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我国核武器基地将士奋斗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八零二三、无上光荣!</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国家昌盛、人民安康,有你的奉献也有我的奉献,【八零二三】无上荣光,向战友们致敬!</b></p> <h1><b style="font-size:22px;">1996年,我国停止核试验后,核试验基地的大功臣、大英雄、大将军、大专家、大院士的名字和辉煌成就陆续开始在新闻、电视、网络等媒体中有所报导,而且大部分都已走进了大城市,给予了相应的得遇。而基地广大基层官兵、科技工作者、工人、家属则永远牢记走进基地时的第一课:"不该看的不看、不该说的不说、不该听的不听、不该问的不问",保守机密,慎之又慎的保密内容。守口如瓶,隐名埋姓生活在全国各个城镇、乡村等条件相对差的地方。身体有残疾、待遇比较低,甚至老无所养、病无所医、英年早逝!然而他们仍然是:"无怨无悔",为自己的辉煌历程、为自己的祖国强大而自豪和骄傲!正如军旅一级作家彭继超所说:"有些人历尽千辛万苦,终于迎来了胜利的曙光,而更多的人,在欢庆成功之前,他们转身离开了。这些无名英雄也为成就一项伟大事业,奉献出了自己最好的年华和全部的力量。他们和那些载入史册的功勋之臣一样光荣!任何时候,我们都不应该忘记他们”。</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基地研究所十二位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毕业生参加了我国第一次核试验任务。(按图中顺序排列)倪源兴 、陈明俊 、蒋鸿茅 、孙亚今 、陈达 、 连环球 、吴贤德 、万志普 、徐进 徐继彰 、袁光钰 、房士良。</b></h1> <h1><b>该照片为21所五室参加首次核试验的27位科技人员,截止2017年底,已有10人不在了(占37%)。</b></h1> <h1><b>后继有人:新一代大学毕业后:立志报国,扎根戈壁;无私奉献,无怨无悔!1986年新大学生到部队军训拉练合影:前排从右开始:邹德涛、朱丽君、龚慧如、朱垂先、肖太勇;后排从右开始:徐宾、何清华、孟中伟、黄喜清、王同前。</b></h1> <h1><b>80年代研究所青年一代科技人员。</b></h1> <h1><b>李晓忠 (研究所七室)、龚慧如 (研究所二室) 1987年7月拍于红山研究所大楼前。</b></h1> <h1><b>新一代大学生:李忠成(大李)、李春玲(小李)。</b></h1> <h1><b>1980年国防科委首次档案工作会议:<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font-size: 17px;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前排右3起:赵如璋副部长、马杰副主任、唐延杰副主任、陈彬副主任、张爱萍主任、黄林副参谋长、张文合副参谋长、邵星北副参谋长。</span>其中有基地司办李其备(中排左9)主任、杨剑(后排右8)、研究所八室罗传安(中排左13)。</b></h1> <h1><b>1985年6月基地司办全体同志与已确定转业的吴慎义(前排中)主任和杨剑(前排左二,时为秘书)合影留念。</b></h1> <h1><b>前排左起:黄前跃(勤务连)、刘国安(技保营:二连)、杨国军:(技材仓库)、谢水国(勤务);后排左起:黄桂秋(二连)、万忠社(二连)、李细满(加工厂)、廖书明(勤务连)。</b></h1> <h1><b>124团战友:前排从左到右:席选举、郑拾成、刘水成、杨宁;中排李治国、王伟康、张根玉、闫国喜、赵小丑。后排杜新芳、王自伟,李功年,沈现洋。</b></h1> <h3>124团战友:坐着右边是任连长,左边坐的记不清了名字,后边站着左边范长明、中间王福昌、右边闫国喜。<br></h3> <h3>124团83年新兵: 新兵连一班。15个人中只有班长是老兵,14个新兵,一眼能说出名字的只有:班长王电波(后左四),四川万县人;家乡新野的陈红让(前排左二、王少江(前左三)、王喜军(后排右三)、李文臣(前排右一);陕西渭南的燕茂祥(后右四)、后排右一:(南阳布衣)。</h3> <h3>研究所技术保障营战友合影。前排左起:王玉峰、张振营、崔小国、赵矛盾、李跃进;后排左起:赵中青、杨清贵、冯士贵、孪跃进、翟发昌、欧阳历心。<br></h3> <h3>前排左起侯根亮、王培军、马新乾、赵发胜;后排左起郭炳军、雷应元、肖长英。</h3> <h3>红山技保营供电一连战友:第一排左边毕和平、牛全亮、程立峰;第二排左刘绍政、张祥样、赵中华、杨社会;第三排左程金城、李祥、王留、范德亮、路勇、梁长干、第四排左王福金、赵守玉、许丙金、何耀国、刘喜德、杨兴祥。</h3> <h3>研究所技保营领导:左起孙宽恒、邓中华、盛桂林。</h3> <h3>三部勤务连:(76年3月)从左到右第一排李振华、邢建立、陈余良、姚发旺、胡来运;二排杨新春、董青希、邓中华、张根东、刘洪祥、王振海;三排杜斌、陈民金、张传明、刘怡、周永刚、刘新年。</h3> <h3>红山供电连、勤务连、车队战友1971年畄念:从后排左起:任绍福、李健、郭振德、刘润华、武绍华、李俊清、曹连雨、王亮、周庆平、单礼、韩常会、尹玉成、袁志山、卞景德、张友发、徐亮。</h3> <h3>马兰三十六团战友:后排左起;龚绍山、韩常会、李克志、尹玉成、...。中排左起;周庆平、仁绍福、孙宝中、王永福;前排左起、王兆林、刘强、唐学元、张书田。该团为汽车团。承担全基地的科研、试验、生产、生活、后勤保障任务。<br></h3> <h3>曹圣忠(三连)、谢牡怀(车队)。</h3> <h3>前排张克才,赵发胜,陈林国,雷应元,后排,郭炳军,张绍堂,倪家法也都是电缆连的。</h3> <h3>涂致良、谢牡怀。</h3> <p><b style="font-size: 22px;">研究所有关人员在核试验场:右起蔡赟、董福祿、何躍国、杨雅清、邢雯霏、史安民、李孝兰、温庭浪、康立国(司机)。</b></p> <p><b style="font-size: 22px;">研究所小车司机康立国在场区执行任务。</b></p> <h3>红山打字、油印美女:周兰英。</h3> <h3>红山门诊部:刘志萍战友。</h3> <h3>前排左起:林天雄、刘爱江、胡克仁、张玲、申连清;后排左起:田发荣、史安民、唐承启、陈景秋、xxx。</h3> <h1><b>核试验基地的广大官兵、科学技术人员、工人、家属为了我国的国防建设,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年华,牺牲了自己的家庭幸福,耽误了自己的子女教育,铸就了核盾牌、遏制了核战争,赢得了世界和平。更不能使祖国和人民忘了记是核试验基地工兵124团:他们的伟大还不在于苦、累、和远离亲人牵掛,他们的伟大在于献身于我国核武器发展神圣事业中。他们全靠简单的手提机械开山打洞、架桥铺路、爆心取样。特别是在我国第一次地下平洞核试验时,由于当时核武器发展迫切,测试手段落后,没有试验经验,但每一次试验又必须拿到试验数据,尽快过地下平洞试验方式关,打破核大国的核垄断。组织决定,实施核爆炸后进行廊道开挖,千方百计拿到爆心样品取样和有关试验数据。这是战斗命令,在这次完成任务过程中,不仅晕倒、累病很多人,而且全体参试官兵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放射性外照射和内照射,等于经受了一次已知的"核战争"且必须冲向爆炸中心的考验,他们义无反顾的为我国过地下平洞核试验关献出自己的"生命"(他们的寿命受到影响是肯定的)。</b></h1><p><br></p> <h3>前排:许家麟 、xxx 、王如芝 、张超 、董寿莘 、 xxx 、姚献新 、xxx 、林俊德;中排:程钢(右1);后排:张向阳(张超后面最高者)。该化爆模拟试验代号为"614工程",于1963年秋在北京郊区官厅水库旁"工程兵科学试验场"进行的,总负责人是张继业处长。这次化爆试验对我国第一次核试验的力学参数测试、力学安全评估等起到了重要作用。</h3> <h3>雍娟娟、仼万德、朱光亚、张纪旭、高霞。</h3> <h3>左起王保民、蔡洙虎、邱学臣、白成军。</h3> <h3>黄跃战。</h3> <h3>左起:李丽英(四室)段淑萍(红山门诊)杜英(计量站)</h3> <h3>雍娟娟、程开甲、高霞。</h3> <h3>程秀芳</h3> <h3>刘全坤、王天升、盛桂林、任万德。</h3> <h3>第一排从左至右:王桂芳、汤政委、齐文德 、王成海、黄来斌、张周孟;第二排从左至右:李春玲、李崇孝、张殿民、杨海宽 、李学军、闫春阳。</h3> <h3>前排左起 : 李维民、景增祥、? 、 黄亨标、 贾义勇、邓惠兴;后排左起 : 周兰英、刘爱疆、解靖玉、王立魁、盛桂林、任付端、?、 苏合意、刘全坤。</h3> <h3>1973年初春的基地司令部机要处:一排左起雷照金、纪清阳、韩春科(处长)、云局长(国防科委机要局)、張建基、彭继超,二排左起马维良、科委机要局参谋、常智、张金山、葛士俊,三排左起罗明友、申文泉、蔣万义、吴慎义、陈嘉栋、孙继栋。</h3> <h3>作试处张妙根、顾树人等。<br><br></h3> <h3>作试处战友:</h3> <h3>通信总站:崔逐波付站长转业时的合影。第一排:杜长群、明维忠、陈梅开、黄文辉、崔遂波、王怀振、林荣金、孟春玲;第二排:汤根兔、齐少凯、任富松、贾锁柱、陈禹金、高付主任、杨正清、郝金斌;第三排:王勇、张金生、谢富春、张安才、王水章、张世武、毛恭田、刘国龙。<br></h3> <h1><b>核试验基地的科学技术队伍主要有基地研所、技术部和科研管理干部组成。这支队伍承担着我国核试验场建设的总体设计、核爆炸装置起爆和各测试系统的控制、核试验装置各种物理、放化、力学参数的诊断,核装置爆炸的各种理论参数预报和总体安全、防护工作。为了祖国的核事业,一批批才华横溢、风华正茂的科技英才,甘愿放弃优越条件,从四面八方汇聚罗布泊。一支支战功卓著的部队,征尘未洗,西出阳关,远赴 大漠。他们一干就是十几年、几十年,甚至一辈子。一代代科研试验人员宁可透支生命,绝不拖欠使命的担当,铸国防盾牌,挺民族脊梁,成为他们心中最高的价值追求。他们锐意进取、科研先行 ,集智攻关,精益求精,圆满完成了我国四十多次不同试验方式、不同当量、不同试验要求的核武器任务,使我国拥有了有效地核威慑力量,为树立大国地位,巩固国防做出了下可磨灭的卓越贡献。</b></h1> <h3>从左到右:陈剑杰、张松林、王保民、胡永乐。</h3> <h3>从左到右:周生宏、王保民、陈世亮、周清波、林俊德、范如玉、马国惠、李珊梅、晏医生(王德芳夫人)、王德芳、赵黎、万祥贵</h3>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左起:孙继栋 王保民 王伯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左起:孙继栋 李宗奎 马国惠 张树文 ???</b></p> <h3>从左到右:王保民、周清波、周生宏</h3> <h3>从左到右:从左到右:赵联明、刁显光、王保民、彭尚林。<br>头戴钢盔穿盔甲,哪里艰苦哪安家。无私奉献为祖国,参核老兵最潇洒。孙继栋(2018.1.13)</h3> <h3>高霞、付安镇、王雄飞。</h3> <h3>从左到右:王保民、吕敏、王宏</h3> <h3>从左到右:王德芳、韩学安、王宏(后)、王保民</h3> <h3>研究所情报资料室的战友。前排左起:李淑清、师红、杜继荣、鲁梅君女儿、鲁梅君后排左起:毕爱丽、蔡亚英,、陶克珍。</h3> <h3>研究所情报资料室的战友。前排左起:陶克珍、郝炳琪、张景河、霍振礼;后排左起:杨卫东、何耀国、杜继荣。</h3> <h3>研究所情报资料室的战友。前排左起:杜继荣、朱丽君;后排左起:文仁端、杨国捷、杜金萍。</h3> <h3>研究所情报资料室的战友:刘洪祥、鲁梅君、陶克珍、李成龙、张莉、李淑清、孙文兰;后排左起:朱明忠、杨剑文、徐文亮、杨卫东、杨立功、毕爱丽、王晓东、杜继荣、师红。</h3> <h1><b>赵培军,技术总队三大队政委,1985年场区留影</b></h1> <h3>王保民</h3> <h3>左起:张应标、夏兴润。</h3> <h3>研究所情报资料室的战友。</h3> <h3>前排从左到右:张喜兵、唐忠杰、陆辉、唐会川、张善廷、王保民、赵立申、杨鑫和儿子后排从左到右:刘冬、张治平、赵家华、董宏晓、赵联明、周生宏</h3> <h3>朱孝敏、张志贞。</h3> <h1><b>核试验成果回收:试验任务的累和苦在参试官兵中还算是比较轻松的事,至高无上的是在核爆炸半个小时左右,参试人员要各负责,争先恐后,冒着放射性物质的外照射和内照射甚至牺牲生命的危险,把试验数据、胶片、效应物等成果抢回来进行分析处理和总结。实践证明:参试官兵都不同程度的受到了放射性物质的伤害,相当一部分参试人员终身致残,但大家胸有祖国和人民,看到祖国安宁、人民幸福而已无怨无悔!</b></h1> <h1><b> 核爆炸后:参试人员为了抢收到布放在距核试验爆炸产品2公里以内的记数据、胶片、影像和一些效应物等成果。在核爆炸半小时左右不顾个人安危,要冲进爆心方向进行回收成果。</b></h1> <h3>李孝兰、毛永坤、杨雅清、高霞。</h3> <h3>朱双华、彭继超、杨军岭</h3> <h3>前排从左到右:李奎、周仁刚、陈泳、张旭东、???、???、田文勇、邵颖辉、王善强、王邦顺、毛松林;后排从左到右:肖太勇、贺锦州、张宝金、杨福、游新农、姚明桂、王晓林、吕建国、张蔚然、孟繁茂、张炜、褚玉成、???、张亚方、兰大江、胡江波、孔庆玺、刘斌、龚新宇、宫延正、朱双华、王保民。</h3> <h3>从左到右:朱新生、马遂顺、王保民、林明</h3> <h3>云维春、赵新国、高霞、李孝兰、杨雅清。</h3> <h3>曲从治、高霞、</h3> <h1><b>宋庆海。他是核试验基地普普通通一个基层转业干部,2018年1月8日病逝,基地广大官兵共同送行,感动中国,令人深思。<br>悼庆海战友:</b></h1><h1><b>常恐瀚海伤别离,怎堪又谢马兰花。</b></h1><h1><b>岁寒痛哭好战友,英魂何处觅芳华。</b></h1><h1><b>彭继超(2018.1.8)</b></h1><h1><b>沉痛悼念宋庆海战友:</b></h1><h1><b>去年悼方欣,如今哭庆海。</b></h1><h1><b>马兰花又落,何处诉悲哀!</b></h1><h1><b>彭继超(2018.1.<br>马兰花又一瓣残,悲到极处悲难言。</b></h1><h1><b>射线无形伤肌体,风沙如刀凋容颜。</b></h1><h1><b>满腔鲜血涂热土,几多青春献祭坛。</b></h1><h1><b>再向苍天哭战友,和平树下唤凯旋。</b></h1><h1><b>彭継超(2018.1.11)<br>马兰将士姓名埋,大国崛起宽胸怀。<br>鞠躬尽瘁不利已,壮年病逝尚负债。</b></h1><h1><b>惊闻噩耗心欲碎,祭奠英灵看群会。</b></h1><h1><b>参核战友同声哭,无比庆海精神贵?</b></h1><h1><b>邱学臣(2018.1.8)<br>昔日战友今日魂,浩瀚大漠托红云。<br>射线粉尘何所惧,原子核弹慑敌人。</b></h1><h1><b>庆海英逝祭总理,白雪迎春泪作雨。</b></h1><h1><b>中原哭声山河泣,青烟一缕润大地。</b></h1><h1><b>(邱学臣2018.1.12)</b></h1> <h3>当年马兰红山战友们:大家能在戈壁沙漠的树荫下坐坐、聊聊天、喝喝泉水也是一种快乐和安慰!</h3> <p class="ql-block">前排自左至右:赵黎、尹序贵、周清波、梁荫绶、马国惠、郑存卫、王维明。后排左起:李庆春、xxx、李宗奎、张明义、像小熊、孙继栋、赵啸海。</p> <h3>段宏伟、马遂顺、朱增泉、汪成龙、殷坤能接送参试人员。</h3>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96年,我国最后一次核试验圆满完成后,总装备部科技委朱光亚主任,觉得一生不辱使命,心中非常兴奋,他和机关的同志一起,第一次到泊斯腾湖乘舟休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左起:邱学臣、陈斌、朱光亚、尹序贵、马武斗、徐宏广。</b></p> <h1><b>124团党代会合影。</b></h1><h1><b> 最值得宣扬的是我国核试验基地124团: 核试验场区的工程兵124团:功勋部队,他们对我国核试验的贡献是无人替代的! 他们担负着我国核试验场空爆试验铁塔安装及配套地面工程、平洞地下核试验的山洞掘进、回填、开挖、排险等试验工程设施的建设工作。肩负神圣使命的指战员们,在那时激情的岁月,火红的年代,在浩瀚的戈壁滩上,忍饥挨饿毫无怨言,然而是豪言壮语,铮铮誓言:"我们可以误饭误觉误休息,核试验工程不了拖延一分一秒" 124团指战员们豪迈地提出:"为了民族的尊严,国家得昌盛,甘心情愿付出自己的血汗。1964年6月,他们完成了安放原子弹的铁塔安装任务及与原子弹试验配套工程,还修建了简易飞机场,300余公里的简易公路,2300平方米营房,为确保1964年10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成功做出了贡献,基地党委发出嘉奖令,高度评价施工部队"发扬了吃大苦、耐大劳、连续作战的革命精神,充分体现了人民军队的硬骨头做风"。 60年代末期,核试验将由地面和空爆转入地下洞和地下竖井试验。搞地下核试验,要先打一条鱼钩型坑道,在鱼钩部放置核装置,安装与调试测试仪器设备,构筑与铺设电缆线,构筑爆心档墙,进行坑道回填等工程。 每个工号要打100多米的山洞,洞子截面有20多平方米,每次放完炮,战士都扒了光脊梁,用铁簸箕把石渣端上来倒进轱辘马车,然后再用绞车往上拽。一个连队负责一个坑道,大会战,互相比着干,谁也不甘落后。 用铁簸箕端石渣苦,抱风钻打眼更苦,在截面20多平方米的洞子里,三四台风钻一齐干,震得耳朵嗡嗡响,灰尘,噪音,简直无法忍受,人说话根本听不到声音。从安全的角度,上级要求打水眼,但是打水眼用水量大,容易出现哑炮,掘进任务重,工期又短,哪还顾得了安全不安全,都采用旱钻。岩石特别硬,一钻下去直冒火星。不用手使劲抓住,就打滑,干转悠。带着手套,打不了两个眼,一副手套就磨烂了。洞内全被烟灰笼罩着,每个人头上戴一个电池灯,看不见人,只能看到对方头上灯泡一个圆点点。开始大家还带着防尘口罩,汗水把口罩湿透了,不透气,憋得慌,后来索性把口罩摘了干。 为了完成任务,那个班都不甘落后,炮一响,整个洞内还是硝烟滚滚,灰尘中的炸药味还呛鼻子,营长连长和战士嘴上都捂一条湿毛巾,一齐冲进去,往外扒石渣,刚扒出一遍,腾出一点空隙,风钻手就接着开始打。每完成一项任务都必须保质、保量、保安全、保工期,施工和操作的全过程必须严格按照核试验工程的标准和要求来贯彻落实。进洞施工,团、营、连三级必须有值班干部跟班作业,洞口值班室还有一名基地工程处的干部值班。每次施工都有任务定额,什么时间任务完成了就打电话到洞口值班室,值班干部验收合格了再通知下一个班次进洞。 坑道施工让人感到压抑,有一种透不过气来的感觉,通风不好、作业面狭小、酸气、霉味、噪音干扰、潮湿等因素影响着年轻士兵的身体健康。长期的洞内施工,没有规律的饮食作息,让很多的人得了风湿性关节炎、肠胃疾病。 1969年9月23日,2万吨当量地下平洞核试验炸响。效应试验项目有直接冲击的传播规律、坑道工事的抗力与抗震性能、武器装备的破坏规律、动物损伤、通信器材的破坏和对通信的影响及材料合成等。 为了拿到测试数据和样品,由坑道打向爆心。 耗费巨资进行一次核试验,拿不到各种测试数据,就无法确定原子弹爆炸当量和物理、放化、力学数据,就不能算试验成功。因此,对于地下核试验来说,必须拿到测试数据和试验样品,为原子弹设计提供依据。 为了试验成功,需要打一条通向爆心的坑道。七连经过艰苦奋战,终于挖到了爆心,当挖到空墙壁里头时,那里被爆成了一窝乱石堆,只要用手指轻轻地动一下一块石渣,就哗啦淌下一堆,就和烧过的炉灰渣一样,直到有大石头卡住,才不再漏了。空墙壁里的温度高得让人难以承受,大鼓风机不停地吹着,人穿着裤头、防化衣,不用干活,站不到一分钟就浑身出汗。但是,为了找到玻璃体样品,还必须继续往里挖,掘进十公分,就赶紧用木头支撑,一点一点往里抠,像现在专家考古一样,小心翼翼。 刚往里掘进不远,一大片渣石哗啦啦塌下来,支撑木上端悬起一个大空洞,开挖被迫暂停。要用木头把这悬洞空档顶死。否则,空洞上的渣石再猛地往下一落,整个洞都要报废。几汽车木板运到洞口,上去人往那空档里摆木板,直到把那空档塞满与渣石顶紧了为止,干了十几个小时,才把这段危险区拿下来。 第一个危险区通过了,可是越往里挖温度越高,沾染越大,破碎越严重,人在里头呆不了半个小时就得赶紧出来。每次进洞前,防化部队的战士站在洞口负责发放剂量笔。进洞后揣在兜里的剂量笔"忽"的一下升到了极限,什么时间超过的,谁也不知道。没有谁比核试验基地的人更清楚核沾染对人体的危害了,但是,为了祖国的一片蓝天,万里净土,为了早日拿到科学家们所需要的试验样品,我们的战士却毫不犹豫地冲进爆心的强污染区。 开挖工程的难度,促使人们从最坏处做好了一切准备,洞口两辆救护车和医护人员严阵以待,直升机停在洞口旁,随时等待起飞的命令。基地领导日夜守在工地洞口……越往里挖,流淌的石渣越难以控制。经过现场研究,决定用工字钢焊架子,护着石渣挖出一个洞,一点一点向锅底方向拓进,进一点,焊一点。越接近爆心,温度越高,气体味越浓烈,有的战士开始呕吐、虚脱,出洞口一见到空气,不栽倒的没几个。栽倒了别人把他扶起来,坐下休息一下,接着又往里进。一个老兵曾说:"割开密闭的钢门时,一股难闻的气味刺激得想吐,那是放射性污染产生的气味。 核爆炸后形成的高温高压,烧得岩体流下来形成的凝固形状清晰可辨,战士们一簸箕一簸箕往外端着被烧焦的遗物。每端出一簸箕,核九院和基地研究所的科技人员就在洞口检查,生怕把试验样品倒掉了。终于在端出的最后一簸箕石渣中找到了测试核试验数据所需要的"玻璃体" 样品。自此,中国向全世界宣布:中国核试验由地爆和空爆转入地下获得巨大的成功! 工程兵建筑第124团官兵以献了青春献子孙的代价,为减少大气层核沾染做出新的贡献!当今和平年代,一个个机密逐渐公开,但124团的功绩不便于宣传,当今他们仍然是无名英雄。从1964年至1995年,在罗布泊进行了45次核试验,为了和平阳光下的人们永远洋溢着幸福的笑脸,年轻的士兵把青春献给了大漠戈壁,把汗水献给了国防事业!祖国的核盾牌凝聚有他们的奉献和牺牲。向英年早逝,疾病缠身战友们致敬,祖国和人民不会忘记!</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