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涞源荆山口-石窝-白石山-插箭岭长城穿越

蔷薇

<h3>这周是三九节气,俗语说: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数九寒天,冷在三九,意味着一年中最寒冷的季节开启了…人说,秋收冬藏,冬季是沉淀积累,准备厚积薄发的时节。在这样的季节里选择登山,不仅可以积蓄力量,还可以考验我们的意志。通过冬季爬山,征服寒冷的气候及身体的极限,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乐趣和成就感。可以说每一次的冬季行走,都是在实施历练的叠加,强健的体魄就是一个个历练叠加的结果。中国俗语有"夏练三伏,冬练三九"之说法。酷爱登山的我们不能错过这大好时节,周六我们踏着冬日暖阳乘车来到河北涞源,继续徒步涞源境内的大美长城…</h3><h3>路上很顺,早上从公主坟出发约2.5h到达来源荆山口村。</h3> <h3>今天的阳光极具温暖,与寒冷名不副实,眼下本应寒风怒吼、大雪封门,现在却是暖阳高照,微风和煦。</h3> <h3>已经是第三次来这里了,还曾攀爬过塘子沟--乌龙沟长城。可以说这里有中国最好的野长城,据《明长城考实》记录,长城在涞源境内长187里,有敌楼296座。如此密集的敌楼和防御设置,在长城沿线中还真不多见。另据长城资源调查认定数据,涞源长城共有敌楼(敌台)275座、城堡1处(乌龙沟城堡)、烽火台68处、关10处(黄土岭口、浮图峪关城、宁静安城堡、北上屯堡、西道沟堡、永安堡、广昌所城、插箭岭口、独山城、狼牙口)、水关101处。</h3> <h3>队友李剑伟用无人机拍摄的视频</h3> <h3>可以说,明长城是中国历代长城中最为宏伟的长城。明王朝统治花费巨资,前后用了两百多年的时间,动用大量的人力,重修、增筑了万里长城,形成了西起甘肃省的嘉峪关,东至渤海之滨的山海关,长达6350km的长城。<br /></h3><h3>明王朝花费如此大的气力去修建这条长达万余里震惊世界的军事防御工程,是有其深刻的政治原因及历史背景的。</h3><h3>当朱元璋建立明朝时,大量的元朝败军逃回了大漠之北,但是仍保留有相当强的战斗力。由于元朝蒙古人对中原及江南地区长期的横征暴敛,使社会生产力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刚刚建立的明王朝是一个积弱积贫、亟待休养生息的国家。明朝建立时国库空虚,粮尽财绝,军事上也明显实力不足,在与元朝经历了数次交战后均以失败告终。严峻的事实使得明王朝认识到,以它们当时的力量是难以消灭北元势力的。1357年,他便接受了安徽休宁人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战略思想。来巩固自己的实力。1368年,朱元璋经过十年的奋斗终于夺得了政权。称王后,开始了长城障塞的修筑工程。经过十几年的苦心经营,明王朝北方的边务实力有所增强,便开始了对元朝残余势力的军事进攻。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二月,大将军冯胜率领十万大军对北元蒙古纳哈出部进行征战,大败北元,瓦解了蒙古的残余势力。从公元1390年到公元1396年,明王朝向北元各部发动了多方征战,基本上奠定了边地的稳定局面。</h3><h3>公元1421年明成祖朱棣迁都燕京(今北京),从当时边防形势来看,迁都北京有利于抗击从北边袭来的蒙古骑兵的威胁,对于巩固边防以及维护全国统一有着积极意义。明朝政府还对北方各民族采取了各种笼络和军事防御并用的政策:分封北方游牧民族的首领为王、允许各民族与明朝进行贸易或是迁入内地居住…明初虽然很重视北方边地的防务,但基本上是以边疆增兵、巡逻防徇为主,对长城的修筑不够重视,未能真正起到巩固边防的作用。北元的蒙古骑兵还是能经常南下骚扰,使得边界将士防不胜防。</h3><h3>明成祖朱棣建都北京之后,曾五次亲自带兵征战漠北,并没有消灭北元的残余势力。但是,明成祖通过几次亲征,才真正认识到了加强北部边陲之地防御体系的重要性。从此,明王朝对长城军事防御体系、修筑长城更为重视。明成祖死后,明王朝因长年征战,军备耗尽,经济日益匮乏,没有力量组织庞大的远征军去重力打击北元的蒙古残余势力了。从明英宗继位后,明王朝追求享乐,王权衰弱,宦官当权,政治腐败…广大贫民衣不蔽体、食不果腹…走投无路的农民不堪忍受繁重的剥削和压迫,纷纷揭竿而起。明王朝内忧外患,强敌压境,鉴于对游牧民族的恐惧,仍是全力把加强北方边陲地区的军事防徇工程作为最重要的国防政策去实行。弘治、正德年间(公元1488年前后)为了防止蒙古的侵扰,再次议修筑边墙之事。公元1401年,在北方各地统统布有重兵,分地防御。对明朝来说,修筑长城、扩建城堡、加强纵深防御是防止北方游牧民族侵扰的唯一手段,所以明成祖以后的每一个皇帝都对修建长城保卫边陲极为重视。</h3> <h3>涞源境内的明代长城为内边长城,修建于万历元年至万历十一年(公元1573年至1584年)。长城从县域东北的苦壮石入境,自西南狼牙口出境,在涞源境内的峰峦峡谷间上下腾越,蜿蜒穿行,总长度达116公里 ,是全国最长的县份之一。从东至西设有乌龙沟、浮图峪、宁静庵、白石口、插箭岭、独山城、狼牙口七座城堡,这些城堡分别建在乌龙河、拒马河、唐河河谷和白石山东西两麓,建筑规格和防守级别都属于高级别的,驻军数量也是较多的。</h3> <h3>队友李剑伟用无人机拍摄的视频</h3> <h3>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所修筑的长城是在秦国、战国时期北方各国边境长城的基础上进行修建的,主要工程是连接已有长城各段,当时的长城较为简陋,建造时采取了因地制宜的原则,大部分长城是以夯筑的土墙为主。千年之后,在我国长城修筑史上,明长城的建筑结构可以说是达到了最高峰。明长城的关键部位是砖石结构,以其坚固的建造、完善的设施、科学的防御功能,令世人叹为观止!</h3><h3>明长城是由城墙、关、城堡、墙台、烟墩和驿传构成的完整的军事防徇工程体系。城墙是长城工程主体,墙体依材料区分为砖墙、石墙、夯土墙、铲山墙、山险墙、木柞墙、壕榨等,随着地形平险、取材难易而异。除蓟镇长城的墙身全部用条石、青砖砌筑,其余诸镇长城多采用夯土墙,仅仅在关城、敌楼建筑时用砖砌包面。</h3> <h3>石窝长城位于涞源白石山景区后山,大概因为毗邻石窝村故称呼为石窝长城吧?</h3><h3>关于石窝村,为啥石头多?据传:很早以前,村子里有个放羊的老头儿,一天傍晚他在山上牧羊,听得外面叽哩咕噜响,老头一看,却看见一老汉赶着满山遍野的羊群从这里经过,那羊的个儿特别高大,那赶羊人的鞭子也出奇的长,心里羡慕的不行。愿来,赶羊的这个老汉就是秦始皇,他拿着赶山鞭赶的羊到这里因为见到血光,一个个走不动,现了象又还原成一个个大石头,原来是把石头赶到这里修长城的,不然石窝村这里怎么会这么多石头呢?</h3> <h3>插箭岭关是明长城真保镇重要关隘。相传为宋将杨彦朗曾插箭其上而得名。此关为倒马关北之要冲,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明嘉靖三十三年(1553)俺答兵曾攻取过插箭岭关。今关城毁坏严重,东侧城墙砖被拆走,夯土墙尚存。所辖长城的空心敌楼多保存较好,敌楼的门额上嵌有汉白玉石匾。</h3> <h3>插箭岭的历史可以追溯的宋代。但现在的关城建于明弘治三年(1490年)。关城连接东、西山梁,南北约1000m,东西约600m,城墙坍塌严重,残高0.2m-3m。城中原有北、中、南三门,南门己毁,北门、中门石砌券门尚存,门宽2.5m,高3m,两门间的鹅卵石路保存完好。<br /></h3> <h3>约16:00到达来源下北头乡大草滩村。</h3> <h3>此次穿越路程约10.32km,用时约6h。</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