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多想时光不老,回到那青春年少

洛阳才子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背景音乐《我多想时光不老》歌词</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我多想时光不老,回到青春年少</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下河摸鱼儿,上山打酸枣</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跳皮筋,踢沙包,和玩伴嬉戏欢闹</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我多想时光不老,依偎母亲怀抱</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看鸡飞鸭跑,听鸟叽喳叫</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太阳笑,风儿跳,暖暖的家乡味道</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我多想时光不老,远离俗世纷扰</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与书墨相守,安然自逍遥</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春赏柳,夏观荷,让快乐心海飘摇</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无论前行的路有多辛劳</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曾经的辉煌,曾经的荣耀</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一生中 ,未空负,微笑骄傲</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我多想时光不老,依偎母亲怀抱</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看鸡飞鸭跑,听鸟叽喳叫</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太阳笑,风儿跳,暖暖的家乡味道</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我多想时光不老,远离俗世纷扰</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与书墨相守,安然自逍遥</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春赏柳,夏观荷,让快乐心海飘摇</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无论错失的风景有多少</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曾经的往事,曾经的美好</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让我们,坐下来,慢慢地聊</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让我们,坐下来,慢慢地聊</b></p> <p class="ql-block">  歌曲《故乡情》。</p> <p class="ql-block">  我于1944年4月出生于洛阳北郊邙山腹地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和我的祖辈一样,我整个的幼年、童年都在家乡度过。在我21岁离开家乡至今,我无数次地在梦境中回到童年。尤其是年至古稀以来,这种梦回故乡的频次更是与日俱增。梦境的情节虽千奇百怪,但最为集中的却是如何到达村头但找不到回家之路的尴尬场景。或者是如何与儿时小伙伴过家家、捉小鸟、抓蝈蝈、斗蛐蛐的场景。</p><p class="ql-block"> 人们常说,怀旧是人衰老的象征。这话我信。尽管梦境中仍是顽童,但仍难掩盖古稀老人老态龙钟的残酷现实——再也回不去了!</p><p class="ql-block"> 本文撰写于2018年1月,修改于2022年5月。本文部分图片为横版排列。</p> <h3>准确地说,我记忆中的童年时代是从1948年我四岁时开始的。1948年3月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陈赓兵团协同华东陈士渠、唐亮兵团发起洛阳战役,于14日攻克洛阳全城,活捉守敌邱行湘,歼敌一万八千余。</h3> <p class="ql-block">1948年3月14日人民解放军攻克洛阳后,又于3月17日主动撤出洛阳。4月5日,陈赓兵团再克洛阳,全歼守敌万余,洛阳宣告解放。同年6月洛阳市委成立。从此,豫西各地陆续开始组建地方人民政府。我的家乡被编为洛阳县第二区,区政府设在海资镇。</p> <p class="ql-block">家乡解放初期行政区划图显示,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洛阳县第二、三、十一区划归孟津县管辖。</p> <p class="ql-block">据河南政府网2021年3月18日消息,国务院近日批复同意撤销孟津县,设立洛阳市孟津区。这意味着家乡在离开洛阳70年后又重新回归洛阳。</p> <p class="ql-block">1949年4月20日和2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三野战军遵照中央军委的命令,先后发起渡江战役。在炮兵、工兵的支持配合下,在西起湖口,东至靖江的千里战线上强渡长江,迅速突破国民党的江防,彻底摧毁了国民党军的长江防线。4月23日,第三野战军解放南京,南京政府垮台。</p> <h3>1949年十月一日,毛主席在天安门上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h3> <h3>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统治的结束,站起来的中国人民从此自由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h3> <p class="ql-block">  翻开世界各国历史可以看到,凡是新旧政权更迭之时,也是社会秩序最混乱时期。正当全国人民举国欢庆新中国诞生的时候,乘各级人民政权尚不健全之机,暗藏在各地的国民党残余势力、反动会道门组织伺机反扑,各种地方武装势力(土匪)也乘机捣乱。潜藏下来的国民党特务也大肆叫嚣反攻大陆,并配以造谣、投毒、投掷反动传单和细菌武器等手段,在各地制造了大量反革命武装暴乱事件。为了防止特务利用家畜、家禽传播病菌,各地政府广为散发防止细菌武器的宣传材料,在农村开展除“四害”运动。那时的孩子们都被告知,不可随意捡拾食物、触摸动物尸体和各种玩具。村子里还组织了“打狗队”,把我家豢养的一条看门狗也杀死了,真让人心疼。</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公元一千九百四十九年三月三十一日(农历三月初三)拂晓,以贯匪和大恶霸为首的千余名反动庙道会徒,荷枪持矛,突然袭击区政府,枪杀区干部,制造了一起震惊豫西的武装暴动。他们枪杀区长黑真后,又对他正在怀孕的妻子剖腹取胎,手段极其残忍。得知匪情,地委组织部立即委派新区长甄德宽火速前往处置。在部队和地、县公安局其他干部尚未到达之前,甄德宽先期到达。他在区政府对烈士的遗体三鞠躬,当他转身回头一看,只见几个手持长矛的土匪迎面围来。他见了土匪分外眼红,随即脱下短衫一抡,“啪……”就是一梭子弹,吓得土匪们落慌而逃。随后甄德宽又爬上屋顶,赤膊高喊:参加反革命暴动的土匪们听着,你们杀害了黑真区长,我是又来的甄德宽区长。我们打垮了蒋介石的八百万军队,还镇压不了你们几个土匪毛毛?我们的政策是首恶必办,胁从不问,你们只有投案自首一条出路。何去何从,快做决断。后来部队和公安局同志赶到,很快镇压了这次暴动,逮捕了五十五名罪犯。四月八日,洛阳县人民政府在海资镇召开公审大会,五名首犯被判死刑,十四名暴徒被判徒刑。后来政府在镇上立碑纪念,每逢清明节,都要组织由各界民众参加的纪念大会,以教育后代。</p> <p class="ql-block">我老家村中的马姓是个大家族,村中的中街和南街是马姓聚居的地区。小时候听老人们说过我村马氏家族的辈分序列是“本、立、道、自、正、存、仁、世、永、兴、守、礼、长、相、敬、富、贵、万、春、同”。如果把这二十个字联成两句话,则是“本立道自正,存仁世永兴。守礼长相敬,富贵万春同”。这两句话的寓意不难理解。祖父是本字辈,父亲是立字辈,我们堂兄弟五人是道字辈,我排行老五。父亲曾经提议我和四哥的道字辈名,但终因我俩对此不感兴趣而作罢。自此,我们兄弟的后代子孙就彻底背叛了这一族规。十几年前听说老家有热心人又在接续家谱了。但愿他们能将马氏家族的这一族规恢复起来,传承下去。果然如此,实在是功德无量。</p> <h3>我的祖父在家乡一带是个很有名气的老中医,他开在镇上的药铺收入丰厚,因而家境殷实。家中耕地由长工代劳。为防匪患还在大门外修筑一座炮楼。这座炮楼用黄土夯造,是我小时候经常与小朋友们玩捉迷藏的地方。这座炮楼直至1958年才被拆除,说是拆下来的碱土可以肥田。我觉得那座炮楼不该拆,如果能够保存下来,起码可以算作不可多得的实体文物了。</h3> <h3>我的老家之所以称为獐羊,是因为在村中一座土地庙旁蹲着一只羊的石雕。而在不远处一座古戏楼遗址旁蹲着一只獐的石雕。奇怪的是在石獐背上有一条好像用扁担打出的沟槽。据说是因为石獐常常跑到邻近村中,去偷喝池塘里的水,被邻村村民打了一扁担,从此以后就蹲在戏楼边不动了。村里的孩子们最喜欢做的游戏是光屁股骑在石羊背上,用树枝作鞭,催羊前行。久之,石羊竟被磨得光溜溜的。可惜的是,这对石獐、石羊后来竟不翼而飞了。不知是被当地文物部门收藏了,还是被古董商偷去卖掉了。</h3> <h3>  在距石獐一路之隔的地方,屹立着一棵起码有数百年树龄的老槐树。村里人谁也不知道这对石雕和这课老槐树是何时在这里安家的,只知道在“爷爷的爷爷”年代就有了这些古董。</h3><h3> 由于老槐树太古老了,自然就积淀了很多关于它的神秘故事。有人说常常目睹树上有一白发老奶奶。也有人说曾经看到树上冒出一股白烟。由此,对大树顶礼膜拜者有之;对大树烧香拜佛者有之;向大树求儿求女者有之。可是我一次也没看到过树上有什么异常,所以坚持不相信这些鬼话。只是有一次,我背靠大树玩耍时,树上有两只黄蜂相互撕咬掉落下来,刚好落在裤裆里,蛰得我连蹦带跳。母亲说,就因为你不信神灵,才遭到如此报应。真让人啼笑皆非。</h3> <h3>在我的记忆中,虽然老槐树下那个古戏楼遗址只剩下一堆乱石了,可每逢年节,村里都还要在遗址上搭台唱戏、宣传政策。因此,老槐树自然成了全村的文化中心。又因为此处就是一个四通八达的岔路口,还有一条直通洛阳城的大道,这棵作为行人歇脚的老槐树荫,自然吸引了不少小摊贩前来摆摊。所以这里又堪称全村的交通中心。</h3> <h3>有时也不用搭台,直接在大树底下、村头路边表演节目。</h3> <h3>当时经常在戏台上表演的有南、北邻村的两家戏班以及洛阳建筑工程队的业余剧团。所演剧目主要是河南曲剧、豫剧,例如《二火鞭》、《小姑贤》、《窦娥冤》、《十五贯》等传统剧目。也有宣传新婚姻法的《小二黑结婚》、《李豁子离婚》等现代剧目。还有宣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河洛大鼓、快板、歌曲等。不知为何,这些戏班只有男演员没有女演员,戏中女角只能由男演员装扮。我最不愿看的是满脸沟壑纵横,嗓音沙哑的男演员弄得满脸油彩,扭扭捏捏,捏着女腔,嘴里念念有词,不知唱些什么。尽管如此,台下还是有不少观众像看大戏一样津津有味,还不时爆发阵阵喝彩。这足以说明那个时代农村文化生活的匮乏。</h3> <p class="ql-block">  在我村南一公里处,有一座已十分破旧的凤凰岭庙。在凤凰岭庙的鼎盛时期,庙中香火旺盛,地产广布,附近很多农民都是它的佃户、长工。此庙宇地址十分特殊:在距它东、西、南、北各一公里处,分布着四个村庄。历史上每年农历正月初九,这里都要举行盛大规模的庙会,来自附近村庄的赶会人络绎不绝,在这里交流物资,庆祝春节。但由于连年战乱,此庙宇已经彻底倒闭,并一度沦为土匪、强盗的据点。土匪、强盗们将过路人的财物抢劫一空,再把他们投入庙中的一口枯井。在我的记忆中,此庙宇仅剩下几间四壁通风的破房。没多久就彻底倒塌,成为一堆废砖烂瓦了。</p> <h3>鉴于凤凰岭庙会在历史上的显赫地位及其对农村物资交流所起作用的重要性,家乡解放后,当地政府曾企图恢复这个庙会,计划将庙会会址移至獐羊村大槐树底下。记得我小时候还在大槐树底下看过两次农村社火表演。但时过境迁,经过几年努力,庙会规模越来越小,最后竟销声匿迹了。从此以后,凤凰岭庙和凤凰岭庙会就彻底成为历史了。</h3> <h3>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实施土地改革法。明确规定,土地改革的目的是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度,实行农民所有的土地所有制度,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征收祠堂、庙宇、寺院、教堂、学校和团体在农村的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除依法收归国家所有的外,应统一地、公平地分配给无地和少地的贫苦农民所有。</h3> <h3>农村土地改革关系到每一个农民的切身利益,因此农民参加改革的热情空前高涨。在各级地方政府组织下,农民们分地、分房、分农具、分牲畜,轰轰烈烈,农民把它称为“分配胜利果实”。分配胜利果实的仪式一般都在农民的打麦场上进行。当工作人员宣读完某一家的分配清单后,这家人便全体出动,兴高采烈地搬运分配到的胜利果实。但也有个别深受地主欺压的农户,因看不清形势,担心“变天”,在晚上又悄悄把白天分到的物资送还地主。</h3> <p class="ql-block">那时候的农村都是用的畜力耕种。因此,土地、牲畜、农具都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必备物资。</p> <h3>在土地改革中,农户的家庭成分是根据当时家庭经济状况划分的。我家虽曾有过富裕历史,但解放时已经一贫如洗了,所以被划为贫农成分。我的某一亲戚本来十分富裕,但因家中有人抽大烟,家境败落,也被划分为贫农成分。因为我家属于贫农成分,被分到了一头小牛、几亩耕地和一些农具。为了养好这头小牛,父亲专门修造了一间草房作牛舍。为便于夜间给牛添加草料,父亲干脆住进牛舍。不久这头牛便被养得膘肥体壮。后来,当将它送到农业生产合作社过集体化生活时,它还流下了几滴眼泪呢!</h3> <h3>在土地改革中,因各地的耕地质量、位置等自然条件差别较大,在分配土地时,为了公平,只好把条件好的和条件差的耕地搭配分配,结果每家所分来的耕地十分分散,还放置了很多界石,耕种起来很不方便。</h3> <h3>根据新颁布的土地法,地主的土地是要被没收并分配给穷人的。这就必然遭到不法地主的反对和破坏。于是,各地政府便组织了各种形式的控诉会、斗争会等,打击不法地主的嚣张气焰,为贫苦农民撑腰打气。</h3> <h3>记得有一次,在村政府组织的斗争地主分子会上,当村民质问地主分子张老三对土地改革所持什么态度时,张老三竟然战战兢兢地回答:“我坚决响应毛主席照妖……”,闹得会场一片哄笑。不知是他慌乱之间将“号召”说成了“照妖”,还是有意捣乱会场。</h3> <h3>我家的一块耕地被分配在村西北约700米的花地岭,此地因盛产棉花而得名。紧邻耕地有一座硕大的古墓冢,被当地人称之为班冢,据说是汉朝班超的陵墓。在墓冢的封土堆顶部,有一个直径两三米的盗洞。洞口野草丛生,十分荒凉。从洞口下望,明明是一片漆黑,但我仿佛看到洞底躺着一具尸体。原来当地流传着一个关于盗墓贼的故事。说是当盗墓贼盗墓时,为便于脱掉死人衣物,先将尸体扶起,与自己面对面站立。再将预先准备好的一个绳圈,同时套在自己和尸体脖子上,将死人固定。然后再将死人衣物脱下。这个本为虚构的故事,着实将孩子们吓得不轻。</h3> <h3>  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村民们把班冢的封土挖去垫猪圈、羊圈,封土年年减少无人过问。在挖土过程中,于班冢东北方位出土一块北魏墓志。据墓志所载,“西南方距射声校尉班超墓一百六十四步“,证明此处确为班超墓。</h3><h3> 班超是我国东汉定远侯,东汉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外交家。曾在西域活动三十个年头,使西域五十余国家逐步恢复了与汉朝的关系,再次打通了中断的丝绸之路,为中西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公元102年,七十一岁的班超回到洛阳后病逝,葬于邙山。2007年4月8日,来自全国各地的三十余名班超后裔聚集在班超墓前,举行了“中国.洛阳2007班超后裔祭祖仪式“。</h3> <h3>2008年,洛阳市孟津县人民政府在班超墓遗址前竖立起一幢《汉定远侯班超之墓》纪念碑。站在这幢高360厘米,堪称“邙山第一碑”的新墓碑前,人们缅怀着班超再创丝路辉煌的丰功伟绩,鞠躬行礼,壮怀激烈。</h3> <p class="ql-block">盘橐(pan tuo)城又称艾斯克萨城。位于新疆喀什东南郊的吐曼河岸边,是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疏勒国宫城,公元73年成为班超经营西域的大本营。班超立足疏勒,荡平匈奴势力,完成了统一西域的宏伟大业。</p> <h3>盘橐城班超纪念园近照。</h3> <p class="ql-block">2020年,洛阳班超墓遗址公园及班超纪念馆在班超墓原址建成。</p> <p>2020年,班超纪念馆建成对外开放。</p> <p class="ql-block">2021年,班超纪念馆重修。</p> <p>  我家所处的邙山腹地,历来被看作风水宝地,是古代帝王将相死后的葬身之地,所谓“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在我的家乡獐羊村附近,除了班超墓外,还有北大冢、三冢怀、盘龙冢、青菜冢等众多古墓葬。</p><p> 邙山属崤山支脉,起自洛阳孟津,终至巩义洛河交汇处,绵延100多公里,目前已知有6代24座帝王的陵墓及其陪葬墓群,其中东周时期的王墓8座,东汉帝陵5座,曹魏帝陵一座,西晋帝陵5座,北魏帝陵4座,五代后唐帝陵1座(即南唐后主李煜墓葬)。整个邙山古墓葬多达数十万,号称无卧牛之地。时间跨度从周到汉,由唐直到近代,其分布之密,数量之多,延绵年代之久,堪称中国之最,是中国最大的陵墓群遗址之一,是中国帝陵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洛阳文物部门将散落在邙山各处的古墓葬加以复制,集中一处,在邙山建立起一座古墓葬博物馆,供人们参观游览、研究历史。</p> <p>  1951年秋季,我和大我七天的表哥一同进入村小学读书。这是一所四年制初级小学,学校设在被腾空的赵家祠堂。进入祠堂大门是左右两间配房,原本为供祭拜者更衣之用,而今成了学校教师住房和办公室。正对大门是祠堂正殿,内设神龛已被腾空,但未拆除。一年级教室设在正殿,殿内已腾空的神龛成了小朋友们玩捉迷藏的场所。当时教室里没有课桌,只有用土坯支撑起来的几块长木板。学生们坐在自带的小凳上,仰起头才能看到黑板和老师面容。天棚把教室隔成上下两层,上层是阁楼,用以堆放杂物,下层是学生们的学习和活动场所。二年级和三年级共用同一教室,两班学生轮流听课。当时学生中流传着一个可怕的传说。说是某一天中午,有人在教室里看到从阁楼上伸下来一条腿。这使孩子们大为震惊。所以每当坐在教室听课时,我总会时不时地瞅一下阁楼上是否再会有一条腿伸下来。后来我猜想伸下一条腿的故事可能是学校那家邻居所编造。因为孩子们夏天向来不睡午觉,吃过午饭就早早来到教室打打闹闹,影响了与学校一墙之隔的一家邻居,于是那家邻居就编造出伸下一条腿的故事来吓唬孩子们。不过此后果真再也没有提前到校的了。</p><p> 由于我小时候身体多病,在一年级时休学一年。从二年级开始,学生们需要自带课桌和凳子。为了支持我的学业,身为木匠的父亲专门为我做了一张带有抽斗的小课桌,又从庙会买回一把竹椅。在我进入邻村高级小学读书时,父亲又专门为我做了一根长条凳。这套桌椅陪我完成了小学六年的学业。感谢父母的支持,使我打好了此后学业发展的良好基础。</p><p> 在村小学读书期间,我的两位启蒙老师是我应该终生记起的。一位是李耀宗老师,另一位是李志顺老师。他们都是外乡人,但在本村学生家长中都有较高的威望。记得有一次我因故被老师处罚,李耀宗老师拿起戒尺,轻轻在我手上拍了两下,我还没感到疼痛,事情就了结了。</p><p> </p> <h3>  在村小学读书时,我和表哥每天上学都必须经过刘老虎家门口。刘老虎是神经病人,终身未娶,和母亲相依为命。他家徒四壁,生活十分困难。每次看到他,我都心生怜悯。每当我和表哥上学路过他家门口时,必须急冲过去,否则他会将你拦下,嘿嘿笑着,嘴中絮絮叨叨不知说些什么。这时候他妈就出来替他打圆场,说他不过是喜欢你罢了,绝对不会伤人的,并把他呵斥回家。</h3><h3> 在我小时候,几乎每天都可看到有难民上门乞讨。他们多数来自豫南黄泛区或山东、江苏,携家带口,蓬头垢面,衣衫缕烂。一旦看到他们上门乞讨,母亲总会递上一碗饭、一块红薯或一个窝头。村里人也都会尽力为他们提供方便,将自家的磨坊、草棚或破窑洞打扫干净,供他们安身。也有乞讨人员就此落户后,再也没有回到原籍。我的家乡豫西一带自然条件稍好一些,在我的记忆中,还没有看到村中有外出乞讨的农户。</h3> <h3>在我家大门口的炮楼旁边,豢养着一条毛色黑白相间的花狗。这条狗十分灵性,忠于主人。在我上小学时,为了赶往学校上早操,每天早上都起得很早,花狗总能听出我的脚步声,跑到我面前撒欢。晚上摸黑回家进门,只要轻声打个招呼,它也立即跑到我面前撒欢。可惜在解放初期社会治安尚不稳定时,这条狗被打狗队绞死了。为此我们全家人还耿耿于怀了好长时间。</h3> <h3>在我童年时代,家乡的孩子们一年四季都有很多事情要做。尤其是夏收时节,学校放了麦收假,田野里的蝈蝈、蚂蚱在炽热的阳光下震动翅膀,吱吱啦啦地鸣叫起来。这时候就可以钻进庄稼地去捕捉它们了。我用麦秆、高粱杆编制的蝈蝈笼造型各异。有单个的蝈蝈笼,还有将几个蝈蝈笼像搭积木那样套叠起来的复式蝈蝈笼。再捉来几只蝈蝈放进去,挂在院子里,即可享受它美妙的歌声了。</h3> <h3>天牛郎把自己的洞穴筑在草丛下的泥土中。每年农历七夕节前后,一场大雨就能把它们赶出洞穴,成群结队地爬满草坪。这时就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将它们抓获,洗净之后,放进热锅炒成焦黄,剥去硬壳,即可享用它那鲜嫩的美味了。</h3> <h3>蝉也叫知了,喜欢爬在树木的枝叶中。每年夏末和整个秋天,都可以听到它们在引昂高歌。抓蝉的方法很奇特。首先从马的尾巴上拔一根马尾丝,做成一个打有活结的圈套,绑在长竹竿上。然后小心翼翼地靠近蝉头并轻轻骚扰,它便会自动钻进圈套。此时突然收紧活结,蝉便被套进圈套中了。</h3> <h3>蟋蟀也叫蛐蛐,穴居,常栖息于地表、砖石之下、土穴之中及草丛之间,常夜出活动。喜食各种作物、树苗等。蟋蟀的某些行为可由特定的外部刺激所诱发,所以常被用来进行赌博游戏。孩子们斗蟋蟀时,是用狗尾巴草轻轻刺激蟋蟀,鼓舞它冲向对手,努力拼搏。如此几个回合,必有一方蟋蟀败下阵来,落荒而逃。</h3> <h3>屎壳郎可以在冬季以外的任何季节活动,喜欢在动物粪便中做窝。孩子们一旦看到粪便周围有一堆松土,就知道松土下边一定有屎壳郎洞穴。于是就拨开松土,把水灌进洞穴,将屎壳郎赶出洞穴。若一时找不到水,干脆对着洞穴撒尿,也能达到目的。屎壳郎也可以像天牛郎一样用来炒着吃。听邻家姐姐说,我吃过的屎壳郎足有一箩筐,说是可以治疗食疾。幸亏没感染上寄生虫病,但想起来就让人恶心。</h3> <h3>冬天大雪纷飞,大地被积雪掩盖得严严实实,小鸟无法觅食,就成群结队飞到各家院子寻找食物。这时,就可以在院子里扫出一片空地,撒上小米。再用小棍支起一个竹筛,将一根系在小棍上的细绳拉到屋内隐蔽起来。等小鸟们兴高采烈、专心觅食之际,突然拉动细绳,小鸟就被扣进竹筛了。用这个办法一次可以捕到好几只小鸟。然后就可以将它们裹进泥巴,投入火盆烧烤。</h3> <h3>捕捉小鸟的另一种方法是直接从鸟窝中掏取。在严寒的冬季,小鸟们都躲在温暖的草房墙洞中或房檐下。如果白天看好了鸟洞的准确位置,晚上就可以用手电筒从洞口照射进去。在强光的刺激下,小鸟们会一动不动地束手就擒。但这方法有一定危险性。因为鸟洞中偶尔会有毒蛇盘踞,不小心就可能遭到毒蛇攻击。所以掏鸟窝时需紧闭嘴巴,以防毒蛇钻进喉咙发生危险。</h3> <h3>玩泥巴和掷玻璃球也是农村孩子普遍喜欢的游戏。玩泥巴所用的粘土因含铁而显红色,我用它制作的绣球、汽车造型,常受到大人们的赞赏。掷玻璃球时,先在地上等距离挖三个小坑,两人或更多人轮流将自己的玻璃球投入小坑,先投入者为胜。期间还可以用各种办法阻止对手的玻璃球入坑。</h3> <h3>夏天,当孩子们忙于做自己事情的时候,大人们已开始了一年里最为忙碌的麦收准备了。传统麦收准备的第一项是”糙场“。</h3> <h3>所谓”糙场”,就是先将一块选作打卖场的土地翻松、平整、洒水,使土壤潮湿,再用石碾反复碾压,形成表皮坚硬、平整的打麦场地。</h3> <h3>麦收准备的第二项是购置打卖场上不可缺少的杈把、扫帚、牛笼头等小型农具。所以此时各地举行的物资交流庙会规模都相当宏大。</h3> <p>待麦子成熟时 用镰刀收割。也有用“掠子”删麦的。掠子是一个外形像簸箕,边沿有删刀的竹筐,用它删麦的效率比用镰刀割麦高多了。删麦是一项力气活,我当时已经是一个能够熟练操作掠子的删麦高手了。</p> <h3>在繁忙的麦收季节,放了麦收假的孩子们则负责将掉落在田地里的的麦穗捡拾起来,做到颗粒归仓。</h3> <h3>有时候,家长或者学校老师也会和孩子们一道捡拾麦穗。</h3> <h3>收割完毕,再用各种运输工具将麦杆、麦穗运输到准备好的打卖场上摊开,用牛拉石碾反复碾压,使麦粒从麦秆脱下,俗称“碾场”。</h3> <h3>后来出现了用电动、机动机械碾场的方法,使工作效率大为提高,劳动强度大为降低。</h3> <h3>最后借助风力将混在麦粒中的麦糠分离出来,俗称“扬场”。</h3> <h3>最后将除尽麦糠的麦粒摊在打卖场上晾晒,俗称“晒场”。</h3> <h3>后来长大一点,胳膊有了力气,竟然可以抡起‘’掠子‘’(这家具比用镰刀割麦快多了),学着大人的架势删麦了。</h3> <h3>夏收结束,农民们还需要将新收获的粮食以缴公粮的方式向国家缴纳农业税。</h3><div><br></div> <h3>  我家打麦场旁有一间场房屋,用来堆放麦收工具和供人休息。场房屋门上有一可供小猫出入的小洞。当麦收已毕,场房屋暂时闲置时,总有外来母鸡从小洞进入屋内觅食、产蛋。这使得父亲喜出望外。但收了几次无成本鸡蛋以后,就再也没有如此好事了。可能是鸡的主人发现后,将鸡圈起来了。</h3><h3> 在场房屋旁边有一棵大概是祖父栽下的槐树。1972年我结婚时,父亲不顾年老体弱,将槐树锯倒,为我做了一套简单的结婚家具。在我的记忆中,这是他最后一次做木工活。他终于以老年多病之躯,实现了为儿子留下一份珍贵遗产的心愿!</h3> <h3>豫西的麦收季节被称为“龙口夺食”季节。这是因为在这一季节里,狂风暴雨随时可能发生。一旦遇见这种恶劣天气,已经成熟的麦子就会遭受巨大损失,农民一年的辛苦劳动成果顷刻化为乌有。记得1957年夏天五月底的一天,农民们只收割了一天麦子,突然遭到狂风夹着冰雹的袭击,将麦子全部淹没在一片泥泞之中。天晴之后,泥泞中的麦粒迅速发芽,农民几乎颗粒无收。</h3> <h3>冰雹过后,随之而来的往往是山洪爆发。獐羊村1957年那次冰雹过后,夹杂着冰粒的洪水湍急地流经大槐树、石羊,一路狂奔,流入村东北的瓦店沟。每当这时,总有胆大的孩子们卷起裤腿,跳入激流去“趟山水”,虽然受到大人们的训斥,依然乐此不疲。</h3> <p class="ql-block">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秋末冬初是冬小麦播种的季节。这时孩子们所做的事情主要是帮大人们 播种小麦。那时候农民普遍使用被称作”楼“的农具,把种子放进楼斗中,用牲畜作动力边走边摇,种子便均匀地播进土壤中了。这时孩子们所要做的就是在前边牵着牲畜,引导它走出直线,播出排列有序的条垄。俗称“帮楼”。</p> <p class="ql-block">  1956年,我完成了初小四年的学业,进入邻村小学高级班读书。这是一所中心小学,接纳临近几个村子的初小毕业生来此就读。从它校门上不太显眼的“国立南石山小学”字样,可以看出这是一所民国时期就存在的老资格学校。</p><p class="ql-block"> 历史上,这个村是有名的“古董村”,是洛阳唐三彩仿制工艺的发源地。2017年被命名为唐三彩仿古技艺特色村镇。洛阳市计划将该村打造成中国唐三彩文化第一村。我在这所小学读书时,村的一位同学送我一套制作唐三彩骆驼模具,我用这套模具制作的泥巴骆驼造型美观,只是放进火中一烧便碎裂了。后来这套模具便不知所踪了。现在才知道制作唐三彩艺术品是有专门学问的。</p> <p class="ql-block">  南石山村的高水旺先生已经成为中国唐三彩艺术传承人中的佼佼者。</p> <p class="ql-block">  十几年前,朋友送我一对三彩马,说是正宗洛阳三彩艺术品。我看它造型美观,就买来一件可以合理安放这对三彩马的家具,摆在客厅里,每日观赏,倒也有趣。</p> <p class="ql-block">  在我读小学期间,经常和几个同学到洛阳吕祖庙玩耍。洛阳吕祖庙位于洛阳北郊邙山脚下,是传说中八仙之一吕洞宾的洞府。至今还记得在庙门外写有一副楹联:乘白鹿负青蛇遶遍天界,寡私欲清心田尽在壶中。</p><p class="ql-block"> 在经常一起到吕祖庙玩耍的同学中,有一位王姓同学最为特殊。他每次来到庙内,都会受到某位道士的特殊招待:或一杯茶水,或几块糖果。我们随行的其他同学有时也会占到他的便宜。问起究竟,原来那位招待他的道士是他家人在庙内为他认的一个干爹。原来在我家乡一带流行着一种风俗:出于对子女的娇惯,父母会将自己的子女认到医生、道人或其他有名望的社会名流名下作干儿、干女。每逢春节,干儿、干女们都要前往干妈、干爹那里去拜年。干妈、干爹们自然也少不了热情招待。除此之外,还有认古树、巨石为干亲的,此时自然就得不到什么糖果之类等回报了,而只有供奉香火等付出了。我小时候身体不好,母亲替我认了一位医生作干爹。在我高烧不退,病情沉重时,正是干爹为我免费注射的几针盘尼西林挽救了我一条小命。为此,直到我上中学,每年春节都忘不了去给干爹拜年。</p><p class="ql-block"> 十几年前,当我有幸再次来到洛阳吕祖庙时,呈现在我面前的是一组金碧辉煌的仿古建筑群,与我儿时的印象大相径庭。原来如今的吕祖庙已是洛阳地区著名的旅游景点了,它正以修葺一新的面貌迎接着中外游客。只是它的主体建筑及老山门外的那副楹联仍然保持着旧时模样。</p> <h3><font color="#010101">1958年,我完成了小学六年学业。毕业之际,应同窗叶大黑之邀,我与表兄一同与他合影留念。这是我有生以来的第一张照片,虽然看起来很不像样,但它客观地反映出当时农村孩子的真实状况,所以堪称珍贵。</font></h3> <h3>1958年小学毕业后,我考入距家仅一公里的孟津第八中学读书。当时正值全国大跃进年代。在“以钢为纲”、全民办钢铁的声浪中,学校停课参加大炼钢铁运动。为了完成所分配的炼铁任务,人们把家中所有铁质家具、 炊具甚至铁轮车的车轮全部砸烂,投入用人工拉风箱方式鼓风的土炼铁炉中,溶成铁水,制成铁锭。</h3> <h3>在大炼钢铁运动中,八中的学生们则全部到伊河滩去淘铁沙。所谓铁沙,就是沉淀在河床中的含有铁质的黑色河沙。淘铁沙时,先要找到铁沙含量较高的河沙,放到倾斜的簸萁中,用河水反复冲刷,质量较轻的普通河沙就随波逐流而去,质量较重的铁沙就富集于簸萁中。当时已经是深秋季节,学生们站在冰冷的河水中,被河水长时间浸泡的双脚遇到冷风便皲裂得血肉模糊,十分痛苦。</h3> <h3>1958年的大炼钢铁运动,严重地冲击了其他行业,造成国民经济发展的严重失衡。在这场全民参加的运动中,表面上使我国的刚产量有突破性增长,但用土法炼制的铁锭多数都不能使用。所以这又是一场严重浪费资源,严重浪费物力、财力的劳民伤财,是当时浮夸风气盛行的一种表现形式。</h3> <h3>  除参加淘铁沙活动外,八中的学生们还参加了义务修路及帮农民摘棉花活动。参加义务修路时,学生们暂时住在距孟津城关不远的龙马负图寺大殿内。龙马负图寺是人们为感念”人文之祖“伏羲的功绩,在图河古道上建造的第一座祭祀场所,距今已有1600余年历史。</h3><h3> 在龙马负图寺劳动时,全国性饥荒已经开始。学生们劳动强度大,又吃不饱饭。在僧多粥少情况下,为了公平,各班级需轮流优先打饭:这次甲班先打,下次乙班先打。而且要等到最后一个同学打完饭,老师一声令下,大家才可以同时开吃。这是因为先打饭者可以吃到第二碗饭,而后打饭者就只能吃到一碗饭。尽管如此,在同一班级中,仍然有不公平。因为排到前边先打饭的,就有较长的冷却时间,所以仍可吃到第二碗饭。后来,每每谈起此事,都会引起大家的许多感慨。</h3><h3> 在这段时间里,年龄只有十几岁的孩子们多数都是初次离开父母,思念亲人之情十分浓烈。于是在晚上睡觉时,总可以听到孩子们的哭泣声。每当这时,老师们就得好言相劝,说些要加强社会锻炼之类的话。有一次,在游王村帮农民摘棉花劳动时,我由于思念家人,第一次对老师撒谎说身体不适。老师就把我单独留在宿舍休息。等大家全部出工离开后,我就匆匆赶了四公里路程回家。碰巧母亲正在集体食堂工作,我就乘机吃了顿饱饭,等同学们收工之前赶回住地。</h3> <h3>距龙马负图寺一箭之地的黄河岸边就是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的墓冢,俗称刘秀坟。关于身为皇帝的刘秀,为何不将自己的坟墓建在风水宝地邙山岭上,而建在常遭泛滥之灾的黄河岸边,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认为帝王死后头枕邙山,脚登黄河,此乃王陵之气也。另一种经不起考证的说法是:据传刘秀有一子名叫要毛儿(犟,不听话之意)从不听刘秀的话,事事都与父亲唱反调。刘秀本希望死后儿子能将自己葬在邙山岭上。但他深知儿子的脾气,就交代儿子说死后要将自己葬在黄河正身中。不想儿子在他临死前良心发现,决定最后听父亲一次。遂令人将一个车轮投入黄河,然后下令大臣乘小舟,用一根竹竿尝试着插入车轮轴孔,插中轴孔的位置就是陵墓的位置,若插不中者杀。在连杀几个大臣后触动了河神,于是一夜之间黄河正身滚向一边,露出车轮轴孔,陵墓位置才得以确定。</h3> <h3>刘秀坟——汉光武帝陵外景。</h3> <h3>自洛阳市区南行几公里,就是赫赫有名的关林镇。关林是埋葬三国名将关羽首级的地方,故而又称关帝庙。公元219年,蜀将关羽痛失荆州,被吴将马仲所获,后被杀。吴皇孙权为了嫁祸于曹操,将关羽首级装在木匣中,星夜派人送至洛阳。曹操识破孙权诡计,为报关羽不杀之恩,便刻木为身,以王侯之礼待之,葬于洛阳城南。</h3> <h3>关羽和他的弟子们</h3> <h3>从洛阳关林南行数公里就是被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洛阳龙门石窟。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际。后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宋等朝代400余年的营造,形成长一公里,有2300余座窟龛,十万余尊造像,2800余块碑刻题记的石窟遗存。</h3> <h3>奉先寺是龙门石窟中规模最大,最具代表性的摩崖石雕。</h3> <h3>我在退休那年曾到洛阳龙门一游。此次游览勾起我一段心酸往事。那是在1961年深秋,为补贴家用,我多次随表哥及另几位同伴前往龙门煤矿捡煤渣。当捡满一车煤渣时天色已晚,只好在煤山露天过夜。秋风瑟瑟的深夜在煤山和衣而睡,那种滋味至今难以忘却。当第二天早上饿着肚子拉车回家,走到邙山脚下时,已有家人牵着牲口在此等候,套上牲口继续拉车上山回家。</h3> <h3>  在1958年到1961年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全国农村都实行集体食堂制度。由于连年农业欠收,加上某些政策失误,集体食堂饭菜质量普遍较差。那时有一句口号“低标准,瓜菜代“,野菜、树叶、草根、树皮都被抢食一空。父亲不知从哪里弄来一些榆树皮,晒干后用石磨磨成干粉,做出的榆树皮粥口感不错,只是吃后便秘严重,很不舒服。我村有一村民,平日从未吃过饱饭。有一次因参加重体力劳动吃饭不定量,吃得他急性胃扩张,靠在墙上动弹不得。有一次,我和父亲因吃了已在土中掩埋年余的红薯而中毒,呕吐不止。幸亏将毒素呕吐出体外,才使我们父子有惊无险。否则后果不堪设想。</h3><h3> 在那个饥荒年代,各学校都暂时停止了体育课程,学生们半天上课,半天休息。为了弥补学校食堂的缺粮状况,学校经常组织学生到田地采摘野菜,晒干后储存起来。有一次,当老师带领我们到洛阳东关,去捡拾菜农们丢弃的菜叶时,突遇暴雨,菜地及道路泥泞不堪,所带车辆无法前行。无奈之中,老师将学生们解散,自找门路。我一路狂奔到洛阳东火车站时天色已晚,只好穿着湿漉漉的衣服在车站蜷缩一夜。当次日回到家里时,所穿的一双布鞋早已鞋底朝天了。我为此还一连心疼了几天。因为那双布鞋是母亲费了几天时间,千针万线才做成的。</h3> <h3>1961年,我完成了初中三年的学业,但中考失利,回到家乡务农一年。在这一年时间里,我经历了从彷徨、苦闷到奋起的复杂历程。这一年,我曾做过生产队会计,也曾考虑过到我的初小母校教书,又曾试图报名参军。就在即将随同接新兵人员前往部队报到当天,又突然接到我的入伍资格已被取消的通知。最后终于下定了复考的决心,并于1962年复考成功,走出了此生最为黑暗的阴影。有趣的是,曾与我一同复习中考课程的一位应届毕业生却落选了。这次复考彻底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是我此生最为成功,也最值得回味的一次华丽转折。</h3><h3> </h3> <h3>在家乡务农期间,正值农村兴修水利运动如火如荼之时。不知谁看中了原凤凰岭庙这块风水宝地,在该庙遗址上打了一口直径约三、四米的机井,用来灌溉农田、菜地。机井打成后效果不错。但一天早上,不知从何处突然传来一个耸人听闻的消息,说是有人在机井中看到了一条神龙。一时间,附近十里八村的信徒络绎不绝前来朝拜神龙。从井里取水治疗疾病者有之;捐砖捐瓦,准备恢复庙宇者有之。还有不少老妈、大婶前来跳神,闹的乌烟瘴气。当地政府意识到这是一场严重的封建迷信活动,立即与民兵组织联手,很快制止了这场封建迷信活动。</h3><div><br></div> <h3> 1962年秋,我中考复考成功,进入孟津第二中学高中部读书。那时候的中、小学生都非常注重课外阅读。一本好书往往可以影响人的一生。对我影响最大的读物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青春之歌》、《志愿军一日》、《真正的人》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不知教育了多少代青少年,直到现在书中主人公保尔的故事还在青少年中广为流传。《真正的人》的作者是波列伏依,讲述的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苏军歼击机驾驶员阿利克谢.梅列西耶夫因座机中弹负伤,跳伞后被困冰天雪地,导致下肢严重冻伤、坏死。爬行十八天后终于回到苏维埃人民中,但从此失去双足。失去双足就意味着他将永别兰天,因而他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后来在同病室一位老布尔什维克鼓励下,阿利克谢立志成为一个真正的苏维埃人。他以钢铁般的意志,长期艰苦训练,终于灵活运用假肢,重返歼击机,在卫国战争中立下卓越功勋。</h3> <h3>  我就读的孟津二中距家约九公里,徒步单程约需两小时。只有家住本镇的学生有走读条件,其余外地学生都被安排在土坯房宿舍中的大通铺住宿。在严寒的冬季,宿舍没有任何取暖设施。而在炎热的夏季,宿舍也没有电扇。且不说闷热难耐,单就那满天飞舞的“飞机”(蚊虫)和成群结队的“坦克”(臭虫)就让人彻夜难眠。说臭虫“成群结队”一点都不过分。有一次我们弄来一些杀虫剂涂在床板上,掀开床板时,竟然看到臭虫尸体沿床板缝隙排成了一条线。</h3><h3> 由于离家较远,每日不能回家就餐,又无力全额支付学校食堂的伙食费,我只好给自己安排了一个“三三制”,即每周前三天从家带些干粮,后三天在学校食堂就餐。如此一来就可以将每周的伙食费压缩到一元多钱。可别小看了这一元多钱,这可是全家的一大笔开销呢。要知道我们的单身老师在学校食堂全月就餐的伙食费只不过八、九元钱,最高也不过十一、二元钱。当时一般农家的生活相当艰苦,从家带的干粮大部都是红薯制品。夏季气温较高,这些食品很容易发霉。这时就得剥去霉变的外皮,吃中间的部分。冬季天寒地冻,这些食品又容易被冻成冰坨。这是就得用茶炉房的开水或借助老师宿舍的火炉化开食用。</h3> <h3>我在高中阶段最值得骄傲的是,在高二、高三全县中学生运动会上,我连续两届取得多项中长跑冠军,成为在全县中学生中名噪一时的新闻人物。当时我们的体育教师李庭云对我们运动员的训练抓得很紧,常安排大家越野锻炼。我每天早操时间都要到校外公路上长跑约四公里。无论冬夏,跑完这四公里都要大汗淋漓。在严寒的冬季,所穿衬衣被汗水湿透,又无干衬衣替换,只好穿上棉衣用体温暖干,冻的瑟瑟发抖。长时间的体育锻炼使我双下肢骨膜发炎,也要坚持锻炼。1965年高考在即,别人都在备战高考,而我被安排参加洛阳地区中学生运动会。由于下肢疼痛难忍,医生为我贴上膏药,我仍坚持完成了5000米长跑项目。</h3> <h3>  1965年秋,我参加了全国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考入大学读书。这是我少年时代的结束,也是我人生事业的开始。回首往事,高中三年的学习、生活丰富多彩,是对我德、智、体全面发展影响最大的三年。这三年,值得回味。</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