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点和线标注人生坐标 ———中铁一局太焦高铁五标霍志成的测量人生

倦客红尘

<h3>  再往左一点!&quot;</h3><h3> &quot;哎,多了,往右回一点儿&quot;</h3><h3> &quot;好,好,就是这样!&quot;</h3><h3> &quot;往下一个点挪东西吧&quot;</h3><h3> 对讲机里传来的几乎都是这几句简单的话,每天最少要说上几十遍甚至百遍,这就是中铁一局太焦高铁5标项目监控量测部部长霍志成每天的工作内容之一。</h3> <h3>  霍志成,2002年毕业于兰州铁路技工学校,现任太焦铁路项目测量监测部部长,参加工作15年,他先后参加了兰临高速公路、石太客专、京石高铁等7个项目,主要从事的是测量工作。</h3> <h3>  他本不是测量专业出身,从一个&quot;扶尺人&quot;通过不断的学习、实践和总结成长成为&quot;测量负责人&quot;,一直以来他以敬业之心坚守着这个岗位。&quot;记得刚开始干测量的时候,每天要走几十里路,测量塔尺又长,越扛越重,咬牙坚持到下班,走回驻地浑身几乎每一丁点儿力气,唯一想的就是躺在床上舒舒服服的睡上一觉&quot;说起当初的工作霍志成非常的感慨。</h3> <h3>  清晨,他带着部门的小伙子一早就出门了。夏天几乎天不见亮,趁着凉快温度没有起来完成测量工作,冬天等着中午温度稍稍回暖才能去工作,否则仪器都会被冻坏,更别说人了。干过高铁施工的人都知道,野外施工,测量意味着什么。如果出现错误和偏差,那损失无可估量。为了确保数据的准确,有时候因为一个点的误差就可能将所有的点重新过一遍,有的点在山坡上,有的点在深深的草丛中,想要准确的找到不但要熟悉地形,还要对数据准确掌握,凭着积累的经验推算。在公司东北项目就发生过一件事,项目的测量人员在山里放样测量,结果对讲机没电了,相互间失去了联系,结果那个放样的员工在深山里转迷了路,整个项目的人全部出动,漫山遍野的寻找。两天两夜,最后还是遇到护林守林的老人才走出来,见到项目部时,测量人员满眼噙着泪 。</h3> <h3>  回到项目部,他经常会和同事们进行探讨一番,对比现场和图纸的位置,在各抒己见,把不同的意见作好记录,等新的一天到现场验证,便又忙着开始数据的计算录入工作,每天的日程排的满满的。</h3> <h3>  每天就这样周而复始,简单枯燥。但霍志成却找到了乐趣,他认为测量的每个点都是三维坐标,只有数据准确,工程才不会出偏差。看到一座座桥梁按要求精度合拢,一条条隧道按规范无误差贯通,他心里充满了自豪,付出的所有一切都值了。霍志成说:搞技术是苦差事,搞测量更是,翻山越岭、风餐露宿。但有哪一样工作又轻松了呢,都有说不出的艰辛,也有旁人体会不到的乐趣在其中。</h3> <h3>  今年5月,霍志成媳妇生孩子都住进医院给他打电话,他却回答说还没有到预产期呢,结果在赶回家的路上,孩子已经生下来了,妻子对此意见颇大,还生了几天的闷气。本来回家照顾坐月子的妻子,结果坐在病床边电话接连不断,不是部门人员汇报工作,就是领导询问情况,"孩子刚出生,电话到外面去接"妻子又是一脸的不高兴。伺候月子没有满,霍志成因为检查就赶回工地上班了,惹得妻子又是心塞。</h3><h3> "师傅对工作非常认真,我们完成了的数据资料他都要核算一遍"徒弟于海洋如是说。</h3><h3> "复核数据是习惯,如果不自己算一遍不踏实"霍志成腼腆地说。其实这是一种对本职工作的认真负责。</h3> <h3>  背上三脚架和仪器箱,用双脚探路,霍志成征服了武乡县许多平原山丘,用双眼,测绘许多点和面,看了许多人未曾看到过的风景,他说:革命先烈们在太行山上打仗抗日,是在流血牺牲,今天我们在太行山上修高铁,两相比较,是何其的幸运,也没有任何理由说干不好。</h3> <h3>  把自己奉献给企业,就是幸福快乐的自己,在测量的道路上霍志成始终坚持做自己,布好每一个点,放准每一条线,让点线结合的坐标成就一幅幅壮锦。他的理想是成为一名像劳模白芝勇同志那样的&quot;测量工匠&quot;,为国家的铁路建设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