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湖冬之魅 /2018.元月

湘之雄

<h3>  </h3> <h3><br></h3><h3> 光绪刊《湘潭县志》说:“湘浦通沟,辟为后湖,变谓之雨湖。上为烟柳堤,外多园寺。”则这里原来只是一条连通湘水的沟,经人工开辟才成湖的。全湖分上、中、下三湖,水面共约360亩。</h3>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雨湖公园位于湘潭市中心,湘江一大桥东侧 。创建于1954年,现占地12公顷,桥头鸟瞰,含湖临江,柳荫环抱,莺飞燕舞。雨湖,其实可以叫“柳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湖中修筑了风格迥异的七星、八仙两座桥梁,桥拱宽大,游船畅通;新建了儿童乐园、水榭、风车、花圃、温室;还修复了原有的发源殿、岸花亭、夕照亭、双璧坊等名景。雨湖由来已久,《潭城史迹》云:“相传约六百年前,明吉王三世偕徐妃春游于此,途中遇雨,见雨滴荷钱,千万珠跳,感景而命名。另说,雨湖地势低洼,积雨成湖,故名雨湖。”</p> <h3>  上湖为风景精华区,水明如镜,垂柳依依,湖畔亭台楼阁错落,曲廊相连,姿色秀丽。南岸有凤竹庵、陶公祠、斗姥阁、万寿宫等古迹。园内除修复了原有的发源殿、岸花亭、双壁坊、夕照亭等名景外,还新建了儿童乐园、水谢、风车、花圃、温室等。园内还经常举办花卉、书画、摄影等各种小型展览,已成为湘潭市民和外地游客娱乐、休息的中心场所。湘潭市一年一度的菊花展也在这里举行,各类菊花群相争艳,美不胜收,为湖色增添无限风情。</h3> <h3>  杨度(1875年1月10日-1931年9月17日),原名承瓒,字皙子;后改名度,别号虎公、虎禅,又号虎禅师、虎头陀、释虎。清末反对礼教派的主要人物之一。湖南省湘潭县姜畲石塘村人。戊戌变法期间,接受康有为、梁启超等改良派的维新思想,反对帝国主义。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主编《中国新报》,发表《金铁主义说》,主张君主立宪。同年,杨度又写《中国宪政大纲应吸收东西各国之所长》和《实施宪政程序》两文,与梁启超的《东西各国宪政之比较》一起上奏。次年,清政府将政治考察馆改为宪政编查馆,杨度任该馆提调,参与沈家本主持的修律工作。宣统二年(1910年),清资政院会议期间,杨度指出中国必须在法律上消除家族的各种特权,国家和人民之间,是直接的权利义务关系,国家对人民要有“教之之法”和“养之之法”,国家要给人民以“营业、居住、言论等等自由”,人民“对于国家担负责任”。这一名为“国家主义”实质上仍是“金铁主义”的法律理论,遭到以劳乃宣为代表的守旧派的抨击。</h3><h3> 从清末到民初,杨度始则反对共和革命,继则参加袁世凯的复辟活动。他的君主立宪救国理论在实践中处处碰壁,最后彻底破产。五四运动以后,工农革命运动使他看见了中国的未来。他长期与李大钊等共产党人接触,世界观也有了根本的转变。1929年秋,在严重的白色恐怖中,他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经党的批准,成为秘密党员,为党做了很多有益的工作。1931年逝世。</h3> <h3>  1954年,辟为公园,开始修浚,并沿湖广植柳树,大概是为了复“烟柳堤”之旧吧。</h3><h3> 牌坊解放后被毁,1985年又重建:临湖并立两双鬟少女塑像,像座及新建牌坊上均刻“双璧无瑕”四字。竖柱上恢复了原有的两副坊联:</h3><h3></h3><h3>不及黄泉焉避害;有如白水表同心。</h3><h3>青冢芳魂留片石;白波明月照双娥。</h3><h3> 如今雨湖这座水明如镜、垂柳依依、秀丽多姿的公园,已成为市民和外地游客娱乐、休闲的中心场所.园内还经常举办花卉、书画、摄影等展览,游者络绎不绝。</h3> <h3>  </h3> <h3>  夕照亭为八景中鳌山夕照主景,同时也是湖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公园里最具代表性的历史文化景观之一。</h3><h3> 据相关记载,夕照亭始建于宋代,改建于清顺治年间,是原江西会馆后花园之水阁凉亭,占地面积约240平方米。亭为石木结构,高约12米,边长8.7米,内外8根石柱。花岗石基座自池中垒起,亭环以青石栏杆,东以石桥接岸。亭顶有二龙戏珠图案,枋檩彩绘麒麟、蝙蝠、镂雕狮、鹿等走兽,形态生动逼真,色彩绚丽,是古代园林建筑中的佳作。</h3> <h3>  不知猴年马月,哪个缺德鬼把八仙桥临街一线戏称为“等死一条街”,但这里也确实是生活在最底层的中老年人的聚集地,每天唱戏打牌的不计其数,享受着国家虽然微薄的退休工资甚至困难补贴,确也其乐融融!</h3> <h3>  本“美篇”照片均由本人拍摄,文字大部份来自网络。</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