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心中的那一抹红色 之湘江战役

图文:华英雄

<h3><font color="#010101">  长征,时至今年已83年,随着年代的久远,时代的变迁,她距我们已越来越远。有关长征的叙事,在八0后、九0后、00后大多数人的头脑中渐渐的消失了,以致00后的以后,还会有人记得这群面黄饥瘦、衣着缕烂、头顶着飞机轰炸,地面有数十万手持重器的虎狼之兵的围、追、堵、截。他们饿着肚子,冒着恶劣的自然环境、气候爬雪山、过草地,每天都在进行着生与死的战斗,但信念坚定,百折不回的徒步走完堪称人类奇迹的“二万五千里的长征”的这群人吗?我不敢妄言,但我,必须铭记心中那一抹红色。 &nbsp;</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其实,在2017年上半年,我就有沿中央红军的足迹徒步走完在贵州境内历程的想法,为此想法做了大量的准备,无奈由于时间节点、脚伤、工作、气候、行走时间等诸方面原因而搁置,但信念没有停止,于是,利用2017年休假近二十余天的时间,选择了长征以来最为惨烈的湘江战役地为起点,开始了追寻远去的红军足迹……。</font></h3> <h3>  界首古镇,隶属于广西兴安县,是座落在湘江边上的一个小镇。它的出名,并不是它有多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造就了一方的地灵人杰,让世人记住它的,而是缘于1934年11月底至12月初中央红军长征在此发生的湘江战役。</h3> <h3>  界首古街上,明清时留下的骑楼还有相当一部份建筑保持着原貌,骑楼门柱上一些店铺商贾名称有的还依稀可见,也有为旅游而很明显的做了些复古的痕迹,若你对此有兴趣,确也是一个寻秘的好去处。</h3> <h3>  湘江发源于广西桂林兴安县海阳山,河源称上桂河(白石河),往东流至西波江口称湘江。《水经注》中云:“湘漓同源,分为二水,南为漓水,北则湘川”,这就是广西兴安县界首镇江水称为‘湘江’之来源。</h3> <h3>  界首河段的湘江。如果没有下面的照片相衬托,谁会想到这平静、清澈的江面上,八十三年前,这里却炮火连天,万马嘶鸣,天上飞机狂疯滥炸,红军与地面追兵血肉相搏,江面上数以万计的红军将士尸陈江面,血染湘江,“三年不喝湘江水,十年不吃湘江鱼”的当地民谣,就是惨烈、悲壮的湘江战役的真实写照。</h3> <h3>  下面,我从百度搜索中找湘江战役的相关史实。</h3><h3> 湘江战役在国民党方面称作全州战役,投入兵力30万人,是关系中央红军生死存亡的一战。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中央红军在湘江上游广西境内的兴安县、全州县、灌阳县,与国民党军苦战五昼夜,最终从全州、兴安之间强渡湘江,突破了国民党军的第四道封锁线,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但是,中央红军也为此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部队指战员和中央机关人员由长征出发时的8万多人锐减至3万余人,桂军先是以空军一队6架飞机低空轰炸、扫射,继而大炮轰击,接着以步兵轮番冲击。到中午时分,桂军正面与侧后迂回相结合的进攻,已经把红军坚守的山头逼到了绝境。红军与桂军展开了白刃战,反复争夺山头,但终因力量悬殊,红五师伤亡惨重。</h3><h3> 湘江之战,以红军惨败告终。8万6千红军官兵,牺牲和失踪约3万1千人,被俘约6千人。殿后的红八军团不复存在。湘江东岸的红三军团六师18团和红五军团34师全军复灭。其余各部编制在湘江之战均只剩不足半数,红军大量缩编。自离开苏区突破历次封锁线,红军损失如下: 第一道封锁线,损失3700余人;第二道封锁线,损失9700余人;第三道封锁线,损失8600余人;第四道封锁线,也就是湘江之战,共损失近38000人,而且主要是骨干作战部队。加上沿途红军征召的新兵,此时红军已不足30000人。(苏区出来的民夫和新兵大量逃亡) 在告别脚山铺战场时,林彪,聂荣臻,左权,朱瑞等一军团首长亲自为死亡官兵安葬。据后人回忆平生极少流泪的林彪当时望着满山遍野的灰色尸体泪如泉涌。朱德以红军总司令部给林彪和彭德怀的命令:"要动员全体指战员认识今日作战的意义。我们不为胜利者,即为战败者。</h3><h3>这是为命运而战。</h3><div><br></div><div> 湘江战役后,在全州旁边的湘江转弯处,叫岳王塘。此处江水流速很缓,上游漂下的尸体几乎全都汇到这里。在水弯处,红军尸体密密麻麻,一眼望去,湘江就是灰色的。几十年后,当林彪位于中共高级领导职务时,也曾去过一些当年战斗过的地方怀旧,但他再也没有回过界首。在中共的军史上,湘江战役是惨败。</div> <h3>  突破湘江的四个渡口:屏山、大坪、凤凰嘴、界首。</h3><h3> 1934.11.24.蒋介石的德国军事顾问塞克特得知红军过了道县,进入潇水和湘江之间的地域时,兴奋的对蒋介石说:‘我们终于把红军赶进屠宰场了’!<br></h3><h3> 从屏山渡到界首约三十公长的四个渡口,形成觉山铺、新圩、光华铺三大阻击阵地,从十一月二十八日至十二月一日,为掩护中央军委纵队过江,红军与湘军、桂军展开了惊天地,泣鬼神的殊死鏖战。</h3> <h3>  三官堂,原是界首百姓供奉河神,乞求平安的庙宇,中央军委纵在此强渡湘江时,是红三军团指挥部,朱德、彭德怀等在此指挥湘江战役。</h3><h3>解放后,改为界首镇酒厂,后改为红军堂,以纪念湘江之战。</h3> <h3>湘江战役界首渡旧址,此碑立于现在大桥下。</h3> <h3>  中央军委纵队和红三军团从现在大桥处往下架了三座浮桥从东岸强渡湘江。</h3> <h3>  静静的江水啊!你还可曾记得当年:翻江倒海卷巨澜,一湾绿水变血江。</h3><h3> 据报载:一军团政委聂荣臻在渡过湘江发现身边只剩下一个通讯员还扛着一台油印机,他站在岸边放声大哭……。</h3><h3> 建国后,林彪到过很多战场遗址,但他从没回过界首,不是因为他战败湘江,而是不愿触及江中那些惨死的英灵……<br></h3><h3> 军旅作家魏巍在湘江边缅怀湘江战役时,面对湘江放声大哭……</h3> <h3>  站在岸边,我不敢大声说话,怕惊醒长眠于此的英灵,只有默默的祈祷英烈们安息!</h3> <h3>  余晖下的界首,人们忙碌着,但又分外的宁静,毕竟这场战争离我们久远了。</h3> <h3>  这位大哥,叫蒋美生,是全州县凤凰镇凤凰嘴人,是一位出租车司机,我从界首渡口驱车赶到凤凰嘴向他打听凤凰嘴渡口时,他对我说,凤凰嘴渡口基本没保存什么了,没有什么看的,我带你去大坪渡口,大坪渡口距这里有十多里,他把车停在路边,就上车带路去大坪渡口,路上得知,他与我同年同月小我二天,他高兴的称我‘老年’,老庚之意,真的是缘份啊!</h3> <h3>  大坪渡口,红一军团渡江之地,也是极其惨烈的战斗遗址。林彪、聂荣臻等红一军团首脑差点被生俘的地方。</h3> <h3>  身后就是湘江大坪渡口。</h3> <h3>当年血火重生的江面。</h3> <h3>这位大姐,来自江苏,也是来寻红军遗迹的。</h3> <h3>这两位小妹是当地职中的学生,得知我从贵州来走长征路,便自告奋勇与我合影留念。</h3> <h3>向英烈祈祷、致敬!</h3> <h3>下面是一组在湘江战役纪念馆拍摄的照片,让我们随着照片去体会一下当年的湘江战役吧!</h3> <h3>这是朱德签发给各军的死命令。</h3><h3>我们不为胜利者,即为战败者。</h3> <h3>站在写满着密密麻麻名字的英烈墙,心灵被这面黑色的墙震撼着、沉痛着和崇敬着,不管是现在还是以后,我们每一个人都不能更不应该忘记他们……</h3><h3><br></h3> <h3>老山界入口处,现以被封闭,不准开车上山,更不准一个人上山,要到山顶,必须坐旅游公司的摆渡车,山顶有一座四星级宾馆。</h3> <h3>老山界,是中央红军渡过湘江后别无选择的翻越的第一座大山。在高山顶有一处陡峭的地方,叫雷公岩,只能一个人通过,为此,许多重伤员、伤员、战士及马匹葬身山崖。</h3> <h3>我的足迹……</h3><h3>每一个地方,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此行,让我收获满满,感动良多。</h3> <h3>  成千成万的先烈,为着人民的幸福和利益,在我们前头英勇的牺牲了,让我们高举他们的旗帜,踏着他们血染的足迹,弘扬长征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前进吧!</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