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我的青春芳华遗落在皖东大地一个贫瘠落后的土地上。40多年前,随着“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洪流,我年轻的生命就融入了这块土地,那年我十七岁。</h1> <h1> 定远县凉亭周家生产队,它在大中国的地图上那么小,那么不起眼,而它却是我魂牵梦萦日夜思念的地方,为了33年前的一个承诺,2013年新春,在万家团圆的日子里,我和中学的同学,也是同寝室的“插妹”,结伴来到生命中的“第二故乡”,拜访曾经朝夕相处的父老乡亲、兄弟姐妹们。</h1> <h1> 踏上这块久违的熟悉的土地,一条大红的商业横幅广告赫然醒目:“欢迎游子回乡过年安居乐业”,它多少表达了我此刻的心情,我有些许激动,眼睛湿润了……我在心底对着曾经养育过我的这块土地轻声呢喃:故乡,我回来啦!</h1> <h1> 小车载着我们慢慢驶入村子,淳朴好客的大嫂大婶凑上前把我们仔细瞧,当我们叫出她们的名字时,被一种熟悉的乡情乡音团团围住了。不知谁站在村子中央吆喝了一声:上海知青回来啦!顿时“噼里啪啦”地响起了一阵热闹的鞭炮声。故乡啊,以这种热闹喜庆的方式迎接我们归来!</h1> <h1> 走在村子的小路上,昔日我们知青低矮的土墙草屋原址上,早已建起一幢幢宽敞明亮的三层楼房,家家装上了太阳能热水器。干净整洁的院落里,停着气派的私家车。不时有人跟我们打招呼,对着我们仔细端详,一声声:孩子,你把我们想死了;丫头,你到底没有忘记我们周家啊!阵阵乡音声声入耳。八十五岁高龄的老队长闻讯赶来了,队长也来了。他们是我们上海知青的保护神,更像是我们的父亲与兄长。过去的蹉跎岁月里,我们在他们手把手的教与中,在无微不至的关怀中锻炼成长。</h1> <h1> 伴随着父老乡亲的声声呼唤,我们送上了精心准备的礼物,以表达深藏心中的感恩与思念之情。老队长双眼噙着泪花真挚深情地说:孩子啊,我们很高兴,总算把你们盼来了,过去你们在周家插队,没有好好照顾你们,让你们吃了不少苦,受了很多委屈,今天你们回来了,我真心向你们道一声歉,请求你们原谅!这发自肺腑的感人之言,让人止不住热泪盈眶!同时也激起了我记忆深处的阵阵涟漪:我记起了在一望无边的麦田割麦子;在密不透风的“青纱帐”里锄草、掰玉米,在油腻厚重的菸草地里打菸叶、半夜三更去炕房收烤菸;也记起了在老黑山抬石头、开荒种地;更忘不了秋天“起芋头”时地里堆得小山似的山芋,坚强的我们在困难中迸发出了力量,硬是靠自己的肩膀和双手把上千斤的山芋运回家……无数的生活劳动场景,无不染上生动、孤寂、无奈与凄惘的色彩。</h1> <h1> 33年后当我重新站在这块土地上,曾经的迷惘已经释然,曾经的无奈也早已被认定是成长中该有的经历。感谢这块土地让我学会了坚强、坚持与坚韧,也庆幸艰苦生活的磨练让我懂得了自强与自立。</h1> <h1> 站在这块土地上,是一份思乡的情意。乡亲们如见到自己“远嫁”的闺女儿回家,无比的欢欣与喜悦,年近九旬的唐姓老奶奶,虽然眼睛视力模糊,但是当我说:奶奶,我们500年前是一家人呢!老人一下乐了,很快记起了我。40前年一起“战天斗地”的铁姑娘们分别从省城县城赶来了,大家抱在一起乐啊笑啊,仿佛又回到了从前。我们开心地回忆起春天在野地里拔茅衣吃,雨后在山坡上捡地皮;我们一起采“山里红”挖“老观嘴”;挑“野荠菜”(野菜)掏蝉蛹;夏天打洋槐树花……我至今都清晰的记得她们每一张淳朴的笑脸,记得她们挖野菜时每一个专注的神情。为着我们的远道而来,为着我们的纯真友谊,她们共同庆贺我们33年后故地重游。</h1> <h1> 站在这块深情的土地上,感受着浓浓的年味和淳朴的乡情。老队长、副队长像迎接贵宾一样盛情招待我们,我们被亲情簇拥着包围着,在德高望重的长辈们的“上座”入席,享受了至高无上的礼遇,这是一种血浓于水的真情流露。</h1> <h1> 站在这块曾经洒下汗水的土地上,有一种自豪与骄傲。33年前贫穷落后的小村庄,在勤劳的故乡人手中旧貌变新颜,大山脚下修筑了高速公路,通往外省市的交通便捷发达,人们从这里走向城市,参与城市建设和发展,用自己一双能苦耐劳的双手,为改变家乡寻找致富的路子。此刻站在这块深情的土地上,我默默地祝福:愿故乡人的生活像芝麻开花——节节高!</h1> <h1> 站在这块富裕起来的土地上,透过袅袅升起的炊烟,回望我遥远的青春芳华,然而青春却遥远。青春是我生命中短短的一瞬间,但是伴着艰难与苦涩的青春,馈赠与我无穷的精神财富,让人遥想,让人追念。遥想和追念这样的青春会使人不老,因为它有青春的力度和活力,使我受用一生。</h1> <h1> 感谢故乡的土地,感谢故乡的炊烟!我站在凉亭周家的土地上,向我曾经的故乡再次告别,带回的是我40年前永远的青春芳华!</h1> <h3> ——为2013年春节重返“第二故乡”而作</h3><h1> (此文写于2013年2月26日)</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