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民俗

吕殿增

<h3>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历法的国家之一。在没有“天气预报”的中国古代,“二十四节气”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至今仍在影响国人,指导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h3><div>天津地域位于北纬38度34分至40度15分,东经116度43分至118度04分之间,属北方季节气候。二十四节气的发祥地黄河流域中下游的广大地区比天津地区农事活动(节气)略早一些,气候物候的变化有显著的差异,二十四节气交节的时间也并不一致。天津地区二十四节气的农谚和民俗具有鲜明的地域性。</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立春</h1> <h3>立春</h3><div>每年2月4-6日。有“春打六九头”的谚语, 因此这天又叫“打春”。“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首二十四节气歌,唱的是岁月轮回,唱的是四季交替。二十四节气里,立春是排在第一位。它之所以与众不同,主要还是立春都是在每年春节的前后晃悠,而当春节和立春重叠的时候,一年之始的意味就更浓了。是日男女老少有吃萝卜和春饼、春卷之俗,谓之“咬春”,意为大地回春,农事开始。农谚有“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种不种麦,八九无土盖” ,是播种春小麦的时节。打春时刻,人们不能躺着,出嫁的闺女不能住在娘家,有“春不能打在炕上”和“不能打在娘家”的说法。</div><div>民俗活动:填仓节,农历正月二十五,民间有“老鼠娶亲”的传说。这天人们很早就上炕睡觉,是为不惊扰老鼠,俗谓你扰它一天,它扰你一年。这天,妇女皆不可动针线。农户寅时在自己的院内以草木灰画成一个个圆形仓囤,还有上仓囤的梯子。名曰“打囤”。同时,在住宅屋里的地当中,也照样画上一个圆形仓囤,圆圈内放上洋钱,有的放铜子儿,包在剪纸吊钱儿里,用砖头压上,称作“钱囤”,然后在“钱囤”当中处在放上一包米,名曰“填仓”。在翌日晨,将压在囤处的米包和钱包拿出,压放在自家炕席角下,直到夜晚取出。居民打钱囤时包铜子儿所用的剪纸吊钱儿要用春节时贴过的吊钱儿,多采用上有“大发财源”、“五谷丰登”、“粮食满囤”等吉利语的吊钱儿,其意在于祈望秋后能囤满仓流,获得好收成,家有余粮,富富有余。这些习俗都是农耕文化在天津人思想中的遗痕。 </div><div>如今,每逢填仓节,农村各家仍有这种民俗习惯,但已不那么规范。乡镇居民中的一些家庭大多只用春节挂过的吊钱儿包一些硬币或整钱,置于炕或床被下。意在预示着新的一年中,物阜年丰,财源会滚滚而来。</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雨水</h1> <h3>雨水<br></h3><div>每年2月19-21日。冬季严寒基本过去,气温显著回升,春风较大,茅草萌芽。农谚有“七九河开河不开、八九雁来雁准来”,“春寒收麦,秋寒收菜”。七里海是鸟类迁徒的必经之地,鸭雁由南方飞来。此时开播大麦。</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惊蛰</h1> <h3><br></h3><div>惊蛰</div><div>每年3月5-7日。土壤开化加快,河池完全解冻,土地渐有返浆,小麦开始返青,各种虫类苏醒。大地回春,万象复苏。此时节农活搂麦子、种豌豆、水稻准备育秧等。</div><div>民俗活动:古谚有“二月二龙抬头” 。此时天气渐暖,正值惊蛰,春分节气,被说成是龙王抬头的时节。这天早起,家家用簸箕装草木灰一边走一边撒成线,名曰“引黑龙出门”, 也称“引懒龙出窝”,然后再用白灰引龙进门。名曰“引钱龙”,示意引龙回家后,蛇蝎等百虫不敢出来伤人,且生活富足。清末民初,演变为从水缸里舀一壶水引洒到河边,名为引来“勤龙”,以保佑一年风调雨顺。这天农家主妇们清晨起床,以鞋或条帚把儿敲打炕沿,口中轻声念叨“二月二,龙抬头,蝎子蜈蚣不露头”。</div><div>当日要吃饺子或春饼,吃饺子谓之“龙耳”,春饼谓之“龙鳞”;面条谓之“龙须”、米饭谓之“龙籽”,凡能与龙联系上的均加上龙字。二月二这天,妇女忌针线,以防伤了龙目;生肖属龙者一天内不能动刀,以免伤了龙体。这一天小孩子多剃头,俗谚说“正月剃头死舅舅”,很多孩子都拖到二月才理发,所以二月二理发师傅特别忙。在此日剃头,也有取“龙抬头”的吉利之意。二月二这一天又被认为是土地神生日,旧时各土地庙均有香火。</div><div>如今,天津城乡仍沿袭龙抬头的旧俗,但大多数人家仅仅是吃应节饭食而已。</div><div><br></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春分</h1> <h3>春分</h3><div>每年3月20-23日。吃了春分饭、一天长一线,春分当日昼夜相等,自此白天比夜间日趋渐长,直至夏至。农谚有“春分地气通”。随着风速加大也加大了土壤水份的蒸发量。农活主要是麦田锄划,浇水施肥等。此节田野呈现出海地芦草发芽,遥看草色初绿、及地里水汽蒸发如波浪,近观却又无(看不见)的特殊景色。</div><div>民俗活动:农历二月十九是观世音菩萨的诞辰。在旧时丰台镇都要举办为期三天的庙会活动,庙会的主要活动是花船游街、男女信士进香、烧花船等项活动。烧花船,是为恭送观音大士返回南海洛伽山探家,同时也作为庆祝观世音菩萨万寿,也是为镇民们纳祥祈福的一项民俗活动。游街活动开始。游街队伍的前面是二十余道花会,按照中幡、架鼓、舞狮……的传统次序边走边表演,街道两边的墙上、房上都爬满了观看热闹的群众。花船游街时,无论走到哪家门口,各家门口都有人手持燃香迎接,然后向观音大士佛像前行三拜九叩大礼。在庙会三天中,善男信女们也都要斋戒三天,以示对观音大士的崇敬和笃信。同时也是善男信女们积德行善的时候,人们有的往功德箱中投放钱币,还有一些木匠,借此机会为死去的穷苦人捐薄皮棺材,以示善心。旧时,人们对“种德收福”的说法深信不疑。丰台镇烧花船的活动一直保留到解放前夕。</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清明</h1> <h3>清明<br></h3><div>每年4月4-6日。俗称“寒食” ,农谚“二月寒食满地青,三月寒食遍地空”,“二月清明一片春,三月清明一片冰”,“寒食冻破缸”,“寒食刮了坟上土,庄稼佬白受苦”。此节田野新绿且桃花盛开。农活忙于种春菜,播种各种大田作物,植树造林等。春雷始鸣。</div><div>民俗活动:此节多在二月底三月初,立春之后的六十天左右,因民间有“春到寒食六十日”的说法。这天妇女不做针线活,说做了受穷。另外,这天不许吃饽饽和粥,民间有“寒食吃饽饽,穷得满屋踱踱”的俗谚。民俗有踏青扫墓之习。当日,民众带纸钱、香烛和祭品到自家坟莹添新土、压纸钱,焚香化纸钱祭奠祖先,谓之“添坟”。添坟时在坟莹四周插柳、栽种松柏,族众多合食,俗称“吃寒食”,儿童放风筝为戏。如今,清明节已演化为民间纯祭祀节日。</div><div>三月初三,是王母娘娘诞辰日。民间多作“蟠桃会”庆贺寿诞。境内善男信女均赴庙进香、上供。道士对施主以“供尖儿”相赠,谓之“带福还家”。 这天妇女停做针线营生,不然的话孩子坐胎(难产)。</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谷雨</h1> <h3>谷雨<br></h3><div>每年月20-22日。谷雨是春季最后一个节气。“谷雨见苗芽”,大田作物破土出芽,始听蛙声。节时温度升高,降水增加,雷雨渐多。农谚有“三月春雨贵如油”,“清明早、立夏迟,谷雨种棉正当时”,“谷雨前后,种瓜种豆”。按天津地区习惯此时己接近种棉花的扫尾阶段。谷雨这天人们早起望天下雨,以便耕种。妇女停做针线营生,不然的话箍瞎眼。</div><div>民俗活动:农历四月八日,“浴佛”节。据说这一天是如来佛释迦牟尼的诞辰日,因他出生时有9条龙吐水为其浴身,故民间将每年纪念他诞辰的活动日称为“浴佛节”。届时,城镇各大小寺庙都要举行诵经法会,用各种名香浸水盥洗佛像,僧、尼都聚集寺院参拜,士庶妇女也扶老携幼到寺庙烧香拜佛。到了民国年间,此节变成了寺庙僧、尼的事情,民人不再注重。</div><div>农历十八日,“圣母诞”。在这天的前数日,人们成群结队去娘娘庙朝圣,规模很大,仪式隆重,忌讳甚多。</div><div>农历二十八日,“药王诞”,演戏三日,镇里张灯结彩,空地上用苇席搭起了戏台,台口用彩绸装饰,大红大绿的别有一番情趣。旧时,乡民云集到药王庙焚香化纸,祭祀药王。</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立夏</h1> <h3>立夏</h3><div>每年5月5-7日。夏季开始,气温升高,平均18度左右,雷雨天气明显增多,但雨量很小。农谚云:庄稼要吃面、立夏十天旱,时节气温高晴天多,湿度小蒸发量大,干旱比较突出。此节小麦拔节孕穗,早稻开始插秧,“家燕”迁徒见多。</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小满</h1> <h3>小满</h3><div>每年5月20-23日。暧空气活动加强,降水量明显增多。 “满”,此时,一些夏熟作物的籽粒已经开始饱满。不过,又有个“小”字,所以它们还要等段时间才能成熟。春小麦开花、乳熟,冬小麦乳熟、黄熟,玉米处于3叶一7叶期,枣树、椿树开花。“立夏小满正栽秧”,小满正是插水稻的季节,棉田进入施药防虫阶段 。</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芒种</h1> <h3>芒种</h3><div>每年6月5-7日。麦类作物进入成熟期,最高气温可达30度,平均也在22度左右,多雷雨偶有冰雹灾害。农谚云“芒种不可强种” ,“有钱买种,没钱买苗”,“五月不耪地,六月干生气”。大田作物种植基本结束,棉花定苗围苗,玉米达七叶期。</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夏至</h1> <h3>夏至</h3><div>每年6月21-23日。“冬至长夏至短”,这天是白天最长夜间最短的一天。“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这一天,北半球的白天达最长,之后就慢慢缩短。节时暖空气进一步加强,平均气温24度,进入小麦抢收打轧、晚稻移栽时节。此节蚊子始见,蝉、蟋蟀始鸣。</div><div>民俗活动: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 俗称“五月当五”、“五月节”。在当地民俗观念中,五月初五是不吉利的日子,所以人们要请钟馗驱鬼除瘟,使人在春末夏初的转变时期不会染上瘟疫。过节时,家家包粽子(粽子是以粘米、枣、豆馅,用芦苇叶包成的尖角形食品)。互相馈送。户户张贴“符箓”(道士画的驱使鬼神的符号)、悬挂钟馗画像,以驱鬼避邪,保家宅平安,无灾无祸。院门两旁插上“艾草”。用红纸剪成葫芦形贴在门上,表示能捉“五毒”。另外,还要给小孩腰间或脖子上挂一个红布缝制的小葫芦或小荷包,内装花椒、柳蒿籽等物,意在避瘟消灾。还有用雄黄酒涂在小孩的额头上或洒在房间一角,以驱五毒(蛇、蝎、蜈蚣、蟾蜍和壁虎)。也有在清晨给孩子吃鸡蛋,意在防止生疮。墙上也贴纸符,只是一把剪刀夹住一条蝎子。这些都是为了避瘟。</div><div>五月十三日:民间传说此日为关公磨刀准备赴会日,滴下的水点便形成大雨,故天津俗谚又有“大旱不过五月十三”之说。就是说到了这天,多少要下点儿雨,若还不下就旱了,人们会把关公的铜像抬出来求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此俗渐渐消失。</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小暑</h1> <h3>小暑</h3><div>每年7月6-8日。风小湿度加大,天气渐闷热,降水量明显增加,农谚有:“小暑大暑灌死老鼠”,“头伏有雨二伏旱,三伏有雨吃饱饭”,“暑伏冷一个豆粒收一捧,暑伏热一个豆粒打一个”,“暑伏凉,浇倒墙”。说明己进入雨季,时有阴雨连绵天气。“头伏萝卜二伏菜” ,进入秋菜种植时。节内水稻开始发孽,西瓜成熟上市。</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大暑</h1> <h3>大暑</h3><div>每年7月22-24日。进入中伏,农谚有:“冷在三九,热在中伏”本节气为一年中最热的时期,温度高、湿度大气压低,大雨暴雨时有出现,进入防汛高潮期。据资料显示:此节内降雨年平均92毫米,多雨年头最高时达260毫米。</div><div>民俗活动:农历六月初六,民间有“六月六看谷绣”的谚语。人们吃炒蚕豆或炒黄豆,多在此日晾晒衣物。相传如果六月初六不晒冬衣,特别是毛皮的衣服,夏天就要被虫子咬。旧志记载:“六月六,炒米花,曝衣晒书,入伏造醋、制面酱。是月,恒望晴,惧淫雨伤稼。”如果六月进伏,旧有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炒鸡蛋之民俗,此俗沿袭至今。</div><div>六月下旬,为民间诸神诞辰,如二十日是马神诞辰;二十三日是火神诞辰;二十四是关老爷(关羽) 诞辰;二十八日为秃尾巴老李(神名)回家探母之日……这些日子,居民有赶庙会习俗,届时有花会表演。</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立秋</h1> <h3>立秋</h3><div>每年8月7-9日。俗语曰“过立秋把扇丢” ,天气高温湿热渐退,北风增多,气温逐渐下降,早晚凉爽,象征秋天开始。此节时春玉米乳熟,晚稻开始孕穗。农谚有“立秋十八日寸草结籽”,“立秋不收俩荚豆”。足以证明农作物种植已经过期,只待收获。当地讲究在立秋之时吃香瓜,名为“咬秋”。据说可免腹泻,并寓盛夏炎热难禁,忽逢立秋,将其咬住之意。吃肉馅饺子,据说可贴秋膘。至今立秋之日吃饺子贴秋膘,吃瓜咬秋之俗仍存,多以西瓜为主。</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处暑</h1> <h3>处暑</h3><div>每年8月22-24日。暑气渐弱并遂渐消失,节平均气温22度,降水明显见少,农谚有“秋雨不漏箔” ,“三伏定旱涝,祛暑看年成”。但个别年头也有秋雨连绵的时候。节内春玉米成熟,晚稻抽穗开花,大枣等果品逐渐成熟,棉花开始采摘。</div><div>民俗活动:乞巧节,农历七月初七,俗称“乞巧节”。传说这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喜鹊为牛郎织女搭起“鹊桥”,这一日,妇女们要向织女“乞巧”。其做法是:用一碗或一盆净水,晒于阳光下,再将绣花针浮于碗或盆中的水面上,观其水底阴影粗细,以鉴评妇女手巧手拙,故为“乞巧节”,解放后此俗不存。</div><div>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旧俗为“鬼节”。当日晚,僧人乘船,吹打乐器,诵盂兰盆经,俗称“放焰口”。另有放河灯一习,即:把糊好的“莲花灯”放入河中,顺流而下,河中星灯明火,甚是好看。传说溺死者若得此灯,则可复生。家家烧纸敬鬼,上坟祭祖,超度亡灵。20世纪60年代中期,鬼节旧俗逐渐消失。至80年代,这种节日风俗虽有回潮,亦已仅存烧纸箔以追荐亡灵的形式了。</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白露</h1> <h3>白露</h3><div>每年9月8-9日。日暧夜寒,夜晚结露,风小、降水明显减少,有秋高气爽之感。农谚有“白露不伤镰”,“白露不露头,割了喂老牛”。秋季真正开始。节初芦花盛开。青蛙终鸣。</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秋分</h1> <h3>秋分</h3><div>每年9月23-24日。交节当日昼夜相平,气温明显下降。正如可谓“一场秋雨一场寒”。农谚有“二、八月乱穿衣” ,早晚天气渐凉。“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 ,此时节最适宜秋麦的播种。节时蚊消匿,青蛙入蜇。</div><div>民俗活动:农历八月十五,适逢一年秋季的正中,此时农业年景大局已定,俗有“七月十五定旱涝,八月十五定收成”之说。故称“中秋节”,亦称“团圆节”。中秋节是个古老的节日,祭月赏月是节日的重要习俗。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之夜拜月、赏月之俗。是日当月亮升起之时,摆供桌于庭院,供上月亮神码儿,将月饼、石榴、枣子等鲜果供于桌案上,接着燃烛焚香,磕头祭拜,祈祝合家平安幸福,叫做“圆月”。拜月仪式由家中妇女完成,男人不参与。旧时有“男人不拜月,女人不祭灶”的习俗。中秋之夜还有的人家把河蟹放在院中爬行之俗,名曰“爬月”。以蜡烛半支立于蟹壳,点燃蜡烛,任蟹在院中四处爬行,据说,根据螃蟹选择的方向不同,可以卜侧出家庭的时运,如果向里爬,就是有财,如果向外爬,则视为无财。老宁河人给它起了个名字,叫“爬月占卜”。</div><div>拜月是敬神,爬月是卜侧运势,然后还有一项节目,便是赏月。全家人围桌而坐,边吃边谈,共赏明月。故有亲属未归,席上必置杯筷,象征阖家团圆。亲朋好友互赠月饼、糖果、酒等礼物。据说,根据当日晚观月,看其阴晴圆缺,以预知来年元宵节的晴雪,有民谣传世:“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新中国建立后,八月节的祭月、拜月和爬月等习俗已经基本绝迹,而赏月,吃月饼、馈赠亲友礼品,合家团聚等习俗,则延续至今。</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寒露</h1> <h3>寒露</h3><div>每年10月7-9日。天气凉爽,气温继续降低,平均温度13度左右。节内晚稻成熟、收割,枣树叶变黄落叶,芦苇穗成熟,大雁南飞。</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霜降</h1> <h3>霜降</h3><div>每年10月22-24日。本节气中,地面植物生长基本结束,日平均气温低于10度。农谚有“霜降见凌喳”,个别年份还有降雪现象。节内家燕绝见,柳槐落叶,萝卜芥菜收获。</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立冬</h1> <h3>立冬</h3><div>每年11月7-9日。冬天开始,降雪或雨加雪,土壤日溶夜冻,地面植物进入休眠期。农谚有“八月凉,九月温,十月还有小阴春”,“立冬出(除)白菜,别让寒冻害;立冬不出(除)菜,莫怪天爷怪”,“八月葱,九月空,十月不刨等立冬”。 提醒人们已到收菜时节,不然会受冻害。此节也是耕地上冻水时候。</div><div>民俗活动:农历十月初一,祭祀祖先,这一日,民众用彩纸剪成衣服,并包以纸包袱皮,在自家门外(多选十字路口处)焚化。一边烧奠,一边要说“某某祖先收寒衣”,“某某祖先拿钱来”等祷词。也有的人家到坟地焚化,故俗称这一天为“送寒衣”。 至今,此俗仍在民间广泛流传。</div><div>十月十五日是下元节,为民间祭祀祖先的日子。下元节祭祀祖先的习俗源自夏商周时代。《武林旧事》记有开炉节,描述了当时祭祖和送寒衣的风俗。旧时,宁河百姓这一天,民间多备下菜肴享祭祖先神灵,以求保佑一家顺遂安康。这是家祭中较为重要的节日。此俗现已淡化。</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小雪</h1> <h3>小雪</h3><div>每年11月22-23日。多偏北风,风速加大,河水开始结冰。农谚有“小雪封地”,于节气后期冻土进入稳定冻结时期,日平均气温零度以下。节内芦苇黄枯,地阴处有积雪。</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大雪</h1> <h3>大雪</h3><div>每年12月7-9 日。进入寒冷,平均气温下降到零下3一4度。农谚有“大雪封河”,河面结冰加厚,冻土加深,此节内是七里海打苇子(收割)最忙碌的时期。</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冬至</h1> <h3>冬至</h3><div>每年12月21-23日。交节当日为全年中夜最长白天最短之日,农谚有“冬至长夏至短” ,此日后夜渐短日渐长。冬至日数九开始,北风较多,气温更加寒冷。</div><div>冬至这天,在天津有吃饺子的风俗。传说冬至这天食饺子可以不冻坏耳朵。民间有从冬至日开始“数九”的习俗,宫廷从周代起,就有祭祀活动。冬至也是养生的大好时节。</div><div>冬至节令民间歌谣有: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看杨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小寒</h1> <h3>小寒</h3><div>每年1月5-7日。严寒季节己到,平均冻土达一尺上下,坑塘冰冻一尺以上,农谚有“冷在三九,热在中伏”。进入小寒,年味渐浓。</div><div>民俗活动:天津人民过春节,应该从进入腊月时算起。一进腊月,天津城乡就变成了红色的海洋。街上的年货摊支起来了,货架上摆满了年画、花炮、吊钱儿、窗花、灯笼、脸谱、石榴花、春联以及吃的、穿的、用的年货。这些年货就是天津人要过年的信号灯,告诉老老少少,盼了一年“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欢乐总动员的日子又到了。</div><div>农历腊月初八为腊八节。俗名“腊八”。天津境内居民多于是日晨喝“腊八粥”(此</div><div>粥多以黏秫米、栗子、豆子、花生仁、红枣、莲子等合煮而成),以此可避灾祛病,亦含有祈求丰收和预祝来年五谷丰登之意。</div><div>当日,天津人各家争相早起熬“腊八粥”,有“谁家的烟囱早冒烟,谁家的高梁早红尖”之说。</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大寒</h1> <h3>大寒</h3><div>每年1月20-22日。大寒是天气寒冷到极点的意思。北风多风速大,天寒刺骨,滴水成冰。古谚云“热在中伏,冷在三九” ,进入三九、四九,为全年最冷、降雪最多时期。”小寒大寒,又是一年”,瑞雪兆丰年,说明一年24节气到头,新的一年即将开始。</div> <h3>【文字作者】:吕殿增</h3><h3>【篆刻图作者】:王建新</h3> <h1 style="text-align: left;">敬请大家继续关注,点击下面链接还有更多节日习俗等您欣赏。</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链接</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