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2016年秋参加“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京津冀音乐家塞罕坝采风创作活动,三代造林护林人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奋斗历程和塞罕坝的巨变,让我深感震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当林场同志说到:</span>“当年在塞罕坝这个贫瘠的高寒地区,栽下一片树,仅活几棵苗,可有了这几棵成活的树苗,就有了希望,有了信心,大家把这些树叫先锋树。”林场同志的这句话一下子走进了我的心底,我想,“先锋树”不正是那些凭着坚定信仰和坚强意志扎根塞罕坝的先辈创业者们吗!不正是那些奉献青春和热血,创造了绿色奇迹的塞罕坝人吗!于是,《先锋树》的歌名便在脑海里出现了。</p><p class="ql-block"> 感谢骆岭老师、赵蕾老师深情演绎,让《先锋树》更加高大挺拔!</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请听</span><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18px;">陈永萍作词、骆岭作曲、赵蕾演唱的歌</span><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曲《先锋树》</span><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18px;">(文末有五线谱)。</span></p> <p class="ql-block">原创歌曲《先锋树》歌谱1</p> <p class="ql-block">“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京津冀音乐家塞罕坝采风创作活动</p> <p class="ql-block">参观塞罕坝林场的纪念馆。</p><p class="ql-block">半个多世纪,三代造林护林人的奋斗历程和塞罕坝的巨变,让每一个人受到了震撼,激发了创作热情。</p> <h3>在塞罕坝的几天里,我们的心一直被震撼着,感动着!</h3><h3>那碧水蓝天、浩瀚林海和茂盛的草场、斑斓的远山,一次次呈现在眼前;那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冬春白茫茫,夏秋亦苍凉的贫瘠之地,一幕幕浮现在脑海;第一代林场人讲述创业历程的话语时常回响在耳边…………</h3><div>如今,置身美丽高岭,徜徉浩瀚林海,你可能很难想象那些可敬的前辈们,那些坚定的共产党人,他们经历了怎样的艰苦磨难,才有了今天的塞罕坝!</div> <h3>塞罕坝是蒙汉合璧语,意为“美丽的高岭”。</h3><div>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北部坝上地区(与北京市中心直线距离283公里),属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南缘,系内蒙古高原与大兴安岭余脉、阴山余脉交接处。历史上,这里地域广袤,树木参天,辽金时期被称为“千里松林”。清朝时是著名的皇家猎苑"木兰围场"的重要组成部分</div><div>清朝后期由于国力衰退,日本侵略者掠夺性的采伐、连年不断的山火和日益增多的农牧活动,使这里的树木被采伐殆尽,大片的森林荡然无存。到解放前夕,塞罕坝由“林苍苍,树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皇家猎苑蜕变成了“天苍苍,野茫茫,风吹沙起好荒凉”的沙地荒原。</div> <h3>水(滦河)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鸟的乐园。</h3> <h3>采风团到塞罕坝的时候正是初秋。</h3><h3>秋天的塞罕坝美得醉人!蔚蓝的天空、雪白的云彩、浩瀚的林海、金黄的草场、绿色的苗圃、波光粼粼的湖面、色彩斑斓的山岭和成群的牛羊…………</h3> <h3>建国初期,塞罕坝一片苍凉贫瘠。</h3> <h3>1961年10月,时任林业部国营林场管理总局副局长的刘琨,带队到大雪纷飞、人迹罕至的塞罕坝进行踏查,发现了顽强挺立在荒原上的“一棵松”,以及残存的落叶松、云衫枯根,找到了树木可以在这里成活的证据,为林业部建场决策提供了依据。</h3> <h3>1962年2月,经国家计委批准在塞罕坝建立机械化林场。随即从全国18个省(市)调集精兵强将组成了369人的建设大军。</h3><div>这支队伍平均年龄不到24岁,其中大中专毕业生147人。就是这支年轻的队伍,肩负着祖国的重托、胸怀着绿色的梦想,拉开了大规模治沙造林的序幕。</div> <h3>说起塞罕坝当年的生活,他们在年均积雪7个月的高寒塞北,工作和生活条件都极端艰苦,环境非常恶劣。好多第一代创业人真是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h3> <h3>60年代的塞罕坝,集高寒、高海拔、大风、沙化、少雨五种极端环境于一体,自然环境十分恶劣。刚刚建场的塞罕坝,没有粮食,缺少房屋,交通闭塞,冬季大雪封山,人们便处于半封闭、半隔绝的状态;没有学校,没有医院,没有娱乐设施,从四面八方赶来的建设者们,除了简单的行李衣物,其他的几乎一无所有。</h3> <h3>第一代创业者们居住的草窝棚、地窨子。</h3> <h3>建场之初,干部和职工没地方住,就住在临时搭建的草窝棚、马架子和地窨子里。早晨起来,被子上压了一层厚厚的积雪,眉毛和胡子都冻成了冰。吃的是窝窝头、莜面“苦力”就咸菜,喝的是山上的雪水。大雪封山,粮食供应不上,就用盐水煮莜麦粒吃。<br></h3><div>就这样,塞罕坝369名干部职工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创业历程,当年就栽下了第一批近1000亩树苗。</div> <h3>当年,第一批栽下近1000亩树苗,到了秋天,成活率却不足5%!他们没有泄气,1963年春天又造林1240亩,到了秋天一调查成活率不足8%!</h3><div>接踵而来的两次连续失败,使年轻的塞罕坝林场如同全国60多个一起上马的林场一样,因成活率太低而面临解散“下马”的境况。</div><div>为了弄清造林失败的原因,第一任书记王尚海和刘文仕场长组织人员进行了认真的技术分析,找到了成活率底的原因是坝外运来树苗在坝上“水土不服”。</div><div>要想造林,先自己育苗,这是前人不敢想的话题。在副场长张启恩的带领下开始试验在坝上育苗。在坝上育苗的艰难和技术上的突破,非几句话能说的清的。屡经风雨,几经失败,终见彩虹。育苗的成功,让造林得以继续。</div> <h3>新的苗圃</h3> <h3>1964年,春季造林的号角再次吹响,林场首任党委书记王尚海带领全体职工在一个三面环山的千亩荒原上,开展了一场至今都令人激动不已的造林大会战。300多个泥土一样的职工,30多个昼夜奋战,最终千亩林造成,造林成活率高达95%。这个地方叫“马蹄坑”,这场会战写进了塞罕坝的造林史,“马蹄坑大会战”的胜利使塞罕坝林场“下马风”销声匿迹。<br></h3><div>一场接一场的胜利,一场接一场的会战,塞罕坝进入了大面积造林的时代,到1976年全场职工在缺设备、气候恶劣的条件下,团结一心累积造林106.4万亩。看着自己亲手栽植的苗木茁壮成长,全场职工信心十足,准备来年再战。</div><div>然而,灾难突然降临到这片弱不禁风的土地上!一场历史罕见的“雨淞”灾害于1977年10月袭击了林场。一棵3米高的落叶松挂冰量达250公斤。受灾面积达57万亩,其中折干、劈裂、严重弯曲面积达20万亩。</div><div>面对着一片狼藉的森林,听着小树折断的声音,许多工人嚎啕大哭。时任场领导班子的刘文仕等人擦干眼泪,带领全场职工展开了大规模的生产自救行动。</div> <h3>1980年,塞罕坝林场又遭遇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春旱连夏旱、夏旱连伏旱,使得正处在生长期的树木惨遭旱情,直接导致12.6万亩落叶松旱死。</h3><h3>接踵而来的两次灾难,并没有使塞罕坝务林人退缩。他们重整旗鼓再一次将希望的树苗栽到了荒原之上。</h3><h3>王尚海书记为了能以实际行动说服那些怕艰苦、不安心工作的同志扎根林场,他身先士卒,把爱人和5个孩子从承德市搬到坝上,与作业工人同甘共苦。在任13年,完成造林54万亩。去世后,把骨灰撒在了当年马蹄坑造林大会战的人工林中。</h3> <h3>自1962年2月建场以来,塞罕坝机械林场三代人历经半个多世纪的艰苦创业、顽强拼搏,在平均海拔1500米,年均气温零下1.4度,最低气温超过零下43度的高寒区内,在140万亩贫瘠之地上,成功造出总面积112万亩的浩瀚林海,资源价值超153亿元,是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林。使当地生态状况明显改善,无霜期由42天增加至72天,年降水量由417毫米增加到530毫米,6级以上大风天数由76天减少至47天,为北京以及华北地区筑起了一道坚实的绿色屏障。</h3><div>塞罕坝人创造了一个变荒原为林海、让沙漠成绿洲的绿色奇迹。森林覆盖率由建场初期的11.4%提高到现在的80%,林木总蓄积量达到1012万立方米。谱写了不朽的绿色篇章。</div> <p class="ql-block">这座写着“望海楼”的高塔叫望火楼。这是现在新建的望火楼,老一辈的望火楼搭建得比较简单,墙体单薄且四面透风,其居住和工作环境的艰苦是可想而知的。</p><p class="ql-block">他们一年四季,无论严寒酷暑,都要坚持白天每15分钟一次、夜间每小时一次登楼瞭望。瞭望员不但要承受艰苦和严寒,还要忍受枯燥的生活和年复一年的寂寞。</p><p class="ql-block">照片上的夫妻俩就是长年驻守在这座楼的瞭望员,他们的父辈是林场第一代创业者,他们的儿子即“林三代”是林场扑火队队员。林场有九座望火楼,其中有几座是由夫妻驻守的。</p> <p class="ql-block">2017年,“望海楼”上的这对夫妻瞭望员,作为塞罕坝人的代表被邀请到了中央电视台春晚演播大厅。</p> <h3>几代塞罕坝人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凝聚成了辉煌的塞罕坝精神!</h3><h3>植根于塞罕坝140万亩的土地上的塞罕坝精神,是以艰苦创业为核心,以科学求实和开拓创新为支撑,以无私奉献和爱岗敬业为价值取向的一个完整的精神体系,她既充满了塞罕坝人献身“绿色事业”的豪情壮志,又体现了塞罕坝人特有的理想追求。</h3> <h3>如今,第一代建设者都已经退休,由于长期的艰苦环境和高强度的工作,许多人患有心、脑、肺、胃肠、腰腿等方面的病症。许多老同志已长眠于地下。但是,他们用理想和信念,用青春和热血铸就的“绿色丰碑”永远傲然挺立!</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歌曲《先锋树》作词:陈永萍</b></h1><p class="ql-block"> 中国音乐文学学会常务理事、河北省音乐家协会会员、河北省音乐文学学会副会长。曾参与《伟岸人生》《探寻发展之路》《少年英烈》《情满燕赵》《河北老区》等十几部书的编撰工作,分别任副主编、执行主编、编著、撰稿人等。在国家级、省部级出版的书、报、刊上发表调查报告、纪实、研究、宣传、散文类文章及剧本多篇(部)。</p><p class="ql-block"> 是18集电视教育系列片《历史不会忘记》的撰稿人和文学编辑之一,该片获国家新闻出版署、教育部第二届全国优秀教育音像制品三等奖;是四集戏曲电视连续剧《白文冠》的编剧,该剧在中央电视台多次播出并获省文艺振兴奖;是七集电视栏目剧《红色记忆》的编剧之一,该剧在市电视台多次播出。</p><p class="ql-block"> 作词的歌曲分别获全国征歌金奖、二等奖,河北省金钟奖、优秀网络文化作品“五个一工程”奖、省民族声乐大赛演唱二等奖、创作三等奖,第二届“红领巾之歌”全国少儿合唱歌曲展播优秀奖等。</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歌曲《先锋树》作曲:骆岭 </b></p><p class="ql-block">河北师大音乐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1997年毕业于武汉音乐学院,文学硕士学位。全国高师理论作曲学会会员、河北省音乐家协会会员。任教十几年来,长期担任和声学、合唱与指挥、西方音乐史等骨干课程的教学工作,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在国家级核心期刊以及省部级主要期刊上发表多篇专业学术论文。代表作品有歌曲《枣花的芳香漫过春天》、《海恋》、《向日葵》、《问问举过的手》、《忘不了》等。</p><p class="ql-block">2008年起担任河北师大音乐学院合唱团指挥,多次获奖。2009年获得全国第七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合唱比赛优秀奖。2011年获得全国第八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合唱比赛优秀奖。2010年6月指挥中化合唱团参加全国合唱比赛,获特别奖。2011年5月参与创编大型音乐舞蹈史诗《西柏坡》,创作《攻克石门》、《沕沕水》、《进京赶考》等作品…………</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歌曲《先锋树》演唱:赵蕾</b></h1><p class="ql-block">河北省音乐家协会会员、河北省艺术职业学院流行唱法教师。 2007年担任中央一台开年大戏电视剧【镇长】主题歌【英雄】的演唱;录制了多部央视一套电视剧的主题歌 如【男人脊梁女人背】等;2012年全国发行专辑【把爱封存】;2012年参加电影【局】的拍摄;2012年参加第三届中国运城舜帝德孝文化节 演唱主题歌【中华德孝歌】 并誉为德孝传播使者;2012年中央电视台非常6+1 年度总决赛前四强;2012年担任电影【离婚之后】全部插曲和主题歌的演唱;2013年河北春晚 歌舞类节目【天地人】和外国友人大牛共同演绎;</p><p class="ql-block">2013年5月参加电视剧【各个击破】的拍摄; 2015年7月拍摄中央12台法制专栏电视剧【滑落】;2016年6月担任中国好声音河北赛区评委;2017年6月拍摄中央12台法制专栏电视剧【心结】;2017年7月拍摄中央12台法制专栏电视剧【我的宝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原创歌曲《先锋树》歌谱2</p> <h3>太阳的光辉</h3> <h3><font color="#ff8a00">陶醉在塞罕坝的暮色中</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