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长江之水冲出三峡以后,浩浩荡荡,恣意奔流,流经湖北黄石地段时,突遇一山,雄踞江中,横山锁水,几乎截断半个江面。因孙吴以此山为西边要塞,故名西塞山。在其临江面高高的石崖上,刻有“西塞山”三个大字,为明朝进士朱其昌手书。</h1><h1> 长江流域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沃野千里,物产丰饶,是历代帝王的必争之地;地处长江中游,扼守长江咽喉的西塞山,势必会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因此,在中国历史上围绕西塞山的攻防大战不断上演,演绎着一幕又一幕惊天地,泣鬼神的惨烈篇章。</h1> <h1> 至今西塞山头色,犹是当年战血痕。作为长江中游最重要的军事要塞,也是最著名的古战场,历史上经历大大小小的战争超过百次。</h1><h1> 孙策为父报仇,也为争夺地盘,在西塞山与黄祖激战;周瑜在西塞山铸剑屯兵;诸葛亮在西塞山策划火烧赤壁;孙皓在西塞山铁锁沉江;刘裕在西塞山大战恒玄;农民起义军领袖徐寿辉为抗击元军血洒西塞山;李自成兵败富池后取西塞山转战鄂南;洪秀全率太平军在西塞山击退清将向荣的追兵,东进南京建都。</h1><h1> 如此等等,不胜枚举,掩卷沉思,内心难以平静。</h1><h1> </h1> <h1> 近代史上的抗日战争,更是给西塞山涂上惨痛的悲壮色彩。</h1><h1> 南京九江相继沦陷后,西塞山成为武汉的东边门户,我抗日军民在西塞山上修碉堡,挖战壕,筑工事,驻重兵把守。然而这些落后的防御在日寇优势的飞机大炮面前形同虚设,虽拼死血战,仍被日寇攻陷,造成我军民尸体成堆,血流成河,腥臭气味,弥漫天野,居民伤亡无数,城镇一片废墟,形成空前的浩劫……</h1><h1> 永远不要忘记:一九三八年七月十三日(农历六月十六日),日寇飞机开始对大冶县城、黄石港、西塞山进行轰炸,十月十七日(农历八月二十四日)攻陷西塞山、黄石港。</h1><h1> 永远不要忘记:一切凭实力说话,落后就要挨打。</h1> <h1> 拂去战争的烟尘,历史上的西塞山更是文人墨客的钟爱之地。</h1><h1> 张志和来了,留下千古名篇《渔歌子》:</h1><h1>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h1><h1> 所见者真,所知者深, 那片山,那片水,山前飞翔的白鹭,水下游动的鳜鱼,穿蓑衣戴箬笠的鱼翁,在斜风细雨中那么恬静,那么安逸,那么超然,难怪张志和留连忘返,不忍归去。</h1><h1> 刘禹锡来了,留下著名诗篇《西塞山怀古》:</h1><h1>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h1><h1> 那一年刘禹锡从夔州(重庆)出三峡沿江东下,到和州(安徽)赴任,途经西塞山,触景生情,感怀往事,发出了山河依旧,物是人非的感叹,并由此开拓了怀古诗的沉雄气势和博大情怀。</h1> <h1> 韦应物来了,留下五言绝句《西塞山》:</h1><h1> 势从千里奔,直入江中断。</h1><h1> 岚横秋塞雄,地束惊流满。</h1><h1> 将西塞山地理之妙,山势之雄,水流之激,秋色之美,描写得出神入化。</h1><h1> 踏着爷爷的足迹,韦庄也来了,留下七言诗篇《西塞山下作》:</h1><h1>西塞山前水似蓝,乱云如絮满澄潭。孤峰渐映湓城北,片月斜生梦泽南。爨动晓烟烹紫蕨,露和香蒂结黄柑。他年却棹扁舟去,终傍芦花结一庵。</h1><h1> 西塞山的水,西塞山的云,西塞山的月,西塞山的物产,西塞山的炊烟,一切都是那么美好,那么亲近,那么怡人,以至于韦庄梦想着有朝 一日,抛却红尘,隐居于此。</h1> <h1> 著名诗僧齐己来了,留下五言律诗《过西塞山》:</h1><h1> 空江平野流,风岛苇飕飕。</h1><h1> 残日衔西塞,孤帆向北洲。</h1><h1> 边鸿度汉口,楚树出吴头。</h1><h1> 终入高云里,身依片石休。</h1><h1>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悟透人生的诗僧,对景物的描写看似平常,实则奇崛,颇有空灵之气。</h1><h1> 苏轼来了,留下词作《浣溪纱~渔父》:</h1><h1> 西塞山边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鳜鱼肥。</h1><h1> 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h1><h1> 谪居黄州的苏轼,经常泛舟江上,观赏西塞山美景。一样的文字,不一样的风韵,与融入美景中的张志和不同,超然物外的苏轼更多的是从远处观望欣赏,营造出逸美超脱的意境。</h1> <h1> 陆游两次经过西塞山,对西塞山的月亮印象深刻。第一次溯江而上入蜀赴任时在《入蜀记》中曾描写西塞山的月亮“空江万倾,月如紫金盘,自水中涌出”。第二次是九年以后顺江而下经过西塞山夜宿庐山东林寺,留下七言诗篇《六日十四日宿东林寺》:</h1><h1>看尽江湖千万峰,不嫌云梦芥吾胸。</h1><h1>戏招西塞山前月,来听东林寺里锺。远客岂知今再到,老僧能记昔相逢。虚窗熟睡谁惊觉,野碓无人夜自舂。</h1><h1> 经过九年的宦游生活,五十三岁的爱国诗人陆游对人生有了更多的感悟和无奈,梦见的不再是铁马冰河,而是“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h1> <h1> 李白流放夜郎从九江出发,途经西塞山时写下了五言诗篇《流夜郎至西塞驿寄裴隐》:</h1><h1> 杨帆借天风,水驿苦不缓。</h1><h1> 平明及西塞,已先投沙伴。</h1><h1> ……</h1><h1> 鸟去天路长,人愁春光短。</h1><h1> 空将泽畔吟,寄尔江南管。</h1><h1> 此时的李白是戴罪之身,愁绪满怀,无心欣赏美景,也无心抚今追昔,只能发出“鸟去天路长,人愁春光短”的感概。</h1><h1> 说到李白为何被从轻发落,由斩刑改为流放,有一段千古传奇的佳话值得传颂。</h1> <h1>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著名诗人李白、杜甫和元结三人结伴,南下避乱。杜甫在途中被叛军抓走,元结隐居西塞山附近的飞云洞,李白上了庐山,隐居在五老峰下。一年后肃宗李亨继位,开始平叛。永王李嶙也起兵东下,派人三顾庐山请李白出山,于是李白参加永王的东征。没想到三个月后,李氏兄弟同室操戈,结果永王兵败身亡,李白受到牵连,被判斩刑。</h1><h1> 千古传奇的生死因缘由此发生。原来二十五年前李白救过郭子仪一命。起因是郭子仪当年为陕西节度使哥舒翰麾下的偏将,其下属失火将粮草烧毁,因督管不力法当问斩,当囚车在街道上经过时被时任翰林待诏的李白撞到,于是上前询问,交谈中李白看到郭子仪剑眉虎目,目光如炬,谈吐不凡,认为郭子仪有经天纬地之才,安邦定国之策,是难得的将材,于是奏请皇上刀下留人,玄宗准奏,将郭子仪从轻发落,留在军前,将功赎罪。此后郭子仪在平定“安史之乱”时立下奇功,深得皇上信任。此次李白获罪,郭子仪投桃报李,愿以全部官爵力保,因此李白得以从轻发落,流放夜郎。此段佳话,因果报应,成全了唐朝两位奇才。</h1><h1> 如果李白当年没有搭救郭子仪,“安史之乱”难以平定,唐朝历史可能改写;如果没有郭子仪搭救李白,诗仙李白后期的许多名篇将不复存在。历史在这里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好玄呀!</h1> <h1> 踯躅在西塞山上,仿佛置身在历史的时光隧道之中,这里的每一块岩石,每一片土地,每一棵树木,都有灵性,都在无声的诉说着人世间的沧桑。</h1><h1> 叩击西塞山的岩石,象翻开一本本厚重的史书,里面有刀光剑影,斑斑血泪;也有浅吟低唱,脉脉温情,记录着一个又一个令人为之感概的历史故事,也记录着一个民族长长的叹息。</h1><h1> 踏上西塞山的土地,那是一片浸染了鲜血的土地,无数的躯体倒在这片土地上,化作尘土,消于无形,但灵魂犹在,精气犹在,他们中有的是慈母至死的牵挂,有的是春闺梦中人,有的是老父盼归的儿子,有的是幼儿期盼的父亲。</h1><h1> 触摸西塞山的树木,好象触摸一只只努力伸向天空的手,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觉醒,在天地之间书写一个又一个大大的“和”字:和睦、和谐、和平、和美。只有“和”才能听到教室里孩子们的朗朗书声,只有“和”才能听到广场上母亲们欢快的音乐,只有“和”才能看到城市的车水马龙,只有“和”才能看到乡村丰收的景象,只有“和”才能看到社会进步,国家强盛,民族复兴。</h1> <h1>部分图片来自网络</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