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手迹

晓明印记

<h3>  张志宏,33岁,汶川县委副书记。</h3><h3> 地震的那一刻,他在去往县委办公楼的路上,准备召开一个会议。地震后的十分钟,他已经来到了县委办公楼的门前,开始组织救助生命和转移伤员,后来听说有人把他在第一时间抢救受灾人员的录像放在了网上,他显得很坦然,这是一个县委领导应该做的,更是一个党员和一个公民应该做的。张志宏如是说。</h3><h3> 在映秀镇和外界失去信息的第三天,他独自徒步30公里来到了映秀镇,和已经进入的部队战士一起组织进行救助。之后的6天里,没有水,没有电,没洗澡,没换衣服,一直坚持到县委要求他到阿坝州驻成都办事处主持全县的抗震救灾工作那天才离去。</h3><h3> 他说,当你面对着一米、二米、三米乃至更深的废墟之下的幸存者意味着什么,只要设想一下废墟中埋着自己的亲人,我的想法就是救人。当你看到军人们冒着生命的危险从飞机上跳伞,看到修路者在余震中开路,看到救援者钻进摇摇欲坠的废墟,看到有无数的人尽力地去做了,你只会有一个感觉,那就是感觉到自己做得还不够。</h3><h3> 面对各地的赈灾热情和千头万绪的救灾工作,他如同是一座上紧发条高速旋转机器,安排伤病员的救助转移,调剂全国运往灾区的救灾物资,和各个方面部门进行协调、配合。无论是工作还是累了,困了,都是坐在工作的大厅里,看不到他的休息,看不见他的睡觉,无论是什么时候你都会看见他在那里工作着,洽谈着,忙碌着。</h3><h3> 我第一次和他的接触,是在指挥部大厅他挂着吊瓶输液,因为过度紧张使他体力透支发起高烧,因为紧绷着的神经让他无法抵御细菌的侵袭。他为此感到不安,他说这会影响他的工作,他希望马上能够制止发烧,希望能够有一种马上见效的药品使他痊愈。</h3><h3> 当我们和他签订援助汶川雁门中心学校的备忘录后,已经后半夜了。他接到一个电话,又到了一批救灾物资需要他到现场协调运往灾区,因为那是灾区急需的救援物资。</h3><h3> 看着他那疲倦的身影,我在默默的祝福着灾区早日重建。到那时,或许我们可以坐下来好好的畅谈一番。</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