闹市中的养老院

秋意(广州)

<h1 align="left"><b><font color="#010101">  晨曦初露,小徐同学起床了,整理床铺,洗嗽,松松脚骨,很快就到了早餐时间,同学们陆续出来活动了,整个宿舍开始热闹起来。</font></b></h1> <h3 align="right"><b><font color="#010101">徐佩玲,82岁</font></b></h3> <h3></h3><h3 align="right"><b>护工石国妹为96岁的何有同学穿衣</b></h3><h3></h3> <h3></h3><h1><b>  小徐同学住的地方不是学校宿舍,是一家座落在广州闹市中的养老院,如果追朔到很久很久以前,解放前是资本家的小作坊,解放后公私合营,成为广州市第七针织厂的横织车间,养老院是在2005年接手, 2006年6月1日开始试业,全名为“广州市荔湾区侨颐养老院”。</b></h1> <h3></h3><h3 align="right"><b>广州市荔湾区侨颐养老院</b></h3><h3></h3> <h1><b>  这栋夹在民居中,呈长方型的三层半厂房真不大,但胜在地理位置好,在龙津东路,一条名为洞神坊内。</b></h1> <h3></h3><h3 align="right"><b>龙津东路</b></h3> <h3 align="right"><b>洞神坊入口</b></h3> <h1><b>  短短187米长的洞神坊,旺中带静,一直都丁财两旺,鼎盛时期,针织厂,织带厂,小学,纶园,穿插在密集的民居中,如今巷子还保留南方特有的麻石板,散热快且不积水,民居还是七十年代建筑或解放前的私宅。</b></h1> <h3 style="text-align: left; " align="right"><b>  传说中行善乐施的懂神,就居住在红色围墙的纶园,现为荔湾区文物保护单位</b></h3> <h1><b>  随着社会的变迁,针织厂,织带厂早已消失,换成了现在的养老院,幼儿园,学生公寓,超市等。除此之外,从巷头到巷尾,生活中的需求在这里都能解决:鲜花水果菜摊,补衣补鞋电器维修,元宝蜡烛废品店,快餐小食房地产中介,按摩理发美容店,快捷酒店银行药店,娱乐中心,应有尽有。</b></h1> <h3><b>  慧邻百货超市,曾经是广州第七针织厂圆织车间</b></h3> <h3><b>  原来的洞神坊小学,现为侨光财经学校的学生公寓</b></h3> <h3><b>  养老院与幼儿园仅一房之隔</b></h3><h3></h3> <h3></h3><h3 align="right"><b>2017年9月1日,幼儿园开学第一天</b></h3> <h1><b>  这个由三层楼厂房改造的养老院,安置了65个床位,以两床或三床居多,因地方有限,没有足够的位置安装电梯。</b></h1><h1><b> 最大的活动空间,一是入门处的客厅,二是</b><b>天台,在天台一隅,安置了一些健身器材,但使用率不高。</b></h1> <h3 align="right"><b>入门处的客厅</b></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 "><b>  天台上的健身器材</b></h3> <h3></h3><h1><b>  但即使是这样简陋的条件,也吸引着众街坊的捧场,</b><b>大多数是附近独居或生活需要他人照顾的老人,除了家人作主,也有长者自做主张,指定这家,或与亲人或街坊结伴入住。所以,麻雀养老院很快迎来了第一批新生。</b></h1><h1><b> 小徐同学就是首批学生中的一员,养老院一开张,她就决定搬进来住,如今已进入十二个年头了。与她同一时期入住的梁金同学,在这里度过了十个年头,2016年5月,以103岁高龄辞世,是养老院有史以来最年长的长者。</b></h1><h1><b> 目前养老院最大年纪的长者,是2015年入住的,今年101岁的何添同学。</b></h1><h1><b> 同学们大多数是解放前出生的老广州,他们经历过大闹钢铁,三反五改,三年困难时期,文革,改革开放等多个重大历史阶段,大半生是在俭朴中度过。</b></h1><h1><b> 他们很明白,养老院是人生旅途中最后一个家,只要这个家,还能寻到旧时的味道,就心满意足,那些现代化器材,对他们来说,并不重要。</b></h1><h1><b>  从家搬到养老院,变的只是短短的距离,不变的是情感,他们习惯热闹,习惯随时品尝西关小吃,习惯纯粤语的地方,选择老城区的养老院,成了他们首要条件。</b></h1> <h3></h3><h3 align="right"><b>广州传统名小吃一一布拉肠</b></h3> <h3></h3><h3 align="right"><b>广州传统名小吃一一糯米鸡</b></h3> <h3></h3><h3 align="right"><b>广州传统名小吃一一干蒸</b></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 align="right"><b> 始创于1876年,龙津东路的百年老字号“荣华楼”,前些年,云峰粤剧团驻场,每天下午有粤曲表演</b></h3> <h3></h3><h1><b>  在小徐同学起床的同时,护工们已开始忙碌,阿兰来自肇庆老家,十二年前应聘于一家养老院,干了八年,因为那家养老院要重建,她转到侨颐养老院。</b></h1> <h3></h3><h3 align="right"><b>护工,龙惠兰,54岁,肇庆人</b></h3><h3></h3> <h1><b>  因为工作的特殊性,老人一刻也离不开护工,穿衣洗脸,换尿片,斟茶,喂饭,喂药,打扫房间,洗澡,洗衣,按摩,倾诉……</b></h1><h1><b> 六点开始,阿兰出现在各个房间,已经有十一</b><b>年护理经验的她,轻,柔,缓,急,耐心,准点,对每一人,每一事,都有不同的做法,长者脾性不一,给予温柔,关怀,耐心,微笑,长者会感到一丝安祥,一天下来,这些动作不知重复了多少遍,这种体力劳动,休息一晚尚能恢复。最难受的是,人是有感情的,照顾了几年的老人身体日渐衰竭,最后或者就在自己身边离开人世,临终关怀,容不得恐惧,心情会沉重好几天,却要安抚同房的其他老人……</b></h1><h1><b> 做这一行很辛苦,但阿兰从没动过转行的念头,这是她一生人中唯一的行业。</b></h1> <h3 style="text-align: left; " align="right"><b>  早上六点,阿兰起床了,开始一天的劳作</b></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 align="right"><b>   广州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天气温高且潮湿,容易出汗,广州人爱干净,阿兰每天要轮流帮老人洗澡。</b></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 align="right"><b> 2017年9月1日,为100岁的梅少庄同学洗澡</b></h3><h3></h3> <h3><b>  趁小庄同学沐浴后在大堂休息时,阿兰马上清洁房间。</b></h3> <h3><b>  陈彩,87岁,趁蹲厕所不能动弹的空档,护工梁国婵抓住时机帮她剪手指甲,她咧嘴表示不想剪</b></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b>  余善庆同学想女儿了,护工梁国婵扶他出来打电话</b></h3> <h3></h3><h3 align="right"><b>分药</b></h3><h3></h3> <h3><b>  2017年11月14日,护工在树荫下吃晚饭</b></h3> <h1><b>  为了顾及老广州的沟通情感需求,养老院,除了护工,还有驻院医师,会计,厨师,后勤保卫这些工作人员,都在广东省内招聘,首要条件就是懂粤语。</b></h1><h1><b>  负责饮食的厨房工作,每餐要煮四种米饭,一是干饭,二是烂饭,三是稀饭,四是与肉菜混在一起,打成汁的稀饭糊,供应给无力嘴嚼,需要半流食的长者食用。</b></h1> <h3></h3><h3 align="right"><b>打汁</b></h3> <h3></h3><h3 align="left"><b> 护工梁国婵在喂96岁的小龙同学吃饭</b></h3> <h1><b>  工作人员的另一位,是院长小邓阿姨,这位曾经上山下乡的知青,回城后,去过橡胶厂,电池厂工作,当养老院成立之际,上级委派她来管理,这是她第一次接触养老院,</b></h1><h1><b> 她把养老院当成了自己的家,除了管理和处理公务,剩下时间是对老人的嘘寒问暖,亲自带考察养老院的家属们全院走一遍,介绍院内情况,以供家属选择。</b></h1><h1><b> 十二年来,基本上每天都能在养老院看到小邓阿姨,同学们更是视小邓阿姨为家长,院里的事,家里的事,都愿意向她诉说,家属从中看到这是个温暖的大家庭,这也是养老院为什么总是满员的原因之一。</b><br></h1> <h3></h3><h3 align="left"><b> 邓小敏,60岁,荔湾区侨颐养老院院长</b></h3><h3></h3> <h3></h3><h3 align="left"><b> 82岁崔兰芳,家属平时怕她乱走出事,基本上不允许她单独外出,2017年9月1日,邓小敏陪她到附近散步</b></h3><h3></h3> <h3 align="right"><b>徐佩玲找邓小敏谈心</b><br></h3><h3></h3> <h3 align="right" style="text-align: left; "><b>  2017年10月28日上午,巡房到黄楚萍床前</b></h3> <h3>  <b>2017年12月3日下午5:48时,邓小敏还没下班</b></h3> <h1><b>  吃过饭后,同学们自由活动,能走动的,基本都外出活动。</b></h1><h1><b>  就象小徐同学,早餐后,开始了一天的行程安排……</b></h1><h1><b> 她身体无大碍,只是在前些年,左腿出现了状况:一是股骨做过手术,二是小腿处血管堵塞,导致左腿无力,为了方便锻炼,她选择住一楼。</b></h1><h1><b> 她生活很有规律,把日子安排得很丰富,</b><b>今天找亲朋好友聊天,明天逛街散步或回家一趟,后天做做小运动,踢踢脚,伸展筋骨,晒晒太阳。</b></h1><h1><b> 午餐一般回养老院吃,睡午觉,下午用中草药泡泡脚,然后洗澡洗衣,看看电视或听听收音机,一天时间就这样在不紧不慢中悠然度过。</b></h1><br> <h1><b>  小徐同学不善言语,当话匣子打开后,她还是愿意把心中小秘密说出来:</b></h1><h1><b>  和大多数少女一样,年轻时也很爱美,比如,买对皮鞋,辨子扎个蝴蝶结,穿上漂亮红衣裳……但她做姑娘时是六十年代的三年困难时期,连温饱都成问题,再简单的要求,也只能幻想不能实现。</b></h1><h1><b> 等日子好了,人却老了,而且中国人生性腼腆含蓄,年纪大了,不敢穿得花俏,但小徐同学骨子里总想弥补做姑娘时未实现的愿望,所以,她现在的衣服,多少都带红色。</b></h1> <h3></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 align="right"><b> 徐佩玲,82岁,第一批入住侨颐养老院,至今12年</b></h3><h3></h3> <h3></h3><h3 align="left"><b> 小徐同学散步的时候,顺便买了点核桃</b></h3> <h3 align="left"><b><font color="#010101">  2017年11月11日中午,准备午饭的时候,女儿正好送来一碗她喜欢吃的焖鱼</font></b></h3> <h3></h3><h3 align="right"><b>坚持中药泡脚,活血化瘀</b></h3> <h1><b>  爱美是女人的天性,哪怕已进入耄耋之年。</b></h1><h1><b> 小胡同学爱美的表达方式比较有普遍性一一照像。</b></h1><h1><b> 她来养老院十年了,</b><b>喜欢笑,年事已高的她,前些年,上厕所时摔了一跤,医治了一段时间,之后,双脚弯曲不了,再不能行走了,但她很乐观,轻描淡写,一带而过。她的笑容很美,嘴一咧,皱纹如菊花般绽开,拍了一次又一次,床头已攒下几张美照,她虽然不能再回家住,却想到在家里放一张,让后辈常见到她。</b></h1> <h3><b>  胡明接,96岁,原街道幼儿园保育员</b></h3> <h3></h3><h3 align="left"><b>  2017年10月28日,重阳节,小胡同学在喝汤</b></h3><h3></h3> <h3><b>  护工在为小黄同学按摩的时候,小胡同学又在看她的美照了</b></h3> <h1><b>  和她同房的小黄同学,前两年中风,治了好长时间,右手右脚不能恢复原样,无奈之下,进养老院方便照顾。</b></h1><h1><b> 她开始对拍照不感兴趣,认为老了不好看。但看到小胡同学天天拿着照片乐,也动了心,那天,她刚坐起来,相机定格了她真实自然又快乐的一刻。</b></h1> <h3></h3><h3 align="left"><b>  黄楚萍,93岁,祖籍南海,读到高中毕业,原思源饮食公司会计</b></h3><h3></h3> <h1><b>  养老院里,能自由行走的并不多,大多数活动空间在房间,或者是客厅,当一个人,日日夜夜面对的只是一张床,一面墙时,心里难免产生负面情绪,他们</b><b>渴望受到关注,希望有人探望,说说话,他们的耳朵特别灵,凭脚步声就能判断是谁,每当亲人到来,一双混浊的双眼顿时有了光泽,精神为之一振,挣扎着起床,一番嘘寒问暖,了解后辈近况,听听世界的小变化,既锻炼了老人的思维能力,也锻炼了语言组织能力,心灵更是获得一丝慰籍。</b></h1> <h3></h3><h1><b> 小龙同学的六儿子阿才,每周都来探望,他说得很有代表性:‘’虽然爸爸双腿没力,不能行走,但也不能只呆在养老院不外出,原本爸爸是独居,我们越来越不放心,2016年送进养老院,我住的比较近,可以常常过来陪他,骑单车二十分钟就到了,和他说说话,节假日叫上兄弟姐妹,去酒楼见见面,吃,对爸爸来说,是次要的,主要是让他脑子在动,让他出来晒晒太阳,知道今天是几号?是什么节日?现在是白天?还是晚上?‘’</b><br></h1> <h3><b>  龙沛田,93岁,原广州第七针织厂横织车间主任,厂长,思维尚好,往事历历在目。</b></h3><h3></h3> <h3><b>  六儿子阿才帮父亲整理床铺</b></h3> <h3><b>  2017年12月3日,五儿子阿星,从佛山来广州看望爸爸,打开手机微信,介绍前两天家人聚餐时的情景。</b></h3> <h1><b> 小何同学,干净整洁,行走自如,思维非常的清晰,只是年事已高,偶有头晕,才不敢单独外出。之前一直独居,为免沤气,不愿在家请保姆,经茶友介绍,三年前入住这家养老院,女儿每晚送饭,又顺便看望母亲,因为人缘好,街坊也常来探望她。</b></h1> <h3></h3><h3 align="left"><b> 何爱英,96岁,2017年春节,孙子在她门口贴了一个〃福〃</b></h3><h3></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 "><b>照片贴在桌前</b></h3> <h3></h3><h3 align="left"><b> 2017年6月24日,头晕不适,回房间找药吃</b></h3><h3></h3> <h3></h3><h3 align="left"><b> 2017年10月28日重阳节,二儿子阿雄从海珠区来探望,两人正在看母亲年轻时的照片</b></h3><h3></h3> <h1><b>  年青的她,本来在家相夫教子,五十年代有扫盲班,读了两年,当五个孩子开始长大了一点,33岁开始工作到退休。她清晰地算了一笔帐:我只干了17年,党却养了我44年之久。</b></h1> <h3></h3><h3 align="right"><b>年青的何爱英(下),33岁</b></h3> <h1><b>  闹市中的养老院,也拉近了子女的交通距离。</b></h1> <h3><b>  周雅,86岁,为保安全,儿子将新买的电插板线源固定在床头柜后面</b></h3> <h3></h3><h3 align="left"><b> 2017年10月28日重阳节,82岁的崔兰芳同学的儿子带她去酒楼吃饭</b></h3><h3></h3> <h3><b>  2017年11月11日,小龙同学向儿子汇报这两天的身体状况。</b></h3> <h3></h3><h3 align="left"><b> 虽然小龙同学今天胃口不好,但儿子还是借了辆轮椅,推他去洞神坊转左一一向群饭店,今天,远在异地的另两位大哥专程来看父亲</b></h3><h3></h3> <h3></h3><h3 align="left"><b> 龙津东路的“向群饭店”,广州老字号,门面一直未变,但很受欢迎。</b></h3><h3></h3> <h3><b>  2017年12月23日,阿才又推着父亲来到了洞神坊转右一一佳悦海鲜酒楼</b></h3> <h3><b>  阿才的姐姐也来了,身后那桌,戴墨镜的是95岁的杨新桂,她也约了朋友来酒楼相聚。</b></h3> <h1><b>  何有,96岁,干净整洁,仁慈,喜欢念经,说话得体,思维偶有混乱。</b></h1><h1><b> </b><b>小女儿惠玲逢初一十五,用轮椅推着小何同学到100米远的陶轮学社打坐,这是尼众与女居士共居清修之所,人不多,却香火盛,经文四起,清雅而自在,陶轮学社的门口有几个台阶,惠玲要靠保安兼门卫佳叔的帮助,合力抬上台阶,何有手转佛珠,静听经音,心很净。</b></h1> <h3 align="right"><b>惠玲推母亲何有出门</b><br></h3> <h3></h3><h3 align="right"><b>保卫佳叔帮忙</b></h3><h3></h3> <h3 align="right"><b>陶轮学社的台阶</b></h3> <h3><b><br></b></h3><h3></h3> <h1><font color="#010101"><b>  何有在养老院还有一个亲家母,在何有入住几年后,亲家母中风,行动和语言受阻,口水会流湿衣襟,不能自理。家属商量后,决定安排入住同一养老院,方便照顾。</b></font></h1><h1><font color="#010101"><b> 这天傍晚,何有的女婿来了,这个小个子男人,生性开朗,幽默风趣,象孩子一样逗两个妈妈开心,轮流把将两老推到客厅,何有对吃感兴趣,总是刚吃完饭就叫肚子饿,面对两个都要喂饭的老人,女婿照顾自理能力更差的母亲,一边帮母亲抹口水,一边缓慢地,一匙一匙喂饭,象哄孩子一样,柔声地提醒母亲:‘’张嘴啦,对了,呑啦,乖!再来一口肉,嗯,不错,有进步啦!‘’</b></font></h1> <h3><b>  2017年12月3日傍晚,女婿为母亲喂饭的同时,外母何有由护工帮忙喂饭。</b><br></h3> <h1><b>  养老院还有一对母女一一</b><b>母亲</b><b>吴俭嫦和女儿岑思明。但她们却是母亲一直在照顾女儿。</b></h1><h1><b> 小吴同学有两个女儿,这个大女儿,</b><b>在8岁那年发烧,被医生误诊,乙型脑膜炎后致残,智力只有几岁,说话时咬字不清,易哭易笑,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瘫在床上。小吴同学开始那几年很悲伤,带女儿去无数医院求医,后来她淡然了,悲痛过后,坚强生活,兼顾着工作与家庭。</b></h1><h1><b> 一家四口,丈夫和小女儿去了国外打拼,留下小吴同学照顾大女儿思明。</b></h1><h1><b> 丈夫在十年前去世后,小吴同学身体虽然硬朗,但年龄已到84岁,抱起女儿越来越吃力,女儿一天到晚大半时间在床上,不利身心健康,待女儿刚够入院年龄,送入养老院,帮小吴同学解决了大部分难题,她也可以透透气,女儿很适应这里的生活,喜欢到客厅坐,看人来人往,聊聊天,见的人多的,被人关注的次数多了,心情大好,体重很快蹭蹭蹭上升。有两次,同房的梁玲同学,半夜身体不适,智力受障的小岑同学竟然发现了,她会想到按铃,通知驻院医生,及时排除了梁玲的险情。</b></h1><h1><b> 三年后,小吴同学也进来了,以前,晚上小吴要回家住,现在多了一个选择,可以住养老院,当时同一房间没空床,母女俩暂时隔一间房。</b></h1> <h3><b>  吴俭嫦,85岁,原星群制药厂的车间副书记,右为女儿岑思明,61岁</b></h3> <h3></h3><h3 align="right"><b>岑思明回宿舍要靠男护工帮忙</b></h3> <h3><b>  安顿好女儿后,晚上7:30时,小吴同学开始晚餐</b></h3> <h1><b>  儿为父忧,父替儿思,有的老人既使到了被照顾时候,也不愿拖累子女,紧紧关闭情感的窗户。</b></h1><h1><b> 和小龙同学住同一房间的小关同学,有两个儿子,一个在厦门机场做飞行教练,一个在广州开针织厂,好久以前,孝顺的儿子在风景优美的河源买了一栋别墅,计划给两老退休之后安享晚年,但天有不测之风云,在他44岁那年,下班路上中风倒地,待发现时已过了最佳抢救时间,落了个中风后手脚不麻利的症状。家中贤妻,一直照顾有加,两老携手走过无数春夏秋冬,但老伴2016年因病撒手人寰,小关同学悲痛万分,为了不拖累儿子,主动申请来养老院,儿子少来,他能理解,但提到共同生活了五十年的老伴,这位曾经在煤建单位做维修车间主任的汉子,还是流泪了。</b></h1> <h3></h3><h3 align="left"><b> 关锡财,75岁,原煤建公司维修车间主任</b></h3><h3></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 align="right"><b> 有肉有菜有汤,把自己调理好,让儿子放心</b></h3><h3></h3> <h1><b>  有些故事,随着老人的去世,我不得不中断跟踪,98岁的梁容同学,是女中豪杰,担任工厂的书记,入住养老院后,也念念不忘她的职称,只有喊她梁厂长或梁书记,她才会回答你,前几年患了老年痴呆症,女儿专程从澳洲回国照顾她,天天陪伴身边,她也不认得女儿了,于2017年9月29日去世。</b></h1> <h3></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 align="right"><b> 梁容(右),98岁,于2017.9月去世,这几年,在澳洲生活的女儿,常年回国,为的是天天来照顾失忆的母亲,她不论做了什么,母亲也不知道,但她只为这一世人的母女情。</b></h3><h3></h3> <h3></h3><h3 align="right"><b> 赵奀,91岁,于2017年8月去世</b></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 align="right"><b> 李秀丽,90岁,2017年12月16日去世</b></h3><h3></h3> <h3></h3><h3 align="left"><b> 吴秀珍,98岁,耳聋,2017年3月23日,吃完饭后,回到房间躺下,慢慢合上双眼离开人世。</b></h3> <h1><b>  养老院走过了一些年头,万物更新,事态变迁,不论外面的世界多么精彩诱惑,但养老院还能保持人员的稳定性,不论是小邓阿姨,还是龙惠兰等护工,他们一如既往,继续照料着朝夕相伴的‘’亲人‘’,但他们只是解决老人的起居饮食,亲人间的相思、相依、相恋之情,任何人任何事,都无法替代。</b></h1><h1><b> 百善孝为先,子欲养而亲不在,总有一天,我们也将会老矣,善待父母等于善待自己。</b></h1><h1><b> 父母在,人生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b></h1> <h3></h3><h3 align="right"><b>龚英,96岁,耳聋</b></h3> <h3 align="right"><b>梁玲,87岁</b></h3> <h3></h3><h3 align="left"><b> 杜群好,65岁,因帕金森没人照顾,2016年进入养老院,家就住在附近</b></h3> <h3></h3><h3 align="right"><b>何瑞群,94岁</b></h3> <h3></h3><h3 align="left"><b> 谢丽婵,86岁,来养老院3年了,住龙津路,独居时,四个女轮流去她家陪住,后来她自己选中这间养老院</b></h3> <h3><b>  周锡,88岁,原缝纫机技师,有老年痴呆,老婆有心脏病,不好照顾,送入养老院,每次遇到不愿吃饭时,院长邓小敏就说:‘’吃完饭,等下拿两台缝纫机头给你修啊。‘’这句话很灵,刺激了小周同学的大脑,他脑子马上回到当年废寢忘食投入工作的年代,立即捧起碗自己吃饭。</b></h3> <h3><b>  胡行,97岁,入住养老院多年,头脑清晰,身体棒棒的。每天早上到天台打太极拳,平时独自上街购物,曾孙什么时候出世都知道</b></h3> <h3></h3><h3 align="left"><b> 2017年2月11日元宵节,邓小敏(右)与王淑珍,96岁(左)</b></h3> <h3></h3><h3 align="right"><b>郭玉清,89岁</b></h3> <h3><b>  刘佩玲,90岁,虽瘦但精灵,有老年痴呆症,但有些事却很清楚,开始不信任人,只听院长邓小敏的话,装了两次假牙都丢失,现在没牙还能吃一大碗硬饭</b></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 align="right"><b> 杨新桂,95岁,身体硬朗,可外出购物,平时帮忙照顾同房的李秀丽,常帮忙喂饭</b></h3> <h1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010101"><b>  如今,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已进入老龄化,政府已高度重视,推出新政策:独生子女60岁以上父母患病后,可以享受每年不超过15天的带薪护理假。那么,入住养老院已成趋势。</b></font></h1><h1 style="text-align: left;"><b><font color="#010101">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的提高,智能化新型医疗养老性的老人院不断涌现,我不知道,这类传统的麻雀型养老院是否继续存在,但是,只要亲情在,不论在哪个养老院,都会有生存的价值!</font></b></h1><h1 style="text-align: left;"><b><font color="#010101">   我默默地,用一年时间,记录下闹市中这家不起眼的养老院,我想为同学们,为这个建筑和它的周边的环境,留下一个浅浅的记印! </font></b></h1> <h1><b>采访:秋意</b></h1><h1><b>摄影:秋意<br></b></h1><h1><b>文字:秋意<br></b></h1><h1><b>拍摄时间:2017.2.11至12.23日</b></h1><h1><b> 写于2018年1月10日</b></h1><h1></h1><h1><br></h1><h1><b>感谢:</b></h1><h1></h1><h1><b>广州市荔湾区侨颐养老院大力支持</b></h1><h3></h3><h1></h1><h1><b><br></b></h1><h1><b>(欢迎提供题材)</b></h1><div><b><br></b></div> <h1><b>其他作品:</b></h1><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y5rknru"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i>旗袍女人在江南</a></h3> <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v9s812k"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i>我为秋天的落叶跳了一支舞</a></h3> <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ny65kxx"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i>日本九州:火车、美食和温泉</a></h3> <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lu5l22i"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i>梅州 八珍娘酒</a></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