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评彩云追月诗友《醉红妆.题图》<br></h3><h3> 点评/潇湘夜语<br> 书院第48期同题作业《醉红妆》发布至今,已陆续收到作品四十余篇,对大家的创作激情与鼎力支持,致以点赞和感谢。按照惯例,每期的作业我们都会抽出几篇粗评一下,这是书院的责任也是书院对诗友们的感恩。今次,遴选彩云追月诗友的作品,阐述一下自己的拙见,如言辞对友有所冒犯,诚望海涵。</h3><h3></h3><h3><br></h3>诗友原作~醉红妆.题图<br>梅开雪下送春光。暗飘香,欲断肠。柳腰芊指百花装。红楼醉,舞娇娘。<br>西窗帆影泪沾凉。盼君暖,梦飞翔。万水千山谁阻挡?心欲碎,恨情郎。<div><br>以下为个人对此作品的拙见:<h3></h3><h3>一、格律层面:<br></h3><h3>本词牌平仄分明,双调五十二字,前段六句四平韵,后段六句三平韵。通过对作品格律的检测,平仄韵合乎词牌要求。人说吟诗填词格律是基础,由此可见作者的基础知识是扎实的,为此点赞。</h3><h1></h1><h1></h1></div> <h3>二、结构层面:<br>通过对此作品的认真拜读,作者在结构上的设想当是,借景抒情、由情及景、情景交融。想法很正统,遗憾的是没有处理好。此作品结构上的主要问题在于情景转换的太生硬、关联性不够。试举例---第三句与第四句。文章的前三句是写梅的神态与情态,到第四句笔势陡转到人物的形态上,留下一道不小的裂痕。因此、拙见诗也好词也好,景与情的转换要自然合理,要顺理成章,切不可天马行空。</h3><h3></h3><h3><br></h3>三、语言艺术层面:<br>上阕第一句“梅开雪下送春光。”此句中一个“送”字,个见不妥当,梅花开放的季节一般是头年的12月到次年的2月,如果此作写的是春初便谈不上“送春光”。如果写的是冬日,那只能是“迎”春光,因此个见不妥。第二句“暗飘香”,这里的“香”字要考虑到挤韵,如果没有挤韵现象存在,换成“吐馨香”,那就更灵动。第三句“欲断肠。”这句让人觉得不满意,首先、情感之笔来的太突兀且笔势提的太高,其次、这里指梅花断肠还是佳人断肠?如果说隐喻后面佳人断肠,这一笔来的太急,前面缺乏铺垫之笔,如果指梅花,用它承接后面的句子,又留下不小的裂痕,拙见要改。第四句“柳腰芊指百花装。”就此句说点题外话---有的诗友认为小令字少好写,此观点大谬!正因如此,不少诗友的小令写的很平庸,文章内容也很空洞。拙见、小令容量有限,可供词人腾挪的空间几乎了了,因此,着笔需快进快出,需言简意赅力求精辟。如何让有限的容量融入最大的内涵,这是对作者创作功力的考验。正如作者这句“柳腰芊指百花装。”此句的目的是刻画人物的形态,而刻画形态的目的是隐喻佳人的美,个见用 “佳人” 一词足矣,省点容量转言其它。第五“红楼醉。”还算过得去。第六句“舞娇娘”。这里恰好应证我对第四句的观点,“娇娘”一词句意未出新,且浪费容量。<h1></h1> <h3>下阕第一句“西窗帆影泪沾凉。”此句存在语病,句意且费解,“西窗、帆影、泪”这三词,没有任何关联性,构不成一个完整的词句,上阕收尾没有流露出佳人丝毫的悲情形态,而这里突转悲情之笔,达不到层层递进的效果,也与上阕尾句搭配不协调,拙见需修改。第二、三句“盼君暖、梦飞翔”,“盼君暖”意指希望郎君的呵护,“梦飞翔”与前句有失关联,也很费解。如果说“共飞翔”,虽直白倒合情合理,个见此句也需改。第四句“万水千山谁阻挡?”此句太白话形式,尽管易懂且与前句有些关联,但承接不了下句。第五、六句“心欲碎、恨情郎。”前句“万水千山谁阻挡”,那是种乐观、希望的情态,而第五句“心欲碎”又为何?既然对郎君报之深切希望,为何还会心碎?还会恨情郎?希望落空才会生恨,如果要以“恨”的情态煞尾,那么此前当有铺垫之笔---综上所述,对此作语言层面的总结是“语言有俗白有雅致;有的句子语言组织欠妥当,句与句之间关联性不够。”我仅代表个人观点。</h3><h3><h3><br></h3>四、内容层面:<br>虽此作语言层面存在问题,但作者的思维还是可以揣摩出来的。此作的格调很明显的是闺怨词、婉约形。作者通过对雪地梅花的描述,刻画出女主触景怀人的情态。这种创作思维无可厚非,但要把内容这个轮廓刻画好,如果语言组织得当,文章内容的轮廓一定清晰可见,也一定具备感染力----一篇好的文章,读者读后,脑海中会自然而然的生出一个画面,其自身也会沉浸在画面中,如果说读者读得莫名其妙,何来共鸣呢?建议对全文再修改一番!</h3><h1></h1> <p>五、结束语:</p><p>以上观点仅代表个人,不求得到作者的认可,只是表明自己的本心与书院实话实说的治学态度。潇湘只是一名草根写手,决不会以一篇作品来给作者的创作能力下定论,我曾不止一次引用前贤的话“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我也一直认为拜读别人作品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我更觉得每一个人的作品都会有,哪怕是一丝一毫的可取之处!为此,潇湘向各位推荐一个成语“开卷有益”---窃以为、此成语不光是虚心的体现,也包含着深刻的哲理!此成语适合潇湘与书院的各位诗友!就以彩云追月诗友这篇作品来说,拜读、点评的过程激发了我的创作灵感,为此向诗友致以感谢,感谢您对书院的大力支持,祝您创作快乐!另、依您之韵,拟一阕拙作和之,以示敬意,聊以助兴---</p><p><br></p><p>醉红妆.题图</p><p>梅花卧雪吐芬芳。候春归、惹谢娘。注眸无语倚轩窗。眉难展、透凄凉。</p><p>思来应系念檀郎。惜其冷、旅他乡。枉有貂裘无策送。仇水远、恨山长。</p> <h3> 评江州沧海诗友《七律.咏梅》<br> 点评/潇湘夜语<br> 提笔之际先问候作者,感谢您对书院第49期同题创作的大力支持!按照惯例,每期同题创作结束后,我们都会挑一些作品粗评几句。请恕冒昧,本期对您提交的作品,谈点个人拙见。</h3><h3></h3><h3><br></h3> 在阐述个人拙见之前,先说说咏物诗的写法。其大致写法可分三类:第一、无情志寄托直写物象型,其间约可分‘偏于写行、偏于写神、形神皆备’三种;第二、有情志寄托体物寓意型,其间可分‘托物拟人、缘物抒情’两种;第三、借物论理型,其间也可分‘借物议政、以物喻理,由物论史’三种。古往今来,最受欢迎的写法,便是第二类的第二种‘缘物抒情’,此类型的咏物诗,由物感兴,可生动、灵活地表达诗人的情兴与志向,最接地气,用此写法创作的作品,往往被看做上品,如黄巢的《题菊花》,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另、古人主张咏物要力求做到八字“不即不离”、“不沾不滞”。也许江州沧海诗友已知道这些,在此不作详细解说。<h1></h1> <h3>诗友原作品~咏梅<br>不似群芳绕蝶来,含霜带雪寂然开。香深自可名天地,骨瘦何须费剪裁。<br>冽冽冰风刬花落,沉沉暮鼓报春回。明朝又是争奇日,独有空枝怜瓦苔。</h3><h3></h3><h3><br></h3>对本章作品的拙见如下:<br>1、格律层面:经过对平仄韵的检测,第34字“花”与第54字“怜”不合平仄要求,另“刬”字不在韵表中,它的读音是入声与去声,由此判断此字也不合要求。人们常说:格律诗词的平仄韵是最基础的一环,如果连此都把握不好,这未免有点不可原谅!(为消除某些好事者的争论,特补充说明:冽冽冰风刬花落,此句为一种特殊拗句,属五拗六救,因此平仄也可过,然"花"字失粘,这在声律上是个瑕疵,另"独有空枝怜瓦台"一句,"怜"字的使用,可见作者属典型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理论的支持者,群内曾不止一次批评这种理论有局限性,易使诗句犯三连平或孤平,判此字出律旨在警醒作者。再者,此两诗句并不出彩,为何一定要拗救?需知拗救只是放宽平仄限制的手段,并不是文章的靓点,然总有肤浅之士以此彰显学问。拙见,创作时多加斟酌,纵严格按平仄,文章照样出彩,也请心怀争异者们思之!)<h3><br></h3><h1></h1><h1></h1>2、结构层面:按传统讲,诗的结构是“起承转合”。尽管本篇作品的结构轮廓依稀可见,首联以景起兴,颔联颈联情景承接、拓展,尾联景情转合,但从格调上讲,前二联写的高昂,后二联写的沉郁,致使作品的格调给人的感觉有点头重尾轻。另、按古诗词评分标准,对仗包含在结构中,颈联对仗妥!颔联对仗不稳,此在语言方面详述。<h1></h1><h1><br></h1>3、语言艺术层面:从大体来看,虽然作品语言流畅通俗有韵味,有的诗句使用修辞手法显得形象灵动,让人生喜,但诗句中也有很多瑕疵需要修改---首联“不似群芳绕蝶来,含霜带雪寂然开。”以对比的手法起兴,交代梅花的生长环境与生活习性。起的不同寻常,效果不错。但“群芳”所指范围太广,菊花也在群芳之内,它也不是在蝴蝶环绕下绽放啊?它的风骨就不逊色梅。另“含霜带雪”,霜与雪这二种物质,不可能同时存在吧?换“枕冰卧雪”应该妥当的多。建议对以上几处再斟酌。<h1></h1><h1><br></h1>颔联“香深自可名天地,骨瘦何须费剪裁。”此联与首联承接的顺理成章,既补充了前面未尽之意也拓展了气势。但“骨瘦”二字不喜,这里的“骨”如指身骨,其本已消瘦,再动刀剪去裁,不免有点血淋淋之感。如指的是风骨,风骨既瘦弱,还值得人喜吗?还值得人咏吗?另、“天地”对“剪裁”词性不对,对仗不工。拙见此联也要斟酌。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颈联“冽冽冰风刬花落,沉沉暮鼓报春回。”此联既无转的意思,那就得接着上联的势去延伸,尽管出句“冽冽冰风刬花落”依然停留在景态上,但格调沉郁了,气势有下坠之感。对句的“报春回”合乎逻辑,但“沉沉暮鼓”来得太突兀,且不合逻辑。另,出句与对句的两个叠词浪费空间,删减这两个叠词意思一层未变,且看“冰风刬花落,暮鼓报春回”。因此,此联需大改。尾联“明朝又是争奇日,独有空枝怜瓦苔。”前句明在写虚,实则是抒怀的衬托,这里可以看作是转笔,结句情寄景中想法不错,但结的哀婉且气势太弱。建议品品元代诗人王冕的《墨梅》,我想那句“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会给诗友灵感!</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4、内容层面---个人揣摩作者的用意在于:通过对梅的生长环境,梅的遭遇,梅香梅姿的描述以及梅与其它花卉的对比,刻画出梅的顽强不屈,迎报新春的品质,寄寓着自身对梅的喜爱与怜惜之情。作者的思维无可厚非,但碍于语言表达不到位,梅的特点并没有被很好的刻画出来,以至于内容感染力不足。站在读者的角度,我直言不讳的说说读此作品的感觉:读了首联眼睛一亮,读到颔联让我觉得血腥、不忍,再读颈联尾联,味道平平。忍不住的想问一句:梅的高风亮节哪里去了?就诗中那隔靴挠痒的几句是不够的!再者,本是一株挺立在冰天雪地且破蕊飘香的梅,被诗人咏到最后只有空枝了,这是在咏梅还是怜梅?以上所说,纯属个人拙见。还是那句话,学无止境,没有人敢说自己的作品完美无缺,我也不例外。对诗友的作品进行点评,一面是感恩您对书院的支持,一面是秉持书院实话实说的治学态度,如评语有所偏颇,言辞有所冒犯,请诗友多包涵!遥祝您冬祺笔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