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淌在清澈光阴里的纯净音乐

DAMA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font color="#ed2308">流淌在清澈光阴里的纯净音乐</font></b></h1><div><br></div><div><b>我对音乐是门外汉,只是遇见了感觉很舒服,记忆中就有了存在。</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b><font color="#ed2308"><br></font></b></div><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font color="#ed2308">01<br></font></b><b><font color="#ed2308">石进 • 夜的钢琴曲五</font></b></h1><div><br></div><div>难得的假期,在临近黄昏的窗前,冬天的天空明净,没有风,樟树的叶子一动不动,我又重新聆听了《夜的钢琴曲五》,已经听了两年多了,只是最近一段时间冷落了它,此刻,感动又回到心头,那些美好的时光也在眼前浮现。</div><div><br></div><div>《夜的钢琴曲五》真的很抒情,作者是石进,开始我只知道这一首,后来才知道还有很多首,大概二十多首吧,我也逐一试听过,有几首还是不错的,但都不及第五首。在我刚开始写文章的时候,《夜的钢琴曲五》就开始陪伴了,一边聆听着动人的钢琴曲,一边抒写着往事,在白天的喧嚣里,在夜晚的静寂里,真的就觉得生活的幸福其实很简单,就这样聆听就可以了,音乐的旋律,往事的回声。</div><div><br></div><div>后来就养成了习惯,如果抒写的感觉不强烈,我会泡一杯咖啡,然后也就养成了习惯,咖啡的余香,音乐的悸动,往事的翩跹,很简单的光阴,很纯粹的画面,我乐此不疲,甚至于遗忘人间。</div><div><br></div><div>两年前的六月,我去上海做了一个小手术,术后要休养一段时间,完全自由的日子,早晨我骑着摩托穿过半个小城,去农贸市场买桃子西瓜玉米,有时雨刚停,小城里湿漉漉的,穿行在路上叶子上的水滴会滴到脖颈里,那种凉意会让人缩起脖子,飞驰在大街上,好像回到了青春。</div><div><br></div><div>在家就是写作,背景音乐《夜的钢琴曲五》能响半天,家里是用音响听的,有时阳光明媚,有时细雨凄迷,在平庸的生活里,我把往事一一展现,在论坛里发了长贴,受到很多人追捧,论坛里也置顶推荐,为了吸引人注意,我还添油加醋写了一些子虚乌有的东西,多是男女之事了,写了一个多月,有六七万人关注,后来怕熟人看见不好,我就结束了帖子,再后来就申请删帖了。写作的快乐就是从那时开始的,而《夜的钢琴曲五》也一直陪伴到现在。</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font color="#ed2308">02<br></font></b><b><font color="#ed2308">理查德•克莱德曼</font></b></h1><div><br></div><div>读书的时候,从初中到学生生涯结束,都会在不同的时间聆听到理查德•克莱德曼的钢琴曲<b>《秋日私语》和《献给爱丽丝》,后来《梦中的婚礼》《水边的阿狄丽娜》</b>也十分流行。刚开始接触就是觉得好听,和古典音乐比较起来,理查德的钢琴曲偏向流行风,不像田园交响曲和圆舞曲那样大气磅礴和厚重,就是一种轻盈,就那样不知不觉流入心田,然后仿佛看见了百花盛开,流水淙淙,蝴蝶翩飞,绿草如茵,一片生机的景象。有时也仿佛是在无尽的原野中,看河流蜿蜒前行,清风拂面,带着一点心事或是思念,秋天也到了,白桦林里安静得只有叶落的声音,回忆里往事纷飞。</div><div><br></div><div>多年前央视的《综艺大观》曾邀请过理查德•克莱德曼现场演奏,倪萍是主持人,和理查德见面时,钢琴家还去亲吻了倪萍的手,倪萍显得很不自然,她可能不懂法国人的浪漫。理查德•克莱德曼金发飘飘,浑身散发了浪漫的艺术气息。读初中的时候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有个栏目叫《今晚八点半》,全是重点大学学生点歌的,逼格特别高,主持人一说话就是哈尔滨工业大学的xx为北京理工大学的xx点播一首歌曲,全是985、211高校。而理查德的钢琴曲也是经常能听到的,还有一首外文歌曲也是被反复播放,就是卡朋特的《昔日重来》。</div><div><br></div><div>反正在青涩的时光里每次听到他的音乐都是陶醉的,广播电台里最多,或是点播的音乐,或是背景音乐,我们县城的广播在每个村子都有喇叭,会时不时地响起理查德的钢琴声。我还记得初中上学或放学的路上,路过村庄的时候,有时会听到这两首音乐,黄昏的时候最美妙,特别是冬天,一望无际的麦田,空旷的田野,河水也平静得像一面镜子,音乐想起的时候我会停下脚步,也会看见鸟群飞过天空,那时是有梦的,会想到远方。午夜的时候收音机里也会聆听到,如果窗外有月光,会多了一份恬静,在那些无忧无虑的少年时光,理查德•克莱德曼的音乐打开了一扇窗,发现了窗外的美景,也憧憬着未来的模样。</div><div><br></div><div>而今天的再次聆听,逝去的青春仿佛又成了梦境,回环往复的人生。</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font color="#ed2308">03<br></font></b><b><font color="#ed2308">雅尼•紫禁城</font></b></h1><div><br></div><div><b>雅尼的音乐是宏大的,仿佛从天空倾泻下来,然后灵魂随之升起。比如《With an Orchid》(和兰花在一起)。</b></div><div><br></div><div>第一次知道雅尼是97年,我去合肥读书,我哥经常去合肥出差,有时会睡在我宿舍里,当然也会带我去餐馆饱食一顿,有一次带给我一盒磁带,就是雅尼的,来中国紫禁城演出的音乐曲目,磁带名字就叫“紫禁城”,雅尼的曲风和紫禁城真的很匹配,恢宏大气壮阔,有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扑面而来,那一段时间我经常听,去教室的路上,睡前孤寂的夜晚,回家的长途汽车上,还有故乡的麦田里,映衬着冬日的斜阳。</div><div><br></div><div>雅尼应该是了解中国的,他的作品中也融入了很多中国元素,和中国的古典音乐有过融合,在听的时候是有很多熟悉的。雅尼也是长发飘飘,音乐中也有飘逸,他的音乐是多种乐器合成的,很有时代感,聆听的时候感觉是站在河边,亲眼看见水漫上来了,然后又落下去,在起起落落之间,心情领略了万千美好。又像是在夏天的窗前,看见外面大雨倾盆,然后让人禁不住冲进雨中,浑身湿透,酣畅淋漓,在满足沉醉的时候,天空又突然放晴,光芒万丈,十分明媚,空气清新,心旷神怡。</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font color="#ed2308">04<br></font></b><b><font color="#ed2308">班得瑞</font></b></h1><div><br></div><div><b>聆听班得瑞的音乐就像回归了自然,很多的亲切感,一点也不高深莫测,就像老朋友在身边讲述着经历的往事。</b></div><div><br></div><div>流行音乐的受众多,普及度也很高,在很多地方,但凡有点安静的氛围,都可以听得到班得瑞的音乐。我印象最深的是北京读书的最后一个五月,通过了毕业论文答辩,整个人从高压的状态一下子回到了自由放飞的心情中。于是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我坐上公交车去了郊外的香山。</div><div><br></div><div>香山的五月很美,一点也不逊色于深秋的红叶。因为五月的香山满山的清脆,满山的幽香,那时枣花开得正好,米白色的小花,鲜艳欲滴,置身于其中,眼前都是美景,呼吸中都是满足,也就在那样的徜徉中,人是很容易忘记生活的,沉浸在一个人的情绪中,即使忧伤也变得美好起来。</div><div><br></div><div>也就在那时,耳边响起了班得瑞的轻音乐,似河水缓缓地流淌,氤氲在枣花香里,在古松的葱郁中,在小径的幽深处,在山顶的开阔中,在青春彩色的梦中,还有要告别校园对明天的憧憬中,仿佛还带着一点不舍,甚至于回到童年时光,故乡也在那时若隐若现,班得瑞的音乐中是有一点思想的味道的。</div><div><br></div><div>那些日子我几乎每天都去香山,从午后的悠闲到夜色的来临,我还在山顶看见过月亮,也在月光中看见北京城市的霓虹,身后是原始的山野,那个时候的自己,处在社会和自然的临界处。</div><div><br></div><div>后来也在很多景区聆听过班得瑞的音乐,心情总是能够轻松愉悦的。</div><div><br></div><div>我第一年上班,办公室窗外是一座小山,山坡上都是树林,在春天到来的时候,嫩绿的叶片让人欣喜,那时喜欢戴上耳机听班得瑞的音乐《寂静山林》,看着眼前,仿佛活在梦中。操场上的草坪也在春天萌动起来,草色遥看近却无,是自然,也是生活,因为那时认识了一位姑娘,就是这样的感觉,但最终也没有走近,因为春意盎然的时候山花烂漫,万紫千红,当“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时候,才明白“一花独放不是春”的道理。但班得瑞的音乐却从春天流过一直到今天,还有未来的很多日子。</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font color="#ed2308">05 <br></font></b><b><font color="#ed2308">舒伯特•小夜曲</font></b></h1><div><br></div><div>舒伯特的《小夜曲》很抒情,给人无限的遐想,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聆听,都会让人凝神:或思念,或憧憬。</div><div><br></div><div>青春追梦的路上有过深刻的记忆,在老家的城市,我还在复习准备着考试,经常去一所学校自习,傍晚的时间校园广播里常想起舒伯特的《小夜曲》,有时也在黄昏想起,每次聆听,我都会停下手中的笔,去安静地待一会儿,然后想很多,村前村后的麦田,别人的爱情,明天的茫然,心中往往会有很多的忧伤。</div><div><br></div><div>那年中秋节,窗外的月亮很圆,桂花树也开得正旺,空空的教室里就我一个人,我在夜色中听到了这首音乐,想到未知的明天,现实生活的艰难,突然感觉人生好无助,但还是被音乐所陶醉,那种美里含有悲伤。钢琴的伴奏如水般流淌,小提琴的声音婉转悠扬。</div><div><br></div><div>也许人生的际遇中应和着音乐,悲伤的时候音乐就是悲伤的,而欣喜的时候音乐就是快乐的飞翔了。我还记得五月,在故乡的麦田里,满眼都是绿色,小麦正在努力地抽穗,白杨树就在路边,风起的时候就摇晃着叶片,没有风就静默着,泥土路上铺满了青草,小河里的水静静地流淌,特别是从异乡又回到故乡的土地上,内心是莫名的感动和满足,《小夜曲》在这时想起,舒缓了乡愁,又把故乡的爱深置于心中。很多音乐家的作品中有着浓烈的乡愁,聆听者其实也一样。</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font color="#ed2308">06<br></font></b><b><font color="#ed2308">西村由纪江<br></font></b><b><font color="#ed2308">中村由利子</font></b></h1><div><br></div><div>我很容易把这两个音乐人搞混,两个都是日本人,都是美女,音乐的风格也很相似,自然明媚清纯,在旅行的时候聆听她们的音乐,绝对是种享受。</div><div><br></div><div>我是在呼伦贝尔草原旅行时听她们的音乐的,广袤的草原,蓝天白云,浑圆的草坡,成群的牛羊,每天的行程多是在路上,车窗外的风景大同小异,刚开始还是一阵阵惊呼,后来就觉得了,一车的人都在睡觉,我靠着车窗,依然百看不厌,因为耳机里是二位的音乐,在音乐中去欣赏风景,风景中就多了抒情的味道。额尔古纳河蜿蜒流淌,白桦林清新唯美,根河湿地一览无余,中俄边境充满着神秘,俄式的建筑多彩瑰丽。</div><div><br></div><div>假期骑摩托车第二次去黄山,穿越浙皖交界的大山,盘山路一直到山顶,路边是青青的竹林,头顶是无垠的蓝天,远处还是山,依稀有村庄和城市的影子。长途的摩旅是单调的,路上一个人都没有,弯来弯去的,耳机里循环的就是她们的音乐,眼前的风景,耳边的悸动,旅途立马多了丰富,途径千岛湖,开阔的水面,连绵起伏的群山,平坦的公路,路边盛开着花朵,这是属于一个人的自由,也是音乐带来的感动。</div><div><br></div><div>其实下雨天一个人躲在房间里听她们的音乐也是很享受的,如果在电脑上再敲打点文字,感觉会更好。</div> <h3>图片来自网络</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