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期末各年级的老师均开始进入总复习阶段,作为师傅我在周一、周二分别约了两位在不同年级的徒弟了解她们打算如何上复习课。在与徒弟的聊天过程中,徒弟提出了几个问题与大家共同分享。</h3> <h3> ★复习是讲题,做题还是……</h3><h3> 以往自己都是从三年级才指导孩子们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整理学过的知识。在三年级任教的徒弟就一直使用思维导图的方式让孩子在每个阶段的复习进行知识的整理。但是在去年与一些同仁交流时,才发现一年级的孩子都可以用思维导图的方法进行知识的整理,而且从孩子们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各种创意。自己重新任教低年级,我也开始尝试着这种方法的引入。之前教学的《表内乘法》要求孩子们整理所学的乘法口诀并从中发现口诀中的规律,我就让孩子们用口诀卡片,确定一个分类的标准然后规律一样的摆放在一块形成一个带有情境的图。</h3><h3><br></h3><h3> </h3> <h3> 先让孩子们通过“动手”的方式来构建思维导图是我埋下的“伏笔”,让学生初步感受到知识的整理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只要心中明确你制订的“标准”是什么。这就是在引导孩子们完成思维导图的第一步“确定中心词“。<h3> “动手 ”构建思维导图的方式我有了成效,说明之前同仁说的从孩子上的第一节复习课就可以用这样的方式进行是可行的。那么接着总复习的课堂教学如何开展呢?我要求徒弟们使用思维导图的方式进行,从而逐渐让孩子们养成分类复习的习惯,逐渐形成分类复习的能力。那么真正的去制作一个思维导图孩子们做得到吗?我考虑到时间的问题还是没有“敢”放手让学生去完成,本着先让孩子感受画思维导图的过程,于是我与在二年级执教的徒弟整理了涉及的数学两大领域的思维导图,用填空的方式进行相关的指导。</h3><h3> </h3></h3> <h3> 第一堂复习课,我故意将“思维导图”的作用夸大,提出今天开始周老师教大家用一种国际化常用的方法进行复习。孩子们一听是国际化的方法,情不自禁的“哇,哇,……”,瞬间感觉高大上起来。我想孩子们心中是否在想“别看我年纪小,今天要学习国际化的方法”,因为立即有孩子举手得意地说“周老师,我3月份就是要去参加思维导图的比赛”……。虽然整个思维导图的绘制过程我没有让孩子自己体验,但是我想在这样的罗列方式中,孩子们已经懂得选择内容时可以将重点的知识罗列,可以用举例的方式提醒自己一些知识的要点。</h3> <h3> 三年级的徒弟提到平时已经使用过这样的方式进行整理,我提出“那这次的总复习是否可以让孩子们自己整理”,徒弟也是考虑到时间的问题(她仅有五天的复习时间),也提出自己整理给孩子。但是三年级和二年级是不一样的。我指出:如果这次由你来整理,那么要跟孩子们说明这些思维导图由老师画的原因,同时还要告诉孩子们下个学期开始老师会分小组进行整理,比比看哪个小组整理的可以帮助其他同学有条理地复习,到了四年级我们要同桌合做完成,再往高年级则需要自己完成。而做这些事时需要提前一定的时间布置下去。徒弟没有想到一次复习需要想到后面这么长远的事。虽然做老师的不是规划师,但是我认为用结构化的一种思维去思考整个小学数学教学的体系有利于青年都是的专业成长。</h3> <h3> ★数学的四大领域要让孩子们知道吗?<h3> 如果要让学生使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复习,那么孩子们首先要学会找到“中心词”,而要找准这个“中心词”需要孩子们先将知识进行分类。那么如何分类呢?四大领域必须让孩子们知识。徒弟跟我说“学生也需要知识四大领域吗?我以为这个只要老师知道就可以了”。实践证明,孩子们对于这四大领域所描述的词语理解是没有问题的。我在二年级的第一堂总复习课时就提出:数学有四大领域,我们二年级学到的只涉及到两大领域,分别是“数与代数”和“图形与几何”,同学们翻开目录,找一找我们这个学期的所有内容哪些单元属于哪个领域。在同桌同学的交流后,孩子们基本找到。只在“认识时间”这个单元上出现了不同的想法,一生认为它属于图形与几何,但是在“辩驳”中孩子们最后认同它是属于“图形与几何”领域。还有一生站起来说“周老师,我知道他为什么会把认识时间看作是图形与几何领域的内容,因为我们在学习时提到了时针与分针在走动时能形成直角、锐角和钝角,所以他误认为是图形与几何领域的内容。”看到孩子们的表现,我心中暗喜“放手”真的能让学生想得更多、发现得更多。</h3><h3> 数学核心素养中提到“创新意识”如何培养?我目前暂且无法告诉老师们具体的策略,但是我们首先从“放”开始,给予学生极大的思维空间,相信没有多久一定可以做得到。</h3></h3> <h3> 有人说”一个总复习也弄得这么复杂,我做不了“,有人说“总复习我就让孩子们做题,我讲题就得了,哪有时间搞这么多事?”,有人说”这个思维导图不是很简单吗?“……无论是什么心态对待这个事,“做与不做”是不一样的,其实站在孩子发展的角度去思考,让我们的复习课不只是重复旧知,而是在复习中有所获,形成数学思维才是我们教学的“真谛”,不是吗?</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