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r /></h3><h3>在青岛,有部分土著青岛人,一提起东北人会因某种原因而对东北人存在某种看法甚至是歧视。在我去东北之前,这种无知隐匿在我的兴奋心情后面。</h3> <h3>我第一次去东北是在2006年春天,那时是出差到吉林省通化市的某大学招聘。出发前,我心情忐忑,绷紧了提高警惕的弦,不知道是因为小时候《智取威虎山》的连环画看多了呢,还是座山雕实在是太坏了在我的童年记忆里留下了阴影,我感觉大东北马路上有可能会有土匪出没(我承认我的无知)。两天紧张繁忙的工作完成后,我连夜坐火车赶回了青岛,第一次大东北之行就这样匆忙结束了。记忆中只有倍儿香的,吃了一碗还想吃第二碗的东北大米,以及满山种的人参。还有周恩来总理当年用于国宴的通化葡萄酒,别的没留下一点留恋也没带走一片云彩。</h3> <h3>第二次去东北,大约是2012年的夏天。小外甥小学毕业,我送他的礼物就是东北旅游。没做任何攻略,就这样,我领着小外甥和女儿就出发了。这次旅行彻底颠覆了我对东北人的看法。让我始料不及的是东北人太热情好客,粗壮的大汉内心却揣着一颗温柔、细腻、善良的心。</h3> <h3>记得当时领着孩子去太阳岛上观光,上了岛发现没有歌里唱的样子,一头雾水摸不着东南西北的我有些蒙,不知该从哪里看起。正这时,发现不远处有一位穿着制服的男人站在那里,维持秩序。我连忙派女儿去咨询一下游岛攻略。这位工作人员仔细的给我们讲解了路线,最后发现我们好像是路盲,满脸的迷茫。这位男子很无奈的说"你们就3个人吗?那我开车拉你们转一圈吧,免费的。反正我就要下班了,站这里也没意思。太阳岛不大,但是走也要走一阵。"说完掏出工作证说"我是这里的工作人员,你若信任我就上车,我拉你们转一圈。"我看着站在太阳地里吆喝着累死了的两个小屁孩,一咬牙一跺脚,行!我就信任一次陌生的东北人吧。我领着2个孩子坐上了这位工作人员的车,他拉着我们到了岛上的每一个小景点,给我们既当司机又当导游,耐心的解说,耐心的等我们拍照,很快太阳岛就转完了。当得知我们要等着坐船回市区时,他慷慨的说,"我家住在市区,正好下班要回去,我可以捎你们一程,你们要到哪儿我把你们就近放下即可"一再感谢仍推辞不掉后,我就只好客随主便了。路上他给我们介绍了好多的当地人文地理、小吃等、一路欢声笑语,最后他把我们送到了中央大街附近,说了声再见就离开了,没留下任何联系方式,我至今都不记得他叫什么名字也不记得他姓什么,但我却记得当时彼此信任的欢快气氛。</h3> <h3>从哈尔滨到牡丹江的路上,高速路周围空旷的没有一户人家,但那一眼望不到头的庄稼地更是让我震撼了。一排排的玉米种的整整齐齐,绿油油的玉米叶子随风飘荡。地里没有一棵杂草,内心不自觉得对东北农民肃然起敬!"这东北人得多勤劳多热爱土地啊,才会把土地打理的这么齐整。</h3> <h3>牡丹江的风景美的更是让我无话可说,我想像中的大东北应该是空气干燥,地广人稀,经济不发达。但是去了牡丹江却让我大开眼界</h3> <h3>我最喜欢的景点之一:牡丹江地下森林,又被地质学家称为火山口原始森林,顾名思义它是由熔岩和火山口形成的。这里长满了红松、落叶松还有一些我从没见过的树种,一片一片的连成了林海。走在谷底时看到的古树有两三人环抱那么粗,笔直挺拔、威风凛凛、直冲云霄。抬头仰望,头顶蓝天碧透晶莹,朵朵白云不时飘过。酷暑时节谷底有的地方却有结冰,环顾四周火山喷发的堆积物历历在目,峋岩怪石妙不可言。这里的最高处有个玲珑亭榭叫"齐天亭",上去后凭栏鸟瞰,谷底的参天古树却只有火柴杆大小。我们顺着人工台阶下到火山口中部,熔岩隧道贯通,巨岩倒挂摇摇欲坠,还有万年前火山喷溢岩浆塑成的熔岩饼、火山蛋层叠堆砌有的竟达上百层。上上下下的行走在森林中,让人经常会神志飘忽,不知道自己到底是在天上还是在地下。这里的空气湿润、清新还带着一丝丝植被散发出的甜意,溪水潺潺,我恍惚感觉自己到了南方而非大东北。</h3><h3><br /></h3> <h3>走出景点前,再回头看那努力要从谷底长到天上去的古树,又像是在和我说"我的地盘,我做主!"此时我清晰的感受到大自然生命的力量,我突然意识到这古树就如同东北人一样无论环境多么恶劣,他们都能倔强的顽强的生活出自己的一片天地。</h3> <h3>我最喜欢的景点之二:长白山!其实这次领孩子们游东北,我是奔着长白山来的。特别是长白山上的天池无论它的水怪还是它的美都有好多传说,这里另我无限神往。由于天气原因很遗憾没有看到天池,但长白山的一泻千里、飞珠溅玉的瀑布、烟波浩渺、绿水荡漾的池水却给我留下深刻记忆!长白山就如同有着粗旷冷峻外表的东北大老爷们儿,心里却揣着一颗细腻温柔的玻璃心。</h3> <h3><br /></h3><h3>旅行的最后一天要乘出租车去坐机场大巴。出租车司机是一个大头、粗脖子,身高有一米八左右,看着有点儿吓人的东北大汉。他停稳车,二话没说从车里下来又替我打包,又替我搬箱子。全程我像个傻子一样站在边上看,到了目的地,司机师傅又给我把箱子一个个搬下车,放到机场大巴上才离开,那股细心劲让我感觉我不是他的客户,而是他的家人或朋友。</h3> <h3>有了第二次的东北旅行的愉快经历,2018年的1月4日在女友的提议和坚持下,又促成了我第三次游东北的决心。</h3> <h3>这次我们第一站去的是雪乡。雪乡原名叫双峰林场,开车从牡丹江市区出发要三个小时才能抵达。因为它处于三面环山的格局,每年当从北面袭来的西伯利亚寒流和南来的日本海暖湿气流在此频繁交汇时,两座大山便挡住了来自海洋的暖流也挡住了山外的污尘,所以在这里就形成了丰沛、纯净的降雪。因为温度低,风速又小,雪质细,粘性高,所以雪会在屋檐上、树桩上慢慢堆积,有的像冰淇淋、有的像蘑菇伞,有的像七个小矮人住的家~~~雪随物状奇妙绝美,走进去感觉置身于童话世界。这里的雪会保持到第二年的五月份才融化。所以这里是一些摄影爱好者、电视电影剧组创作圣地。由于这里的冬天长,农作物生长周期短,所以蔬菜相对稀缺,物质相对匮乏。又因自从《爸爸去哪》、《林海雪原》等剧组在这里拍摄播出后,雪乡名声大噪,来此旅游的人越来越多,免不了会让一些无德商贩借此哄抬物价,在网上曝光后给雪乡淳朴民风抹了黑。这次雪乡之行,恰巧是网上讨伐雪乡声浪最高的时候。当我在朋友圈发出第一组照片时,就收到了朋友们如雪片般的问候"没挨宰吗?""胆子真大,敢去雪乡""方便面68一桶?"我只想说,我遇到的都是好人!也没有遇到宰客的店家。</h3> <h3>如,我们吃饭的那家饭店老板娘是当地人,人长的胖乎乎,说话大嗓门,但人非常热心,饭菜价格也相对公道。去的第一天我们就遇到了一对小情侣,因玩耍耽误了回哈尔滨的早班车,又因为他们定了第二天返家的航班,所以无论如何当天要赶到哈尔滨。无奈俩人求助饭店女老板帮助想办法,女老板就义不容辞的从早上开始打电话联系车辆,午餐都没顾上吃。最后在下午将近14点时终于通过个人关系给小情侣拼到了回哈尔滨的顺风车。</h3> <h3>又如,傍晚,花灯初上。大红灯笼配上白雪皑皑的街道,一间间农家院里透出柔和温暖的灯光,构筑了一幅祥和的瑞雪兆丰年的美景。我和女友在零下20度里,拿着相机的手一会儿就冻僵了。女友看到前面一个烤肉串的炉子,没多想就把手伸到火边烤了起来。烤肉老板看到了,并没有嫌弃,而是憨厚的说"不是不让你们烤,就是提醒一下别靠的太近,千万别烫着了。"还有路上牵着毛驴拉着雪橇给饭店送货的"快递大哥",游客因好奇而争着拍照,没有一个"快递大叔"要求拍照先付费的,而是都很配合的咧着嘴笑,露出一口洁白的牙齿。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哪里都会有好人和坏人。但一天一夜的雪乡之游,给我留下了美好印象</h3> <h3>我们的回程是从哈尔滨起飞,所以来到哈尔滨不游览圣索菲亚大教堂、中央大街,那你就别说自己来过哈尔滨。哈尔滨的冬天是最美的!于是我们到达哈尔滨的第二天,就直奔这两个地方。天公作美,清晨就飘起了雪花,对于一个来自北方里的"南方城市"的我们别说有多兴奋了,吃着马迭儿冰棍,冒着鹅毛大雪,行走在涵盖西方建筑艺术的百年精华的大街上,呼吸着满街飘着哈尔滨烤肠香味的空气,听着优美的俄罗斯风情的音乐,看着穿梭在大街上的来自世界各地的俊男靓女真是不亦说(yue)乎。</h3> <h3>游览完了中央大街,我们又直奔始建于1907年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它是哈尔滨的地标性建筑,那绿色的洋葱头式大穹顶十分引人注目。我们被教堂气势恢宏,精美绝伦的异域风情所折服,不顾一切的忘情拍照。这时站在一边看了我们好久的一位背着包,脖子上挂着单反相机的陌生姐姐走上前,笑着跟我们商量说"我是哈尔滨当地人,很喜欢照相,我可以为你们拍几张照片吗?用我的相机拍你们介不介意?"这样一位温文尔雅的女士提出这样令人愉快的要求,我们哪能残忍拒绝呢,于是乎,在圣索菲亚大教堂旁边我们三个人互相配合着拍出了一张张惊艳的照片,我也收获了一份来自陌生人赠送的惊喜和友谊。</h3> <h3><br /></h3><h3>经过这三次大东北旅行,我彻底转变了以前对东北人的看法,承认自己过去的阅历肤浅,眼光短浅。祖国博大,五十六个民族,各有各的特点。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就如同一奶同胞的兄弟,脾气性格各不相同。但人之初性本善是相同的。不能带着有色眼镜去审视一个民族、一个城市、一个人!</h3><h3><br /></h3> <h3>这时,远处飘来了雪村唱的《东北人都是活雷锋》的歌曲。最后一句"翠花,上酸菜!"在飘雪的夜空中传的老远老远~。</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