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住乡愁古众埠

洎流行者(xuhangp

<h3>&nbsp;记住乡愁古众埠</h3><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div><div> 众埠镇位于乐平市区东南25公里处,它拥有国土面积279平方公里,人口逾10万,是乐平市下辖的一个面积最大、也是景德镇地区人口最多的一个东南边缘重镇,东与德兴毗邻,南和弋阳相连,西同万年接壤。境内,两河流域土地肥沃,丘陵山地资源丰富,素有“富庶东南乡”之称。殊不知,在这处于迤逦而行的两河之滨,怪石嶙峋的芙蓉山下的众埠镇,却有着十分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2014年名列“古色江西·江西十大文化古镇(村)”榜首。千百年来,在这片沃土之上,它承载着乐平这座古邑新市历史上惨遭兵燹毁城的县治之殇,书写着乐平历代传承的“洪公气节、马氏文章”优秀传统的厚重篇章,保存着许多凸现先民睿志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展示着中国近现代在此升起的红十军战旗猎猎飘扬,更彰显着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繁荣与辉煌。</div> <h3>&nbsp;&nbsp;古县治兵燹之殇</h3><div>&nbsp;</div><div> 据同治版《乐平县志》载,“开元四年(716年,唐中期玄宗李隆基年号,即史称开元盛世之初)江南西道廉访使韦昐即长乐水口建乐平新县,统领乐安旧地”(今众埠镇铜山港口村),直至“中和三年(883年),迁县治于花靥镇(今乐平镇)”。撰于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的《太平寰宇记》亦载,“因歙寇程海亮剽掠,兼山势险峻,地陇高下,权以常乐水口置为乐平县”。即是说,在唐朝期间,为避寇险,扼要地铜山置县,改原乐安县为乐平县,从公元716年至883年这时达167年间,乐平县城设在今众埠镇铜山港口村古称为“长乐水口”之处。</div><div> 唐末乾符五年(878年)黄巢义军攻打乐平,县令柳尹据城抵抗,“三月,黄巢之弟黄揆攻入乐平,火焚县城,县令柳尹被杀”,这一乐平置县史上令人震惊的兵燹毁城县治之殇,在公元九世纪后叶的众埠大地上留下了深深的瘢痕,悠悠千年而载入史册。今日铜山港口村尚存1100多年前的古县衙遗址,及明末复建(2O13年再予修葺)的古城隍庙。</div><div>宋末元初乐平洪岩人、编写乐平第一部志书《乐平广记》的李士会,为写志书,曾访铜山,留下《长乐旧县》七律一首:</div><div>&nbsp;</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千古空传长乐溪, &nbsp;谁知乐极已生悲。</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凄烟断础祝家市, &nbsp;落日荒城柳尹祠。</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上起何年无信史, &nbsp;中更巨变有残碑。</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青峰亭下踌躇意, &nbsp;说与时人未必知。</div> <h3>&nbsp;&nbsp;古遗迹乡野深藏</h3><div>&nbsp;</div><div> 众埠,作为有着许多古村落经历县治之殇的千年古镇,作为有着众多乡贤名士的文章之乡,青史幽幽远,乡间深深藏,人们在承继着先贤们道德文章等精神财富文化遗产的同时,也在众埠的乡间、村落中寻觅着、探访着它存在于今的物质文化遗产、先民生活遗迹。</div><div> 但见,位于建节水畔、长乐水口的古县治,而因遭战火毁城弃治已逾1100多年,然则,按有关资料文字及绘图所引指,古迹遗址如城隍庙还在,扶源坞驻兵遗迹,仍依稀可辨。唐末,来自福建崇安的黄姓铁匠在众埠建节水北岸的金坑坞、银坑坞铸铁,而后定居老下村,传承至明代又建培下村,迄今繁衍为数百户几千人的两大村落。宋仁宗时期,皇帝为龙图大学士马遵题赠“趾秀亭”匾额,勅建御书楼的楼前,迄今已千年了。明代成化十年(1474年)的一座水利工程建筑——秧畈古石坝,建成500多年来,使众埠秧畈等地包括弋阳邵畈等大面积农田受益,至今仍发挥效用。建于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连接乐平、弋阳、德兴的主要陆路通道的石桥——阳岗桥,其历经沧桑,面目犹现。清乾隆时武侠挥笔刻有“雾障云屏”四个大字的摩岩石刻,字迹清晰,笔力遒劲。还有,散布在诸多千年古村落中的明清古建,古戏台、古祠堂、古民居……,大都飞檐翘角、雕梁画栋,屋外高悬的斗檐,屋内多样的窗棂,皆精雕细刻,人物动物栩栩如生,精美古朴,令人赞叹。</div><div>&nbsp;&nbsp;&nbsp;&nbsp;</div> <h3>古村落千年兴旺</h3><div>&nbsp;&nbsp;&nbsp;&nbsp;</div><div>&nbsp;&nbsp;&nbsp;&nbsp; 众埠镇,它包括乐平历史上的古铜山乡、永善乡的广阔地域,民国以后称为众埠,治“众埠街”,取“众人聚埠成街之义”。乐平人的母亲河乐安河在众埠镇北面沿境而流,近20公里。乐安河主要支流之一源自德兴、弋阳两地在众埠腹地汇聚的建节水,在众埠地域中心穿境而过,全长近27公里。河流冲积形成的膏腴之地、古代河运交通的历史原因、相对优越的地理环境,使得众埠之地的乐安河南岸、建节水双流四岸,成了先民居住的首选之地。滔滔乐安江,滚滚建节水,哺育着两岸生生不息的先民,润泽着众埠千年不衰的村落,在众埠镇大大小小190多个自然村中,建自宋元以前,有七、八百年以上建村史的村庄有65个之多。</div><div> 众埠镇有史料记载最早的先民聚居村庄是铜山,也即长乐水口,距今有1300年之遥。尤其迁徙居住较早且繁衍较多村落的一族当数马氏,马氏先祖在五代十国南唐时期(938--960年间)就从饶州迁居众楼前,马氏繁衍而迁居的其它村落如今日的洗马、才四店、库前等都是在北宋时建村迄今逾千年或近千年的古村庄。</div><div>&nbsp;&nbsp;&nbsp;&nbsp; 众埠,逾七、八百年,近千年的古村随处可见,许多姓氏在其地居住千年不衰而枝繁叶茂,或如马氏人口繁衍越来越多,或如吴氏在湾头村落越居越大,或如徐氏迁徙出许多村落来。据一些姓氏的宗谱等资料所载,在唐代及以前建村的就有如:唐乾符(874--879年)年间建村的杭桥,唐末(907年前)建村的黄铁炉、桐坡杨家、南山里、双牌,南唐建村的石源街,北宋期间(1126年前)建村的内邱、石背李家、倪源、倪家、杨林、程家边、魏家等迄今皆逾千年或近千年。</div> <h3>古望族马氏流长</h3><div>&nbsp;</div><div> 众埠镇是乐平市第一人口大镇,占全市总人口的10%以上。然而,在众埠,又以马姓人氏居多,聚居在南界首、秧畈、河东、共树、松柏、洗马等26个自然村的马氏村民达12000余人。据《扶风马氏宗谱》及有关史料记载,源自马氏嫡祖战国名将赵奢的第40世祖马昭(南唐银青光禄大夫,总兵于饶州),在五代十国时期迁居众埠下阳里,迄今已逾1100余年,官宦书香之家的马氏,迁居乐平众埠数代后便进入其辉煌时期,人才济济,代不乏人,且其后裔绵延繁衍至全国各地,迁徒至新马泰东南亚地区及世界各地。纵观中华马氏的繁衍迁居史,乐平马氏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枝繁叶茂。</div><div> 仅宋朝期间,众埠马氏有9位进士、12位举人,有会试头名的会元,乡试头名的解元。就出了包括龙图阁直学士、史称刚猛御史的马遵,苏轼推崇的文学家、政论家马存,官至右丞相兼枢密使的马廷鸾与写下《文献通考》的史学大家马端临父子等在内青史留名的乡贤名士。诗礼传家,簪缨不绝的乐平马氏,绵延繁衍于全国各地。仅马廷鸾所生六子各枝,或迁江淮,或徙八闽,或居苏浙,或辟粤东。尤其是近现代以来,移居新马泰东南亚地区及世界各地的马氏亦不乏政界商界文化界的知名人士。近年来,海内外马氏后裔来众埠寻根问祖、谒祠祭墓者络绎不绝,每年秋季,粤东马氏或数十人或百余人的谒祖团必来众埠楼前祭祖。马氏赞誉乐平堪称“华夏马氏一摇篮”。</div> <h3>古乡贤青史流芳</h3><div>&nbsp;</div><div> 千百年来,乐平素以“洪公气节、马氏文章”著称于世,以狭义而论,“洪公气节”指的是乐平洪岩人、南宋风节名臣洪皓奉旨执节使金,被扣15年,坚贞不屈,全节而归,被誉为虽苏武不能过。“马氏文章”指的是乐平楼前人马端临毕生致力著下史学巨制---《文献通考》。以广义而言,则指乐平先贤名人留给后人的道德(品格、思想)、文章(业绩、学术)两大方面的精神遗产。</div><div> 在众埠这块土地上,在国史方志上载名的,诸如:以耿直刚猛、敢直言善议论著称朝野的“刚猛御史”马遵,志书载他在御史任上,不畏权贵,仗义直言,先后谏罢梁适、刘沆二人宰相职位,并敢于犯颜谏上,常以“猛谏”而改变皇帝的决定。刚毅正直、不与奸贼为伍,官至端明殿大学士、参知政事兼同知枢密院士,进右丞相兼枢密使的马廷鸾。主张“推见情实,吏不得欺丝毫”的执掌狱讼之吏李致远。为《浙江通志》载入史册,抗倭御寇保太平(浙江温岭)的方辂等等先贤名宦。</div> <h3>&nbsp;古文章熠熠闪光</h3><div>&nbsp;&nbsp;&nbsp;&nbsp;</div><div> 乐平的“马氏文章”,指的是乐平楼前人马端临毕生致力著下史称“三通”之首,涵盖24个门类、共348卷的史学巨制---《文献通考》。马端临积数十年辛劳写成的《文献通考》,与唐杜佑著《通典》、宋郑樵著《通志》合称《三通》。《四库提要》评之“门类即多,卷繁帙重,……虽稍逊《通典》之简严,而祥赡实为过之,非郑樵《通志》所及也”,且曾得到元英宗、清乾隆皇帝的高度评价。</div><div> 而从广义而言的“文章”,众埠的古名人多有著述传于后世,如马端临之父马廷鸾为后人留下多部烩炙人口的著作,其学术造诣较深,素持朴学,手不释卷,“把卷欣将贤圣对,凭栏遮断古今愁”,一生写下多部学术著作,仅《碧梧玩芳集》一书中就留下诗词183首。还有被苏轼推重的北宋文学家马存,他笔论古今治乱之由,顷刻数千言,文笔犀利深刻,京师争相传诵,深为苏轼推重,“拂膺公”美名不胫而走。其《赠盖邦式序》一文,被选入当代苏教版高中课本,许多省市将该文列入高考阅读训练、考前复习范围,现代网络广为传播。</div> <h3>古民俗剧艺滥觞</h3><div>&nbsp;</div><div> 乐平是赣剧的发源地,乐平的古戏台遍布乡村。而《乐平县志》载道,“乐平腔以众埠地区最为活跃,它是本县饶河戏各大名班的故乡”。</div><div> 赣剧前身是饶河班和广信班,1950年,乐平籍戏剧家石凌鹤将饶河、信河两个分支合并,正式更名为赣剧。饶河戏,《百度百科·赣剧》条目介绍说:“当时饶河戏的主要班社大部分集中在乐平一带,……当时被称为‘乐平四大名班’。&nbsp;……弋阳腔才由饶河班将它保留下来”。《中国戏剧》1978年7期,署名沈淦撰文说弋阳腔,“解放前,在发祥地的弋阳,这种声腔反而衰落了,幸有一百多个曲牌和十八本戏,被保留在邻县乐平的饶河派赣剧班社里”。</div><div> 早在光绪十八年(1892年),专唱乐平腔的众埠界首村的义洪班名牌小生马元泉就享誉赣东北地区。光绪十八年(1892年)界首村马元雨创办的义洪班,1894年杨家杨毛狸创立的毛狸班,1902年秧畈马方庆办的万春班,1911年黎桥胡顺江办的明经同乐班,1914年叶家叶荣春办的荣春同乐班等等。这些戏班,不仅在众埠,而且在全县及邻县农村竟相献艺,群芳斗艳。</div> <h3>&nbsp;古乡风美食乐享</h3><div>&nbsp;</div><div> 众埠镇地处乐安河南岸,建节水自东南从其腹地穿境而过,北部及西南地势低平,两河之滨多为冲击洲,一片平坦,土质疏松肥沃,宜种多种经济作物。而其东北与东南丘陵起伏,谷地多为乌泥田,适宜水稻生长,故此膏腴之地引来众多先民聚族而居。沿河这块冲积平原背倚东南丘陵山地为屏障。因而,这里的村民,在其品质、胸襟、情怀上,既有着大山的豪情、古朴、包容,又有着河流的奔放、爽朗、洒脱。千百年来,这里的民风淳厚,乡风古朴,号称乐平的“富庶东南乡”众埠村民,以其水桌筵席、特色食品,妙语酒令热情地款待着各色佳宾。</div><div>&nbsp;&nbsp; 宋朝诗人、曾任签书枢密院事的抗金名臣权邦彦,有一首描写乐平乡风民俗的诗,其“稻米流脂姜紫芽,芋魁肥白蔗糖沙。村村沽酒唤客吃,并舍有溪渔可叉”之句,话脱脱、逼真真、意切切地就是众埠地区物产风光、民俗风情的白描、写实。众埠人接人待物的那种热情、豪放与爽直,款款深情中饱含着一种乡风古朴的人文底蕴;众埠人饮酒猜拳时那种“快、变、诡、迷”的智巧、洒脱与狡黠,醇醇酒香中浸漫出几分浓浓的文化滋味。</div><div> 众埠“水桌筵席”是当地乡民代际相承、沿袭上千年的一道待佳宾、办喜事的特色酒宴。一是大块吃肉、大碗喝酒的习俗,其肉的大块长过三四寸、宽愈寸余,且大碗装酒、大匙舀酒,而不用杯盏之类。二是在烹饪技术上,首先将整一大刀一大刀的猪肉在大锅中煮熟煮烂,捞起熟肉后的汤水,加进每一道菜中,即所谓加汤水之“水桌”。三是餐具上不用盘,一概用碗,十几二十道菜,每道菜均上两份(碗)。</div><div> 以及号称“三绝”的众埠的特色食品:众埠白切狗肉、众埠挂面、众埠血肠。</div> <h3>&nbsp;古胜景诗人华章</h3><div>&nbsp;</div><div> 在众埠镇的东南端毗领万年县的地方,有一处面积近20平方公里石林山区,整个山体一派黛青,怪石耸立如林,山间无高大乔木而簇簇绿草鲜花点缀其间,宛如一幅巨大无比的图画,又仿佛一座玉雕石砌的小城,故古人称此地为“石城山”,她是迄今我国华东地区发现的规模最大、成型最美的石林景观。山中怪石嶙峋,千姿百态,有的气势磅礴,有的玲珑可爱;或像人神,栩栩如生;或如禽兽,惟妙惟肖;或似器物,鬼斧神工,观者无不惊叹不已。若遇晨暮烟云缭绕之际,朝辉夕映,石林栖霞宿雾,更显扑朔迷离,宛若虚幻仙境,故过去亦名“仙人山”。&nbsp;</div><div> 宋代乐平鸬鹚人程博文,历仕南剑知州、湖南运判、司农少卿,曾践行变法之举为王安石所赞誉,其晚年归隐在众埠石林山间,建有屋舍,其舍号为“丛玉”,后人将其舍其山绘图为“乐平十景”之一,题为“丛玉画图”。</div><div>&nbsp;&nbsp;&nbsp;&nbsp; 吉水籍宋代著名诗人、“中兴四大诗人”之一的杨万里曾游此山,将丛丛石玉喻为朵朵盛开的芙蓉,并留下“芙蓉山”诗一首:</div><div>&nbsp;</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看山须是高处看,低处看山元不见。</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君看矮子仰高人,只见长人不见面,</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今晨雨止见火轮,一光销尽千山云。</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千山数日眼中失,今晨头角都争出,</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初登峻岭也心惊,上到绝岭忽眼明。</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天外数枝青玉笔,飞入锦囊寒突兀。</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问来还是芙蓉尖,阔开两窗卷高帘。</div><div>&nbsp;</div> <h3>&nbsp;古集镇近代荣光</h3><div>&nbsp;</div><div> 在众埠这块土地上,悠悠历史谱写着传统文化的辉煌乐章,发展到近代,又在续写着红色文化的崭新篇章,红色文化辉映着众埠的古色文化、绿色文化,使之愈加璀璨而明亮、倍感自豪与荣光。</div><div> 在我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这里,赣东北革命根据地首先在乐平东南乡众埠地域扩疆;这里,是方志敏、邵式平、粟裕、肖劲光、汪东兴、饶守坤等老一辈革命家战斗过的地方;这里,方志敏领导的赣东北红军“秧畈大捷”首战打响;这里,红十军建军界首村,战旗首先在其上空飘扬;这里,乐平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首先在共树村开场;这里,几乎村村庄庄都为近现代中国革命作出了巨大牺牲与贡献,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为国捐躯的众埠籍烈士仅有名字记载的就达949人。</div><div>&nbsp;&nbsp;&nbsp;&nbsp;1930年7月21日,赣东北特委书记方志敏奉中央军委命令,扩编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22日,在众埠南界首村隆重举行建军典礼,周建屏任军长,胡庭铃任前委书记兼政委(后邵式平接任)。红十军建军旧址南界首村祠堂。1983年被公布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中共中央宣传部公布其为第二批全国100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div><div>&nbsp;&nbsp;&nbsp;&nbsp; 红十军建立后,在赣东北特委方志敏、邵式平等的领导下,在众埠乡间发动群众,开展土地革命,苏维埃政权、乡村党组织如雨后舂笋般遍布乡村,实现了乐平大地一片红。赣东北特委十三县雇农代表大会,乐平县苏维埃政府成立,乐平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乐平县第二次工农兵代表大会都在众埠召开。在文山、众埠街,一度是中共乐平县委机关所在地。</div> <h3>&nbsp;&nbsp;古传统今人弘扬</h3><div>&nbsp;</div><div> 新中国建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千年古镇众埠镇焕发了青春,充满了生机。镇区境内,崛起的工业、前行的农业、兴旺的旅游、新兴的蔬菜产业、繁华的周边贸易,在不断地壮大与发展,使得镇域经济实力倍增,文化日显繁荣,社会更趋和谐。由于边域的区位优势,镇区商贸经济辐射着周边德兴、弋阳、万年等县市乡镇人口近3O万,年商品交易额达10亿元。&nbsp;&nbsp;</div><div> 古镇众埠现正迈出新的步伐,在建设乐平市域次中心商贸重镇、工业强镇、蔬菜特镇、文化古镇、旅游大镇、生态靓镇、和诣新镇的道路上前行。众埠镇作为有着厚重历史文化资源的千年古镇,近年来注重对青少年尤其是在校学生进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普及教育,努力建设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体系。在红十军建军旧址,辟建了纪念馆,并先后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敎育基地、全国国防教育基地、景德镇廉政教育基地。境内古景——丛玉画图,进行了新的开发,现已建成有3O平方公里的国家4A级文山怪石林景区。众埠镇对文化古迹、遗址、文物的保护意识得到进一步加强,近年来,在上级政府及社会各界的支持下,累计投入400多万元资金,进行诸如古城隍庙、马端临墓、古戏台、古建筑、古祠堂(红十军旧址)的修葺、保护。</div><div> 今日古镇众埠到处呈现一派繁荣兴旺的景象,镇政府驻地曾称“众人聚埠成街”的众埠街,建成的新街号称十里长街,两旁商号林立,高楼鱗次栉比,基础设施完善,水陆交通便捷,建成面积近3平方公里,人口达2·3万人,城镇化建设速度不断加快,可谓旧貎换新颜,古镇展新姿。</div><div> 众埠已列为全国重点镇,命名为全国文明村镇、江西省文明村镇、江西省首批商贸强镇。</div><div>&nbsp;&nbsp;</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