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告别2017,喜迎2018,紧张而又充实的一学期即将结束,我们长葛市第二小学的课例研究也迎来了丰硕的果实。回顾我们本学期走过的教研之路,虽然不是坦途,但是一路走来,还是充满了收获的喜悦。</h3><div> 上学年的课例研究初探,脚步尽管蹒跚,但在教研室领导的指导下,尤其是以代超鹏老师带领的小语中心教研团队的帮助下,我们认识并经历了什么是真正的课例研究,我们从困惑到明晰,从不知所措到有条有理,我们欣喜于自我的拔节与成长。因此在本学年“三课”活动开始之际,我们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以课例研究为载体的年级磨课活动。</div><div> 在“课例研究”活动动员会上,我们首先让上学年优秀课例研究的主讲人侯丽莉老师带领大家重温研究的历程:确定主题——个人初备——团队议课——课堂实践——复备复上——反思总结,并对重点部分进行解析。接下来,以年级学科为单位成立备课组,每个各课组设组长一名。在备课组长的组织下,采用集体备课的形式,大家围绕本学科课程目标,结合学情和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展开深入讨论,从而确定本学期课例研究的主题。</div><div> 确定主题之后,各组选定初备者,我们的“本真”教研之旅正式启航了!大家群策群力,修订初稿;课堂上专注观察,课间热烈讨论;复备复上,反思总结。这样的磨课,我们越上越有兴趣;这样的研究,我们越研越有思路。</div><div> 每个课例结束,老师们及时归纳总结,以美篇形式回顾历程,以研究报告形式记录足迹。</div><div> </div> <h3><font color="#010101"> 学期将末之际,为分享各组课例研究成果,也为了检验各组课例研究之后的实践运用,我们举行了“课例研究成果汇报会”。大家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汇报:主题确立——研究过程——研究成果——推广应用。</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一年级语文课例组</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汇报人:赵妍</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二年级语文课例组</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汇报人:张培娜</h3> <h3> 二年级课例研究“正确书写汉字”成果不仅推广至课堂,更是成功地推广至课下——办公室的老师们都“无可救药”地爱上了写字*^O^*✍🏼</h3> <h3> 在越来越多的人习惯电脑打字以后,这些作品也算是一道亮丽的风景吧*^O^*😄👍</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三年级语文课例组</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汇报人:韩丽华</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 课例研究的延伸</h3><div> 课例研究虽然结束了,可我们的探索之路任重而道远。研究,是为了使教学更具实效性,最终还是要落实到课堂教学。 </div><div> 再研读文本,我们发现有相当一部分课文可做这方面的练习: </div><div> 比如《灰雀》一课,文中有很多的对话描写,有的提示语中有修饰词,如: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针对这样的句子,我着重引导学生抓住修饰词去朗读课文,领会人物的心理活动,体会人物情感。对于一些没有修饰词的对话,如:男孩(吞吞吐吐地)说:“没……我没看见。”列宁( 不解地 )问:“会飞回来?”让学生填上合适的修饰词,进一步体会修饰词在对话朗读中的作用:让对话更精彩,让人物性格更鲜明! </div><div> 再比如《小摄影师》一课,文中的对话都没有修饰词,可充分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填上修饰词,然后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文,这样既丰富了语感,积累了词语,又深刻理解了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 </div><div> </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四年级语文课例组</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汇报人:左小红</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五年级语文课例组</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汇报人:廉晓利</h3> <h3> 谈到课例研究成果应用,晓利老师滔滔不绝……</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六年级语文课例组</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汇报人:杨云华</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云华老师动情朗读学生作品</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一年级数学课例组</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汇报人:邢晓沛</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二年级数学课例组</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汇报人:张丽娜</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三年级数学课例组</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汇报人:高玮</h3> <h3> </h3><div>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们做到了以下几点:</div><div>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情导趣。</div><div> 为更好地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学生理解周长的基础上,我创设了一个 学生们都熟悉的《龟兔赛跑》的故事的情景导入新课,一个沿着正方形的跑道,一个沿着长方形的跑道,谁先跑完呢?这样的导入,既生动有趣,又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接着大家会发现光用眼睛看用心猜是不行的,那怎么办,动手实际的量一量,算一算才能准确得出答案,引发学生的进一步思考周长的计算方法。</div><div>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div><div> 有这样一句话:“我听到的,我就忘了,我看到的,我就记得了,我做过的,我就理解了。”学习任何新知识的最佳途径是学生自己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规律和联系。在理解长方形的周长的最优化公式时,我给学生提供充分时间和空间,注重让学生动手操作,重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尽可能让学生充分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自我感悟,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学习,让组员之间形成观点交锋,思维共享,达到学习互补的目的。学生通过讨论与交流,想出了“长方形周长=长+长+宽+宽”,“长方形周长=长×2+宽× 2”,“长方形周长=(长+宽)×2”三种策略“正方形的周长=边长+边长+边长+边长”“正方形的周长=边长X4”。对于这些方法,我没有简单地加以肯定或否定,而是通过小组交流,从实践的角度对其可行性加以思考、比较与取舍。得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最优化公式进行汇报,这不仅验证了刚才的策略是否合理,同时又从中领悟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新策略。真正体现了“算法的多样化”。</div><div> 三、当堂检测,巩固运用</div><div> 在练习时,我们采用不同的形式进行了概念巩固,和更深入的运用。学生运用所学概念解决问题的迁移能力得到了发展。</div><div>综观整节课,教师和学生都是在一种积极、宽松、平等的氛围中一起学习,学生乐于学,每个学生都在学习中体验到数学的魅力。</div><div> 课例研究成果运用</div><div> 课本第7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也是一节概念课,设计这节课我们运用这次课例研究的成果与方法,重视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努力使学生在探索交流中获得新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同时享受到学习的乐趣。达到最终的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多种计算方法,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概括能力,同时发展他们的空间想象力。通过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与他人合作学习、共同发展的精神,增强小组学习的意识和作用。</div><div><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四年级数学课例组</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汇报人:王惠娟</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五年级数学课例组</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汇报人:刘艳萍</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六年级数学课例组</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汇报人:陈伟停</h3> <h3> 思广则能活,思活则能深,思深则能透,思透则能明。老师们深深懂得,我们不仅要从事教学,更要懂得研究、参与研究、并以不断获取理想的研究成果来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从而实现自身专业化的不断成长。</h3><div> </div> <h3> 课例研究之路,我们不求走得多快,只求每一步走得扎实,走得平稳,从“静待花开”到“蓓蕾初绽”,到期待中的“花香满园”——最美二小教研人,今天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终会换来明天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