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我养我的地方……硝滩(之一)

 辛大园

<p class="ql-block">硝滩村全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冬去春来, 不为写作,只为记录,也为怀念,更为记载。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生我养我成就我的硝滩,小时候总想离开的地方,老了想回又回不去的地方,一生牵挂思念割不断的地方 ,终生感恩又感激不尽的地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树高千尺不忘根,水流万里总思源。我骄傲!我是硝滩人,我自豪,我是硝滩后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祝愿,硝滩的未来更加美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祝愿,硝滩的父老乡亲、大江南北和海内外的硝滩老乡财运滚滚,事业有成,幸福安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 <h3>  硝滩村始于明未清初,宋姓早先创村。后有山,前有海,风水保地也。因南海沿滩一带盛出芒硝,远近闻名,而得名硝滩。在历史的長河中,源远流长,其他姓氏闻名而聚,形成了少有的大村。因历史原因一直是三个分支,五八年由于行政的干予,合并一个大村,后又因种种政治文化等因素,又分三个大队。鸡犬相闻,人往亲来,如同一村。孔子日乎:"礼仪之邦也"。</h3><h3>硝滩:约在明朝末年(公元1627-1644年崇祯朝),宋姓(硝三)从文登九顶埠、林姓(硝一)从文城峰西迁来此处安村,后辛姓、于姓、鲁姓、张姓等陆续迁入。1960年冬,以村为单位建立生产大队,硝滩因村大,分设三个大队:硝滩一大队,硝滩二大队,硝滩三大队。1981年7月在地名普查中,分别改硝一、硝二、硝三。</h3> <h3>  硝滩归宋村镇管辖。全村一千多户,村中南北一条小河,河以东是硝一。硝一林姓较多,占90%。河西分二个大队,基本上从天信、天祥门前的东西大路到到村西于方敬家以北为硝二。于姓鲁姓较多。路以南是硝三。姓于、姓宋、姓辛较多。</h3><h3>硝滩村有棵灰枣树,位于村西北角的小山坡上,雄伟挺拔,气势苍苍,有灵气像一把巨形保护伞,傲立在村后。当年科学不发达,渔民出海打渔归来时的重要参照物。有几百年的历史。后因不明原因,休息了几年,近几年返老还童,又发新芽,雄风重振,一派喜庆旺盛风光。近几年又在它的东北方向,鲁中秀家的西面,又添新丁,硝滩村双喜临门!象征着硝滩又要出大官了!</h3><h3>硝滩的蔬菜如:西红柿、黄瓜、大白菜、芹菜、萝卜在石岛和威海特别受欢迎。南海的石梭子蟹、石甲红、绿仙子蛤、蜢子虾酱等小海鲜都是人见人爱。母猪河的芦苇春绿秋白不是仙境胜于天堂。硝滩花生、玉米丶小麦在宋村粮食总产量比例中占着举足轻重的作用。</h3> <h3>  硝三广场。是硝三的政治文化休闲中心。在这里可知天下事,村里的新闻、家常里短的传播中心。小时候夏天的晚上带上凉席或小凳等物件与发小站沾的地方。有时候听了鬼神故事,回家的路上,后面好像是有东西跟着,就装腔作势又唱又吹口哨,快到家时老远就喊:妈!妈呀!开门!以此来壮胆。</h3> <p class="ql-block">  大队部。是村里政治文化中心。小时候我心目中最大官是大队书记。我记事的时候书记是宋宗华后来是宋文信、鲁秀山、宋协礼(大队长)辛国庆,再后来听说大队书记和大队长有:于动范、宋文清、于全凡、万文军、于常见、辛言珂、鞠传明、于方泽、于建明。</p> <h3>  硝滩村最早的村长。</h3><h3> 硝三的老寿星。性格:非常乐观,特点:爱唱京剧。</h3>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辛大园的老先(辛国章)。我的发小,性格开朗、胆子大,小时候我们经常在一起玩。他身体很捧,在生产队里砍捧子总是第一,秋天推萝卜、推地瓜,在我们同龄人中他是佼佼者。小时候他、我、国杰、言亮、言店、万文波、万文学、经常在一块站,他是最活跃的一个,他的故事能写一马车。如:记得放假时我在生产割驴草争工分,有一天中午,三队的小黑驴高兴了,驴圣勃起老长,他就用一根线给梱起来了,闹了一个大笑话!</span></p> <h3>辛国庆和大友的老宅。辛国庆曾先后两次任大队书记。荣获过独立勋章一枚。享年九十多。子:言科在武警荷泽支队当过兵。任过村主任。</h3> <h3>这是辛言科在济宁支队新兵连集训时我们的合影。新兵集训结束后辛言科到了武警菏泽支队。于进水当时任轮训队的队长。</h3> <h3>于杰凡老宅子。杰凡是最要好的发小。对我帮助很大。记得我上小学时,早上上自**起不起来,他天天早上来叫我。特别是冬天,他总是站在我门口等我,直今我都历历在目。记得我们在六年级老师安排我们俩个演对口词,一次也没有合练彩排,尽管背的很熟,可是一上台抓虾了,节目演的不成功。这个事都怪我。杰凡提出合练吧,我总是找一个理由推辞。今天想想真对不起他!</h3> <h3>杰凡家是我常去玩的地方,可以说是从这里我才知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杰凡的老父亲是个走南闯北的人,从他的言谈举止中学到很多东西。俺们村好多象棋大师、军棋高手、扑克太斗都是从那里走出来的!</h3> <h3>俺家老宅,始于民国,共七间,分别是三间正房,一间过道子,一间门屋子,二间平顶。我们姊妹们都是从这长大的。我从七二年十一月份应征入伍后再也没有回去住过。有时候想想真不知道是啥滋味?</h3><h3> 梦回故乡,我的眼前常常浮现出故乡的老和从老屋宅院里袅袅升起的炊烟。</h3><h3> 故乡缭绕的炊烟,升起的是希望,缠绕的是思念,难以忘怀的是故乡刻在游子心中那永远也抺不去的诗情画意。</h3> <h3>辛言军和他亲人们2007年春节合影。</h3><h3>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抚养之情。愿天下的父母永远幸福安康!</h3><h3>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h3><h3>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儿行千里母担忧,哪知儿行千里心思归?</h3><h3><br></h3><h3> 感谢兄弟姊妹,</h3><div>他们让你明白,</div><div>血浓于水的亲情就像云和月,</div><div>也许不天天出现,</div><div>但你永远知道它飘扬在头顶上。虽不常见,却永远在心头。</div><div><br></div><h3> 宋村的大卤面</h3><h3> 辛言军</h3><div><br></div><div> 在六十年代,供销社下属有个宋村饭店,位于老锅子桥东面,路南门朝北。一毛伍一碗大卤面,碗沿上有二条蓝杠,里面还有供销社几个蓝字,碗口大大的。大卤面上面飘着几片白肉膘子,还有点白菜、葱花,面条鲁子稍有点酱红色,喝起来,那味真是绝啦!我小时候跟着父亲去赶集,老人家领着我去喝了一碗。再后来初中毕业我与杨永白等几位同学又去喝了一碗。那味道至今难以忘怀。现在一想来嘴里就流口水,恨不得马上回老家,再来上一碗。</div><div> 2018年 3月22日</div> <h3>于伦凡军人出身,爱好摄影、京剧。性格:幽默笑话风趣。是八连同学群的一级笑星。</h3><h3><br></h3><h3> 一对"大舌头父女"的对话</h3><div> 于伦凡</div><div><br></div><div>女儿:爹!俺妈叫你回家哈胎!(面条)</div><div>爹:么册?(什么菜)</div><div>女儿:腚个叶。(地瓜叶)</div><div>爹:么酱?</div><div>女儿:俺妈胯的酱!(可能是酱不多了,用勺子从坛子底刮的)</div><div>爹:胎(面条)好了吗?</div><div>女儿:俺妈早就尿(撂)锅里了。</div><div> </div><div>2018年八连同学群元旦晚会</div><div> 家乡的石棱子蟹</div><div> 于伦凡</div><div> ……根据记忆整理《之二》</div><div>小时候南海及与之相邻的万亩海滩是我们经常光顾的地方,在那个生活拮据的年代,这里的野草野菜非常诱人。那时每每搂上一小车野草,挖上满满一篮子野菜,回家看到父母满意的眼神,心中顿有一种自豪感。</div><div>更让我们乐此不疲的是海里及滩涂中的小鱼🐠虾及各种贝类,蟹类,这些小海物形状各异,味道鮮美,以至于现在回想起来仍是垂诞欲滴[鼓掌]。</div><div>在众多小海货中,石棱子最令人难忘。它个头不大,与老辈的糖豆(块)相仿。在整个南海及滩涂中几乎无处不在,放眼望去,处处都是它们修筑的窝。(窝旁有明显的土堆)白天它们很少出洞,但也常常在不经意当中与之相遇。每当遇到人时,它都会亮出小剪刀似的双钳,竖起火柴头般的双眼,一副来势凶凶的样子,既可笑,又可爱😊但当人进一步靠近时,它就迅速逃进洞内(蟹子从不离窝太远)。所以白天很难捉到它。除非有专业工具。</div><div>当年,村里有为数不多白天挖蟹子的人,我家邻居(我们称其为桂大爷)生前就是挖蟹能手。每到挖蟹季节,他老人家便天天带上专业工具(一把专用铲,专用勾,一只用网封住口的篮子)早出晚归,回来时总是满满一篮子石棱子蟹。</div><div>我们小时候则是用灯等照蟹子,每年开春时节在窝里呆了一冬天的蟹子纷纷出来找吃的。(蟹子冬天在洞内是像熊类冬眠还是像老鼠有仓储至今不得而知)尤其到了夜晚会成群结对外出觅食。此时此刻带着马🐴灯,手电筒,棉花球蘸柴油的照蟹人总会及时出现,灯光下的蟹子极易捕捉。</div><div>据说螃蟹对灯光极不适应,甚至可出现短暂失明,总之它在灯光照射的一刹那会一动不动,很容易捉到。一个,二个,三个……运气好时一晚上能照个十斤八斤的,赶上无风且下雨的天气,照个三,五十斤也是常事。</div><div>当然,照蟹子也是比较辛苦的,光走路一晚上就是十几里,遇到雨天就更别提了。不仅如此,还很容易走糊木了,(失去方向感)。记得有一次照蟹子回来,走到火(河)沟子(位于我们村东南角)才转过向来。[偷笑]但也从未听说有因照蟹子而走丢的。</div><div>石棱子蟹的吃法简单多样,一般是烀熟了吃,烀熟的蟹子粉里透着红,既养眼,又好吃。我们小时候一次都能吃上几十个。有的把它简单处理一下,裹点面或打个鸡蛋拌匀后用油炸着吃,那绝对是一种不可多得的美味。还有用泊磨推成醬蒸着吃。</div><div>最让我留恋的吃法是将蟹子颠碎挤出其汁,搭配鸡蛋,菠菜等做卤子,浇在刚刚出锅的地瓜面条上,每次哈起来嘴巴都带响,辟哩扑啦😄而且常常是肚子饱了眼不饱。[偷笑][偷笑][偷笑]</div><div>如今我们的南海已不复存在,滩涂也是逐年减少,二岛子南,桑岛西,四顶子,丢肚子,夹信子(也许是夹心子)这些熟悉的地方也早已面貌全无。众多小海物也相继消失,但石棱子蟹仍然坚守在这块本来就属于它们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如今人们很少去打扰它们,据说白天只有个别村民偶尔到仅存的滩涂上动动铲,伸伸勾,而晚上那种灯火交织堪比鬼子进村扫荡式的照蟹场面早已偃旗息鼓,自生自灭了。</div><div><br></div><div> 2018.4.12于烟台。</div><div><br></div> <h3>于伦凡家</h3><div> 《爪爪唧》</div><div><br></div><div> ……根据儿时记忆整理于伦凡</div><div><br></div><div> 记得小时候我们村南哨有一条海叉子,南北大约近百米宽,两岸长满了芦苇,郁郁葱葱,甚为壮观。</div><div>每年六,七月份芦苇长到一人多高的时候便有一种小鸟🐤来此定居。俗称《爪爪唧》。此鸟娇小玲珑,极其聪明😊它们常把三,四棵芦苇拢在一起在上面序窝产蛋繁衍后代。年年如此,从未间断。</div><div>那时候老百姓比较穷,小孩子经常吃不饱饭,上山搂草挖野菜遇到能吃的东西都会拿来充饥。爪爪唧蛋当然更不例外。[呲牙]</div><div>记得那时候每次到海边都会进芦苇里面抓雀蛋,把抓来的雀蛋放在水里,漂上的称为混了《表示里面已经蜉化成小鸟了》沉底的表示为刚刚下的,可以拿回家煮煮吃。那时村里的男孩子几乎都干过此事。</div><div>雀蛋被抓走后,小鸟🐤们可就伤心了[呲牙]尤其是那些已经做了妈妈的小鸟🐤整天在芦苇里鸣叫,听起来好像是在这样说:</div><div>爪爪唧,爪爪唧。</div><div>俺的蛋,没有喱。</div><div>公雀说,再另下,</div><div>俺不呀!</div><div>俺的腚个眼子撑的有天大!</div><div><br></div><div> 读《瓜瓜唧》有感</div><div> 宋英才</div><div> 纵然光阴渐渐流逝,纵然我们渐渐变老,但对年少时的美好时光记忆犹新,童心未泯!您对故乡的云,故乡的山和水,一草一木的留恋之情,千百遍,在脑海里回恋,挥之不去,终曰缠绵,做为故乡一位老人,万般感动,老泪纵横…!</div><div><br></div><div><br></div><div> 读《瓜瓜唧》有感</div><div> 于方学</div><div> 昌叔微小说里的爪爪唧现在也都进城了,城南河附近购房,偶而能听到歌唱:南哨西哨,俺原藉,俺原藉!</div> <h3>行凡在宋村刘松林票房演唱《红灯记》选段,由刘松林拌奏。</h3> <h3>于行凡。文登区京剧协会主要成员,字画也是他爱好与特长,小有名气,一方人士。</h3> <h3>于方珂。天生丽质,小家碧玉。聪明好学,勤奋节俭,办事认真。典型的贤妻良母型女士,毕业后在村任妇女干部多年。</h3><div>于方柯和宫运芹、宋协波</div> <h3>宋松老宅。宋松的房子后,是我爷爷的老房子。于方柯也在这后边住。</h3> <h3>于进水军人世家。性格风趣大雅,善于擒拿格斗,爱好钓鱼玩车。</h3><h3><br></h3> <p>于进水家老宅</p> <h3> 硝二大队部。</h3><h3> 硝二在硝滩三个大队中,比较富有,人杰地灵,如:老革命于日凡,早年参加八路军,"东孔格惨案"的幸存者之一。我上学的时候,经常听他的革命传统教育报告。我认象最深的一段话:"八路军人比枪多,枪比子弹多"。新企业家于建池,是威海市有名的纳税大户;威海市、文登区不少部委局区校的领导来自硝二。</h3><h3> 硝二于姓占多数。史传当年二马村两兄弟,住东南庄宋姓姥姥和舅舅家,落地生根,代代相传,繁洐兴旺。</h3><h3> 硝二早年大队书记于保水、于星凡。后来于锡湖干得时间较长。再后来就是鲁中勇、于方成等。</h3> <h3>1972年2月9日,于日范参加烟台军分区老红军座谈会合影。</h3><h3>后排左二</h3> <h3>老红军于日范,1935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任硝滩支部宣传委员,以银匠身份作掩护,从使党的宣传和地下交通员工作。</h3><h3>1935年农历11月4日,参加中共胶东特委領导的“11、4暴动”。曾7次被捕入狱,受尽折磨酷刑,但始终保持一个共产党员的气节没有泄露党的机密和同志。前几次因查无实据没有暴露,保释出狱。后来因叛徒出卖,被捕关押在文登监狱。</h3><h3>1937年抗战暴发,国共合作后党组织将他及潘复生一起营救出狱。</h3><h3>1937年参加理琪、宋澄、林一山、于德水等领导的天福山起义后,经组织安排投入抗日战争的行列。历任连长、营长等职。</h3><h3>1946年组织筹建烟台兵站,调任兵站站长,负责山东省军区抢占解放东北用的水上交通工具及物资供应。后又任淄博兵站站长,负责山东解放军南下解放全中国所需兵员和物资供应。</h3><h3>全国解放后,调任菏泽专署检察院副检察长职务。</h3><h3>1958年,因参加艰苦抗战多年,被捕入狱遭敌人的折磨拷打,加上任兵站站长超负荷的工作,积劳成疾,1958年病退后,回硝滩长期居住。</h3><h3>1986年因病逝世,硝滩村失去了一名杰出传奇的老红军!</h3> <h3>硝二老戏台旧址。</h3><div><br></div><div> 祖先为什么定十六两为一斤呢?</div><div><br></div><div>人们常用半斤八两来形容两个事物是一样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原来我们祖先使用的秤是十六两为一斤,所以半斤和八两就是一样的。那么老祖宗为什么定十六两为一斤呢?</div><div><br></div><div>这里面有大智慧!</div><div><br></div><div>传说我们的先人观察到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再加上旁边的福、禄、寿三星,正好是十六星。北斗七星主亡、南斗六星主生,福、禄、寿三星分别主一个人一生的福、禄、寿。他们在天上看着人的一切。</div><div><br></div><div>所以说:人在做,天在看。</div><div>传说做买卖的人,如果称东西,短斤少两,都会受到惩罚。卖东西少给人一两,福星就减少这个人的福;少给二两,禄星就给这个人减禄;要少给三两,寿星就给这个人减寿。<br></div><div><br></div><div> 筷子为什么是7寸6分?</div><div><br></div><div>筷子的标准长度是七寸六分,代表人有七情六欲,以示与动物有本质的不同。</div><div><br></div><div>关键是,筷子是两根,称呼却是一双。为什么明明是两根筷子,却叫一双筷子呢?</div><div><br></div><div>这里面有太极和阴阳的理念。太极是一,阴阳是二;一就是二,二就是一;一中含二,合二为一。这就是中国人的哲学。</div><div><br></div><div>筷子在使用的时候,讲究配合和协调。一根动,一根不动,才能夹得稳。两根都动,或者两根都不动,就夹不住。这是中国的阴阳原理,也有西方力学的杠杆原理。</div><div><br></div><div>筷子还有点穴、按摩和刮痧的作用。旧时人们走江湖,身上只要有一双筷子,有什么毛病都能自己搞掂。即便忘了带,随手掰根树枝或芦苇,折断了,在石头上磨一磨,在水里洗一洗,也能用。</div><div><br></div><div>我们每天用的筷子里面就有信仰,举手投足都是理念。</div><div><br></div><div>一双筷子,不仅是饮食餐具,更承载了许多中国传统文化,凝结了许多前人智慧。</div> <h3>辛言军的弟弟辛言玺家。</h3><h3> 曲曲芽子</h3><div> 辛大园</div><div> </div><div> 曲曲芽子,学名苦菜,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植物,属草本,根扩、种生、即可食用,补肾壮阳又能清火治病,清热解毒。它含有丰富的植物蛋白和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维生素。</div><div> 六十年代初的三年自然灾害,救了一大批灾民。到了今天又救了不少"三高"者。在硝滩南泊到处都是,每年春天,拿着铲子和篓子跟着大人或几个发小一起去挖。挖曲曲芽子也有窍门。一是会找地方。一般都是到春地去挖,那里又嫩又松,挖的时候不费力。再就是到背风朝阳地方去挖,那里返青早,长的大。二是挖的时候把篓子放在前面,一手抓着曲曲芽子,一手拿着铲子斜着挖,略带白根。一边挖一边蹲着或弯着腰向前走。</div><div> 曲曲芽子吃法有三:1、是做菜渣。把挖来的曲曲芽子洗净开水烫好剁细,放在大鍋里,菜上面放磨好豆泊,大火烧开,约五分钟后,用锅铲子来回翻动,再烧开后停火闷一会,掀锅放盐出锅即可食用。2、是把曲曲芽子洗净晾干,加点作料和盐。放上玉米面和匀,上锅蒸,上了大气二分钟即可。出锅凉透,沾着香油、蒜泥、醋三合调料吃,别有风味。3、是洗净沾面酱、虾酱吃。</div><div> 曲曲芽子有药用价值。1、治便秘,用曲曲芽子根烧水喝,一天就管用。2、清火,把曲曲芽子晾干,冲茶喝。3、治刀伤,把曲曲芽子嚼烂,敷在受伤处起到消炎止血作用。4、对"三高"有抑制和预防作用。</div><div> 2018年4月-泉城</div><div> </div><div><br></div><div> 硝滩的小南海</div><div> 辛大园</div><div> 硝滩南海,确切地讲是海叉子。沿线比较长,从虎口腰到桑岛有二十多里。早年二岛子那里经常跑三道杆的船。姚山头、虎口腰、虎口山的船都路过这里入渤海。硝三有条船,辛修滨、于忠范掌舵、摇橹、不出海时,一般都停在二岛子,有时把船桨扛回村,有时藏在附近麦地里。硝三的船,有一年逮了一个一百多斤的鲸鱼🐳 ,放在硝三广场,好多人都在围着看。后来把它杀了,就像卖猪肉一样,一块一块地卖了,(当时不知道是鲸鱼,现在回想起来,方知分晓)。那个时候,鱼类较多,海耙子和小鱼虾船运回来后都拉去沤肥。海蜇五分钱,管你挑,二角钱管你小车推。</div><div> 硝滩南海的鱼不多。贝类不少,主要有绿仙子、白仙子、称子很少。二岛子南面,桑岛西还有碱虫、石棱子、石甲红。小时候,经常在那洗澡,摸蛤,掏蟹窝。摸蛤需要过硬的水性,一个猛子下去,钻到低,抓上一把,放在腰上的布袋里,始而往返,三斤五斤一会就办了。有些大人则使蛤网,使劲摁在水里,连沙士带蛤一块拉上来,再在水面上晃,沙土随水流失,把蛤放在篓子里,一天下来,两车筐没有问题。</div><div> 我和发小经常在海边烧蛤吃。先找来柴禾,最好是用干树枝,铺上一层,把绿仙子蛤口朝上摆好,点上火,一会蛤就张口了,用树枝当筷子,边烧边吃,不亦乐乎!</div><div> 2018年4月15日於泉城</div> <h3>看过一则寓言《大树的感悟》:</h3><div><br></div><div>很久很久以前,有一棵又高又大的</div><div><br></div><div>树。一位小男孩,天天到树下来,他</div><div><br></div><div>爬上去摘果子吃,在树荫下睡觉。他</div><div><br></div><div>爱大树,大树也爱和他一起玩耍。后</div><div><br></div><div>来,小男孩长大了,不再天天来玩</div><div><br></div><div>耍。 一天他又来到树下,很伤心的样</div><div><br></div><div>子。大树要和他一起玩,男孩说:"不</div><div><br></div><div>行,我不小了,不能再和你玩,我要</div><div><br></div><div>玩具,可是没钱买。" 大树说:"很遗</div><div><br></div><div>憾,我也没钱,不过,把我所有的果</div><div><br></div><div>子摘下来卖掉,你不就有钱了?" 男孩</div><div><br></div><div>十分激动,他摘下所有的果子,高高</div><div><br></div><div>兴兴地走了。 然后,男孩好久都没有</div><div><br></div><div>来。大树很伤心。有一天,男孩终于</div><div><br></div><div>来了,大树兴奋地邀他一起玩。男孩</div><div><br></div><div>说:"不行,我没有时间,我要替家里</div><div><br></div><div>干活呢,我们需要一幢房子,你能帮</div><div><br></div><div>忙吗?" "我没有房子,"大树说,"不</div><div><br></div><div>过你可以把我的树枝统统砍下来,拿</div><div><br></div><div>去搭房子。" 于是男孩砍下所有的树</div><div><br></div><div>枝,高高兴兴地运走去盖房子。看到</div><div><br></div><div>男孩高兴大树好快乐。 从此,男孩又</div><div><br></div><div>不来了。 大树再次陷入孤单和悲伤之</div><div><br></div><div>中。一年夏天,男孩回来了,大树太</div><div><br></div><div>快乐了:"来呀!孩子,来和我玩呀。"</div><div><br></div><div>男孩却说:"我心情不好,一天天老</div><div><br></div><div>了,我要扬帆出海,轻松一下,你能</div><div><br></div><div>给我一艘船吗?" 大树说:"把我的树</div><div><br></div><div>干砍去,拿去做船吧!"于是男孩砍下</div><div><br></div><div>了她的树干,造了条船,然后驾船走</div><div><br></div><div>了,很久都没有回来。 大树好快</div><div><br></div><div>乐……但不是真的。许多年过去,男</div><div><br></div><div>孩终于回来,大树说:"对不起,孩</div><div><br></div><div>子,我已经没有东西可以给你了,我</div><div><br></div><div>的果子没了。" 男孩说:"我的牙都掉</div><div><br></div><div>了,吃不了苹果了。" 大树又说:"我</div><div><br></div><div>再没有树干,让你爬上来了。" 男孩</div><div><br></div><div>说:"我太老了,爬不动了。" "我再也</div><div><br></div><div>没有什么给得出手了……,只剩下枯</div><div><br></div><div>死下去的老根,"树流着泪说。 男孩</div><div><br></div><div>说:"这么多年过去了,现在我感到累</div><div><br></div><div>了,什么也不想要,只要一个休息的</div><div><br></div><div>地方。" "好啊!老根是最适合坐下来</div><div><br></div><div>休息的,来啊,坐下来和我一起休息</div><div><br></div><div>吧!"男孩坐下来,大树高兴得流下了</div><div><br></div><div>眼泪…… ……这就是我们每个人的故</div><div><br></div><div>事。这棵树就是我们的父母。小时</div><div><br></div><div>候,我们喜欢和爸爸妈妈玩……长大</div><div><br></div><div>后,我们就离开他们,只在需要什么</div><div><br></div><div>东西或者遇到麻烦的时候,才回到他</div><div><br></div><div>们身边。无论如何,父母永远都在那</div><div><br></div><div>儿,倾其所有使你快乐。你可能认为</div><div><br></div><div>这个男孩对树很残酷,但这就是我们</div><div><br></div><div>每个人对待父母的方式。人生确实如</div><div><br></div><div>此,请朋友们珍惜与父母在一起的时</div><div><br></div><div>间!因为:"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div><div><br></div><div>养而亲不待"。</div> <h3>宋文秀老宅</h3> <p class="ql-block">宋文秀和她弟弟。宋文秀的老父亲宋协礼,是我们村的大队长。为人正直善良,扑实能干,在村享有很高信誉,口碑很好!她爷爷宋宗华是硝三群众拥戴的老书记。</p><p class="ql-block">宋文秀是八连同学群、硝滩老乡联谊等群的著名歌手。特点:童声深沉、天真,情浓意长!</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硝滩地名集</p><p class="ql-block"> 于方泽编辑 </p><p class="ql-block"> 宋文政(收藏)</p><p class="ql-block"> 前两天我在群里看到大家都在忆童年往事我想把咱村一些地名告诉大家是否能勾起儿时的回忆,东西南哨,鳖汪湾,下马涝子,岚子前。二岛后小黄山(沙个岚孑)。沙领子,小大岚。岚西头,胡鲁浆。胡鲁浆南是西沙子。沙讲子,兔桥子,南油坊。西崖底,西讲讲西向西走,东西宅库,姚头沟。向北博炉姑讲,张家山。张家山后望人葬。大树底向北是南山后北山后相联。向东就是鲁家夼。向南就是北埯山。北埯前是猫子山。当时还有片果园。此地就是小北讲。另有东南洼和老船窝。</p><p class="ql-block"> 2018.04:11</p> <h3>硝三大队部东景,前排是于杰凡的百货店。白天晚上人来人往,一是采购,二是玩牌。是硝三休闲娱乐主场之一。</h3> <h3>辛国竹、鲁序山、于方钦家</h3> <p class="ql-block">辛国昌、辛国生、辛国杰、万文军、开海、开江、宋秀海和邢占兰、于方铃、鲁秀山书记小儿鲁建明、于文礼、等。</p><p class="ql-block">辛国昌是农业全能手,可以说是农业工匠!</p><p class="ql-block">宋秀海老生产队长,为三队的生产发展有突出贡献。</p><p class="ql-block">邢占兰虎口窑(山)人,是三大队老妇女主任,优秀老共产党员。</p><p class="ql-block">辛国生也是三队的副队长。活好,能干、直爽。</p><p class="ql-block">万文军当过兵,曾任硝三的党支部书记。</p><p class="ql-block">于方玲的老父亲于宏范是远近闻名老中医,是昌阳农场医院主治大夫,为缺医少药乡村建设,义不反顾地回村悬壶一方,代徒于方坤。于方坤现在也是当地名医,小有名气。</p> <p>宋连清媳妇、宋文思、张建安媳妇、刘安的母亲、党生的妹妹等。</p> <h3>宏燕老家子,后来卖鲁中典他妈了。宏燕早年跑新疆和东北,当时叫外流,在外流期间找了个莱西一带的小媳妇。</h3> <h3>梁金喜老宅。梁全喜曾任过三队的副队长,与宋秀海,丁有搭挡。</h3> <h3>文秀、协波、贻英(姚山头村)、宋文珊合影</h3> <p class="ql-block">硝三第一胡口。东边是老木匠于兴凡家,西边是于方义家(于卫凡),再向里是王强、来稀家。</p> <p class="ql-block">于方义</p> <h3>于道凡的老宅子,当年是大户人家,五八年在这里吃过食堂。于道凡是一个远近闻名的老校长,写一手好毛笔字,年年在大队里给社员们写春联。他的孩子们都聪明有佳,学习都很好,受到了乡亲们的赞誉。</h3> <h3>于方敬。曾长期在西藏工作。后因胡耀邦总书记有关指示要求,迁入内地邹城工作。退休定居威海。</h3><h3>方敬为人忠厚丈义,朴实大方,待人热情,稳重可靠。</h3> <h3>老莫、老岁、大全、方坤、前卫等</h3> <p class="ql-block">前排:</p><p class="ql-block">于茂根 于金凡</p><p class="ql-block">中排:</p><p class="ql-block">于同凡 方杰 于世凡 于全凡</p><p class="ql-block">后排:</p><p class="ql-block">于方成 于方友 于长见 于方智 于方旭(于金凡的儿子)</p> <p>于方柏、林治金、王桂西(城东)、林荣田(郭家店)、辛言军在济宁军分区南农场田间合影。摄影者:王安明(晒字)。</p> <h3>于方敬老宅</h3> <h3>辛言成。一九七二年应征入伍,曾任战士、给养员、班长。是中队里的战斗骨干、训练标兵。</h3><h3>微小说《家乡的石棱子蟹》</h3><h3> ……根据记忆整理《之二》</h3><h3>小时候南海及与之相邻的万亩海滩是我们经常光顾的地方,在那个生活拮据的年代,这里的野草野菜非常诱人。那时每每搂上一小车野草,挖上满满一篮子野菜,回家看到父母满意的眼神,心中顿有一种自豪感。</h3><h3>更让我们乐此不疲的是海里及滩涂中的小鱼🐠虾及各种贝类,蟹类,这些小海物形状各异,味道鮮美,以至于现在回想起来仍是垂诞欲滴[鼓掌]。</h3><h3>在众多小海货中,石棱子最令人难忘。它个头不大,与老辈的糖豆(块)相仿。在整个南海及滩涂中几乎无处不在,放眼望去,处处都是它们修筑的窝。(窝旁有明显的土堆)白天它们很少出洞,但也常常在不经意当中与之相遇。每当遇到人时,它都会亮出小剪刀似的双钳,竖起火柴头般的双眼,一副来势凶凶的样子,既可笑,又可爱😊但当人进一步靠近时,它就迅速逃进洞内(蟹子从不离窝太远)。所以白天很难捉到它。除非有专业工具。</h3><h3>当年,村里有为数不多白天挖蟹子的人,我家邻居(我们称其为桂大爷)生前就是挖蟹能手。每到挖蟹季节,他老人家便天天带上专业工具(一把专用铲,专用勾,一只用网封住口的篮子)早出晚归,回来时总是满满一篮子石棱子蟹。</h3><h3>我们小时候则是用灯等照蟹子,每年开春时节在窝里呆了一冬天的蟹子纷纷出来找吃的。(蟹子冬天在洞内是像熊类冬眠还是像老鼠有仓储至今不得而知)尤其到了夜晚会成群结对外出觅食。此时此刻带着马🐴灯,手电筒,棉花球蘸柴油的照蟹人总会及时出现,灯光下的蟹子极易捕捉。</h3><h3>据说螃蟹对灯光极不适应,甚至可出现短暂失明,总之它在灯光照射的一刹那会一动不动,很容易捉到。一个,二个,三个……运气好时一晚上能照个十斤八斤的,赶上无风且下雨的天气,照个三,五十斤也是常事。</h3><h3>当然,照蟹子也是比较辛苦的,光走路一晚上就是十几里,遇到雨天就更别提了。不仅如此,还很容易走糊木了,(失去方向感)。记得有一次照蟹子回来,走到火(河)沟子(位于我们村东南角)才转过向来。[偷笑]但也从未听说有因照蟹子而走丢的。</h3><h3>石棱子蟹的吃法简单多样,一般是烀熟了吃,烀熟的蟹子粉里透着红,既养眼,又好吃。我们小时候一次都能吃上几十个。有的把它简单处理一下,裹点面或打个鸡蛋拌匀后用油炸着吃,那绝对是一种不可多得的美味。还有用泊磨推成醬蒸着吃。</h3><h3>最让我留恋的吃法是将蟹子颠碎挤出其汁,搭配鸡蛋,菠菜等做卤子,浇在刚刚出锅的地瓜面条上,每次哈起来嘴巴都带响,辟哩扑啦😄而且常常是肚子饱了眼不饱。[偷笑][偷笑][偷笑]</h3><h3>如今我们的南海已不复存在,滩涂也是逐年减少,二岛子南,桑岛西,四顶子,丢肚子,夹信子(也许是夹心子)这些熟悉的地方也早已面貌全无。众多小海物也相继消失,但石棱子蟹仍然坚守在这块本来就属于它们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如今人们很少去打扰它们,据说白天只有个别村民偶尔到仅存的滩涂上动动铲,伸伸勾,而晚上那种灯火交织堪比鬼子进村扫荡式的照蟹场面早已偃旗息鼓,自生自灭了。</h3><h3> 2018.4.12于烟台。</h3> <p>辛国友、宋秀国等</p> <p class="ql-block">张玉华 (提供)</p><p class="ql-block">  各位老乡用一两分钟的时间认真看看,一定会受益无穷!值得共读珍藏! 第1集不知不觉中,我们老了、累了,该歇就歇,身体很重要。困了,该睡就睡,别总熬夜。饿了,该吃就吃,别再节省。一辈子很短,眨眼就要过完,不要把好东西留到最后,省来省去,啥都得不到。不知不觉中,我们老了。别和小人计较,别和家人生气,别和自己过不去,别让心情不美丽。活一天,就开心一天;过一天,就舒服一天。破事不放心里,两耳不听碎语。</p><p class="ql-block"> 第2集青春虽然美丽,但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退色,只有青春的心境,才是生命中一道不败的风景。所以,只要有好的心境,才不会厌倦生活,生命才有活力。</p><p class="ql-block"> 第3集一个人买了一箱梨,每天都挑几个烂梨吃掉,吃到最后却吃了整整一箱烂梨。总结了一下:上联:放着好梨吃烂梨下联:吃了烂梨烂好梨横批:总吃烂梨感悟:人生亦如吃梨,每天弄点糟心事,一辈子都得糟心下去;把糟心的事放下扔掉,每天阳光一点,你就会灿烂一辈子!没有人会天生就懂得控制情绪,真正有智慧的人,是时刻留意不要让自己栽在坏情绪中!</p><p class="ql-block"> 第4集浙江杭州灵隐寺内有这样一副对联:“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对联语言朴实,却富含哲理。这种“半称心”的生活和知足常乐、随遇而安的心态,被林语堂先生称为“中国人所发现的最健全的生活理想”。“半称心”不是无奈和消极,而是一种豁达和智慧;自古人生最忌满,半贫半富半自安;半命半天半机遇,半取半舍半行善;半聋半哑半糊涂,半智半愚半圣贤;半人半我半自在,半醒半醉半神仙;半亲半爱半苦乐,半俗半禅半随缘;人生一半在于我,另外一半听自然。第5集看了那么多的《人生寄语》,孰不知仅用四个汉字即可明了整个人生:尖、斌、卡、引:“尖”字,能大能小,“斌”字,能文能武,“卡”字,能上能下,“引”字,能屈能伸。正可谓:人的一生虽复杂,四字简单即道明。能大能小明世态;能文能武乃英才;能上能下淡名利;能屈能伸福自来。说得太好了,值得我们所有同龄的同学、同志、朋友认真研究领悟!</p><p class="ql-block"> 第6集①什么叫幸福?白天有说有笑,晚上睡个好觉。②什么叫智慧?安排的事能做好,没安排的事能想到。③什么叫情商?说话让人喜欢, 做事让人感动, 做人让人想念。④什么叫正能量?给人希望,给人方向,给人力量,给人智慧,给人自信,给人快乐。</p><p class="ql-block"> 第7集心态不同,人生的境遇便会天差地别。快乐,就是在平淡中窥见了神奇;幸福,就是于平淡中尝出了真味。快乐不是生活的赐予,而是心的领悟。幸福,不是别人的馈赠,而是心的淡然。只有甘于平淡,不争,不执着,不计较,才能感受到更多幸福。</p><p class="ql-block"> 第8集家,是讲爱的地方,不可讲理;家,是放松的地方,不可吵闹;家,是安心的归宿,不可嚣张;家,是感情的寄托,不可欺骗。家要温暖,而不是冷言冷脸;家要陪伴,而不是亲人离散。 第9集过日子不求吃香喝辣,不求买好穿贵,但求不吵不闹,和和睦睦,有说有笑。人这一生弹指刹那,有个温馨的家,有个爱你的他/她,就要好好珍惜!男人有福,福一人。女人有福,福一家。家和才会万事兴,送给所有的老夫老妻,老来相伴,幸福甜蜜!</p><p class="ql-block"> 第10集宁可装傻,也不要自作聪明。宁可辛苦,也不要贪图享乐。宁可装穷,也不要炫耀财富。宁可吃亏,也不要占小便宜。宁可平庸,也不要沽名钓誉。宁可自信,也不要盲目悲观。宁要健康,也不要功名利禄。宁可勤奋,也不能无所事事。</p><p class="ql-block"> 第11集微笑,不用成本但能创造财富。赞美,不用花钱,但能产生力量。分享,不要费用,但能倍增快乐;学会微笑,善用赞美,懂的分享,不用健康换取身外之物,不用生命换取个人的烦恼!当心灵趋于平静时,精神便是永恒!把欲望降到最低点,把理性升华到最高点,你会感受到平安是福,清心是禄,寡欲是寿,感恩是喜。</p><p class="ql-block"> 第12集生活不要安排得太满,人生不要设计得太挤。不管做什么,都要给自己留点空间,好让自己可以从容转身。留一点好处让别人占,留一点道路让别人走,留一点时间让自己思考。任何时候都要记得给人生留点余地,得到时不自喜,失去时不抑郁,不冒进,不颓废,得失之间淡定从容。</p><p class="ql-block"> 第13集人之所以烦恼,在于记忆;人之所以心累,在于徘徊;人之所以前行,在于感恩;人之所以快乐,在于豁达;人之所以成熟,在于看透;人之所以放弃,在于选择;人之所以宽容,在于理解;人之所以为人,在于感情;人之所以充实,在于过程;人之所以成功,在于勤奋;人之所以幸福,在于知足。</p><p class="ql-block"> 第14集一生有多长,也不过三万天;永远有多远,回头看看已走过多半。走过坎坷,才知平安就好;尝过酸甜,才知平淡就好;历尽兴衰,才懂知足就好;费尽思量,才知糊涂最好。一辈子不长,用心甘情愿的态度,过好咱自己下半辈子的平凡生活。第15集人到耆暮之年,由于免疫力下降、抵抗力差,难免有这样那样的疾病发生,要及时就医。平时定期体检,坚持锻练,不断增强体质。要能够活到八十岁时还能爬山,活到九十岁时还能走路,活到一百岁时还能生活自理,做个新时代健康新老人,每一天都会笑咪咪。</p><p class="ql-block"> 第16集养生不能马上让你年轻10岁,而是过10年后,你身边和周围的人都老了10岁,而你还仍然是今天的样子。养生不能马上让你的病痊愈,而是过10年后,你身边的人或许都渐渐已离去,而你还是今天的样子。养生不能马上让你发财致富,而是10年后,身边的人都为治病破产到处借钱的时候,你却衣食无忧逍遥自在。这绝不是危言耸听,而是现实中的现实!健康是一生中最大的财富,是幸福老年最大的基石。</p><p class="ql-block"> 第17集吃饭:三分肚饥七分饱;遇事:三分忧虑七分欢;吃菜:三分咸度七分淡;外出:三分坐车七分行;饮食:三分荤菜七分素;健身:三分娱乐七分练;穿衣:三分凉意七分暖。退休的同学、同志、朋友们,记住这7点,坚持50年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成神仙!</p><p class="ql-block"> 第18集要活九十九,清晨郊外走。要活九十九,走路甩开手。要活九十九,勤动脑和手。要活九十九,常去树林走。要活九十九,饭后百步走。要活九十九,剩饭莫入口。要活九十九,吃饭留一口。要活九十九,睡觉莫蒙头。要活九十九,不怕贤妻丑。要活九十九,宴席不贪口。要活九十九,笑声不离口。</p> <p class="ql-block">辛大园部分亲人们的合影。</p> <h3>大丑家</h3> <h3>于方泽家,向里是方义和喜才的家</h3> <p class="ql-block">神树!灰枣树。</p><p class="ql-block">4月17日,农历三月初二,每年的这一天,文登宋村镇都要举行盛大的山会,山会源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秃尾巴老李的传说”。据《文登县志》记载,李龙山会始于清康熙年间,距今已有近300年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作为李龙文化的发源地,文登自汉时就有龙文化的记载,明清之际兴起李龙王的民间传说。相传,李龙王为人母所生,本身亦龙亦人,且天生法力。他出身贫苦、性情刚毅,忠厚诚义、侠义满怀、质朴淳孝,热爱百姓、除暴安良,为家乡及东北 做了不少好事,深得人们爱戴,道光皇帝御旨钦封“溥惠佑民”四字金匾,并列入祀典。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李龙王恋母情深,其母死后, 将龙母坟迁至"回龙山"上。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二,龙母生日这一天,来自全国的百姓聚集回龙山祭祀、赶庙会,这一民俗的特色,延续了近300年。</p> <h3>老供销社胡同,号称硝滩第二大胡同。栋范、大万的老宅在胡同西头。这个胡同最深,小时候走到东头,老辛家家庙时向南一看,胡同很深,有恐惧感。</h3><h3>供销社在这里经营多年,从我记事就在这里经营。硝二国和他爹(裴世凤她公爹)专门给供销社用独轮车推货。</h3> <h3>小秀家和俺家之間的南北大路。原东南庄旧址,大海、寿明、协英、协水、文滋、老盼等都驻在这附近。</h3> <h3>于方文大儿吉海家</h3> <h3>辛修业的老宅</h3><h3> </h3><h3> 著名作家、中国古村落保护第一人冯骥才先生,曾在去年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上呼吁:“我们不能让积淀了千百年的村落,在我们手里一年二年就被糟蹋掉了。文明传承像火炬传递一样,不能熄灭。”先生的忧虑,先生的情怀,深深地触动我的灵魂,深深地印记在我的心田! </h3><h3>如今,我国乡村正在以史无前例的速度朝着城市化进发,在这场无法阻挡的城市化浪潮中,不少传统的村庄或主动或被动地消失了,而且,永远再也没有它们的影子了。 </h3><h3> 目前,我国对传统村落的保护没有规范的法律,缺少严格的保护标准和措施,而村民大多也没有自觉的保护意识,所以,很容易被损毁。我从一份权威的调查统计资料中得知,我国在2005年有自然村360万个,至今只剩270万个。每天消失约近100个。若按此速度下降,后果令人不寒而栗。 </h3><h3>尽管人们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然而他们并不真正知道和了解自己村庄的历史价值,有些甚至还非常珍贵与厚重。其实,不要说一些传统的古村落文化是一本深不见底、浩瀚无边的厚重之书,需要有关专家和人们去认真研读探究;就是那些习以为常的普通自然村庄,何曾不要我们的子孙后代来细细品读,识其个中美妙所在呢! “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就是形象地表述了每个村庄都有各自独特的风土人情。每个自然村庄都是由一个或多个家族的聚居点,经过较长时间在该自然环境中居住而形成。那里有我们的民族记忆和精神传统,有农耕社会的历史文明,有丰富多样的风尚习俗和民族文化创造。细究起来,这些东西都是无价之宝,民族之根,因此,我们必须好好保留和传承,岂能让它随意丢失。 </h3><h3>令人遗憾的是,我们生于斯养于斯,曾经近在咫尺的这块宝地、这本宝书,还来不及翻阅,或当我们有点意识到它的厚重价值而想去翻阅的时候,而它却巳经离开我们,永远地消失了,甚至连影子都未留下。</h3><h3><br></h3> <p class="ql-block">  辛国仙和她的亲人们合影。大哥:辛国勤、大姐:辛国翠、小哥:辛国金。</p><p class="ql-block">辛国仙。硝滩及省内有名的锈花能手,长时间在莱西一带当绣花老师,有音乐天赋。她的一家普遍有才华,特别是辛国金,在文登上高中时,是宣传队里首席板胡大拿,在全县多次下乡演出,也曾在咱村完小的操场北头搭台演出,受到了乡村们的好评。也是宋村公社第一个工农兵大学生。他写一手漂亮的彷宋字,绘画也特别好,是一名不可多得人才。</p> <h3>国保。硝三老三队的技术员,五六十年对无线电有兴趣,自学安装收音机,在园子中间树个高杆子当天线。他在自己家的院子前嫁接多种果树。在西崖底与鞠再民一块管理地瓜种窑子多年。我小时候经常跟他到西海庄西、二岛子南边照蟹子。</h3> <h3>辛大园。这是从西向东照的。玉米是辛国杰家。这边是于方仁的屋山头和房后。</h3><div>辛姓,为传统汉族姓氏。以地为氏,尊启为辛姓得姓始祖。据《元和姓篡》记载:“姒姓,夏后启别封于莘,子孙去草为辛,遂为辛氏。” </div><div>辛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379位。在2013年中国姓氏人口排名第145位。</div><div>中国辛姓的人口约一百一十万七千余,占人口总数的0.069%左右,主要集中于吉林、山东、辽宁、黑龙江四省,占中国辛姓总人口的71%。</div><div>中文名</div><div>辛姓</div><div>得姓始祖</div><div>启</div><div>主要郡望</div><div>陇西郡、雁门郡</div><div>主要堂号</div><div>双贞堂、五龙堂、陇西堂、雁门堂</div><div>著名人物</div><h3>辛庆忌、辛彦之、辛弃疾。</h3><h3>明弘治八年,辛本德(山东蓬莱辛氏字辈:守氏天纯业,世文本可长。茂修国延运,积善家余庆。</h3><h3>山东蓬莱辛氏另一支字辈:文明德维本。)由海阳县大辛庄迁此建村辛家,后更名辛家口。西泓辛家:明万历年间,辛坚由十里大辛家(今南黄村)迁此立村辛家,后更名西泓辛家。徐家村;清康熙二十八年,辛姓由南黄迁入。车家夼:清末辛姓由南黄迁入。辛家庙:清乾隆五十年,辛姓由贾家迁入,今改称辛家庙。</h3> <h3>辛国仙到外地任教前与好友合影:于方珍、于方珂、邢吉兰、宋文荣、于光、于方英(喜娥)、辛爱丽、辛国仙、辛国霞(香芹)、宋秀玲。</h3> <h3>这就是辛大园从东头向西照的全景。东边这房子是宏燕盖的。这块地皮是俺家祖传的菜地。宏燕盖房子时,借用俺家的房子住的。</h3> <h3>老三队后来的记分室。我记事的时候是在辛保林的南道厅的三间屋,队长是万锁,副队长辛国昌。辛国保和辛国仙是记工员,后来又搬到场园东头,队长是于栋凡和宋秀海记分员是万文本和宋文思。再后来在于杰凡老房子后一个南道厅。当时记分员是于方钦。我干了很短的一段时间。会计是辛言亮。</h3> <p class="ql-block">梁全喜的回忆。</p> <h3>这就是前边说的硝三与硝二的分界线一一大道。</h3> <h3>硝三的活动场地。</h3> <h3>辛言明家。他现在的平顶房这个位置,是当年的药店。于宏凡从昌阳农场回村来,硝三开了药店,于方坤大队安排他学徒。这个药店远近有名,特别是兽医有名气,十里八乡都来求诊。有一年老三队的大黄牛,腿部受伤,血流不止多日,于宏凡招呼把牛放倒,有杠子压住,用烧红的烙铁,把血管烫粘一块。大黄牛很快的痊愈了。</h3> <p>辛言凤新疆建设兵团老战士,她与对象牛德宏是战友。</p><p>辛言明和她媳妇。辛言明特长:逮鱼捕虾,身体强壮,养羊养牛养骡马的行家里手。赶马车非常内行。年轻的时候再结实的腰带用力一鼓,都得断。在鱼池里穿着水裤,再深的稀泥照样走。</p><p>双姐,天生漂亮聪明能干,年轻时扎着大辫子,也是一个美女。在生产队和家里可是一把能手,待人热情周到,为人朴实厚道。</p> <h3>宋英才的老房子。菜地是宋秀海家祖传莱地。</h3> <p class="ql-block">宋英才性格沉默风趣内向,聪明好学,思维逻辑性强。有深厚文学底蕴。助人为乐遵老爱幼重情重义的有心人。是八连同学群里面根据地最佳记者。</p><p class="ql-block">英才:父亲宋协汉,伤残军人,三年自然灾害期间返乡,任林业技术员。村里的榆树都是他一手培育的。英才当过生产队队长。养鱼种菜能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故乡的?</p><p class="ql-block">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是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p><p class="ql-block">故乡的面容,是一种模糊的惆怅,仿佛雾里的挥手告别……</p><p class="ql-block">每当思念故乡时,记忆如潮水般涌上来,浸润了梦境,永生难忘。</p><p class="ql-block">故乡,您成长的摇篮,那里的一草一木,一峰一峦,都浸透着你对它的情感……</p><p class="ql-block">光阴荏苒,岁月留痕,在您心之一隅,是否有一些难以磨灭的珍藏?!</p><p class="ql-block">曾经遇到过的您,就像雨后的彩虹……</p><p class="ql-block">我会把您写到诗里!</p><p class="ql-block">愿那一首首小诗,像昨夜的雨滴,滋润着游子的心灵,蕴育着亲们与故乡的一位留守老人的友谊……</p><p class="ql-block"> &nbsp;&nbsp;&nbsp; 英才与文秀微信上一封公开信</p><p class="ql-block"> (2021.04.25)</p><p class="ql-block">&nbsp; 文秀妹别来无恙!歌词里唱道:“天在下雨,我在想您,你感觉到了吗?”在这里,故乡的云朵飘飘荡荡,在这里,故乡的细雨淅淅沥沥,在这里,云雨蒙蒙,笼照着故乡的村庄,如梦如幻,如歌如泣,奏响了美妙的乐章;谱写着动人的诗和远方!文秀妹,听您说您那边也下雨了,在雨中,你是否也还想起来了故乡的模样,您门前的小路,也变成了水泥路!在雨中,你是否也想起来自己的乡亲,是否也想起来了哥哥。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说:……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一一一在美好的春天里,我想送你一首诗,我知道不是每一场雨都能让人立地成佛,幸好我还有些记忆,想写一首诗的时候,已经有些老了。以诗为马,纵情歌唱!等闲若得春风顾,一路美景一路歌,身未动,心已远,在如画的风光中,一同向着诗和远方,出发!一一一文秀妹:岁月如水,走过才知深浅!时光如歌,唱过方品心音!人与人之间,就是一份缘!情与情之间,就是一颗心!若爱,请珍惜;若惜,请真诚!繁华尘世,似梦非梦。虚幻一生,若有若无。缘生缘灭,花开花落。青葱岁月,一晃而过。再回首,已白头,物是人非!一一一人生,就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旅途,一路走来,会遇到很多人很多事,总有些人有些事,让人难以忘怀。总有一段情(是友情)值得收藏!…………秀妹:您可记得,故乡的海鸥在展翅飞翔,大海的浪花在纵情的歌唱,海风送来阵阵醉人的清爽,双桨荡起心中汹涌的波浪,庆幸你我的晚年,遇上了伟大富裕的时代,让我们荡起双桨,驶向远方,继续着童年的梦想…………</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 文盲老农民宋英才班门弄斧于故乡硝滩:就是单纯的想抒发一下心中的真情实感,如有错误请责罚,如有错字丶病句,请批评指正,请原谅!因为我是个文盲老农民,50多年的面朝黄士背朝天,汗水洒落在苍茫的田园里,芬芳了黄土地,荒废了知识的海洋,…………</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宋英才</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2021.04.25</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 英才 谢谢!英才=有才!好在新时代的农民也有退休。退休了没事在家把你憋屈了快七十年的文才都倒出来写成文章或者作品,发表出来,做个像莫言一样的文人。</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宋文秀</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2021.04.25.</p> <h3>宋文才的老妈住的地方。</h3> <h3>宋文才家老宅,向北是号称硝三第三胡同。胡同西边的房子是辛国基家老宅。宋文信、喜才、硝二的建设和辛国恩的老伴都住这里。</h3> <h3>姜保振门前。向里是于兴凡和前月家</h3> <h3>姜保振媳妇与辛国竹及邻居们</h3> <h3>硝滩完小的办公室。我的完小是从这里毕业的。那时校长是邵克木。我的班主任:五年级是董月芹,六年级是王洪昌(李先庄)。他们都在这里办过公。</h3> <h3>这就是硝一林基泰家老房子。人称"草屋学堂"。六十年代中期学校租用过。我五年级就从这里开始的。班主任董月芹老师。东屋山头有盘碾子,学校勤工俭学时,我们班用它碾压过刺槐树种子,我的左手中指被碾压过,至今中指甲长不平,有裂缝。</h3> <h3>硝滩供销社。位于硝一西边的小河旁。是硝滩经济交易中心,也是阴雨和风雪天聚结地。在信息交流闭塞,交通不方便的年代里,这里的消息交流、传播不亚于今天的中央电视新闻一台。</h3> <h3>曹福安老宅</h3> <h3>辛国学家。他老人家目前是硝滩村年龄最大的。</h3> <h3>宋秀国夫妇</h3><h3>秀国一表人才,能拉会唱,是村里的文艺天才。曾经任过民兵连长。也在宋村石墨矿工作过。</h3> <h3>龙辰。秀国的大千金。在经商做生意有独到之处。孝敬父母、理财持家是把好手,女中豪杰。</h3> <h3>于方杰大能人,硝滩所有的事、住那、叫么、滚瓜乱熟。就连十里八乡的陈芝麻乱谷子的事都能说出一二三。人称活地图、万年历。</h3><h3>对文艺有天赋,演艺造诣很深。演媒婆是拿手菜。</h3><h3>一生任教,桃李满天下。</h3> <p class="ql-block">于兴凡老木匠,木匠世家,在硝三来说里是鲁班级人物。带徒长子。六七十年代,硝三的土木建设,门窗房架,马车小木车等木匠活都请兴凡爷俩去做。在那个年代是项人人羡慕的技能。我和进水家的写字台都是他做的,一个图纸(从上海家具图集中选定的)。至今我走到那里都带着,成了"随军"家产,样子颜色至今不落伍。这张写字台也成了我对父母念想!</p> <p class="ql-block">于栋凡</p> <h3>宋协廷六十年代从荣军医院返乡建的房子。他房子前面一条东西大路,当年从石岛至青岛的主要干线。路南是老二队的场园和记工室。东南在五八门前有个大水湾,水湾就是一片菜地。宋协廷是个老革命,为了中国的革命事业一生只能在轮椅上度过。</h3> <h3>硝一大队部。</h3><h3> 硝一,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群众普遍觉悟高、基础好。如:毕庶法早年参加革命,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有过突出贡献。村风村貌优雅适人。硝一早年近三百多户,如今也就是二百多户了。硝一林姓占90%以上,村容村风地理环境都很好!特别是村容改造起步早,整治好,起列示范和引领作用。蔬菜种植是支柱产业,是威海家家悦蔬菜基地,硝滩的蔬菜对市场起到杠杆价格作用。</h3><div>早年大队书记是林辉朴、林均权,八十年代林治金,任职时间较长,而后来是:林均建、宋文岐、陈湘序。现任书记是宋大鹏。</div> <h3>林治金硝一,曾当过兵,任给养员、班长。退伍后当过大队书记、宋村冷风库的厂长、文登蔬菜局。</h3><h3>爱好文艺,性格开朗,办事认真,手巧心细,在部队整理卫生时,被子叠的非常棒,全连拿第一。善于交往,话动能力强,在战友中有很高信誉。</h3> <h3>林波自幼聪明,学习一直很好,为人老实,不善言辞,品质很好。</h3><h3> 他母亲孙淑凡是硝一多年的老妇女主任。<br></h3> <h3>蔬菜基地</h3> <h3>村容和健身场地。</h3> <h3>硝滩联中旧址。</h3><h3>硝滩村从四十年代初就有学校,1945发展到东孔格联小,第一届不足十位学生(于培兰口述),一位老师,姓丛,第二届老师姓姚,第三届老师候贵娥,宋村人。第四届老师张培铭。都是免费上学,五年级到宋村上。到五十年代后期又到硝滩完小上。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需求,又建立完小,郭家店、东孔格、姚山头、硝滩三个大队的孩子都在完小上学。到六十年又办起了闻名宋村公社的联中。</h3> <h3>这棵老桐树,有两抱多粗,经历了半个世记的风风雨雨,从集体经济到联产承保、股份制和土地流转,見证着历史的丰碑和人类社会的发展。</h3> <h3>硝滩的母亲河。明未清初,硝滩村的前辈们,依山旁水邻海选择了一方保地在这里起居生活。在这块风水保地上,三百多年,相安无灾,平平安安衍生了祖祖辈辈优秀儿女,虽然没有高官贵人,但也是人才辈出,名士多!</h3><div>村中小河,发源于北部山区,汇积于五八年修的水库中,又通过泄洪匣分流而出,穿村而过,汇入昌阳河,从二岛子后流入大海。小河是硝一与硝二硝三分水岭也。早年小河清澈见底,涓涓细流,鱼在水中游,虾在河中嬉。鸭水中唱,鹅在岸上舞。岸边的居民万和灵成年从河中取水饮用。丰水期,也时常漫水过岸,走门串户。两岸大姑娘、小媳妇、老娘们在河洗衣服,时常传来说笑声和用棒锤击打衣服的"ⅩX"声。一幅"青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田园画卷,美不胜举。</div><div>如近:面目全非,何日再现当年风光?</div> <h3>2018年7月份雨季中的东河(伦凡录制)</h3> <h3>1982年挖的大口井水面面积6亩一396O平方米水深最高时达4米深,对涵养土地、抗早、优化环境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h3><h3>北庙井,从创村开始,己有几百年的历史,这口老井,记载着硝滩村演变史,有着传统的文化和悠久的历史。</h3> <h3>社会主义的新农村,农家大院的一角。硝一,从二十一世纪,八十年代发展较快。旧村改造、道路整修、电、水设施发生历史性较变。在东邻西乡起到典范示领作用。</h3> <h3>王文柱,小名宝柱,硝一。六九年入伍,七五年退伍。曾到惠民支过"左",两支两军。退伍后在烟钢工作。</h3> <h3>硝一,这条南北胡同,历史悠久源源流长,相传是清代初期的古建筑,经历了三百多年的苍桑。建筑风格独特,巷中有巷,碎石交错,正房、厢房、过道、大门,不亚于北京的四合院。在这里可以可以考证到林姓家族发展史。是硝滩历史文化、社会发展的博物馆。</h3> <h3>崔同钢老师和于锡玲女士。崔老师是一名资深优秀老师。多年从教,言传深教,桃李满天下。在文登小有名气。</h3> <h3>于方学自幼聪明,天生丽质,品学兼优,事业有成。</h3><h3>辛言强城实厚道,勤俭扑实,心底善良,敬业勤奋。</h3> <h3>王仁明。高中毕业前几天,工作就联系好了。毕业后马上就到淄博上班了。从事军工企业几十年,应该是个老军工了,子又承父业,也算是军工世家。中国,正是有这些默默无闻,奉献了青春年华的人,才有国防强大的今天。</h3><h3>向老军工致敬!</h3> <p class="ql-block">  于方波 </p><p class="ql-block"> 八中的包子</p><p class="ql-block"> 辛言军</p><p class="ql-block"> 好吃莫过于饺子,再好吃饺子都不如文登八中包子。那包子色、香、味和模样无以伦比。虽然不及天津的狗不理、上海南京的小蒸包有名气,但吃起来那是没说的!时隔五十多年的今天想起来嘴里哗哗的流口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在文登八中渡过了四年的寒窗生活,有时因天气不好和冬天早上时间短早上不能参加生产队劳动,因故偶尔住校。那个年代学生生活条件非常艰苦,学生住的是双层大通铺,冬天没有炉子,夏天没有风扇,被褥自己带。伙食费一天交六分钱,主食自己带什么吃什么,将自己带的地瓜干、玉米面、麦子面交给伙房胡会计再换成饭票。那时候早上地瓜干、玉米面的 窝窝头和捧子面稀饭。中午、晚上玉米蒸的饼子、菜二分钱一份。冬天是油花萝卜丝、白菜帮子汤,春天偶尔再有波菜汤,夏秋重点玉瓜、南瓜、茄子🍆 小白菜汤。伙食基本天天老三样,几个月不知肉味!唯一见到肉的时候,就是冬春季节偶尔吃顿白菜大包子,但要限购和预定。八中的包子褶似似菊花,形似老面堆圆肚发光,陷是白菜、五花肉加祖传密方调料。(具说是大泽头邱师博祖传密方),加上周师傅发面技巧,邵班长急火大蒸,那包子上了大气后,老远都能嗅到味。具邢管理员说:"刚出笼的包子,咬一口,那汤都得用碗接着吃"。八中那包子,含在嘴里,油而不腻,香而不厌,嚼着那肥瘦相兼五花肉丁,咯滋咯滋地香,咽到肚里,偶偶尔打个嗝儿,那个味还香味扑鼻,回味无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今朝,走南闯北吃什么样的包子都不香,都不如八中包子那个味好,也许是现在社会好,撑的。往昔,老一輩子我们那一代太穷,饿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辛言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0.5.8(修订)</p> <h3>于密凡、梁前月、宋协朋(国和)、辛言清(二果子)、张胜安(盛果)</h3> <h3>于方宾等</h3> <h3>于进水、于方学、于钢凡、于茂根、于哲凡、于方英、于方政、于方增,这都是同龄人的娇娇者,硝滩村乃文登区的知名人士。</h3> <h3>刘松林,小名刘安。自幼有音乐天赋,曾经是文登八中宣传队的重要骨干。在威海享有音乐大师的头衔、文艺、书法领军人物,从教多年,桃李遍天下。在宋村镇设有票房,为中国的传统文化、二胡音乐传承付出了积极的贡献!</h3><h3><br></h3><h3> 盖房子的习俗</h3><h3> 刘松林(收集)</h3><h3> 70年代前后农村能盖得起房子的人家不多。这主要是贫穷,家家正是养兵时代,大儿郎结婚一般都是将就着与爹妈东炕西炕住着。80年代后,我们这拨人都大了,要说媳妇啦,农村盖房子进入了鼎盛期。当时,农民手上有200块钱就敢盖房。大多数</h3><div>房体结构为,下面三层石头,上面红砖到顶,房盖有草扇的,有房坡下两三层黑瓦红瓦的,泥土代替水泥。盖房的瓦工由村大队按排,小工都是各家的亲朋好友、左邻右舍帮忙。当时因为家家口粮不够吃,所以盖房子都不管饭。只有在剎地基(打地基)时,早晨管吃一顿豆面汤。上梁这天中午,干活的和帮忙的管吃一顿大褶的发面大包子,也就是今天还声誉响亮的上梁包子。</div><div> 上梁这天是个喜日子,去帮忙的人,都要带一把两把鸡蛋(一把10个),或三尺红布、两斤果子(糕点)等,以示庆贺。餐后房主会拾掇一碗主菜(白菜粉条炖豆腐上面摆一片肉)和两个包子或大饽饽,分头登门给邻居们送去,邻居们收下后再把空碗装上玉米或小麦,这叫押着碗儿不能空……</div><div> 请欣赏随手小画《那时味道》之33《邻居盖房子今儿上梁》,请邵总编随口油诗。此画由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张宜良、刘松林、邵维朗、鞠成芹、姚大宁、卫人秀等老同学友情提供!</div><div>记得我们小时候有这么一首民谣:打了春,赤脚奔,挖荠菜,揠茅针。</div><div>茅针,实为茅草初生叶芽后,正处于花苞时期的花穗,书名叫谷荻,咱们文登土话称茅泽。</div><div>茅泽一般生长在田野坡上,中春季节时拔下后,撕开它的外套,里面有一溜嫩嫩的丝线般的芯儿,嚼在嘴里细甜通嫩的,是那个年代孩儿们最喜爱的野味之一。</div><div>茅泽,初生时仅有小小的细细的一到两片嫩叶,远望几乎不见。然而只要一场微雨,便足以让它蓬勃成燎原之势。这时就成了全村孩儿们的喜庆节日啦!田野坡地到处欢声笑语,追逐嬉戏。眼尖手快的一会儿就压满一小篓儿。馋嘴孩儿边压边扒着吃,懂事的攒着留给家里的兄妹当个零食儿……</div><div>茅泽待到拔节变粗长高后,便抽出一根细长的穗来,结满了千百颗籽粒,毛茸茸的摇曳在风中,仿佛调皮的小狗在抖动着尾巴……</div><div>请欣赏随手小画《那时味道》之36《揠茅针》。请邵总编随口油诗!此画由山东省滨州市鲁中晨报贾文卿先生提供素材。</div> <h3>在今宋村镇驻地有一处重要的古城遗址——西汉昌阳城。</h3><div> 虽说今天在这里,古昌阳城的地面印记已踪迹难觅,可是,曾经的昌阳故城地面遗存、遗址内历年出土的大量汉代精美文物以及昌阳城遗址周边丰富的汉代墓葬、汉代屯兵营寨等遗存,都足以证明汉代昌阳故城的历史存在。</div><div> 上世纪五十年代尚可见的故城西南的“寨角子”和西北的“城角子”,遗存的部分土城墙尚存,有四五尺高。可以清楚地看出故城近乎正方形的轮廓,南北长六百多米,东西宽五百多米。</div><div> 昌阳故城1956年曾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73年复查时,只剩故城西南角残存着一段城墙,1977年再次公布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时被淘汰,上世纪八十年代第二次文物普查时,地面已经见不到故城的任何痕迹了。从此,昌阳故城逐渐被人们淡忘。</div><div> 宋村镇政府办公大楼即建于昌阳故城遗址的东北角。2000年前后石羊村北五百多米处、宋村邮政局路南尚存一段长约几十米、宽约数米的小水塘,是昌阳城东城墙外的护城河遗迹,也是昌阳故城最后的地表印迹,后开发“回龙山庄”居民区时被毁。</div><div> 遗址城北内外出土的遗物有汉砖、汉瓦、瓦当、陶罐、陶壶、镂空陶豆、铜车饰、石臼、柱础、陶井和窑址等。遗址后来被辟为耕地,耕作时常常可见到刀币、五铢钱等物。</div><div> 昌阳故城遗址周边有诸多汉代古墓群也证实着它曾经的繁华,“石羊”“二马”两村就是因古墓甬道的石刻而得名。这些古墓群有城南距昌阳城一公里的石羊古墓群⑴、城西距昌阳城二公里的九顶埠古墓群⑵、城东南距昌阳城三公里的二马古墓群⑶以及昌阳城东门外的东寨古墓和昌阳城北门外的台上古墓群⑷等。</div><div> 昌阳城东门外不足一公里山埠上有一处汉代屯兵营寨,现在已经演变为民居村,原称“东寨”,后改为“大寨”。1992年1月,一村民在村西挖掘房屋地基,意外发现两个形制相同的小型古墓穴⑸。出土了一批文物,专家判定,一号墓为西汉末,二号墓为东汉初。据出土文物证实,昌阳城曾是汉时的繁华城堡。</div><div> 实际上,大部分古代地理文献如宋代的《元丰九域志》《太平寰宇记》,清代的《续山东考古录》《山东通志》等都记载汉昌阳故城在文登境内西南三十里,考古发现也有力佐证了这些古代典籍记载的真实性。</div><div> 昌阳城一带,远在原始社会时期就已经有人类活动,城东南不足一公里的台地有原始人生活区一处⑹,城西北二公里有原始人生活区一处⑺。</div><div> 昌阳城曾经是两汉时期的重镇,汉高祖(也称“高帝”)刘邦时期(前202年—前195年)始设昌阳县,汉武帝始置昌阳盐官,到西晋泰始元年(265年)废昌阳,光是作为昌阳县的县治所在地昌阳城就存在了将近五百年之久。</div><div> 《汉书·地理志》记载:“东莱郡(郡治在今莱阳市境内——引者注),高帝置,属青州,户十万三千二百九十二,口五十万二千六百九十三。县十七,有……育犁(即今之“育黎”,县治在今乳山市育黎镇西南之城阴村南——引者注)、昌阳,有盐官。莽曰夙敬亭。不夜(县治在今荣成市埠柳镇不夜村南——引者注),有成山日祠。”大概那时候就建起了昌阳城,直至西晋时期昌阳城一直是昌阳县的县治所在地。</div><div> 东汉初期,不夜县并入昌阳县以后,昆嵛山以东的整个广大地域全部归属昌阳县,辖区相当于现在威海市除乳山市以外的全部区域。</div><div> 按《汉书》记载的数据平均算来,西汉时期的昌阳县大概有居民六千七百六十多户,约二万九千二百七十人口。据学者研究,西汉时期百姓大多集中居住在县城,那时聚落比较少,县治集中了县域的大部分人口,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城市化率比较高。倘以城市化率50%计算,西汉昌阳城应有居民三千至四千户,一万五千至一万八千人口。</div><div> 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设昌阳盐官。汉武帝是从元狩5年(前127年)开始实行盐铁朝廷专卖制度的,全国的盐铁全部收归朝廷统一管理,由中央大司农直接统辖。</div><div> 《史记·平准书》说:(朝廷)又往往在主要县份设立均输官和盐铁官。这样看来,昌阳作为西汉朝廷设置的盐官署所在地是被十分看重的。</div><div> 到西汉末年全国设三十七处盐官,昌阳仍是山东境内所设十一处盐官之一,也是昆嵛山以东地域唯一的盐官。</div><div> 据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周振鹤先生的研究,西汉成帝时期,全国设立三十七处盐官山东占十一处,它们是千乘郡(今博兴西北)、都昌(今昌邑)、寿光、曲成(今招远西北)、东牟(今烟台东南)、东莱郡眩(今龙口东)、昌阳(今文登南)、当利(今莱州)、海曲(今日照西南)、琅邪郡计斤(今胶州)、长广(今莱阳东)⑻。</div><div> 成帝比武帝元封年间晚了近百年,按一般规律年代越靠后官衙的设置应该越多,布局应该越密集,而更晚的成帝时期昆嵛山以东地域的盐官只有昌阳一处,至少说明西汉截止到成帝以前昌阳盐官是昆嵛山以东地域唯一的盐务管理衙署。</div><div> 另外,西汉的盐官地位、秩俸(薪酬)与郡国(同姓诸侯王之国)、县的官长同等,也就是说盐官与县令是平级的,不是隶属关系。</div><div> 汉成帝时期,昌阳县是泗水侯刘戾的儿子刘霸的食邑之地。《汉书·诸侯王年表》:“成帝永始四年,封泗水侯戾王子霸为昌阳侯,二十一年免。”永始四年为公元前十三年,至孺子婴居摄二年(公元7年)为二十一年,第二年即为王莽初始元年。王莽篡汉,剪除宗室,故刘霸免爵,被降为庶人,成为短命的“昌阳侯”。</div><div> 东汉、三国(魏)沿用。</div><div> 同不少地方都流传康王的故事一样,民间也流传昌阳城与康王相关的故事。据说,康王首次来昌山前建起了一座城堡,被人们称为“康王城”。后来的昌阳城就是以康王城为基础扩建的。</div><div> “康王”指的是齐康公吕贷。吕贷是齐国的第31代国君,是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姜齐”时代的最后一个齐国国君。</div><div> 《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载:“(康公)贷立十四年,淫于酒、妇人,不听政。太公(田和)乃迁康公于海上,食一城,以奉其先祀。”公元前386年,吕贷被齐国大夫田和废为庶人,放逐到一个海岛上,康公只好在斜坡上挖洞为灶,维持生活,七年后死亡。据说,死后葬于太平岭(也叫围子山,俗称“康王山”,在今淄博市张店)。</div><div> 齐康公有个与老子拧着干的儿子,父亲叫他往东,他偏往西;父亲叫他打狗,他偏赶鸡。康公去世后被埋葬到了山顶上,称为康王坟。据说,其实康公本想死后葬在山下,可他考虑儿子平日里总跟自己对着干,临终前故意说反话,说自己死后要葬在山顶上。哪知儿子想:“我平日里总与父亲对着干惹老人家生了不少气,父亲的临终叮嘱就听一次吧。”这次真听了话,便把康公埋在了山顶上。所以,在胶东民间留下“康王的儿子——要要种”的谚语;文登民间也流行类似的谚语,却讹传为“姓康的后裔——要要种”。</div><div> 据说,正是由于康公葬在了山顶上才导致了康公恢复王位梦想的破灭,因为“康”与“糠”谐音,糠在山顶岂不被风吹走散落?</div><div> 关于“迁康公于海上”的具体地点正史没有明确记载,胶东各地方志却是各有各的说法,似乎都是言之凿凿,《福山县志稿》说在烟台市郊芝罘岛,《宁海州志》说在牟平县莒城,《舆地名胜志》说在烟台市福山区境内,《文登县志》说在文登宋村。这些说法都没有详细交代事件的来龙去脉,只是一种猜测,难以定论。</div><div> 近几年,又有一种新的发现,据说通过对山东省长岛县王沟古墓群的发掘发现有一座大型墓葬,无论从古墓所处的地理环境,还是从古墓的年代、葬制、随葬品的等级来看都极接近被废康公,但也没有最终定论。</div><div> 另外,昌阳故城南一公里远的石羊古墓群曾经有一处三座呈“品”字形排列的大墓,其中有一座封土最高的大墓民间讹传为“康王冢”。</div><div> 此墓1955年被群众掘开,经省文物管理处派员到现场调查,确认为汉时砖壁木椁墓。出土的随葬品有漆器、铜器、陶器,还有角质发簪和铅条等。虽说从葬制和随葬品来判断墓主是当时的贵族人物,可是,没有足够的证据可以确认墓主就是“康王”。</div><div> 其实,所谓昌阳城的前身是康王城的说法和石羊墓群康王冢的传闻恐怕都是民间的附会和讹传,因为齐康公吕贷曾经到过昌阳城一事既不见史载,也无考古实证。</div><div> 那么,为什么西汉会在这里设立盐官?根据现在遗址周边的地理地貌条件来看似乎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但是,早年间的昌阳城的环境可不是现在这个样子。元代的《一统志》记载说:“昌阳山在文登西南三十里,一名‘巨神山’(或作‘巨神岛’)。山南有昌阳县城遗址。”</div><div> 这说明,至少在元代以前,昌阳城还是个海滨城市,距城不远的昌阳山(即今之回龙山)也濒临大海。本人曾在镇驻地宋村中学工作达二十多年之久,多次考察过昌阳城周边地貌及环境。据本人推测现在的宋村中学(新址)及以南、郭家店村以南历史上或许曾经全部都是大海。</div><div> 地处昌阳城西南大约二公里远的昌阳农场南面有一处沙岗高地,人们称为“沙岭子”,有人曾经在那里挖出过战国刀币,因为没有发掘无法确定刀币的来历。本人推测,出土的刀币可能来自古代的一艘财货沉船,也许那时候昌阳农场周围全是一片可以行驶大船的汪洋,那沉船出行的目的地或许就是昌阳城。</div><div> 根据历史记载推断,汉武帝和著名史学家司马迁都有可能到过昌阳城,或许还在昌阳城里食宿过。</div><div> 《史记·孝武本纪》记载:“上遂东巡海上,行礼祠八神”,就是说,接着,皇上又东巡海上,行礼祭祀天主、地主、兵主、阴主、阳主、月主、日主和四时主八神。</div><div> </div>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四十多年前,我和于进水一起应征入伍,在七二年十一月份的一个傍晚,依依不舍地、悄悄离开生他、养他的故乡一一硝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一路走来,硝滩完小晨起的钟声,时常在耳边响起,盘旋在村庄上空的袅袅炊烟时常浮现在眼前,凉爽的夏风时常地轻轻抚摸着他们的额头,硕大的红富士频频向他们招手致意,铺天盖地的大雪載歌戴舞欢迎着他们的归来,扑鼻的春花散发着故乡的香气,陶醉着游子的情怀,老少爷们期盼着您归来的慈祥眼神晃悠在你的眼前!母亲的乳液、家乡的泉水困惑着你树高千丈,落叶归根的乡恋!那熟悉的地貌,叠加起伏的山峰,在母猪河飞起浪花的衬托下,不逊于长城的景色,那亲切的地名如:岚子前、二岛子、南哨、西哨、西崖底、果园子、北山后等等……等等。这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倍感亲切! 这就是生我养我地方一一硝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此美篇献给硝滩的父老乡亲们保存和欣赏。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借此机会感谢:于伦凡、于进水、宋英才、于方敬等发小的大力支持!</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