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陪“玩”最易激发孩子有序思考,前提是掌握这种思维方式

凌风

<h3><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看点</span> <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小学阶段的孩子往往缺乏观察力和主动性,很难集中注意力学习,即便家长苦口婆心的教导,实际上效果并不理想。但把娱乐与教育相结合,远比给孩子填鸭式的知识灌输要好得多,游戏可以唤醒他们的有序思考,帮助心智逻辑的完整发展。那么该如何做呢?外滩微课106讲上,清华大学积极心理研究中心开创团队成员、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博士(在读)葛璐,为我们分享了她的实践经验和方法。</span></h3> <h3>寓教于乐这个概念最早在古罗马的《诗艺》中被提出,先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当娱乐与教育相结合,其带来的效果远比填鸭式的知识灌输要好得多。因此陪孩子玩,也可以成为一种学问。<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那么如何在与孩子的玩的过程中提升孩子的思考力?</span></h3> <h3>结构思考力学院的高级讲师<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葛璐老师</span>也许可以给你答案。作为清华大学积极心理研究中心开创团队成员、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博士(在读),她根据孩子爱好玩乐的天性,开创出了《思维魔盒》系列课程,帮助孩子认识思考本身。<br /></h3> <h3>葛璐</h3> <h3>老师会以游戏引导帮助孩子们认知思考相关的知识、方法和工具,并以熟悉的学习、生活场景作为拓展进行思考专项训练。当经过观察、创造、联想、比较、分类、推理演绎等思维专项训练,<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孩子在学习、表达、写作、人际交往各方面都会得到提升。</span></h3> <h3>作为主创人员之一的她,把寓教于乐的模式带进了学校,《思维魔盒》已经进入北师大附小等诸多小学的课堂里,并得到了非常不错的反响。</h3><h3> </h3><h3>现如今,教育开始变得多元化,批判性思维、素质教育等诸多理论已经进入公众视野。高考语文作文也在随之改革,如今年高考作文就有关于&quot;车&quot;。这样跳脱出以往思维框架的主题让很多学生措手不及,因为没有一篇范文会准备得如此具体。在日常生活中,孩子若是没有留心过车来车往,也无从作答。</h3> <h3>随着孩子的成长,我们也不难发现考试卷上的题名<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开始更注重考查孩子的思维逻辑联系。</span></h3><h3><br /></h3><h3>为了改善中国学生缺乏思考的现状,葛露老师和她的团队开发了《思维魔盒》系列课程,并通过公益项目,大规模获取样本对课程效果进行验证。</h3> <h3><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1.大样本</span></h3><h3>参与公益项目&quot;真爱梦想&quot;,课程覆盖全国上千所中小学</h3> <h3><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2.区域广</span></h3><h3>通过大样本的研究,掌握不同区域,不同起点孩子的思维特点</h3> <h3><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3.反复验证</span></h3><h3>小学授课,对课程的内容,教学方法反复打磨,保证了课程的短期及长期效果。</h3> <h3>在长期调查实践后,葛璐老师可确信了游戏可以唤醒孩子的有序思考,帮助其心智逻辑的完整发展。在外滩微课106讲的课堂上,葛璐老师也向我们分享了她实践的经验和方法</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陪伴式,游戏化的思维启蒙最有效</span></h1> <h3>在小学阶段的孩子往往缺乏观察的习惯,许多话往往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就脱口而出了。即使家长耐心和孩子讲道理,告诉他们要认真仔细,有时也是白费口舌。大部分情况下,家长和孩子讲道理的时候,他们八成在走神。</h3> <h3>而葛璐老师用一节课就教会了孩子仔细观察,话想一想再说出口。</h3><h3><br /></h3><h3>在北师大附小课堂中,孩子们曾为一副名画&quot;蒙娜丽莎&quot;吵得不可开交,他们互相争辩画上的是兔子还是狗。但当老师让他们指出各自所看见的动物时,大家才发现他们观察到的根本就是两个地方的图案。</h3> <h3>游戏结束后,老师让孩子们思考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发生。孩子们自己意识到由于没有全面观察整幅画而导致这样一个笑话,也学会了观察需要专注,看一看想一想再说出口。同时也明白了每个人的思考角度都不同,自身缺乏换位思考。</h3><h3><br /></h3><h3>中国科学院刘老师也在日常生活在把分数的概念带给孩子,他们会在喝水时说我喝了六分之一杯水,吃披萨的时候说吃了整个的八分之一,这样看似十分随意的小游戏却能给孩子培养出了很强的数感。</h3> <h3><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因此陪伴化、游戏化的思维启蒙开发的是孩子的整个心智,传授给孩子的不仅是知识,还有成人的思维模式。</span></h3> <h3>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个起跑线其实就是父母的陪伴。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曾经做过调查研究,他发现八岁之前对孩子的智商影响最为主要,这是孩子发展智力的主要时期。</h3> <h3><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而八岁之前,对孩子影响最大的不是老师与同学,而是父母。</span>有的家长会将孩子送去兴趣班,认为让更专业的人来塑造孩子会有更好的效果。但是这有两点局限性。</h3> <h3>其一是授课时间的限制,短时间的兴趣班相较于家长和孩子的相处时间,前者就更为碎片化了,可能一周只有一两个小时。</h3><h3><br /></h3><h3>第二个局限性则是授课效果,因为孩子年级尚为年幼,所以效果会因人而异。在没有一对一的模式下,大部分孩子的吸收度不够。</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从兴趣点出发,启发孩子探索思考</span></h1> <h3>那么家长该如何引导孩子去探索思考?</h3><h3><br /></h3><h3>首先我们要明确<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孩子探索的前提条件是&quot;安全感&quot;</span>,当父母陪伴在身边时,他就有勇气去探索未知的事物,去思考其中的原理。</h3><h3><br /></h3><h3>接着就需要<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一个外界的刺激,这便是兴趣</span>。而游戏恰好是在一个非常安全的环境下,又能激发孩子的探索兴趣。</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抓住启蒙关键期,从专项训练到综合整体</span></h1> <h3><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当孩子7、8岁时,他们开始经历从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期</span>。如果这段时间没有正确培养孩子的抽象逻辑思维,那么他们到三年级的时候,成绩可能会有一个明显的下滑。</h3> <h3>因为一二年级的学习只需要通过记忆就能在考试中拿高分,但三年级则开始考察思维逻辑能力。以数学为例,仅仅靠着计算题的题海战术,训练出的也是孩子的机械记忆能力,他们的迁移能力与思考力本身并没有提高。</h3> <h3><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思考力的6种外显能力是阅读、学习、演讲、解决问题、形象思维、创新思维</span>,思考力的外显能力是由7个维度的训练培养的,它们分别是观察、分类、比较、分析、联想、推理、创新。</h3> <h3><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先专项训练,再综合训练</span>。孩子先从观察开始,发现事物间的异同,之后再增加想象力,就能提高创新力,最后达到形象与抽象过渡,掌握分析与推理能力。所以提升孩子的思考力,他的综合表现也能提升一级。<br /></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陪玩也有大学问</span></h1> <h3><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1. 成长目标 引导关键 拓展游戏 日常互动</span></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首先我们要明确成长目标,抓住引导关键。</span></h3> <h3>比如家长常常抱怨孩子爱闹情绪,细问情况是说好让孩子玩30分钟的积木,接着就去睡觉,结果时间到了,孩子拿着积木就不撒手,家长催,孩子闹。如果恰逢家长压力大情绪失控,接下来,免不了又是一场痛苦的亲子体验。</h3><h3><br /></h3><h3>但这其实是目标的不明确,引导关键错误的原因。玩积木能帮助孩子培养专注度,而注意力切换慢是年幼孩子的普遍现象。如果想要训练孩子的注意力,也可以用舒尔特图表来引导孩子。这是国际流行的训练方法,普遍用于航天员飞行员。</h3> <h3><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引导关键就是要选对游戏,一个合适的游戏,不能太难,也不能太简单</span>。只有在合适的情况下,孩子才能把自己的特长发挥得淋漓尽致,也会在游戏中把自己的短处暴露得一览无余。</h3> <h3>当孩子在生活中遇到了问题,家长也可以用拓展游戏情景表演的方式,把问题由内在转化为外在,这样孩子便能学会情景迁移,用游戏中解决问题的方式来应对实际的生活问题。在游戏结束之后要问孩子他们有什么收获,通过反思,孩子才能在游戏中有所收获。</h3><h3><br /></h3><h3>最后<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不要忘记在日常生活中加以融汇贯通</span>,和孩子进行一个良好的亲子互动。</h3> <h3><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2. 实现热认知与冷认知的相互助力</span></h3> <h3>人类的思考取决于两部分,一部分是纯罗辑思维的冷认知,而另一部分则是与情商挂钩的热认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这两个认知是相互助力的。</h3><h3><br /></h3><h3>比如说观察如观察力与自驱力就是冷认知与热认知,家长可以试图在游戏中让孩子明白事情的客观因素与主观意愿。</h3><h3><br /></h3><h3>家长们需要在游戏中发现孩子天性中最根本的东西,然后因势利导,扬长避短。引导要适度,既不过多干预,又不放任自流。</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