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边风景如画——中欧五国纪行(四)

一刀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9月24日 圣吉尔根至萨尔茨堡 </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圣吉尔根(Sankt Gilgen) 是 圣沃尔夫冈湖边一个非常别致的小镇,位于湖的西面,有网友将它和圣沃尔夫岗的相互位置作了个形象的描述:从时钟来讲,圣吉尔根位于9点钟位置,圣沃尔夫岗位于12点钟位置,从圣吉尔根到圣沃尔夫冈,必须逆时针环湖3/4圈才可以到达。我们按顺时针方向走了3/4圈到镇上以后,一路逛到湖边,刚好遇到镇里的集市,里边各种衣物、生活用品、小食品种类繁多,引来不少游客和本地居民。沿湖边漫步也是让人心里宁静,眼前充满美景。</h3> <h3> 圣吉尔根虽同圣沃尔夫岗一样因为小镇的教堂得名,不过小镇最响亮的名号却是莫扎特母亲出生地,2005年小镇被命名为“莫扎特村”(Mozart Village)。1720年,莫扎特的母亲Anna Maria出生在圣吉尔根Pertl家这座临湖的大房子里。Anna Maria的家庭原本条件富裕,她的父亲Wolfgang Nicolaus Pertl年轻时是个才华横溢的音乐家,也曾担任众多公职,但后来因为身体不好,无法正常工作,到他去世时家里已经负债累累,那时Anna Maria只有4岁。父亲去世后,母亲为了偿还债务不得不宣告破产,带着4岁的Anna Maria和5岁的姐姐Maria Rosina流落到萨尔斯堡。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推断莫扎特其实并没有到过圣吉尔根。Anna Mariac出生的大房子,如今被画上了莫扎特和她母亲的画像,名字也改成了Mozarthaus。房子现在是个关于莫扎特的家族的小展览馆,藏有莫扎特的创作手稿、他母亲家族的部分生活用品等供游人参观。</h3><h3> </h3><h3><br></h3> <h3> 萨尔茨堡(Salzburg)是奥地利萨尔茨堡州的州府,位于奥地利西南部,距维也纳300公里,是奥地利和德国巴伐利亚的边境城市之一,也是重要的欧洲交通枢纽之一。萨尔茨堡是奥地利第四大城市,在工作日不堵车情况下从西北到东南角坐公车贯穿的话也就是1个小时左右。城市依山傍水,南面环山、北面平原,风景秀丽、经济发达,是一个集历史、文化、风景于一体的精致小城。萨尔茨堡也是一座山城,市内有多座原始的山丘,总长225千米的萨尔茨河流经市内,是地跨奥地利和德国莱因河的最长和水量最大的一条支流。</h3><h3> 萨尔茨堡从古至今经历过自治,有过被德国、奥地利抢夺的阶段,经历过二战的苦难,一直到今天。老的萨尔茨堡人其实骨子里有一些高傲,在他们当中的许多人心里,似乎依然认为萨尔茨堡是一个独立区域。甚至在他们向别人介绍自己的时候,经常会听到他们直接说,自己是萨尔茨堡人,而非奥地利人。这里的传统似乎总比发展更多地被重视,正因为很多被保留的传统,这里的建筑才得以保存得如此完好,当还是大主教统治下的一个城邦的时候,就一直在尽力保护那些建于中世纪至19世纪的珍贵城市建筑,在她广为人知之前就以其火焰样的哥特式艺术吸引了大批工匠和艺术家。后来,意大利建筑师文森佐·斯卡莫齐(Vincenzo Scamozzi)和山迪尼·索拉里(Santini Solari)为这里带来了大量巴洛克风格的建筑,通过他们的作品,这个城市也得到了更大的知名度。也许正是这种南北欧艺术的交融才成就了萨尔茨堡最著名的天才——乌夫冈·阿马戴乌斯·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从那时起至今, 他的名字便一直和这个城市联系在一起。作为伟大的作曲家莫扎特和指挥家卡拉扬的诞生地,这里一年有4000多场文化活动,其中最重要的是萨尔茨堡艺术节。1997年萨尔茨堡老城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是电影《音乐之声》和圣诞歌曲《平安夜》的故乡。莫扎特在这里36年短暂的生命时光里,谱写出了《费加罗的婚礼》《魔笛》等不朽的音乐篇章。</h3> <h3> 萨尔茨堡城堡(Festung Hohensalzburg)是萨尔茨堡城内的标志性建筑,位于老城区城堡山,在老城区街道就能看到。城堡于1077年在大教主格博哈德主持下建造,而后又由大教主利昂哈德•冯•克罗查赫进行了扩建。是欧洲最大的中世纪城堡之一,也被称为“从未被攻陷的堡垒”。据2012年统计,每年来城堡参观的游客超过996,000人次,是奥地利最热门的景点之一。</h3> <h3> 城堡山不高,有网友称花了20分钟就上去了,还观赏了沿途风景。我们选择了购买联票——上山小火车和城堡参观——上去,每人12欧。</h3> <h3> 进入城堡,首先看到的就是高大、厚实的城墙,进入展馆,各类实物、模型展板展现出城堡的历史、武器、司法发展以及与萨尔茨堡相关的历史。坚墙厚壁,机枪、大炮,难怪它是“攻不破的堡垒”。展馆外的观景台,将一幅360°无死角城市美景呈现在你眼前,前面的照片就是在这里拍的。</h3> <h3> 侬山修道院(Kloster Nonnberg)就坐落在城堡山半山腰,修道院并不大,却是历史悠久是电影《音乐之声》的取景地之一。从城堡下来的一个岔路口右拐,沿小路到山后就是修道院。修道院没开门,我们只在外面看了一下,围墙外的一颗树,叶子已经泛黄,黄的很漂亮,仿佛在告诉人们:秋来了。</h3> <h3> 从城堡山下来,紧挨着的就是主教宫广场(Residenzplatz)。这里是萨尔茨堡老城区的心脏,由萨尔茨堡总主教Wolf Dietrich Raitenau于1587年修建。当时的奥地利是政教合一制,总主教也是当地的最高行政长官,他还下令修建了萨尔茨堡主教座堂的修道院。现在这里除了有商业摊点,人们悠闲地在莫扎特故居前的广场喝啤酒,它还简直就是一个艺术的殿堂。在这里,有街头演出的音乐组合,有制作沙画的艺术家在专心致志完成佳作,快走近门洞时,心里感觉一颤——一个女高音的歌声飘了过来,我赶紧加快脚步,走近了看到她已经在鞠躬了,只有深深的哎了一声。我听过人们用夜莺形容美妙动听的歌声,但这歌声让我心里一颤,我想大概这就是人们所说的音乐对心灵的震撼吧?我喜欢听歌,但是此刻听到歌声时心灵震颤的感受绝对是第一次,当然它已铭刻在心。维也纳是音乐之都,但在这里——莫扎特和卡拉扬的故乡,美妙的旋律仍在流淌。</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9月25日 萨尔茨堡</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米拉贝尔花园(Mirabell garten)之所以有名,也是因为这里也是《音乐之声》的拍摄地。米拉贝尔公园本是一座私人豪宅,大主教沃尔夫( Wolf )在1606年把这里改建成了宫殿送给他的情妇 Salome Alt,由费沙 . 冯 . 埃尔拉哈设计成现在的形状。“米拉贝尔”在意大利语中是“惊人的美丽”的意思,花园虽不太大,但是确是一座非常规整的园林,中间是草坪,四周是雕塑,鲜花盛开,远眺城堡历历在目,是个休闲散步的好地方,它吸引我们下午逛了粮食胡同后又回到这里散步和拍照。</h3> <h3> 花园里,文艺复兴时期风格的白色建筑就是米拉贝尔宫,当时大主教以他情妇的名字命名为“阿尔藤奥宫”,继任者马尔库斯•西蒂库斯为了抹去这段不光彩的故事,将其改名为“米拉贝尔宫”, 电影中,玛丽亚带着七个孩子围绕花园中心的喷泉载歌载舞,孩子们将通往玫瑰山的阶梯当作音阶,并唱出脍炙人口的"Do-Re-Mi“。1818年4月30日的大火严重损坏了米拉贝尔宫,唯一留下来的是通向花园的大理石楼梯和大理石大厅。后经修复,如今已经成为萨尔斯堡市政厅,有人说市政厅里有号称全世界最美丽的婚礼大厅,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年男女纷纷前来登记结婚举行婚礼。宫外的平台正对萨尔茨堡城堡,是拍照的最佳角度。</h3> <h3> 大名鼎鼎的的粮食胡同是一条热闹的商业街,也是最能反映中古时代欧洲风貌的一条街道,为什么中文翻译成粮食胡同,据说好多导游都说不清楚,但是因为街面两边都是建筑,我看叫胡同倒是可以的。街里16世纪保留下来的建筑如今都修葺一新,每家商号有自己的招牌且是金属打造,式样不一,保留了16世纪时期的风格。商店都非常有特色,名牌鞋帽, 家乡服装, 金银首饰, 旅游纪念品,应有尽有,来奥地利这里也是买买买的好地方。</h3> <h3> </h3> <h3> 粮食胡同里游客最多的是街号为9号的这栋黄色的六层楼房,音乐天才莫扎特1753年就出生在这里的三楼,在其36年短暂生涯中,大师在这里创作了大量闻名遐迩的音乐作品,现在成为了莫扎特博物馆。</h3> <h3> 萨尔茨河将城区分为老城和新城,有数座大桥相连。最靠近粮食胡同的桥上也挂满了各式各样、大小不一的锁,我们就称它为连心桥了,看来永结同心至少是两国民众共同的追求。矗立在沿河两岸的建筑,特别是两座教堂与河岸构成一幅和谐美丽的画卷。</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9月26-27日 贝希特斯加登</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今天一早离开萨尔茨堡,驱车20来公里抵达贝希特斯加登。贝希特斯加登(Berchtesgaden)是位于阿尔卑斯山脚下的一个边境小城,隶属于德国巴伐利亚州的上巴伐利亚行政区。因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条件,使其在二战时期成为纳粹德国核心腹地,希特勒的别墅鹰巢就建在这里。1978年建立了贝希特斯加登国家公园, 包括国王湖三湖——国王湖(Koenigssee)、上湖(Obersee)、后湖(Hintersee)、希特勒的鹰巢(Kehlsteinhaus, Eagle\'s nest)、耶那峰(Jenner)、阿尔卑斯山德国境内第二高峰瓦茨曼峰(Watzmann)、拉姆绍教堂(Ramsau Kirche)、魔法森林(Zauberwald)、盐山(Obersalzberg)等等。今天我们游览了国王湖和鹰巢。</h3><h3> 国王湖(Konigssee)是德国最深的湖泊,位于贝希特斯加登南方5公里,在巴伐利亚南部群山环抱之中,是一个因冰河侵蚀而形成的狭长优美湖泊。国王湖的名字来自于四围的高山,气派高昂如同一个国王。它在最后一个冰河时期由冰川形成,全长7.7km,,最宽处约1.7km,湖岸线19.96km,最深的地方达到了190米 。湖面不算宽,远处能看到雪山和云雾,有网友称它有着古典和魔幻般的神采。</h3> <h3> 游览国王湖,需要乘坐湖区的游船。20世纪初,巴伐利亚的摄政王路易特-波尔德提出要保护国王湖的环境,下令所有国王湖的游船都采用电力驱动,国王湖最早的电动木船建造于1920年。今天的游船依然是电动船,航行中听不到马达的声音,白色的船体与青青的山林,翠绿的湖水浑然一体,形成一幅天然的美丽风景。游船从国王湖区(Königssee Seelände)码头出发,沿途停靠三站——Kesse、圣巴尔多罗买教堂(St. Bartholomä)和Satel,在kesse下船可以上耶拿峰,在终点Satel下船就可以步行到上湖(Oberseee)。船行至湖中央时,两岸是陡峭的山壁,船上的导游拿出小号向山壁吹奏,山壁则传来清晰、悦耳的回声,乘客们热情鼓掌,这就是游船的著名节目——“来自国王湖的回音”,导游会拿帽子向游客收取小费,大概就是一欧元,当然你也可以不给的。</h3> <h3> 我们也是按大多数游客上船后一船坐到底再回游的路线在salet下船。salet为纯木码头,为的是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出码头就有一条步行道通往后湖。这时天气晴好,蓝蓝的天,碧绿的水,令人心驰神往,正巧路边有个餐厅,也有休息的地方,夫人干脆就不想往里走了,我也坐下来就在此欣赏这绝好的美丽风光。有美景,餐厅还有美食,看到周围游客的潇洒,我们也去了售卖点,这里有中文菜单,买了酸奶、咖啡,还点了一条湖里的鱼做的烤鱼,就着美美的湖景,暖暖的太阳也潇洒一回。 </h3> <h3> 圣巴尔多罗买教堂(St. Bartholomä)也是国王湖上的标志性风景之一。小小的巴洛克式礼拜堂,巴伐利亚风格的洋葱顶被塑成红色,也因此被戏称为“红顶教堂”。 教堂起源于12世纪,自16世纪起成为巴洛克风格,小而别致,以其特别造型而出名,红色圆穹顶呈洋葱型,礼拜堂半圆形后殿分成对称的三瓣,平面图仿造了萨尔茨堡主教座堂,其粉刷由萨尔茨堡艺术家约瑟夫•施密特完成,后殿的祭台分别供奉圣巴多买、圣凯瑟琳和圣雅各。 </h3> <h3> 离开国王湖,下午3点左右在鹰巢景区专用巴士售票点买到了3:30最后一班上景区的车票。</h3><h3> 鹰巢(Kehlsteinhaus)位于上萨尔茨堡(Obersalzberg)山顶,海拔高度1834米,是1939年纳粹德国为希特勒修建的别墅,希特勒将此作为款待重要客人的地方,二战中虽为盟军轰炸目标,但仍然得以保留,现被改造成餐厅。在山顶,可以环视德国、奥地利风光,可以鸟瞰国王湖,视野开阔,景色优美。</h3><h3> 景区专用巴士在坡陡弯多的山路前行,有些段一边是山壁一边是悬崖,还真的佩服师傅的驾驶技能,每一盘都转得是那么到位。到站后续约好下山班车的时间再去参观。</h3> <h3> 从安全角度讲,鹰巢的设计别具匠心——需进入一段约150米长的隧道,然后再乘电梯上行才能到达。一出电梯就看到一只黑鹰在围栏上盯住了块饼干之类的食物,正缓缓移步靠近,还有些黑鹰在山间盘旋,难怪称这儿为鹰巢哦。标志性的十字架下,一男子正神情专注地拉手风琴。冷风嗖嗖也全然不顾。在山顶的瞭望台放眼四周,远处一片苍绿连绵起伏,雾蒙蒙中的国王湖隐隐可见,太阳从云雾中露出一点点,在山间形成不太明显的“耶稣光”。</h3> <h3> 今晚住宿的酒店不大,但景色确是绝好。清晨站在凉台,一幅美丽的风景画呈现在眼前,心中顿生感慨,真是风景如画呀。</h3> <h3> 早餐后步出酒店,没多远就进入了魔法森林。</h3><h3> 魔法森林(Zauberwald)位于贝希特斯加登西面,是指拉姆稍教堂(Ramsau Kirche)到后湖(Hintersee)之间的一段森林,形成于3500-4000年前,占地面积约0.75平方公里,于19世纪20-30年代得名,并因其滑坡景色、森林和溪流营造出的浪漫气氛而被称为魔法森林,后来逐渐发展成为著名旅游风光景点。 魔法森林是很多童话的起源和背景地,比如小孩子们都知道的小红帽狼外婆、白雪公主和小矮人等。这是一段很经典的徒步路线,路很好走,一路小溪相伴,差不多1个多小时就OK。有网友称,魔法森林就和它的名字一样,有一种特殊的魔力。参天的古树,飘渺的雾气,碧绿的青苔,潺潺的溪水,除了我们全程没有遇到一个游客,总觉得下一秒就会和躲在树林深处的小红帽相遇。我们在森林里也感觉很清新,很安静,就像一个大氧吧,迈开步子深深的呼吸----</h3> <h3> 后湖(Hintersee)与魔法森林相连,是国王湖三湖中最小而精致的湖,也是由山体滑坡而形成的堰塞湖。蓝天和青山相互辉映下,湖水清澈见底,四周宁静温润,鸭子在湖中戏水觅食。正午时刻,阳光投射在湖面,星光点点,十分璀璨,一排老人面向湖心挥杆起钓,十分悠闲。 比起早已名声大噪的国王湖,后湖如同养在深闺的小家碧玉,环湖一圈也就1个多小时,很多来国王湖参观的人甚至直接把她忽略不计了。她的确没有obersee的高高在上,但是她的美却丝毫不逊色。有网友称来到这里,有一种让人觉得特别舒服的柔婉静谧。湖面水平如镜,湖水澄澈涵碧,远山如梦似幻,被云雾缭绕掩藏,仿佛悬浮在半空中,海市蜃楼般飘渺虚幻。从某种角度讲,这里比国王湖更有意境。面对这动人心弦的美景,我按动了113次快门。</h3> <h3> 与魔法森林和后湖相隔不远的拉姆绍((Ramsau))是一个小镇,曾被评为德国最美乡村。因为德国有几个小镇都叫拉姆绍,为了区别起见,这座小镇名称前冠以地区名,全称为贝希特斯加登-拉姆绍(Ramsau bei Berchtesgaden),一条乡村公路穿镇而过,小镇十分宁静,但是步出镇外,从明信片看到的风光就足以让你尖叫了。蓝天下,山峦间(冬天是雪山),清澈晶莹的拉姆绍阿赫河(Ramsauer Ache)欢快地流淌,建于公元一五一二年,属晚期哥特式和巴洛克式建筑艺术风格的圣-塞巴斯蒂安教区礼拜堂(Pfarrkirche St. Sebastian)矗立在青山绿水间,没去过的朋友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吧。有网友这样描述它的美:拉姆绍可谓是德国的世外桃源,远处的雪山清晰地映在蓝的让人心碎的蓝天之上,飘走的浮云从中勾勒出几道痕迹,白色的教堂伫立在青山绿水之间,不算雄伟,却雍容雅致;古老的小木桥,留印着岁月的痕迹,从教堂的那一端跨越过民居的这一端;碧绿的小溪,在阳光下闪烁,似绿非绿,似蓝非蓝,只觉溪面碧水清清,翠绿流韵。雪山、小桥、流水、淳朴的乡间教堂,完美的构图让人赏心悦目。这座教堂仿佛注定为这个画面而生,因为如果没有这座教堂,眼前的画面缺失了主体,只能说平庸;而如果这座教堂被安置在其他田间巷陌,那只是一座最平凡的小教堂而已,根本不会引来如此多的关注,拉姆绍也不会因为这个明信片般的画面被封为“世界最美小镇”之一。</h3> <h3> 贝希特斯加登,好山好水好风光,让其成为德国南部的秀丽天堂,也是摄影爱好者能拍出大片的好地方。看看网友的摄影提示:1)请务必带好快门线或者遥控器,用长爆拍摄这里的河流特别有感觉。2)拍摄夜晚亮灯的小教堂,一定不能来得特别晚。最好是天将暗未暗还剩最后一抹蓝的时候,和昏黄温暖的灯光才显得特别搭。3)调小光圈,曝光正常的前提下越小越好,我们直接上了最小的F22。这样可以让路灯形成放射状的星芒图案,让画面显得更为童话。</h3><h3></h3><h3>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