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访“老家”——西城厂桥

星辰xin

<h3>和初中同学们的聚会还有一个多小时,突发奇想,从护国寺提前下车,准备到住了四十五年的“老家”——西城区厂桥前铁匠胡同转转。</h3><h3> 右侧是原先的白雪照相馆所在,旁边有桂香村,当时宁可走远点去稻香村,也不想进桂香村。</h3> <h3>护国寺的街口。以前可没这个大招牌。原来这个地方的商店叫“妇女商店”,是个综合商场。妇女商店的对过(南侧)是个食品店,叫“元盛”,有两间房,把角的卖糕点,另一间主要卖冷饮。紧挨着的是月盛斋。</h3> <h3>是不是原先卖包子的地方呢?肯定的是店家不知换了多少个了。</h3> <h3>护国寺宾馆也是后盖的,属当时的二商局。1995年曾和几个工业局的同僚在这里共进午餐,当然是二商局的做东。</h3> <h3>这在护国寺是个老院落了,门帘虽翻修过多次,但里边的基本格局未变。</h3> <h3><font color="#010101">这些小铺都是经常变换的。</font></h3> <h3>人民剧场和护国寺小吃应该是这条街里年头最老的了。五六十年代我有记忆时,这是常去的地方。一个是吃,一个是看节目,主要是京剧。</h3> <h3>人民剧场看京剧,姐姐可以带着我到后台,看演员们化妆,台上才子佳人,台下嘻嘻哈哈。这里的内部电影也很多,最早的宽银幕就是在这看的。</h3><h3> 现在剧场已成为危房,不再演出,不知以后干什么用。</h3> <h3>人民剧场的正对面,别的店都忘记了,但有家理发店记忆犹深,感觉外表上在当时有些洋气,里边可以理发、烫头。</h3> <h3>护国寺小吃现在京城里哪都有,但发源地却是这里。以前的内部设施很简陋,但小吃做的地道。今天要不是匆忙赶路,一定要进去回味一下。</h3> <h3>奇怪的是,斜对面的马路边还有一座护国寺小吃店,也进去过,听说马路两边是一回事。这里原是人民剧场的售票处。</h3> <h3>这个建筑是新的,以前这块地儿,卖花草鱼虫,我经常攒点小钱进去买两个放在盆景里的小桥、小亭,或老叟垂钓,或小孩潵尿,有时也买点活鱼虫,喂鱼吃。</h3> <h3>这条街直通护国寺,我印象里寺庙还是很大,但能看到的已是寺庙的最后一排大殿。六十年代,曾偷偷钻进去,看到里边有佛像,有石碑,还有多口棺材,蜘蛛网遍布,从里边钻出,一身土,一身蜘蛛网。大约文革前夕,后面的庙宇改成了电影院,记得羊城暗哨就是这里看的。还曾经看过夜场电影,一看就看三四部,看到天亮,非常过瘾。</h3><h3> 有了影院后,这条街正对着的是电影大广告牌。广告牌再往西有个大院落,再靠西就是现在南侧小吃店的地方。</h3><h3> 这个街口东侧是个低矮的小食品店,记着的起码有糖葫芦、关东糖,也卖散白酒。</h3> <h3>这是溥仪弟弟溥杰的所谓故居,说是故居,也是文革中期政府配置给他的,还没我家的老院历史长呢。但听说溥杰活着时,经常给四邻和周边的商铺题字,人缘不错,谁得到题字也没受宠若惊,就像是应该的。</h3> <h3><font color="#010101">褡裢火烧这个店不算是老店,但年头也得二十年以上了。在这里吃过,也品尝不出个好坏。</font></h3> <h3>这个店是不老不新的一个店。这个店前身我们一般称酱油店,当然不只是打酱油,也有醋、白酒,还有酱菜,相通的是个小百货店,已在胡同的把角处。紧挨着的是个卖肉的店和一个小理发店。</h3> <h3>这是在棉花胡同口,靠东侧原先是家专门的灌肠店,第一次吃灌肠就是在这吃的,一毛多钱一盘,有焦有嫩,蒜汁儿一沾,想起来都要咽口水。八十年代就改了,后来又多次变更。旁边靠胡同里的是个小人书店,可以租小人书看,三国、西游、三侠五义等最早都是在这看的,一分钱租两本。</h3> <h3>这是棉花胡同,我小时上的前锣圈托儿所就在胡同的胡同里。棉花幼儿园、护国寺医院,还有一家远亲,都是在这胡同里。一直走可经过航空署街和三不老胡同,里边还有条细长的胡同通往护国寺影院。走到头,就是积水潭医院。</h3> <h3>这是“老店”,纯属蒙骗。以前这是户人家,经常在外面晾衣服、被子,后来改成个小店,也属便利店的样子。要是老店,就要标出原址在哪,有据可查。</h3> <h3>院是老的,家政公司是近几年开的。母亲病逝前雇的保姆好像就是这里找的。</h3> <h3>藕芽胡同里,有我的一个同学,现已离世,走的太早。</h3> <h3>护国寺东街口的梅兰芳故居座落于此,过去经常进去,收费以后,只是陪朋友去过两三次。</h3> <h3>路东南角是原卫戍区司令部,搬到正义路紧挨着市政府后,这里就叫卫戍区大院了。进去看过节目和电影。女儿的幼儿园就叫卫戍区幼儿园,在大院的后面,离住的地方很近,接送也很方便。顺着这条路往东,经过老辅仁大学(现已属北京师范大学),再走个几百米就是恭王府和什刹海了。</h3> <h3>这个烤鸭店是后来建的。以前把角是个面铺,卖白面的。旁边是菜店,印象里主要是卖大白菜。很多邻居到这拣菜叶,说是回家喂鸡喂兔,有可能就自己熬着吃了。我在这买过五分钱一大筐的西红柿,洗好切碎,捅到从医院找的葡萄糖瓶里,用针管吸出空气,封严,留到冬天吃,那味道绝对鲜美。</h3> <h3>峨嵋酒家最早的老店在西单商场里,过年过节有可能到西单光临一次,那是绝好的被京城改造了的川味,不次于四川饭店。现在这里也进去过几次,有点乏善可陈了。</h3> <h3>顺着厂桥大街往南,过了马路,就是北大医院,母亲治病,女儿出生,都是在这里。北大医院原先的正门(西门)正对着的是北京四中的东门(原正门)。</h3> <h3>走到高台阶上看了一眼。小时在这里一是看节日的烟火,比在自家院里看的清楚,甚至爬到邻居家的屋顶去看;还在这儿看过国庆检阅完后从这经过的军事装备、不同的游行队伍。</h3> <h3>这是电化教育馆的正门,偷着溜进去,直达我家大院门口。</h3> <h3>这是我住过几十年的前铁匠胡同的南口,上小学中学都是从这个口出。今天又折返到胡同的东口。</h3> <h3>前铁匠胡同,文革时被我们院里邻居家的高中红卫兵改成了铲修胡同,现在想想真是可笑可悲。</h3> <h3>胡同里以前连个自行车都很少看到,如今小轿车排成一队,这怎么进出啊!</h3> <h3>五号大院,以前是我最爱去的一个院,不光因为有我几个小学同学,还因为里边有假山,有池塘,有荷花,有参天大树。爬树爬山踢球放风筝,不一而足,玩弹了为止(可不是瘫啊)。</h3> <h3>胡同里的发小,每个门都有,一声唿哨准出来,十几分钟就能集合成一大群,大有打家劫舍之势。</h3> <h3>这个院以前是8号,不知何时因何原因改成15号。以前的大门很大,现在变的很小。院里因76年盖地震棚,逐渐地改成了屋子,而且每家每一次修缮改造,都要不知不觉地扩大一点,搞的现在勉勉强强推辆自行车进去。</h3> <h3>原先住的三间大北房加一间耳房卖出后,被新户要改成地下一层地上三层的小楼,因被邻居举报已停工,正不伦不类地戳在那。往日四合院的风彩荡然无存。</h3> <h3>母亲在世时还在已然破旧的房屋前留影。</h3> <h3>我在这里住了45年,我家可算是老户了。2000年从这里离开,母亲不愿离开这个接“地气”的地方,又和姐姐住了十年。</h3> <h3>后院邻居住的十分拥挤。</h3> <h3><font color="#010101">在院里碰巧还见到了一些老街坊,大家都很兴奋,聊了一会儿天。</font></h3> <h3>这是老10号院,通道的房顶已长满荒草,看来多年无人过问了,院里的邻居不知安否!</h3> <h3>这是东枪厂拐角,可通向护国寺大街。</h3> <h3>这是北京市电化教育馆,以前也是个王府,前门有市政府立的碑。小时,经常到里面看电影,混进去找个旮旯坐下就看,有人查票,就在里边捉迷藏。有时卡的严,就从电线杆子爬上去,站在房顶的通气孔看。原苏联电影夏伯阳、静静的顿河、攻克柏林等都是在这里看的。</h3> <h3>胡同靠左侧有户老邻居,是个外科大夫,他及他的女儿都四中毕业,父女俩成了校友。因和我家来往甚密,我也经常到他家看看,为我母亲的病,他还把中西医结合起来,研究我母亲病情。</h3> <h3>这是前铁匠胡同的南口,正对着北京四中的操场。</h3> <h3>操场东侧是文革后期盖起的金台饭店。</h3> <h3>出胡同往西,是我家、也包括左邻右舍经常去的天赐庄(饭庄),家常菜,好吃实惠,成为有一段时期我们不断光顾的地方。现在已改成北京银行。正对着天赐庄马路对面是一个新开的上海本帮菜馆(用的是地下空间),想换口味就去那里,只是价高量少,肠胃小的还能将就。</h3> <h3>厂桥小学,是我和我的女儿上小学的地方,校园曾经分成两个地方,直到七十年代才合二为一。</h3> <h3>再往西,这里在大约二十年前左右,在整治平安大道时,新增了五六家餐馆,我们都光顾过。现在保留店名的就剩这家了。不知为何都关张,难道菜肴做的不好?还是禁止了公款消费,客源太少?</h3> <h3>这是平安大街打通后修建的一家有特色的餐馆。</h3> <h3>我经常到这个部队游泳馆来游泳,设施在当时来说,除了什刹海的游泳池,就属这里好了,重要的是冬天还能游。</h3> <h3>这是以前的解放军报社,我的同学家就在里边,可以经常到里边看看玩玩,饿了就在报社的食堂用餐,口味儿很不错。</h3> <h3>黄城根小学算重点小学了,大外甥女就从这里毕业。</h3> <h3>156中学以前是女六中( ?),女儿上初中的地方,对面听说是国家安全机构。</h3> <h3>这是平安里一带的削面馆,后来经营规模扩大,但最拿手的还是刀削面,四方邻居也是那儿的常客。</h3> <h3>最熟悉的北京四中,如今把西侧开成了正门,也是我们五十年前的初中同窗今天聚会集合的地方。</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