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牟人某事</h3><div> 文/张卫民</div><div><br></div><div> 郑州向东三十公里有一座城叫做中牟。开封向西三十公里有座城叫中牟。郑州为夏商两朝古都,开封为七朝古都。中牟地处两大古都之间,蒙皇恩甘露润泽,物华天宝,地灵人杰,人才辈出。</div><div> </div><div> 首席牛人……潘安。能进入中国成语的人不多,能有一个成语说一个人,这个人就会名垂千古,如果一个人拥有三个以上成语的,那他必定光耀中华!“貌似潘安”“掷果盈车”、“河阳一县花”、“金谷俊游”、“辞官奉母”、“潘杨之好”、“连壁接茵”等。这些美好词用在一个人身上,着实让人羡慕。潘安确有其人。相关资料显示:潘安(247年―300年),即潘岳,又名潘安仁,字安仁,西晋著名文学家,中国历史有名的美男子之一,巩县(今河南巩义)人,祖籍河南郑州中牟县大潘庄。涉及此人的每个成语都体现着此人的每一个闪光点。貌似潘安说明他自然条件优秀,帅气阳光。掷果盈车说明他群众基础良好,粉丝众多。河阳一县花,说他为政尽责,强力改善美化生态环境。辞官奉母说明他孝,潘杨之好说明他夫妻和睦,联壁接茵说他才华横溢而又善结才俊。总结起来,这个潘安既长得英俊,又有人缘,善于团结。既才华横溢又尽职孝悌。拥有这些,别说在千年之前炙手可热,就是现在,也肯定是火火火火火。</div><div> 牛人之二……史可法。 史可法(1601年2月4日-1645年5月20日),字宪之,又字道邻,汉族,直隶大兴县人,祖籍河南中牟。这个稍有陌生的名字,曾是一个事件的主角。“扬州十日”。南明弘光元年,清朝顺治二年(1645年)发生在清军攻破扬州城后对城中平民进行大屠杀的事件。由于当时南明将领史可法对清军的殊死抵抗,在同年四月二十五日(5月20日),清军攻占扬州后,胜利者多铎为了为攻城而死的清兵报仇,宣布在扬州城内进行了屠杀。当时的幸存者王秀楚所著《扬州十日记》中记载屠杀共持续十日,故名“扬州十日”,后来仅仅是被收殓的尸体就超过了八十万具。80万,是南京大屠杀的几倍!一向柔弱的江南人,在一位北方人,一位中牟人的带领下,实现了一头雄狮领一群绵羊,与一群虎狼之师一决雌雄的现实版。当时已经是顺治二年,前明曾经的旧臣早已改旗易帜,什么洪承畴、吴三桂之流已另谋新主,这位心念旧恩的,一条道跑到黑的主,履行了忠臣不仕二主的诺言,实现一位儒生坚守笃定的远大抱负。国难当头舍我其谁?也使当时的入侵者清廷,见识了儒家文化隐藏于儒雅中的强大的战斗力!甚至改变了统治者原有的信仰,奠定了他们以儒家治国、佛家治民的执政方略。 </div><div> 牛人之三……陈宫。按年代背份,老先生应该排在潘帅哥和史大人之前,但鉴于他非中牟土著,只是此地官吏的原因,姑且屈就第三。《三国演义》云:“孟德献刀”之后,曹操东归,路过中牟县,为守关军士所获,押解着去见县令陈宫。陈宫认出是曹操,在夜里暗把曹操从监牢中提出,进行盘查。曹操说:“吾将归乡里,发矫诏,召天下诸侯兴兵共诛董卓。”陈宫为曹操的忠心所感动,弃官与曹操同行。这个奇葩的陈县长,放着好好的正县级干部不当,竟然被几句话说服,跟随通缉犯曹操亡命天涯了。对于此事的真实性,我一直怀疑。但事实就是事实。就像一首歌的歌词所说:“故事里的事说是就是不是也是,故事里的事说不是就不是是也不是。故事里的事也许是真事,故事里的事,也许是从来没有的事”。但有一条,只要能流传下来的故事,就是百姓们认可的。故事也是不容更改的!有什么样的县令就会有什么样的子民。在那个白色恐怖的时代,敢于逆风飞扬的中牟人,只认真理不畏强权的中牟人,绝对值得赞美!</div><div> 好了。中牟的,在中牟曾经工作过的牛人还有许多。比如:潘家的系列子弟;月下追韩信的张良;近现代的孙树任;有像县级文联那帮做了省级文联之事的敢于担当的诸位……,举不胜举……。</div><div> 总之,中牟人就像中原人一样正义、执着、朴实、阳光、敬业、诚信、有家国情怀,不畏强权,坚守自强,同时低调、淡泊、不事张扬。这些优秀的品质,既是一个区域内人们长期提倡颂扬的传统美德,又是整个中华民族默默遵循的道德底线。</div><div> 忽然想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公民基本道德规范,认真对照一下,竟那么贴近相似。无论哪个朝代,不管哪里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传统美德的认可大致是一致的。这些是人类的共同财富,</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