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引</p>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一早有事无事总要美篇“兜“一圈。兜一圈一为看看关注栏朋友隔夜有否新作,有即刻去点个赞,当然顺带也留几句吉言,外带大拇指不能缺,此一。其二也察一下"楼下信箱"有否信,这一察果真有朋友留了祝福信,有位永红的朋友非常客气,祝笔者新年快乐。永红虽非我关注的朋友,但彼此偶尔还有个来往,只知之不多。既别人有礼,自然礼尚往来。先也把新年的祝福送与她,随即也朋友的"院"走一遭。走一遭就见了朋友篇名《头条新闻》的作品。继而有下列图片跃入眼帘。全是夺眼球的画面。看毕是先喜后酸,鼻酸,心酸,一肚子的难受。于是有顺势的留笔。</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头条新闻,好多看点。</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一是寒,零下9度,上海历史上少见。</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二是冰寒下沿途的树林非常漂亮,如高手的墨韵,大自然成天然的画师。</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三是学校与家的距离,4点5公里,成人平常平地时间得化一小时,山路冰冻天恐不行。</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四是孩子头发上凝成的冰棱,还粗糙几乎开裂的皮肤,让人鼻发酸。</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国之大,南北风景不同,人的境遇不同。图里的孩子受苦了。好好学习,学习改变境遇。谢谢分享不一样的故事。”</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前说这位属半生不熟朋友,外加我也一向信息闭塞,还以为图片的故事发生在该朋友的身边。待稍后才圈圈里各式链接传来,也更多知悉有关图片小主角的故事。我落朋友篇的留笔谈了4条,两条是真心赞美大自然的鬼斧神功,寒冻冰霜将艰困的山区绘成一幅绝美的水墨画卷。后两条也只浅层的给予了同情,兼有点无奈。下午见一连串的链接信息,才知被简称为“冰花"男孩的云南鲁甸某小学生,早己成近日新闻人物。</span></p> <p>几段链接的文字让我对孩子的背景有更多的了解。其中新京报的记者采访有关当事人后有下面的叙述,不妨摘几句。</p><p>王福满的父亲王刚奎告诉新京报记者,“自己常年在昆明打工,家中只有10岁的女儿和8岁的儿子独立生活。”</p>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上述文字还别的链接让我对故事来由去脉有了基本的了解。小男孩云南某农村的留守儿童,8岁,有个10岁的姐。为维持生计父亲常年在昆明打工。另姐弟俩的母亲离家出走有两年,毫无音讯。是外出打工?还离异?也不得而知。姐弟俩身边有否老人照应?信息中均不见提及,估计是没有。</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三口之家,大的10岁,小的8岁,父亲常年别处谋生。我自己也过来人,且膝下有外孙女正7岁。知10岁,8岁孩子的衣食,冷暖,病痛,学习,哪项能离开父母长辈的照应呵护?一天都不能,更别说是常年的分离。图片文字显示当地其时气温仅零下9度。零下9度,我听着就害怕,甚至心会结出冰来。这位孩子仅穿那么单簿的秋衣,真的心疼。8,10岁的孩子,本该活在阳光和温暖的屋檐下,在父母长辈百般的呵护下学习,欢乐,成长。可这些对于"冰花"姐弟则是奢望。小小的年令即要负起照顾自己的责任,而又是那么恶劣的外部环境。这些图片背后的故事,我想凡知晓的无不会生出深切的怜悯心。能怪谁呢?母亲,音讯全无。如放城市,可追究其养而不育的行为,重的可归入遗弃罪。可农村总体法制淡薄松驰,再说人影不见,哪里讨什么说法?说到孩子父亲,应当也是无奈的选择。养家要挣钱。儿女的衣食,书包,还别的化销……</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土坏房一住20余年(此条让我惊讶,放几十年前属常态,)破败不堪,翻建也得大笔的金钱。</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那位父亲链接里也有出现,很帅很壮实的男子汉。那么何不就近寻个工作机会,家多少能照顾些?估计并无合适的机会。</span></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先是土地不养人。一般言,单靠土地,你无论如何的勤勉努力,在当下的经济环境里,最好的结局也仅小康。土地正被年青一代抛弃。说来我与农村有较深的联系,兄弟姐妹均是地地道道的农民。至今仍四季不离锄,铁锹,农活。子侄辈众多,几乎无人愿承父母辈的家业。由于年青人大量,快速的流失,村落变的毫无生气。我老家浙江,尚属发达地区。发达地区农村农业照样留不住人。另年年春运庞大的归家族也可以证明此点。所以这位年青的父亲离家离子外出谋活也实属无奈。再扯开点说,二元经济格局下的农民几乎沦为二等公民。这话听来刺耳,现实看再贴切不过。农民首先是没星期天的,也少假日概念,少规律的作息时间,终生无有退休的机会。</span></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只要活着,总要为生计忙碌。农民总体说还缺乏社会的身份认同,只要生在农村,身份即农民,身份几乎与身俱来。如外出打工,甚至在某企业干了好多年,成了一方的技术骨干,归"谱"时仍是农民工。此词语恐世上独有,一如动物里的四不像。哪有既是农民又是什么工人的?长年的工作性质改变了,照理社会身份该跟着变化。再回过来接前面的话题,近来年农民满60或更高寿均有少量的养老金,视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这笔钱会有不等。但钱和保障真的极为单簿。</span></p> <p>当下的社会正处高速发展期,我们有了相当雄厚的物质基础。但不讳言,我们也正经历一段社会割裂的迷茫和巨痛。整个社会的目标是在近年全面建成小康。此目标对部分社会阶层而言毫无新鲜感,更难会有吸引力。何原因?因着他们早己跨过了小康。富裕,高度的财务自由才是他们的下个目标。更有的会为只便器专程垮洋购买。何等金贵的屎?而社会割裂的另端即如图所示,土坯房,无人照看的孩子,酷寒里的簿衣…现实里总更多机会在大中型城市。前也提及,此归结为城乡二元化发展的模式,且如此的格局已延续整整一代人。</p> <p>5~60年代有这样的说法,也即社会发展的主旨,通过社会的发展进步来缩小几大差别。缩小城乡差别属其中一条。可惜的是那么多年过去,总体社会发生了天翻地复的变化,城乡之间的鸿沟并无显著的缩小,或者弥合。(当然不是说农村不发展,而是相对的后退了)看看那8岁孩子的手,单簿的衣着就能明白这一切。</p><p>城里如笔者的外孙女与冰花男孩年龄相近,属全家上下的中心,别家的也同样。吃穿玩乐,教育,哪样会简单应付?总尽家族的全力给予最好的照应,培养。这还普通家庭,富裕家孩子的成长更是用黄金堆砌而成。</p>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写到此处,我突的思想开了小差,竟想到了木桶。奇不奇怪?木桶与这位孩子的处境,与城乡的二元格局有何联系?初看是没联系。但容我展开,也许有联系也难说。</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木桶常作盛水用,有智者从简单常用的生活用具里发现了社会发展领域的“衡器"~短板理论。我想话到此朋友会明白。木桶的最大容量非取决于它的长板。原谅我罗嗦重复。那么我牵强的借这道理,将国家总体发展的成就物质成果喻为一只木桶,并作如下的叙述。世界老二的GDp总量,每年的经济增长指标,迅捷安全的高铁,钢材,水泥等建材消耗占世界总消耗量的大头,日益完备的战略武器库,包括航母,战略导弹,城市的硬件建设,快速交通,庞大的现代化机场,滿世界的货品和满街跑的汽车…等等,等等,这些可归入“木桶"的长板。</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如以长板衡量,我们可能早已是第一世界俱乐部成员。再如笔者上海人士,如老外上海中心城区走马观花,见闻南京路,淮海路,陆家咀外滩形形式式的建筑,街景,商厦,酒店,饭庄,货品,人流:见悉人们的言谈举止衣饰,以及所透出的活力,他或她,会信这是发展中国家?恐比纽约更纽约。完全世界级的大都市。当然我话扯远了。我的意思是在总体发展的盘子里,快的,原先基础好的会得到更多的机会,由此与农村与落后地区拉开更大的差距。</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上海每年外来谋职的有6~7百万。6~7百万的外来族(只有少数会慢慢的,艰难的融入上海)会产生多少个如图里小男孩那样的分离家庭?多少位留守儿童?一定是以万为单位计的。冰花男孩的信息扑天盖地,我想绝非偶然,绝对有周密的策划。如用适当的词来说即是炒作。炒作按理属中性词,既非贬又非褒。但因娱乐界的频繁恶意操弄,几乎专属贬义。不过鲁甸冰花男孩故事即便炒作,我判断也出于善意。报道者意通过那特别的画面加之少许的文字,让国人能更直观,清晰的见到在国力大增的整体框架下,依存有衣不暖,学艰难,极度照应不周的孩童。</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20余年前有张令人记忆深刻的黑白照片,(上图)照片上的女孩睁一双渴望的眼晴,渴望关爱,渴望上学。小女孩名苏明娟。因着这张照片,苏明娟的人生有了新的路径,有了更美好的人生。苏现任某省团委付书记。此照片及照片背后的故事,促使人们对贫困区的失学儿童投入更多的关爱,也直接烧旺了希望工程的燃火。二十余年里,有千百万与苏同样境遇的孩子因苏而获益。当然背后是中央政策的支持和关怀。</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舆论的关注有可能让那位孩子的人生规迹发生改变,亦有爱心人士愿意对"冰花"提供经济援助,这非常及时和需要,也体现这些人士的善心和良心,同也是社会的良心。面对外界可能给予的帮助,那位年轻爸爸的态度倒属清醒,新京报记者有如下的文字:</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孩子的父亲王刚奎:"照片走热后,不少人提出资助要求,但是自己希望孩子不要因此学会不劳而获,而是依靠读书,靠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我想这是明智的姿态。</span></p> <p>但愿冰花男孩从今不再有冰花。</p><p>他头发上的冰花也别成年度最美的风景</p><p>愿他能成另个苏明娟</p><p>不但长成后能当个警察</p><p>或遂其父亲的心愿到北京读书。</p><p>还别的冰花,冰草因他能获益。</p> <p>还是把美好的祝福</p><p>送给这位曾历命运摧残的花蕾</p><p>从此人生有更多的阳光和雨露</p><p>有父亲老师的关爱</p><p>有同学的友谊</p><p>实现心中的梦想</p><p>也把祝福送给这位年青的父亲</p><p>风雨过后会有七色的彩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