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r></h3><div> </div><h1> </h1><h1> 作者:关东</h1><div> </div><h1> 新的一年开始了,过了2018年的元旦与小寒,仿佛春天已经可以翘首期盼。我总觉得该写点什么,表达一下我此时的心情,斟酌再三,我就写一篇我眼中的抚顺作协吧。</h1><h1> 2017年4月12日,我在朋友的引领下加入了抚顺作协这个大家庭,正式成为了抚顺作协的一分子。也许是我这个文学游子在文学的沙漠中一个人行走的太久了,也许是我真的需要一个文学的家,当我接过小小的会员证的那一刹那,我的干涩的眼睛居然泛起了久违的泪花,激动、心潮澎湃,一切的语言都不足以表达我对她的深情与眷恋,我终于成为一个名副其实、名正言顺的写手了,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我还称不起作家这个称号。</h1><h1> 在辽宁日报驻抚顺记者站的二楼办公室,我见到了周明主席,结识了晓春主任、苏群主任,后来又陆续认识了只闻其名、不见其人的永宏大姐,我觉得是那么的亲切、自然,见到每一个人,我都觉得是那么的似曾相识,仿佛前世就有了这种机缘。在跟周明主席的交谈中,我感觉他就像一位慈祥无比的兄长,一个我可以推心置腹的挚友,一个让我一辈子都希望交往的儒雅学者,一个值得尊敬的作家。</h1><h1> 还记得作协召开的新会员座谈会,2017年新入会的十多名会员围坐在作协的会议室里,那时的我既兴奋又激动,还有几分紧张,更有几分期许,现在记不得我是怎么发的言,我只记得周主席对我们的期许,他说作协永远需要增添新鲜血液,我们就是这源头活水。</h1><h1> 我以前以为抚顺作协这个文化团体,这里的工作人员是拿工资的,接触多了,我才知道,抚顺作协的所有驻会人员都是无偿的奉献,没有一分报酬。我也才知道,抚顺作协的大小“官员”来自社会各个层面,都是无偿的、义务的,只有责任,在这个大家庭里没有任何人有那种“威权”,有的只是无形的“权力”,作协无官,但作家绝对是无冕之王,这是任何官场上的权威所不可比拟的。这个时候,我也才真正理解了周主席说的“作协无官”的真正含义。</h1><h1> 我以前真的不知道抚顺作协有这么多的会员,1200多人啊,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庞大的文学团体,现在我知道了,抚顺作协在辽宁省十四个市级作协中,除了沈阳和大连外,是全省最大的市级作协,也是抚顺市文联乃至省作协旗下最为活跃的社会组织之一。这应该得益于周明主席提出的“抱团取暖、以笔为犁”的活动宗旨,君不见,在过去的一年里,抚顺作协已发展成为一方有活力、有吸引力的热土,29个文学小组,10个委员会,形成了纵横交织、有血有肉、生机勃勃的组织架构,在这些委组中,有声名显赫、笔耕不息的老作家,有充满朝气、冉冉升起的中年作家,也有初出茅庐、笔触稚嫩的新写手,这里人才汇聚,三教九流无所不有,各方豪杰齐聚于此,正所谓:梧桐招来金凤凰。抚顺作协的文学创作基地已接近40个,触角遍及全市,乃至延伸到丹东东港和鞍山海华,外市的作家也纷纷加入,连俄罗斯的女留学生都成为了我们的会员。文学是艺术之母,也正是由于大家都怀着一颗对文学的挚爱之心,抚顺的文学爱好者、文学中坚乃至文学精英都能够成为抚顺作协的一分子,抚顺作协就是一个包容、博大、海纳百川的文学沃土。</h1><h1> 抚顺作协在发展,壮大和繁荣,但这种发展的基础并不坚实,文学的底蕴不够丰厚,文学的发展道路注定不会平坦和一帆风顺,和其他兄弟市相比,我们在全省的知名度并不高,我们的省级签约作家寥寥无几,我们没有骄傲的资本。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共和国的“煤都”、雷锋的第二“故乡”这个历史的光环下,抚顺作协一定会成为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将会有更多、更优秀的作家走出抚顺,走向辽宁,走向全国。</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