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最近,云南昭通一名头顶风霜上学的孩子照片在网上引起广泛关注,照片中的男孩站在教室中,头发和眉毛被风霜粘成雪白,脸蛋通红,穿着并不厚实的衣服站着,身后的同学看着他的“冰花”造型哈哈大笑。经过记者核实,“冰花”男孩系鲁甸县新街镇转山包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因当天气温低,孩子离校山区路远,步行上学途中,冰霜沾染,形成“冰花”。消息报道后,引起社会热烈反响,当地政府、爱心人士、公益组织、热心企业第一时间涌入转山包小学,给学校及留守儿童捐赠大量物资,获得网友一片好评。</h3><h3> </h3><h3> </h3> <h3><font color="#010101"> 看到消息和网友评论后,我压制着自己涌起的复杂心情,也对“冰花男孩”第一时间表示了心疼,为整个在大山里来回穿梭走读的孩子点赞,也深深的想起自己小时候的种种艰难与曲折。</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穷苦或者便裕,往往都贴着时代的标签,逃不开一种年代感。我的小学阶段在90年代末,那时候改革开放过去10多年了,但我陇南山区偏远的小山村,依然很落后,依稀记得,那时候赶上全县木质电杆换线路停电,家里还点过一段时间煤油灯。6岁那年,父母忙,没人照顾我,就把我送到了村小。个子矮,长得瘦,背着我妈做的碎花布书包,去学校报名,老师都不要,我妈找到做教务主任的四外公才答应让我上学。没有学前班,不让升级,光一年级我就清清楚楚的记得念了3年,幸亏其他年级没留级复读,不然我这会还在那个学校上自习。</font></h3> <h3> 相比大山大沟,我的村小算幸福了。学校到家一公里不到的路程,但家里在山上住,路陡坡急,而且那时候都是土路。一下雨,路上肯定会摔跤,到家或学校满身是泥,因为摔跤的人多,大家都脏兮兮的,倒没什么不好意思;有钱的孩子下雨了撑个长柄雨伞,没钱的小子就一顶草帽,一个装过化肥的尼龙袋子,调皮捣蛋的小鬼,那都是风里来雨里去,什么都不要。冬天天黑的迟,早上左领右舍的娃娃都喊上一起去学校。高年级的都要提个火炉,走一路轮一路,烤一路暖和的很,也很酷。我们小的就惨了,各种摔跤,浑身沾满雪水,头发结满“冰花”,手冻得出疮,妈做的“龚身子”(土话,棉衣)冻得硬邦邦的。学校没有炉子,架的火盆,每天都安排值日生生火。那时候生火不用早读,暖和热闹有意思,于是男孩子争抢着生火,早上起的早早地,喊着吵着把老师叫起来开大门,现在想想老师真不容易,从没睡过好觉,每天都被叫醒,有时候遇上个傻孩子,家里没钟表,一看月亮很明,以为天大亮,慌慌张张,凌晨3、4点就跑学校了,给老师叫个不停,真要命啊。每个年级每个教室生两盆火,一生就是一早上,生完后手上、脸上、衣服上全是黑灰,跟矿井里刚上来的煤工一样,吊着两股清鼻傻笑。学校经费有限买不起煤,烧的坏旧的桌椅、村上捐赠的木头,狼烟滚滚、书声朗朗、aoeiuu、记住了没、再读一遍…………那画面美得让人想哭,烟真汹眼睛啊。</h3> <h3> 初中后,学校在另一个村,要翻山越岭,将近10余公里的山路。不能每天回家,得住校。没统一宿舍,校外租的民房,睡得通铺、大炕,自己做饭。星期一在家里起个大早,全村上中学的一起出发,有时候三三两两,更多的是一个长队,唱着山歌,搭着手电,连滚带爬,上山下坡,挺不容易的。那个年代,乱世如麻,背刀子惹是生非的人多,“帮派”林立,而且神经病人多,路上往往一个人不敢走,得结伴同行。影响最深的是,我跟发小住在一起,煤油炉子做饭不好吃,我们用的烧煤炉子,鼓风机坏了自己修,没煤了乘着天黑没人看见,顶着月亮,背着背斗卖煤;一口特别大的铁锅,每次做满满的一大锅面片,一人吃4、5碗,骑着一个破旧的自行车,推着每周的米面油菜,发小载着我,在陡峭的山路上走,现在想想,真胆大啊。</h3> <h3> 回首往事,大背景下,那个时代小时候的我们,学习可以说是一种副业与兼职,更多的时候是在与天与人与自然斗,那种艰难环境下,要克服自然条件困难,培养良好的身体素质,经历各种诱惑,考验着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参与家庭、学校劳动,撑起小小的一片天,防止被别人打架欺负,心里总担惊受怕,害怕转角处,那个自言自语的白头发疯老汉追打你。</h3> 而今,我也算学业有成,回头看看当时跟我一起滚爬摸打的同学,多少早已为人父母,稚子入学;多少人因为家庭困难,生活所迫弃学打工;多少因时代环境,打架斗殴,被学校开除,过早的步入社会;又有多少,抵抗不住时髦、手机的诱惑,熬不住枯灯寒夜的月色,背起了沉重的包袱。此时此刻,我并没有觉得他们如此就活的水深火热,我更觉得他们活的随性、洒脱、自在、有能力,而且如今在各行各业干的风生水起,很让人嫉妒羡慕,为之欣慰,让我觉得选择与努力,对过好这一生都同等重要,要忆苦思甜,珍惜眼前的一切,因为生活不易,要涓涓努力,因为人生实苦,但请你足够相信。<div><br></div><div> 2018年1月10日晚</div><div> 增祥作于兰州</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