于工作,看眼着父亲的书和笔墨被静静地搁置着,却想不出什么好的办法来做个打算和处理,心里感觉很不是滋味。随着时间的推移,对父亲的想念却越来越深,可是,想父亲的时候,我总会哭泣,心就会变得很痛,以至于自己都不敢轻易地想念他。然而看着父亲被冷落的笔墨,就好象现在父亲一个人被冷落在天堂一样,没有亲人陪伴,父亲是不是和他的笔墨一样,感到很孤独?今天,当我终于这般猛然醒悟的时候,我拿起了父亲的笔,翻开了父亲的书,我希望从父亲遗留的笔墨中,找寻父亲的气息和灵魂,我想通过这样的方式来陪伴父亲,想念父亲! 亲爱的父亲,如果您还活着,我和女儿一定要围绕在您身边,给您做个幸福的书童,聆听您的教诲!</b></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b>  书,记载着历史,反映着当下,思考着未来。一位先哲说过“不读书的人,天和地都是狭小的,充其量只能活上一辈子;多读书的人,天和地都是广阔的,他能活上三辈子——过去,现在和未来!” 我没有足够的大智慧,在年轻的时候就能“先知先觉”,懂得去博览群书,成就大事,只是在“不知不觉”中混混沌沌地走到了中年,却一事无成。经过这段时间的自觉学习后,才逐渐地有所感悟,而人生的大好时光已被我虚度。从现在起,“后知后觉”的我要加倍珍惜这美好的时光,要活到老学到老,让自己的生命因读书而变得丰富多彩起来。 读书是一种品质,读书是一种责任,读书是一种情怀,读书是一种境界,读书,更让我坚定了信念: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父亲不仅赐予我宝贵的生命,更赋予我四十多年生命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源泉的滋养,此刻写下这篇短文,也是为了用实际行动,来告慰我在天国的父亲,我愿用“书法”这一特别的形式,再次去贴近父亲,感受父亲,再续我们这世的父女情缘,此刻我要做的就是 ——坚定地接过父亲的笔墨! (此文写五2014年6月学校读书活动期间,后刊载于《娘子关》杂志2015.1)</b></font></h3> <h3><b>接 过 父 亲 的 笔 墨(二)</b></h3><h3><b> ——崇尚读书,</b></h3><h3><h3><b>打造书香校园活动有感 </b></h3><b> 文/ 郭 雅 珍</b><b><br></b><b> 人到中年,人生的轨迹却简单而明晰:从七岁开蒙,再到三尺讲台,从未离开过校园,也从未离开过书。</b><b><br></b><b> 读书求知,是人生成长过程中的必然使命;教书育人,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本分所在。</b><b><br></b><b> 成为一名人民教师已有二十多年,早已过了需要“十年寒窗,日夜苦读”的阶段。而从教以来,从初登讲台的稚嫩和慌乱,到如今的逐渐成熟与从容,一直中规中矩、兢兢业业、默默无闻地完成着本职工作。但是,随着年岁的增长,工作、生活琐事的增多,更多的时候还是因为自己的慵懒与懈怠,渐渐地,读书似乎成了一件“可有可无”的事。</b><b><br></b><b> 近两年多来,学校倡导的“崇尚读书,打造书香校园”活动,把“读书”这个被现代人或多或少淡忘了的话题,重新拉回到它应有的重要位置,而我的读书意识,也在这样的氛围中被逐渐唤醒了。特别是活动期间,学校举办了“校园师生书法展”,更是对我产生了很大的触动,终于促使我又拿起了笔墨,开始练习书法。</b></h3> <h3> <b> 说起练习书法,得益于从小受父亲的熏陶和影响,但终因自己太过随意而又缺乏悟性,始终处于一种想起来就练一练,想不起来就扔下,对自己没有什么要求的状态,所以到现在都没有什么长进。</b></h3><div><b><br></b></div><div><b> 直到这次书法展览,我用心准备了一件书法作品,完成后居然还“感觉良好”,再加上学校一直有着良好的书法传统氛围,所以近一段时间以来,练习书法就被我坚持了下来,并慢慢从中体味到了些许前所未有的乐趣,有了“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的感觉。</b></div><div><b><br></b></div><div><b> 书法,是一门有法度的汉字书写艺术,重在法度,首先要把握它的基本技法:如用笔、取势、结体、章法等。而我这个站在书法艺术殿堂前的门外汉,虽然满怀热情,急切地想进去探个究竟,却因学不得法而时时感到迷茫和困惑。于是,我把父亲生前用过的书法书籍整理出来,静下心仔细品味研读起来。</b></div><div><b><br></b></div><div><b> 在逐渐研读,临习字帖的过程中,书中的知识竟好似在我眼前打开了一扇窗,内心慢慢地豁然开朗了……在这些书中,我接触到了甲骨文、金文、篆、隶、楷、行、草等各种书体,浏览了泰山刻石、石门颂、礼器碑、曹全碑、智永真草千字文、兰亭序等名碑名帖,认识了王羲之、褚遂良、怀素、颜真卿、欧阳询等历代书法大家。徜徉在浩瀚无垠的书法世界中,作贯通古今,穿越时空的心灵之旅,内心一次次被震撼着,以致心潮澎湃,激动不已。面对中华五千年绵延不息的灿烂文化,我深深地意识到自己一直以来是如此的渺小、浅薄和无知!</b></div> <h3>  <b>  书法是一种艺术载体,是展现中华文明发展、演变的大舞台,更是一种生生不息的文化传承。古往今来,多少书家,文人墨客在这个舞台上留下了自己浓墨重彩的一笔,如享有“天下第一行书”之美誉的《兰亭序》,是我国历代书法作品中的烜赫名帖。王羲之在“暮春水滨,少长咸集,饮酒赋诗”的怡悦环境中,和朋友诗会雅集,以“从容平和,雅静洒脱,婉丽多姿”的气韵,写下这篇情文并茂的不朽名作,引得后世历代书家竞相临摹,各种临摹本广为流传。宋代米芾绝句盛赞:“翰墨风流冠古今,鹅池谁不赏山阴。此书虽向昭陵朽,刻石犹如抵万金”。</b></h3><div><b><br></b></div><div><b> 经过一段时间的静心研习,我渐渐体悟到了一点书法的魅力和魔力:书法中的诗句,带有温馨的清香古韵;书法中蕴涵的哲思,犹如落花无言,使人心淡如菊。闲暇时分,书卷在手,清茶在杯,身后的世界渐次隐去,眼前一片祥和宁静,心境澄澈,物我两忘,大有“任你红尘滚滚,我自清风朗月”的味道,也领悟了“书以养德,德以润书”深意。</b></div> <h3> <b> 书,记载着历史,反映着当下,思考着未来。一位先哲说过“不读书的人,天和地都是狭小的,充其量只能活上一辈子;多读书的人,天和地都是广阔的,他能活上三辈子——过去,现在和未来!”</b></h3><h3><b><br></b><b> 我没有足够的大智慧,在年轻的时候就能“先知先觉”,懂得去博览群书,成就大事,只是在“不知不觉”中混混沌沌地走到了中年,却一事无成。经过这段时间的自觉学习后,才逐渐地有所感悟,而人生的大好时光已被我虚度。从现在起,“后知后觉”的我要加倍珍惜这美好的时光,要活到老学到老,让自己的生命因读书而变得丰富多彩起来。</b><b><br></b><b> 读书是一种品质,读书是一种责任,读书是一种情怀,读书是一种境界,<br></b><b>读书,更让我坚定了信念:</b><b><br></b><b>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父亲不仅赐予我宝贵的生命,更赋予我四十多年生命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源泉的滋养,此刻写下这篇短文,也是为了用实际行动,来告慰我在天国的父亲,我愿用“书法”这一特别的形式,再次去贴近父亲,感受父亲,再续我们这世的父女情缘,此刻我要做的就是</b><b> ——坚定地接过父亲的笔墨! <br></b><b> <br></b><b>(此文写五2014年6月学校读书活动期间,后刊载于《娘子关》杂志2015.1)</b></h3> <h3><b>《盛放在心中的迎春花 》</b></h3><div><b> ——谨以此文,怀念我亲爱的父亲</b></div><div><b> 文/郭雅珍 </b></div><div><b> 小时候的语文课本,这样描述我泱泱中华:国土面积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幅员辽阔,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每每读到这些,幼小的内心总会心潮澎湃,热血沸腾。长大后,既没有达成“读万卷书”的祈愿,更谈不上落实“行万里路”的计划,渐渐地已然人到中年,却依旧只是固步自封,心安理得的困囿于中国北方这个土生土长的小山城,倒也别有一番自得其乐的味道和感觉!</b></div><div><b> 中国北方,深秋一过,万物渐渐凋零,待到寒冬腊月,更是天寒地冻,一片萧瑟。很少有机会去往南国,也从未体验过南方一年四季花红柳绿,繁花似锦的迷人景色。北方长达四五个月,足足令所有人产生视觉审美疲劳的冬季,有一种叫“迎春”的小花,不经意间就划破满窗的霜凌,向我们传递着春天的第一抹讯息!</b></div> <h3>  <b>迎春花(Jasminum nudiflorum),别名迎春、黄素馨、金腰带,落叶灌木丛生。株高30-100厘米。小枝细长直立或拱形下垂,呈纷披状。3小叶复叶交互对生,叶卵形至矩圆形。花单生在去年生的枝条上,先于叶开放,有清香,金黄色,外染红晕,花期2-4月。因其在百花之中开花最早,花后即迎来百花齐放的春天而得名。</b></h3><h3><b> 迎春花,没有牡丹的国色天香,雍容华贵;不比青莲出淤泥而不染;不似玫瑰,有赠人留香的浪漫情怀;更不及空谷幽兰,绝尘独立,隔世凌空。迎春花具有不畏寒威,不择风土,适应性强的特点, 花色亦端庄秀丽,气质非凡。她以一种最亲民,最质朴的姿态,走进千家万户寻常百姓家,为人们所喜爱, 与梅花、水仙和山茶花统称为“雪中四友”,是中国常见的花卉之一。</b></h3> <h3>  <b>  平日家居,没有太多的养护技巧,只能养一些“旱涝保收”, 生命力顽强又极易打理的绿色植物。但一直以来,我对迎春花却有一番别样的情结,始终不能释怀! </b></h3><div><b> 时光得回溯到1991年的那个春节。那年我二十刚刚出头,父母亲身体康健,两个姐姐已经出嫁,哥哥还未成家,我大学在读,原来的一家六口,虽然因姐姐们的陆续出嫁,在过年时节略显失落,但我和哥哥两个小儿女依然能在父母膝下承欢,共度新春佳节,却是一种最实在最踏实的幸福!</b></div><div><b> 父亲在学校里搞了一辈子书画,每年春节前,父亲最要紧的一件事,就是把旧年里挂在客厅的书画作品,小心翼翼地取下来收藏,再换上几幅新作。其中的作品,有的是父亲自己的,有的是我们当地书画界父亲的朋友惠赠的。每到这个时候,总是按捺不住内心那种辞旧迎新的欣喜和欢愉, 真是应了“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暧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诗句。</b></div> <h3>  <b>那一年,父亲栽培的迎春花很赶节令,在春节前后次第绽放,开得很是醒目耀眼,热烈而奔放,绚烂而多姿。摆放迎春花桌几后面的墙上,悬挂着父亲的行书条幅作品:“烟里村庄木叶黄,石桥西近读书堂。秫田最喜秋收早,酒熟先烹紫蟹尝”。诗中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叶落而秋,紫蟹(青梅)煮酒的丰收气象,真可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书画中预示着秋收的景象,此刻的桌几上正春暖花开,一虚一实,使得春华秋实相映成趣,竟是这般美好绵长的寓意呈现眼前,这一年的春节,一家人过得如此祥和康宁!</b></h3> <h3> <b> 日子如白驹过隙般飞走了,一晃二十五年过去了。二十五年的时光,对一个人来说真可谓是沧海桑田,历尽风霜。期间,我早已嫁作人妇,为人妻母,一不留神,昨日乖巧的小女儿,竟也初长成我二十五前的模样。而我深爱着的父亲,早在十七年前就过世了,那年我刚二十九岁,女儿才五岁。从此以后,我再没有享受过父母双全享天伦的人间至真至爱的情感关爱。真可谓物是人非,阴差阳错!</b></h3><h3><b> 这么多年来,一直尝试着养过迎春花,可老是养不成养不活。今年新年前,把老早就约好的一盆含苞待放的迎春花从大姑姐家搬了回来。北方的冬天,虽然室外是一派“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豪迈景象,室内因为有暖气,却感觉温暖如春。没过几天,我的迎春花就慢慢地绽开了笑脸,舒舒朗朗,热热闹闹的开满了枝头。我经常在在午后的暖阳里,时而安静地凝视着碧绿的枝丫上衬托着的一朵朵鹅黄色的小花,时而又蹦蹦跳跳的围绕着她看来看去,我有时候甚至怀疑,是我欢快的心,我整个的人都随着这无名的小花,暖暖地,柔柔地盛开了! 此情此景,不由使我想起林徽因那首著名的诗篇:“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新鲜初放芽的绿,你是;柔嫩喜悦,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b></h3> <h3> <b> 经年以后,在这个春节,终于亲自迎来了一次最欣慰的迎春花的盛放,梗结于心中多年的情结也因此而稍有释怀。我希望借着这美丽的迎春花语,给女儿送出春天最美好的祝福。而盛放在我心中的迎春花,永远定格在二十五前,父母健在安康的那个春节!</b></h3><div><b> 一年又一年,祝愿亲爱的母亲健康长寿,幸福绵长!祈祷远在天国的父亲常怀欢喜,吉祥安好!</b></div><div><b><br></b></div><div><b>(此文写于2016年新春佳</b></div><div><b>节之际)</b></div> <h3>平定小报1999年5月12日,5月17日登载的悼念郭尚聪老师的两篇悼念文章。</h3> <h3><b>梁老师:谢谢您发来郭老师的珍贵照片和画像!</b></h3><h3><b>谢谢师妹郭雅珍!</b></h3><h3><b><br></b></h3> <h1><b>丹心一颗,<br></b><b>达观开朗人格宽<br></b><b>严谨一生,<br></b><b>正直刚毅品行贞</b><b>&nbsp;</b></h1><h1><b><br></b></h1><h1><b> ——怀念恩师吴彦章</b></h1> <h1>  <b> </b></h1><h1><b><br></b></h1><h1><b> 《平定师范校志》是这样介绍吴彦章老师的:“中共党员 1937年9月生于山西省平定县上马坊村,1957年9月中学毕业后考入师范,学习期间任校团委副书记。1960年7月毕业后留校工作,任团委书记。1969年后任校革委会副主任。1970年6月后调离。”</b></h1><h1><b> &nbsp;</b></h1><h3><b> 我们和吴老师经常保持联系是在我们班第二次聚会时。吴老师非常热心,参加了我们班2016年元旦聚会,给同学们介绍保健知识和方法。 <br></b><b> 吴老师每天练字,坚持科学锻炼,心情开朗,身体好。我们听说,吴老师知道了我们班举行网上联谊会,非常高兴,积极支持。在重庆买了歌书练唱,让孙女录制视频,发给平定儿子,转发在我们班群里来参加我们的联欢会。<br></b><b> 可是,我们万万没有想到,当我们在群里联欢会上激动地聆听吴老师向我们问候,给同学们高歌《好人一生平安》时,他却静静地躺在殡棺里,与世长辞了。<br></b><b> 当时,我们几个知道内情的同学,含泪看着视频,心里非常难过。</b></h3><h1></h1><h1><b><br></b></h1><b> 这次,知道了我们要做这个美篇,吴老师的儿子吴志刚给志英发来了他回忆缅怀父亲的文章。</b><h1><b> </b></h1><h1></h1><h1>♢ ♢ ♢ ♢ ♢ ♢</h1><h1><br></h1><h1></h1><h1> <font color="#010101"><b>《不待扬鞭自奋蹄》</b></font></h1><h1><font color="#010101"><b> &nbsp;</b></font></h1><h1></h1><h1><font color="#010101"><b> 前&nbsp;&nbsp;言</b></font></h1><font color="#010101"><b>&nbsp;<br></b><b> 原本父亲是没心思写回忆录的,但他80年的人生经历实在比我能想像到的要复杂得多,自幼听他讲过去的故事,耳朵都快磨出茧子了,不记录下来实在是莫大的遗憾。于是,在我的诱导和撺掇下,2013年,父亲在外阳台上铺开一叠反面空白的过期图书征订单(勤俭持家可见一斑),开始动笔了。</b></font><font color="#010101"><b>&nbsp;<br></b></font><h1><font color="#010101"><b> </b></font></h1><h1></h1><h3><font color="#010101"> <b>可刚起了个头,就发生了意想不到的事儿,差点儿让这部回忆录写不下去——那天下班回家,母亲告诉我说,父亲在阳台上哭,我赶紧问他怎么了,他说写到两岁多丧母(即我的祖母去世)时心里太过悲伤,进而热泪盈眶,滴在纸上,抽泣到无法续笔。全家人一齐解劝、鼓励,说一定要向前看,别太多想解放前的惨状,父亲才过了这个坎,继续下面的记叙。其间有过中断,有的事几十年过去,他想不起来了,得查资料(这是我的活儿),有的事需要从老照片中获得启迪,打开记忆的闸门,有的事前边写过了,后边又重复写了一次,有时是被其他事打搅了……多年没写文章,他的文字显得有些生涩,表达略显不畅,快了一天能写一两千字,慢了几天也磨不出几百字来,忙起来或许个把月啥也没写,偶尔还会出现错别字,遇到知音而不知形的字,父亲也懒得查字典(家里字典、词典、辞海等等至少有十多种呢),就专门先写个别字代替,以免影响了思路……不管怎么说,总是在一直往下写。<br></b></font><font color="#010101"><b> 他断断续续地写着,我与文俱进地输入着,前后历时三年有余,到去年9月,宝贝的工作初定,父亲的八十寿辰将至时,这本凝聚着父亲心血,饱含苦尽甘来情绪变幻的小书终于大致成形了。起初没有题目,后来我从臧克家先生1975年1月所作的七绝《老黄牛》中获得了启发,借用该诗末句作为书名,这句诗也的确是父亲一生的真实写照。从我的角度看来,文字总体质朴,语句通顺,叙事平和真实,但连续性不够强,总感觉像人生片断集锦似的,不过重大事件基本无遗漏;文中感悟爱憎分明,当然他的一些观点我也并不完全苟同,可他一贯的表达方式就是这样,弄堂里扛木头——直来直去,为避免不必要的麻烦,个别文字我做了变通处理。父亲先后在三个单位工作过,而且都是当领导,但他在文中对工作上的事基本是寥寥几笔,一带而过,在他心目中这都是正常工作,不值得大书特书,惟有处理棘手问题才见真功夫。<br></b></font><font color="#010101"><b> 父亲一生经历过多次社会巨变,特别是文革时个人无端受到造反派的疯狂攻击,身心遭到极大伤害,在这种残酷的斗争中幸存下来,还能毫无挂碍地继续工作且不折不扣地执行县委(县革委)的指令,在大是大非面前不动摇、不迷茫,气不为形势所夺,人不为浮沉所变,即便一时身处困境仍有“竹杖芒鞋轻胜马”的旷达,从容淡定地面对人生的凄风苦雨,在茫茫暗夜中亦能辩明星星指引的方向,不为名利分心,不为得失忧心,始终胸存正义,面向阳光,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追求事业自得其乐,物质生活知足常乐,他的精神风貌值得我们永远铭记、永远学习。<br></b></font><font color="#010101"><b> 几经整理,父亲的忆苦思甜文字算是基本完稿了,旨在自撰自享,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点念想,让我们做晚辈的永远记住父亲严谨细致、正直刚毅、达观开朗、勤俭朴实的高风亮节,传承他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牢记他的嘱托和教诲,沿着他的足迹坚定地走好自己人生的每一步。<br></b></font><font color="#010101"><b> 通常出书多半要请人写个序言啥的,父亲这部文稿严格说算不上什么自传,我也无心拉大旗作虎皮,免得被九泉之下的父亲责备咱攀龙附凤,只好自己简述几句,说明来由。是为前言。<br></b></font><font color="#010101"><b>&nbsp;<br></b></font><font color="#010101"><b>&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吴志刚<br></b></font><font color="#010101"><b>&nbsp;<br></b></font><font color="#010101"><b>&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2017年 小雪日</b></font></h3> <h3>吴彦章老师1979年学大寨留影。</h3> <h1>  <font color="#010101"><b>痛哉、恨哉、悲哉!<br></b></font></h1><h3><font color="#010101"><b>&nbsp;<br></b></font><font color="#010101"><b> 去年年底,我的生活中永远失去了那个随您姓、随您性、随您行的已有60年党龄的老革命,让我最深切地感受到了锥心刺骨之痛、生离死别之悲、求助无门之苦和孝心难尽之憾。尽管使出千方百计、历经千辛万苦把您老人家的灵柩从三千里外扶持回乡,后事办理也还顺利,却始终难以平息我挥不去的哀伤。<br></b></font><font color="#010101"><b> 曾经以为,我还会有很多的时间能陪伴您,孝敬您,逗您开心,和您聊天,为您服务,总以为来日方长,不料旦夕之间就是后会无期。去年初,在您腰疾发作时,还信誓旦旦地要把您的病当成大事来对待,却在您病愈后又忘却了此事,以致在国庆长假期间送二老赴渝时只是当成一趟轻松愉快的旅行和陪伴宝贝的温馨过程。我的麻木和疏忽,您的坚强和忍劲,导致病魔悄然入侵而无声无息,每次通话,您都没有提及身体的种种不适,只是对我们千叮咛万嘱咐,事无巨细,情意深深。<br></b></font><font color="#010101"><b> 去年冬至过后的第二天下午,当我突然接到宝贝的告急电话,万万不敢相信那个年轻时扛起200斤重的麻包健步如飞的身子会骤然重病缠身,更不会想到十几个小时后您会抛下全家人,永别这个雾霾重重、人心不古的尘世。心中想的是瞬间飞往山城,帮您解除病痛,偏偏天不如人愿,当天的飞机已经无法搭乘,次日最早的航班到达时也近中午了。连夜赶到省城候机期间,与宝贝频繁的电话连线和微信交流,却不能消除我的心急如焚,次日凌晨二时,当那个令人痛心疾首的消息通过悲痛欲绝的宝贝传来时,我的泪水夺眶而出,哽咽着向同样辗转反侧的爱人说了一句:我和你一样,也成了没有爸爸的可怜人了。<br></b></font><font color="#010101"><b> 第二天,当我在重医附二院的太平间里,见到如同睡着了一样的您的遗容,不由地想起“学大寨”时那个疲惫不堪却心系农民兄弟的工作队长,那个两次调任新单位充当“消防员”,短期内拨乱反正的一把手,生活中那个外表粗犷而爱心爆棚的好父亲,退休后那个在棋枰前屡败屡战却毫无退意的老顽童,步入晚年后那个拍手健身、地笔写字的小老头……您含泪起笔的回忆录刚刚草成,还没有修订完稿,您的一双儿女,连您最后一面都没能见上,您爱怜无比的孙女,就业还不足百日,您的金婚纪念日,才过去刚刚一年,您的生活中,还有那么多心愿没有实现,您就这样被病魔一击而倒,骤然离开了您新手营造的温馨居所,抛下了结发五十一年的妻子、重任在肩的儿子、温顺至孝的儿媳和初入职场、后劲十足的孙女,走得如此突然,如此令人猝不及防,无法接受。这座全国最大的山城,刚刚成了宝贝的起飞之处,立马变为全家的伤心之地。<br></b></font><font color="#010101"><b> 您属牛,常自嘲说这个属相决定了自己生就是个受苦受累受罪的命,生活中脏活累活抢着干,工作上无论什么事都要冲在一线,即使退了休也没有个闲。您生于七七事变之年,长在烽火硝烟岁月,三岁丧母,孤苦伶仃,四伏危机,险入狼吻,十龄求学,半牧半读,初小升高小,榜登三甲,高小上初中,名列前茅。追求上进,未及弱冠即入党,奋发苦读,三载之间学业优。因家贫放弃深造,赖成绩保送平师,战钢铁挥汗如雨,练体操身轻似燕,学俄语舌灿莲花,抓团建成效非凡。毕业季留校任教,文化大革命初远离乱局。威逼利诱前岿然不动,政治漩涡中稳立激流。打为保皇派心怀坦荡,结合入班子胸存谦逊。接命令调至印刷厂,轻松拨乱反正,再听宣转战入书店,弹指扭转乾坤。学大寨挑重担扎根深山,冒风险勇求实一心为民。主政八载业绩辉煌,未及五旬退位贤让。修宿舍建大楼夙兴夜寐,花甲年卸重担福寿荣归。育子孙身作则品德为先,励后辈不负望金榜题名。退篱下健身心胸怀宽广,棋枰间淡胜负娱乐绵长。怜孙辈远赴山城呵护有加,逢节令病魔入侵骤别亲朋。您的一生,是我终生学习的榜样,您在苦难中拼搏奋斗,跋山涉水,走出山村,步入教坛,教书——印书——售书,一生没有离开人类进步的阶梯,您吃苦耐劳,好学向上,忠厚俭朴,开朗大方,持身周正,乐于助人,给我们做出的示范,永远值得晚辈学习、敬仰。您重病在身,仍不肯惊扰到儿孙,自己独立与病魔斗争,甚至不向母亲多倾诉,六十年的党龄,铸就了一个不朽的灵魂。<br></b></font><font color="#010101"><b> 遗憾的是,儿女未能见到您最后一面,欣慰的是,宝贝和母亲在您最后时刻伴在身边,您没有给我留下尽孝的机会,走得干净利落,没有丝毫拖泥带水,您走得从容坦荡,没有留下只言片语的嘱托,如同40年前去世的开国总理,正应了东坡名句“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当我们千里迢迢扶柩回到家乡,灵车特意绕行经过了您就读过的阳泉二中门口、母亲的故乡南庄村口、您学习和工作过的阳泉师专校门前、我的单位县公安局路口……让您再看一眼那魂牵梦绕的地方。<br></b></font><font color="#010101"><b> 您去世的消息不胫而走,老家的诸多亲友来了,您初中和师范的老同学来了,平日和您在一起下棋谈天的“娱友”来了,都想再看一眼这个师生共敬、友邻同钦、整天笑呵呵,朋友遍天下的老顽童,连远在北京、上海的几位忘年交也专程回乡祭奠,您的九旬恩师王岳闻讯后特意写了一首七言悼亡诗:<br></b></font><font color="#010101"><b>惊闻噩耗泪腮流,师生平生变离愁,<br></b></font><font color="#010101"><b>半世过往同父子,终身思念永不休。<br></b></font><font color="#010101"><b>原想老朽我先走,未料弟子命难留,<br></b></font><font color="#010101"><b>人生自古谁无死,暮哭晚辈映千秋</b></font>。</h3> <h3>  <font color="#010101"><b>在您的追思会上,当您的好朋友梁宝贵叔叔老泪纵横地读着他自撰的悼词和王师祖的悼亡诗时,我的眼泪再也抑制不住,泪眼婆娑中不由得想起了刘和刚那首感人至深的《父亲》:“想想您的背影,我感受了坚韧,抚摸您的双手,我摸到了艰辛。不知不觉您鬓角露了白发,不声不响您眼角上添了皱纹。听听您的叮嘱,我接过了自信,凝望您的目光,我看到了爱心。有老有小您手里捧着笑声,再苦再累您脸上挂着温馨。我的老父亲,我最疼爱的人,人间的甘甜有十分,您只尝了三分,生活的苦涩有三分,您却吃了十分,这辈子做您的儿女,我没有做够,央求您呀下辈子,还做我的父亲……”<br></b><b> </b><b><br></b></font><font color="#010101"><b> 去年平定报社举办庆祝建党95周年暨长征胜利80周年征文,您兴致勃勃地写了一篇题为《感党恩,跟党走》的短文,记述自己在党的关怀下脱离苦海并成长为革命干部的经历,算是对自己坎坷80年、入党60年的一个小结。今年3月,在征文评奖中,这篇文章荣获了二等奖,最最可惜的是您没有机会亲自上台领奖了,捧着您的获奖证书,我感慨万千:您的一生,由苦难始,至平淡终,其间历经重重风波,数次被屈含冤,兀自百折不挠,铁骨铮铮,心系百姓,胸怀家国,任劳任怨,无私无悔,“一蓑烟雨任平生”,这篇小文或可视为您的自我鉴定,正如标题所云,您一辈子感党恩,跟党走,听党的话,做党的人,为党的事业奉献一切,即使家庭困难再大,再多,也不肯耽误公家的事儿,这就是一个忠诚的共产党人的灵魂。<br></b></font><font color="#010101"><b> 骤失父爱的我,仿佛从梦中惊醒,在半百之年突然发现,自己成了这个家庭唯一的男丁,务必挑起一家之主的重担,照料喜寿初过即逢悲的慈母,对上尽孝,对内尽忠,对下尽慈,尽快进入自己的社会和家庭新角色。作为晚辈,我曾经对您的一些行为不太理解,尤其是小的时候,后来,自己读书日多,渐通人情,对您的言行就释然了,并愿意向您学,做您那样的人,您的去世,使我失去了一支人生标杆,一个做人做事的楷模,也许,下面这几副挽联能够稍稍表达一点我们作为儿女、孙辈的哀思和心路历程吧:<br></b></font><font color="#010101"><b>我拟的挽联:&nbsp;<br></b></font><font color="#010101"><b>父恩未报悲凄失俊彦,儿意难平立志展华章(末字嵌父名讳);<br></b></font><font color="#010101"><b>小妹的挽联:<br></b></font><font color="#010101"><b>星坠渝中惊洒思椿泪,月蒙京西遥寄断肠情(父逝渝中区,妹居首都西);<br></b></font><font color="#010101"><b>宝<br></b></font><font color="#010101"><b>宝贝的挽联:<br></b></font><font color="#010101"><b>匆匆千里行,殷殷严祖心,伤哉怀恨事,难酬半点恩。(隔代亲真是亲)<br></b></font><b><font color="#010101">去年的父亲节,我还有父亲,今年再过父亲节,我已成了没有父亲的伤心人。虽然您活到了八十,但骤然发病,客死异乡,总是令我心中戚戚,无限哀伤。回想起断奶时您扛我在肩头,在中窑踱步整整一宿才止住哭声,在幼年的我无知地闯入扰乱会场时,从打开的窗子准确地把我扔在屋外绵软的沙堆上,送我外出求学,为我操办婚事,帮我在工作中避过险滩,步入正途。生活中您从不挑肥拣瘦,对事业和朋友做到了曾国藩践行的“血诚”的地步,对正派的领导,对知心的朋友,对至己的亲戚,您都献出了赤诚之心而不求任何回报。步入老年后,您有些迟钝,有些固执,也有些不服老的自信,有时看着电视昏睡,有时无由地咳嗽,有时莫名地发呆,可惜我没有能及时警醒,没有适时地给予更多的关爱。去年国庆节前最后一次陪您出去洗澡,为您搓背,看着那瘦骨嶙峋却又坚强硬朗的身体,五十岁的我当时莫名地悲从中来——这曾经是多么强壮的身体呀!没想到从那以后再也没有机会给您搓背,对您敬孝了。您陪伴了我五十年,抚育我长大成人,您生命的最后一刻我却在千里之外的家乡,如今斯人已逝而孝心难尽,怎不令人痛断肝肠?父亲虽去,风范犹存,父亲长眠,活在心中!<br></font></b><b><font color="#010101">亲爱的爸爸,我想您!<br></font></b><b><font color="#010101">&nbsp;<br></font></b><b><font color="#010101">&nbsp;</font></b></h3><h1></h1><h1></h1><div><h1></h1><font color="#010101"><b>&nbsp;&nbsp;&nbsp;&nbsp;&nbsp;不孝儿 &nbsp;&nbsp;&nbsp;&nbsp;志刚泣诉 &nbsp;</b></font></div><div><font color="#010101"><b> 2017/12/23</b></font></div> <h3> 父亲走了,他最后的影像永远定格在去年12月中旬他为祝贺平定师范44班同学聚会而专门录制上传的一首歌中,那是一首《好人一生平安》,他唱得专心致志,情深意切。每当我看到这段录像,都禁不住潸然泪下,这是他留给我们最后的画面,也是最后的声音,我永志不忘。</h3> <h1> <font color="#010101"><b>后 &nbsp;记<br></b><b>&nbsp;<br></b></font></h1><h3><font color="#010101"><b> 父亲的回忆录文稿终于编纂完成了,原先的题目是《自传》,以我的理解,其实还是叫回忆录比较切题。原文是父亲亲手撰写,由于他的猝然离世,很多计划中的内容没能写进去,不过也大致全面记述了他一生的重要节点和经历的重大事件,我只是负责查询和核对资料,补充和更正了文中提到的重点人物个人简历,搜集了若干旧照和有纪念性的实物,主要参考文献是《中华全国风俗志》(1986年版)、《平定师范校志》(1999年版)和《中国共产党山西省平定县组织史资料(1926—1987)》。父亲去世后,我沉浸在追思感伤之中,好长一段时间没能从悲痛中解脱出来,直到近日才重新打开电脑上的文稿,作最后的校对。<br></b></font><font color="#010101"><b> 值此父亲逝世一周年之际,谨以二老金婚时我编的一段顺口溜为父亲画个像:<br></b></font><font color="#010101"><b>家有老顽童,犹似太行松;圈内热心人,族中定海针。<br></b></font><font color="#010101"><b>两岁失慈母,艰难度日苦,家无隔夜粮,破衣缝又补。<br></b></font><font color="#010101"><b>十龄迎解放,苦娃入学堂,半牧半读间,大名题金榜。<br></b></font><font color="#010101"><b>朴素求向上,初中即入党,体育俱拔尖,射击称神枪。<br></b></font><font color="#010101"><b>保送上师范,工学两相兼,六零毕业季,留校任团干。<br></b></font><font color="#010101"><b>文革被批斗,冲击靠边溜,支左大结合,民选票居首。<br></b></font><font color="#010101"><b>红砖任党搬,印刷厂治乱,依靠工农兵,革命促生产。<br></b></font><font color="#010101"><b>社教下乡间,带队入深山,农活样样会,情谊长又远。<br></b></font><font color="#010101"><b>四旬调书店,重把业务钻,三年大变样,业绩勇争先。<br></b></font><font color="#010101"><b>劳累耳突聋,让贤意不松,两荐年轻人,上马送几程。<br></b></font><font color="#010101"><b>花甲建大楼,监工最严谨。喜迁居华厦,卸担恋乡情。<br></b></font><font color="#010101"><b>退休心气通,习字又练功,棋枰烽烟浓,胜负不挂胸。<br></b></font><font color="#010101"><b>诗书传家久,惠及后代人,儿孙福气盛,术业有专攻。<br></b></font><font color="#010101"><b>转瞬八旬近,家和万事兴,但愿人长久,共筑中国梦。<br></b></font><font color="#010101"><b> 父亲走了,他最后的影像永远定格在去年12月中旬他为祝贺平定师范44班同学聚会而专门录制上传的一首歌中,那是一首《好人一生平安》,他唱得专心致志,情深意切。每当我看到这段录像,都禁不住潸然泪下,这是他留给我们最后的画面,也是最后的声音,我永志不忘。<br></b></font><font color="#010101"><b> 文稿最后修订仓促,再者自己才疏学浅,其中疏漏、不当之处在所难免,敬请阅者斧正。<br></b></font><font color="#010101"><b>&nbsp;<br></b></font><font color="#010101"><b>&nbsp;&nbsp;&nbsp;&nbsp; 吴志刚<br></b></font><font color="#010101"><b>&nbsp; 2017年12月</b></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 于半明隅</b></font></h3> <h3><b>  吴彦章老师的珍贵照片和吴老师儿子吴志刚缅怀父亲的文章,是吴志刚在百忙中给我们发来的。我们感谢师弟吴志刚!</b></h3><h3><b> ★ ★ ★ ★ ★ ★</b></h3> <h3>【<b>编后语】 &nbsp;<br></b><b>  怀着对已故恩师无限的思念,无限的敬重,王培平同学拟“深切怀念 难忘恩师”题目,我们制作这个美篇。<br></b><b> 张富明同学受托为几位仙逝的恩师各拟了一幅挽联,以表达我们全班同学对恩师怀念、感恩的共同的心声。<br></b><b> 美篇主要内容来自恩师王守政书记的女儿王志英、恩师王毓桂老师的女儿王梅英、恩师杨祥林老师的女儿杨蓉、恩师吴彦章老师的儿子吴志刚、恩师郭尚聪老师女儿郭雅珍的回忆录。恩师毛英杰老师女儿毛朝晖发来的米粮川老师写的祭文,赵成秀老师的悼念诗篇、郑恩田、张兴国两位老师的恩师画像也都选编在美篇内。感谢恩师家人和每位老师,让我们从另一个侧面了解了恩师生前的高贵人品和崇高精神。 &nbsp;<br></b><b> 美篇中已故老师的照片是老师儿女提供的,杨祥林老师的美术作品是师母田老师发来的,郭尚聪老师的工作照是梁凤鸣老师发来的。这些都使我们非常感动。美篇完成后,我们先请每位老师的子女家人阅览,他(她)们真诚的回复更使我们感动。我们祝愿恩师家人身体健康,生活幸福!<br></b><b> 每位恩师生前的生平介绍选自《平定师范校志》,文中图片有的来自美友美篇,图片拼接相框选自网络,谢谢原作者。</b></h3><h3><b> 阳泉新泉小学郭瑞英热情相助,我们感谢这位小学妹。</b></h3><h3></h3><h3><b> </b></h3><b> 这个美篇在2018年清明节发出,以寄托我们44班同学对在师范学习期间给我们任课的已故老师的深深怀念。正如我们班张富明同学所言:“我们的目的是感恩——追念——颂扬——继承”。</b><b><br></b><b> 缅怀恩师,思念敬仰。 &nbsp;<br></b><b> 恩师虽去,精神永存。</b><div><br></div><h3> </h3><div> </div><div><div> <br><div><div><div><br></div></div></div></div></div> <p class="ql-block">  <b>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二0一八年</b></p><p class="ql-block"><b> 一月十五日 初稿 </b></p><p class="ql-block"><b> 四月三日 修改</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