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赏析——处难处之事愈宜宽, 处难处之人愈宜厚, 处至急之事愈宜缓……

慧质兰心

<h3>【原文】处难处之事愈宜宽, 处难处之人愈宜厚, 处至急之事愈宜缓, 处至大之事愈宜平, 处疑难之际愈宜无意。</h3> <h3>【赏析】有些人处理小问题有条不紊,但遇到大事就手慌脚乱,甚至越做越乱。说到底,不是没有处理的能力,也许是格局小。</h3> <h3>【赏析】格局,是遇事时表现出来的优秀心态和品质。《格言联璧》中提及:“处难处之事愈宜宽, 处难处之人愈宜厚, 处至急之事愈宜缓, 处至大之事愈宜平, 处疑难之际愈宜无意。”</h3> <h3>【赏析】处难处之事愈宜宽</h3><div>处理棘手的事,宜宽。“宽”指的是心态,放宽身心,勇于接纳事情的好坏;事情越棘手,越该宽容接纳。塞翁失马,讲的就是这个道理。</div> <h3>【赏析】遇事难有圆满,因此不必处处计较,而是在看到事情不好的同时,也要领悟到好的一面。有得有失,有失有得,无须动气。</h3> <h3>【赏析】处难处之人愈宜厚</h3><div>有时我们难以理解一些人的选择,觉得他们难以相处。其实这世上,没有绝对难处之人,更多时候是价值观不同罢了。</div> <h3>【赏析】因此,和感觉难处的人相处,宜厚。许多人认为,“厚”是慈和厚道,但我认为有更深一层的意思,是尊重。在不触底线的前提下,尊重对方的行为举止,不以个人的意志强加干涉。做到这点,便是令人感觉慈和厚道了。即便两人价值观不同,也能自在相处。</h3> <h3>【赏析】处至急之事愈宜缓</h3><div>尹和靖云:“莫大之祸,皆起于须臾之不能忍,不可不馑”。说的是,再大的灾祸,都是片刻间的不能忍造成的。《弟子规》也说,“事勿忙,忙多错”。事情已经很紧急了,倘若处理的人又不能定下心来,无疑会愈搅愈乱。</div> <h3>【赏析】越是紧急的事,越应该缓和周到。办事全在圆融周密,思虑深远;匆忙仓促难免疏漏,反而增加事情的难度。如果心浮气躁,固执己见,急于求成,往往只会败事。紧急的事,要慢慢做。</h3> <h3>【赏析】处至大之事愈宜平</h3><div>做重大的事情,心态要平稳。越是重大的事情、重要的关头,越要平心静气,有举重若轻的胆魄和实力。</div> <h3>【赏析】处疑难之际愈宜无意</h3><div>在团体合作当中,会遇到困难和疑惑,甚至有人在你面前讨论他人的是非。这时宜“无意”,不要放在心上,不要对人有成见。</div> <h3>【赏析】三国演义里,曹操是个疑心很重的人。当时他逃难到吕伯奢家,听到庄后有磨刀声,就怀疑人家要加害自己,不问青红皂白,提剑而入,一连杀死八人。一直杀到厨房,发现被捆着的大肥猪,才晓得错杀了好人。他的疑心,还常常误杀人才,失去人心。</h3> <h3>【赏析】宽、厚、缓、平、无意,这些就是处事的格局,强调的是气度和胸怀。所谓有容德乃大,有忍事乃济。有了格局,再棘手的难题,也不怕处理不好。</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