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住在黄土高城

伊人

<h3>  12月底,我们一帮摄影爱好者坐着中巴启程到山西省运城地区的平陆县,准备在平陆天鹅湖拍摄在此过冬的天鹅, 汽车在三门峡市过了黄河大桥就到了平陆县。</h3> <h3>  平陆县并不是像它的表面意思是一马平川的陆地,而是地处在中条山南麓,山垣沟滩遍布。走近它看到的是一座座黄土高坡、一道道梁,高坡上有一垅垅面积很小的梯田,因为北方缺雨水,梯田上种植的粮食作物基本上是“望天收"了,坡上还长着一些稀稀啦啦不成材的小树,在极力的护佑着黄土,并向大自然展示不屈的生命力。</h3> <h3>  这道高坡下面就是奔腾的黄河。</h3> <h3>  为了方便拍摄,我们一帮人住在平陆县天鹅湖公园入口斜对面的农家旅店,早晨天不亮进入公园拍日出时天鹅美姿、午饭休息后又进入公园拍日落,一个个兴致勃勃。</h3> <h3>  中午时段在两个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了黄土高坡上既具有陕北建筑特点、又有古老特色的地窨子村,进入了过去世世代代居住在独特窑洞里的百姓人家。</h3> <h3>  地坑院,又称地窨院,它长宽30~40米,坑深8~10米、呈矩形方坑,从外面看像地下天井,从院内看,是一个四合院,每一侧有2~4孔窑,窑洞开间3~4米,进深6~7米,按作用分:有居住窑,有厨房窑,还有堆放柴火的窑等。这种下沉式窑洞院,主要分布在山西南部濒临黄河的平陆县等地,距今有4000 多年的历史。</h3> <h3><font color="#010101">居住在黄土高坡上的百姓,根据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匮乏的建筑材料以及贫困的经济条件,为了解决居住而将窑洞开挖到地坑下,并使它形成院落。</font></h3> <h3>  地窖院在一侧修有门洞,开挖出坡道或阶梯而通入院外。坡道一侧设有小排水沟,直通院内排水沟。我们在地坑上口看到,有几十公分高的砖砌女儿墙,防止院外的水从坑边流下,在院内看到有一口旱井,几米深通常是用石板盖着的,井口周围有高出地面的井台,井台上留有小孔与院内排水沟连通,下雨时雨水流入旱井,据当地百姓说这里的地下水位在地下30米以下,因此旱井内收入的雨水会渗入地下。</h3> <h3><font color="#010101">  随着社会的进步,百姓对居住建筑的采光、通风及方便出行有了更进一步要求,越来越多的百姓在地面盖起了明亮的砖瓦房,逐渐搬出了地窨院,昔日的地窨院将日渐荒废,只留下一些零零落落的残迹。</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看,一个老人正思考着,是不是从院内走向院外呢?</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 <h3>  黄土高坡地窨村也同我们国家一样,每天都在发生着不同的变化,因为自然条件的限制,黄土高坡的梯田也基本改种苹果树,村里的年轻人大都去外地打工了,只有一些老人留守着,照看房屋及坡上的果树。</h3><h3> 这些留守的老年妇女在闲暇之余会拿起心爱的剪刀,剪上几幅窗花,做上几只灯笼,在过大年之前辞旧迊新。</h3><h3>看,这个妇人看着窗花,笑得多开心。</h3><h3><br></h3> <h3>  尽管村子里的老年人现在已穿上买来的成品衣服及鞋袜,但还是会在平日里摇动纺车,拉动织机,织一些土布用来做包袱及厨房用的抹布。</h3> <h3>这个老人正在烧柴做饭。</h3> <h3>黄土高坡上的汉子用唢呐吹奏着信天游。</h3> <h3>老汉手不离烟袋锅子。</h3> <h3>庄稼丰收后,女人座在院里的石磨磐前剥着黄橙橙的玉米。</h3> <h3>我纺纱来,你抽烟,看着这一对老人喜眯眯的面容,让人觉得幸福有时来得很简单。</h3> <h3>劳动归来。</h3> <h3>村里的石碾子没人使用了。</h3><h3><br></h3> <h3>围墙、女人与狗。</h3><h3>相信,那些跨出围墙、走出村外的年轻人看到了国家日渐富强、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会信心百倍的迎接着更好的明天。</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