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有着"兼田园之美,具城市之利"美誉的仙下乡,有一个独具魅力的山村,它叫龙溪村…。</h3> <h3> 龙溪村是个美丽的山村,曾在《仙下最美乡村》投票活动中,一举夺得了桂冠。</h3> <h3> 这里的景色在我们看来犹如铺开的美丽画卷,令人神往;这里的生活在我们看来就如诗人的世外桃源,令人羡慕。</h3> <h3>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山村,它的美丽有多么惊艳,贫穷就有多么深重。</h3> <h3> 龙溪村地处仙下乡西北部高山丛岭之中,大部分屋场都分布在半山腰和山窝里,这里的村民基本上靠山吃山,世代沿袭着农耕生活,而农田均为梯田,分布在高山排脚……。</h3> <h3> 在这连绵起伏的山丘里,在这莽莽群山的怀抱里,许多孤零零的房子,安静的、隐忍的、落寞的窝在那里。</h3> <h3> 我第一次来到龙溪只是因为它的美,也只看到她的美,但第二次来到龙溪我看到了她的深沉……。</h3> <h3> 在这寒冬腊月,山上已经是冰霜满地,沉重的冰雪压弯了竹子,形成了一道拱门却恰好能通过轿车,这就像是大山为我们装饰的帷幕,在欢迎我们的到来。</h3> <h3> 小车颠簸在这山路上又嘎然而止,眼前的巨石挡住了我们的去路,这一定是大山在考验我们前来探访的决心吧。</h3> <h3> 可此地离我们的目的地还甚远,几番周折后,我们终于顺利通过了,我们继续前行在这山路十八弯里……。</h3> <h3> 又往山顶开了几十分钟,发现车子开始有些打滑的迹象了,下车查看只见坚硬的水泥路已结了一层冰,开车继续前行无疑是很危险的,无奈,我们只好选择步行继续前往。</h3> <h3> 我们手里提着或肩上扛着携带的物资一步一滑的走在冰面上。和我们一道,穿红衣服的女人叫张建媚,是一位广东籍远嫁来到大窝组的80后女人,能干的她也是大窝组的组长,此次探访正是要去她的家。</h3> <h3> 离目的地越来越近,眼前的山川已是银装素裹,矮小的房子不起眼的趴在大山深处。</h3> <h3> 听张建媚说这条小路是通往大窝组最快的唯一的路。冰冷的天,我们近乎冻僵了麻木的双手提着重物坚持着往前迈步。</h3> <h3> 路上遇到有一户人家,张建媚向人家借来了扁担,她顺溜的把更多的重物系上扁担挑在了肩上,显然她已习惯了这些本该男人干的粗活。只是我们这几个大男人在这样一个女人面前却显得不太爷们了。</h3> <h3> 看到这景象,我感觉是要走进原始森林了,因为陌生的缘故,这里的大山也被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让人满心期待的想揭开。</h3> <h3> 几番辛苦,我们终于到了张大姐的家,这是她家新做的一层水泥房,家里简直就是家徒四壁,连一样像样的家具也没有。</h3> <h3> 昏暗的房间里隐约可以看到简陋的木家具,简易的木板搭起的床。只是在这高山峻岭、阴暗潮湿的冬夜里,单薄破旧的棉被是否冻了她们的手脚?</h3> <h3> 大窝组是龙溪村里最为偏僻的一个组,距离龙溪小学有近一个小时的路程,所以,这里的小孩天蒙蒙亮并要起床,开始上演一场艰辛的求学之路。</h3> <h3> 接下来就请跟随我的镜头,一起走进他们的求学之路……。</h3> <h3> 当我们看着城里早晚高峰接送孩子上下学的父母大军时,</h3> <h3> 这里的孩子可能常年都难得见得父母几次。</h3> <h3> 当我们上学有父母接送或是校车接送时,<br /></h3> <h3> 这里的孩子却必须用稚嫩的双腿去翻山越岭,跋山涉水才能享受应有的教育。</h3> <h3> 当我们看到这样的场景,他们的求学之路是否也让你心惊?</h3> <h3> 走在狭窄的小路上,旁边就是几十米的悬崖峭壁。</h3> <h3> 爬上了山顶,接着又下山,一条本不属于路的路往山脚下延伸。</h3> <h3> 就像鲁迅说的"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而这一条条路正是无数个孜孜以求的小学生用稚嫩的双腿走出来的。</h3> <h3> 荆棘密布、杂草丛生的下坡路在雨雪里格外的湿滑,一不留神就会滑倒,邻居姐姐迅速的伸出手拉了一把,妹妹也毫不迟疑的起了身。</h3> <h3> 她们一搀一扶的继续赶路,此时,她们的坚强让我的心里隐忍着一股幸酸,也许摔跤于她们而言只是家常便饭罢了。</h3> <h3> 大男孩拉着小男孩攀上岩石的动作看似艰难,可总比穿过危险的路面要强。</h3> <h3> 路途上,他们渴了并随手抓一片叶子,吸吮着叶子上的冰块,似乎这是大自然对他们此时最大的馈赠。</h3> <h3> 在银装素裹的大山里,他们娇小的身影穿梭在灌木丛里,显得格外渺小却又格外引人注目。</h3> <h3> 走出灌木丛,他们需要走过很多田埂。</h3> <h3> 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走在这荒野小路,田间小梗上。</h3> <h3> 路上的风景四季交替也变幻莫测,但是他们在这条求学路上往往返返,从未因路途的遥远而畏惧,从未因路途的艰辛而放弃。</h3> <h3> 拉近镜头,这个小男孩名叫李小龙,是张建媚年仅六岁的小儿子,他的鞋子也许是落进了冰块或石子,他停下来娴熟的抠出里面的杂物。</h3> <h3> 紧接着他踉跄的穿上了鞋子,我突然一惊,意识到这田埂是很高的,也许他的一个闪失就会失去自己的生命。对他而言生命意味着什么,我不知道他知不知道。</h3> <h3> 从他的脚后跟可以看出,这双鞋对于他明显是太大了。</h3> <h3> 接下来的阶梯越来越陡,我走到了他们前头,顺便给了小男孩一个镜头,目光对视的瞬间他的眼神好奇而又怯弱,像是要看穿我什么,或者想知道我这到底是要干嘛?</h3> <h3> 陡峭的阶梯加之路面结冰,前行变得异常艰难,为了防止滑倒,他们蹲下身子手脚并用的往下挪动着小身板。</h3> <h3> 他们像只小鸭一样,用鸭子步丈量着脚下的求学路,城里孩子玩过鸭子步游戏的应该知道,这是很累的一种体能训练方法。</h3> <h3> 终于他们走到了较为平坦的路面…。</h3> <h3> 小女孩来到小溪边洗了洗手,冰冷的溪水对她来说并不算什么,只是相比城里许多小孩拥有24小时热水的家,这显得有些凄冷。</h3> <h3> 老房子前,层次分明的梯田里是一群去求学的学生,他们结伴而行一起抵御着自然界和人世间的风雪,此情此景,温暖而欢快。</h3> <h3> 山里的天气异常多变,天空此时下起了雨,这两个小女孩躲在地窖的门口,跺着脚、搓着手、哈着气避风躲雨也歇歇脚。</h3> <h3> 在我看来这一路都是艰辛的,但可贵的是,这群孩子都很乐观,并不觉得这条上学路艰苦。"因为到了学校可以吃面包和牛奶","因为学校有很多书,可以看外面的世界","因为学校有很多同学,热闹好玩"小朋友们这样说到。</h3> <h3> 他们那颗求学的炙热的心跳跃在这苍凉的大山里,物资的匮乏却丰富了他们的精神世界。</h3> <h3> 一路上,他们有说有笑,打闹嬉戏;像风一样的自由,像鸟一样的翱翔。</h3> <h3> 在经过结冰的路面时,孩子们比我想象中的要成熟和老道,他们一个个稳重的扶着墙顺利的通过。</h3> <h3> 这样的山路,在雨雪天对孩子的考验确实是残酷的,往日的黄土路在这雨雪中变得满是泥泞,甚至像这样满洼的水完全挡住了孩子上学的路。</h3><h3> 在这天寒地冻的冰雪天里,他们就一哧一滑地走,踩着石头趟着水过。也许还没到教室里,身上就已沾满了泥巴或是湿了鞋子和衣服。</h3> <h3> 前面几个较大的孩子还算顺利踩着石头过去了,这个小男孩却没那么幸运,在经过时,一个不小心就摔了满身泥,我递上纸巾对小男孩说:"你很勇敢,没关系,你是最棒的"。 </h3><h3> 路终将是要这样一步步走出来的,而泥泞的道路,更能留下脚印,不是吗?<br /></h3> <h3> 这满是积水的黄泥路,对于六岁的李小龙来说,要过去肯定是要湿了鞋的,我叫住了正要向前迈步的他,他凝视着我,眼神焦虑中充满了渴望,无奈中又透着坚毅,看着并叫人心疼。</h3> <h3> 他的鞋子其实好几次都引起了我的注意,一双露脚趾头的破鞋,这似乎成了农村穷苦孩子无法摆脱的标配。就是这样的一双鞋也许是哥哥穿过的,穿不了后又给弟弟继续穿,直至穿成这样也还舍不得扔。</h3><h3> 小男孩说"他喜欢这双鞋,因为合脚好走路",一个六岁小孩在不该有的年纪竟对生活有如此真切的理解,着实让人感到震撼。</h3> <h3> 最后,在我的帮助下,孩子们都顺利的通过了水洼地,不远处并可以看到龙溪小学了。</h3> <h3> 阳光下的龙溪小学整洁而明亮,在政府等部门的关心扶持下,这学校的环境是很不错的了,只是村里的组与组之间路程都很远,同组之间的不同人家,有时也都相隔很远的路程。把学校建在村里比较集中的一个组,别的组的孩子上学,就必然得翻山越岭了。</h3> <h3> 下午上完课,他们又开始了回家的路程…。</h3> <h3> 站在高点,一望无际的山川让人心生敬畏又让人沮丧失落,走出大山成了孩子们最大的梦想。</h3> <h3> 他们渴望走出大山,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体验课本里描述的精彩生活。</h3> <h3> 那走出大山想干嘛呢?他们七嘴八舌、争先恐后、兴奋的说着,似乎就要实现了。显然,他们对自己的未来是满怀憧憬的,于是我让他们写下自己的理想:"长大后我希望当警察,当老师,当飞行员,做大老板,做一个有用的人才……"。</h3> <h3> 写完心愿,我们继续赶路回家,对于山里的孩子,每天的上学回家、爬山下山我想就是最好的劳逸结合,他们相比城里的孩子有更多的身体锻炼和意志锻炼,这无疑是他们人生中的一笔宝贵财富。</h3> <h3> 前面大点的孩子匆匆往家赶,很快就"淹没"在荆棘密布、杂草丛生的树林里了。我陪着落后了的小男孩……。</h3> <h3> 走在崎岖的小路上我已然感受到那种艰辛。这样的山路凹凸不平,突出的岩石被磨成不太整齐的阶梯状,每走一步都要格外小心,特别是在这种雨雪天里。</h3> <h3>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h3> <h3> 他们不畏山路漫漫,他们继续前行,你追我赶。</h3> <h3> 走在回家的路上,也许是他们一天里最期待也最放松的时候了。</h3> <h3> 尽管他稚幼的身体,在凹凸坎坷的山道上,在天寒地冻的路途中一次次摔倒。</h3> <h3> 但他柔弱中的坚强一次又一次的触动了我。正如他的名字"李小龙"一样听来就觉得坚强勇敢。</h3> <h3> 看着孩子那坚毅的眼神,让我觉得"你若强大,任何坎坷崎岖都是坦途"。</h3> <h3> 踏过沟壑,翻过高山,他们的人生已无所畏惧。</h3> <h3> 这些孩子在遇到艰难险阻时,表现的是那么从容而淡定。也许是因为习惯了,也许是因为他们知道什么都要靠自己!</h3> <h3> 他们的处境让人怜悯,他们的精神让人感动。我想,他们的贫穷落后绝不是因为懒惰,而是他们把太多精力花在了来往求学的路上;也绝不是因为他们愚笨,而是他们把一部分智慧用在了与自然的抗争中。</h3> <h3> 我们都说"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这像一句美丽动听的口号。对于龙溪村的孩子来说,他们求学之路的艰辛,正是挣扎在"穷教育"和"苦孩子"的困苦境之中。</h3> <h3> 在这样罕见的冰雪天里,张大姐这是头一次来危险路段接小龙回家,其他时候都是跟着哥哥姐姐们一起回的。</h3><h3> 女本柔弱,为母则刚,张大姐年纪轻轻并甘愿蜗居深山,用弱小的脊背和肩膀,撑起了这个艰难的家,也为孩子撑起一个美好的未来。</h3> <h3> 孩子们都陆陆续续的回到了家。</h3> <h3> 勤勤恳恳的长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孩子们放学回到家里也要帮忙干农活。</h3> <h3> 小龙回到家,开心的簇拥在太婆的怀里,太婆为他卸下了书包。</h3> <h3> 一路的艰辛早已湿透了他的鞋子和袜子,太婆拿来了火笼,让小龙烘烤,也许这是他最温暖幸福的时刻了。</h3> <h3> 他们或许从未被生活优待,但他们依旧在努力着。不为别的,只为有朝一日能安上知识的翅膀,翱翔在广阔的天空。</h3> <h3> 教育是社会公平的最有力助推器,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靠读书改变命运,更是大山里孩子唯一的出路,只是这条路过于坎坷,我不知道他们是否还能坚持,或者坚持多久。</h3> <h3> 身为人民教师的我,我不知道能为他们做些什么,但我会告诉他们的是,求学之路从来就没有容易的,不管多难,都要坚持!因为你经历的所有苦难与磨练,都不会被辜负。和城里的孩子相比,你们承担了更多的艰苦,也必将收获更多的坚强!你所有经历的,都将是你的财富!这个世界也从来不会亏待那些努力生活的人。</h3> <h3> 孩子,请相信,那些你吃过的苦,读过的书,都会铺成一条宽阔的路,带你走向你想去的地方。</h3> <h3> 然而,当我们面对莽莽崇山和贫瘠的土地时,却看到了他们的一张张笑脸,天真浪漫,淳朴无邪,灿烂的盛开在山野之中!想想我们或我们身边的孩子们,每天生活在丰富的物质条件下,而又有多少孩子仍然感到不满?</h3><h3>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这样的生活与我记录的眼前一幕一幕相比,我们除了心酸和震撼还能有什么呢?<br /></h3> <h3> 随着国家扶贫力度的加大,特殊政策也越来越多。政府在精准扶贫攻坚的道路上,也是卯足了劲儿,大力改善了当地的道路交通、网络、医疗、教育、生活等 。</h3><h3> 教育部门、各学校也高度重视教育扶贫工作,大力宣传教育政策,让更多山里人了解其致贫的原因,并使其懂得"知识改变命运"的深刻道理。凡此种种可谓是"人穷志不穷、政策暖人心",但改善农村孩子教育的问题还任重道远……。</h3><h3><br /></h3> <h3> 翻看着自己的微信运动,查看了今天的走路步数,心想一个运动达人的两三万步可以在圈里赢得许多的赞了,但如果这是一个大窝组6岁孩子充满艰辛的日常上学步数,那么除了沉默,作为社会群体的我们又能做点什么呢?</h3> <h3> 看着他们艰辛的求学路,也许你和我一样也正在思考这个问题……。</h3> <h3> 以下是大窝组孩子们的鞋码,我想为孩子们召集社会的力量,和我一起筹备一些物资前去探望和慰问,这些也许不能改变他们什么,但我愿用我微博的力量给予他们精神的慰藉,让他们在教育路上少一点坎坷、多一点希望,少一点忧愁、多一点温暖!</h3><h3> 联系方式:Zohny微信号:zhongyuan1803</h3> <h3> 此次活动得到了社会各界爱心人仕的支持与捐助,短短数小时共筹资5250元整,物资若干。此款项用于购买捐赠物资及本次公益活动的各项开支,活动结束后将各项开支公布于众。此外,为避免资源过剩造成不必要的浪费,此次筹款筹物工作就此结束,不再接受捐款和物资。</h3><h3> PS:因为我们深知:"扶贫先扶志,治穷先治愚"的道理,同时,我们也极力倡导"吃苦教育",年幼时适度吃苦,对孩子的成长是有益无害的。培养孩子的吃苦精神,对孩子来说是种财富,对社会来说是种美德,对民族来说是种复兴。此次公益活动并不是要改变他们什么,只是给予他们吃苦精神的肯定和鼓励,此美篇的拍摄、编辑和宣传更在于大力弘扬吃苦耐劳之精神,强化国家文化之认同。</h3><h3> 所以,本次活动您是否捐赠成功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请您继续弘扬这份爱心,去帮助更多有困难的人。最后,再次感谢各位亲们的捐助和爱心,谢谢🙏。</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