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才子 误作人主

无语

<h3>  他的生命只有短短的四十年,他的词作却惊艳了千年的时光、温柔了绵长的岁月;他曾坐拥南唐盛景,安享江南风雅;也曾被迫出降,沦为亡国之君。他叫李煜,史上最有非议的皇帝,却最没有争议的词人。<br></h3><div><br></div><div> </div><div> </div><div> </div><div><br></div><div><br></div> <h3>  在李煜所有追忆似水流年的词作里,写得最动人,也最为酸楚的当属那首《破阵子》:<br></h3><div>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div><div>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破阵子》</div><div> 在中国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也许算不得什么真正的盛世繁华,可是,在当年那样一个战乱频繁的年代,在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戏剧一样的历史时空里,我们看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政权的更迭中,维持时间最长的政权也不过十几年。而南唐虽然只有三代君主,却传了将近四十年的时间,其鼎盛时,甚至曾有三十五州之地域,号称十国之中的“大国”。还原到那战旗招展、厮杀不断的历史现场,能保有那么久的安定、富贵与繁荣,也难怪李煜为“三千里”江山和“四十年”家国的破灭而感叹。世人只说李煜的词悠远绵长,却看不到“连霄汉”三个字背后的豪气。可见李煜词虽是幽怨的、哀伤的,却也是不失霸气的哀怨,不掉身价的苍凉。</div><div> 如果通读后主的词,大概都可以发现他的后期词作(既亡国后词作)都有一个鲜明的特色:初读开篇的时候,总被一股浓到化不开的愁绪所包围,那抑郁、悲愤甚至热烈到让人窒息的伤痛,恰如一江奔流的春水,惊涛拍岸,浊浪排空,呼之欲出却又热辣灼人。</div><div> 其实李煜本无心做皇帝,他的人生理想不过是做个开心的“渔父”,有他当时的词为证:</div><div> </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 <h3>  阆苑有情千里雪,桃李无言一队春。一壶酒,一竿身,快活如侬有几人 《渔父》<br></h3><div> 他不是运筹帷幄的皇子,不是满腹踌躇的储君,不是心机沉重的阴谋家,更不是睥睨天下的枭雄。他只希望带一壶酒,撑一支竿,快快乐乐地去钓鱼、踏春。他只是天边一缕闲云,路边一朵野花。他希望承载的生命职责里,没有国家,没有百姓,更没有天下。可以预见的倒是,在一个风雨飘摇、人人岌岌自危的战乱时代,由这样一个心里只有自己和自由的人来掌管南唐,将会是怎样一种结局。</div><div> 可是上天就是这么喜欢和人开玩笑,那些乐于做皇帝的哥哥弟弟们不是没有这个命就是没有这份缘,躲来躲去这个皇位最后还是落在了他的手里。</div><div> 期间李煜写过很多香艳的词,那些词里透漏出扑鼻迷眼的脂粉香气。较著名的就是这首《浣溪沙》:</div><div> </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 <h3>  红日已高三丈透, 金炉次第添香兽,红锦地衣随步皱。佳人舞点金钗溜,酒恶时拈花蕊嗅,别殿遥闻箫鼓奏。</h3><div> 这首词将江南的富足雅致、贵族的奢华享乐,都勾勒得如梦如幻。没有见过那场面的人绝对写不出这样华丽的句子。</div> <h3>  可惜的是,歌舞升平、箫鼓齐奏的日子终于还是结束了。那带着北方寒气动地而来的军歌,震落了六朝金粉,惊破了历史盛宴,也扰乱了李煜的醉生梦死。而自做了“阶下囚”,多少次回望江南,曾经的繁华和如今的不堪,都让李煜心碎不已。</h3><div> </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 <h3>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h3><div> 多少泪,断脸复横颐。心事莫将和泪说,凤笙休向泪时吹,肠断更无疑 《望江南》</div><div> 一句“车如流水马如龙”说尽了多少江南的繁华。可那些纵横在脸上的泪水,只能和着无声的心事在夜晚独自吞咽。无疑那是揉碎肝肠的悔恨交加,那是书生无力的某种悲愤。</div><div> 说到底,面对滚滚而来的历史洪流,李煜也不过是普通人。在无边浩渺的历史帷幕下,李煜是如此孤立无援。他在毫无野心的时候被推到历史的前台,而那时的南唐已经在中主李璟开疆扩土的蓬勃野心下,开始变得外强中干了,中主执政后期,他已自去帝号,开始向后周称臣。所以,李煜并不是南唐政治的拐点,相反,南唐政治的拐点却实实在在地改变了他的人生。</div><div> 想那金陵自孙权称帝以来,数次成为都城,其英气勃发的历史已然承载了太多英雄的壮志雄心。可惜轮到李煜坐镇时,昔日的繁华早已消散了大半。在这历史沉浮的舞台,金戈铁马,端看那谁家金锁沉埋,谁家旌旗飘摆。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那些翠环玉绕的日子,那些歌舞升平的时光,都随历史渐渐消散。“世事漫随流水,算来梦里浮生。”而人生也不过是一场浮华迷梦,就像绚烂的烟花,虽然美艳至极,但最终还是要凋落的。所幸在于,谢幕的只是王朝的背影,李煜的词作却始终扎根在每个人的心里,从未凋零。</div><div> 其实,李煜之所以能被后人牢牢铭记,并不仅仅因为他是一个皇帝或者一个词人,或者是什么非凡的经历与浩劫,而是因为他的真性情。他爱护手足之情而忽视弟弟的叛乱,却不怕被人视为无能;他喜欢小周后便不怕被人讽刺;最后,他竟在七夕节过生日酣畅痛饮时忘了自己阶下囚的处境,而吟出“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感慨以致遭受杀身之祸。正所谓:阅世浅,性子真,永远都流着赤子之情。不管种到那里,长出来的一定是绝美艳丽的情花。</div><div> 也因如此,同样是书写亡国之痛,李煜的《虞美人》就比宋徽宗的《燕山亭》感人得多。宋徽宗词作只是对自己身世的悲戚,除了同情,鲜有人能与之共鸣。而李煜的“一江春水向东流”“别时容易见时难”说的虽是亡国之情,但又何尝不是人们爱情的苦恼,人生的感叹呢?逝水东流,青春一去不复返,对于每个人来说,这都是值得惋惜而又无可奈何的吧。</div><div> 读同样的词,却让我们每个人含着不同的泪水。或许这便是李煜词的最大魅力。</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