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沁源人

山野寻趣

<h1><br><br> 我是沁源人。<br> 生于斯,长于斯,工作于斯。可以说,有生以来除了短暂的外出,一直未离开过沁源这方生我养我的热土。<br> 作为一个长期生活在沁源的地地道道的沁源人,套用那些年春晚小品当中的一句话:“我骄傲!”<br> 骄傲啥?骄傲生活在一个山清水秀的县域。这里环邑皆山,碧水汇流,表里山河,人杰地灵。这里没有污染,是一方绿茵覆盖的净土;这里没有喧闹,是一个宁静致远的乐园;这里没有紧张,是一处休养生息的胜地。冬有海之南,夏有沁之源。<br> 骄傲啥?抗日战争时期,沁源没有一人当汉奸。我知道著名作家周立波写过一篇散文《沁源人民》,却一直无缘拜读。后在《解放区文学思潮论》评述中,看到过一些段落。周立波开首写道:“沁源没有一个当汉奸的人,敌人维持会也办不起来。沁源人民的民族气节将照耀千古”。结尾处作者又深情地叙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组织起来的沁源人民,真正没有一个贱骨头,没有一个做汉奸的孬种,这的确是他们全体的光荣,勇敢忠贞的沁源人民和八路军新四军一切其他根据地的英勇忠贞的军民一样,把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的气节,高扬到了霄汉,而且将要流芳千古”。<br> 外地朋友说起沁源人,常常好用八个字四个关键词:“实在”、“聪明”、“漂亮”、“好处”。虽说是溢美之词,但也足以说明沁源人在外界的印象。<br> 实在,那是真实在。过去农村贫穷,干部下乡吃派饭,主家一家人吃的是粗茶淡饭,却动辄会给客人另外做点可口的饭菜。连派几天都会变换着花样吃,最起码会让你吃一顿白面掐疙瘩。啥概念?当时每年每口人才能够分十几斤小麦,也许还是因未及时收打导致发霉的麦粒。由于是个革命老区,山区群众对党和政府的感情极其深,觉悟特别高;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执行力最强。只要是党和政府的号召,始终不折不扣地自上而下贯彻执行。在沁源,没有开展不了的工作。<br> 聪明,那也真不虚。别的不说,先说世界著名物理学家任之恭先生。他是沁源河西人, 1931年,25岁的任之恭就摘取了哈佛大学物理学博士的桂冠,曾先后在美国哈佛大学、山东大学、北京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等担任教职并进行实验研究工作,后来在中美关系复苏时期一度担任美国华盛顿华人各界联合会会长,数次组团回国访问,受到周恩来总理多次接见。他在微波波谱领域,作出了许多先驱性的贡献。他利用电子自旋共振的方法研究了由于核磁矩与分子转动磁矩的耦合而产生的超精细结构。国内著名的科学家杨振宁、钱三强、钱伟长等都是他的学生。再说原山西省副省长刘开基,他是沁源城南人,雇工家庭出身,原是个赶马车的小伙子。16岁开始接受革命影响,逐步成长为一名抗日模范县委书记、省委常委、副省长,参与了太岳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和直接组织领导了沁源围困战,组织领导了汾河水库、水峪河水库、黄河天桥水电站等大中型水利、电力工程的建设。在全省干部群众中享有很高的威望,被赞誉为“稀有金属”,是公认的“人民公仆”。<br> 漂亮,那是自然。沁源人不丑,无论男女都面目姣好。个子顺溜溜的,皮肤细腻腻的,个个心慈面善明眸皓齿。沁源青年男女外出当兵、打工、求学,只要自己愿意,男子能够娶回外地媳妇,女子可以远嫁异域他乡。为啥?女的漂亮男的帅气呗。战争年代,许多军人、干部都与沁源女子喜结良缘,相伴终身。改革开放初期,北京、太原等许多地方的宾馆、招待所招服务员,都要特地跑到沁源眼花缭乱地挑选。不管是战争年代从沁源出去的外地人,还是这些年离开沁源工作的异乡人,都会无限感慨:沁源,真是个美人窝子!<br> 好处,不是好处(chù),是好处(chǔ),是好相处之意。这是讲沁源人的品质问题。首先沁源人不吝啬,与人交往,慷慨万分。你给我一杯水,我还你半碗米。沁源人舍得吃,舍得穿,老百姓手中不死攒钱。许多在沁源工作过的人,一生至终都在与打过交道的沁源人相处,如兄弟似姐妹,甚至义结金兰,走动胜亲人。其次是沁源人耿直仗义,生性豪爽,朋友有难,定两肋插刀出手相助。一句俗语“见不得圪溜溜事”,便可反映沁源人的性格特征。闲时翻阅旧志,看到志书所载急公好义者甚多,令人景仰万分。再次是忠孝。旧志曰“平居右齿德,患难多气节”。这是基于狷介之士介子推“割股奉君”、“功不言禄”的感人故事,让忠孝文化几千年来一直在太岳山中亘古相传,“润物细无声”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沁源人。从五代时同为刺史的郭饶、郭延鲁父子,金代殁于王事的闫衍,明代死于靖难之变的大名府知府宋讷,到现代的沁源围困战,莫不是感天动地的忠孝楷模。无论何种版本的县志,其中关于“忠孝”的笔墨均占很大的比例。<br> 当然,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沁源人不是没缺点,没有劣根性。县区之间彼此开玩笑,好说的一句话就是“山上家”。这话里话外,包含有很深的内涵,好似国人说西北地区一样。但话中要义,肯定是说地处偏僻,交通不便;落后封闭,眼界不宽,没见过大世面。<br>作为一个个体,自己的缺点劣势应了如指掌;但说一个整体,真不好说。我想这些年人们评价一个人时好说,优点也是缺点,缺点也是优点,颇像绕口令,但我深以为然。<br>  沁源人最大的优点是实在,最大缺点是“太过实在”。一位在沁源工作过的领导同我讲,咱沁源人就是太实在了!一些部门领导上门批款,你如不给他批,他就不再来了。如果是在其它县,要钱的人是死缠硬磨,不踏破领导门槛、要不上钱,那是决不罢休!说谈之间,懊悔之情溢于言表。其实,这就是“万事不求人”、“求人不如克己”的心理在作祟。沁源的干部队伍中有个奇怪的现象,就是中层领导非国家干部身份者甚多。究其原因,就是太死板了。当年大规模“以工代干”转干,既无指标限制,也无硬性规定,而且是在沁源作试点,结果却自己“严格”自己,制定了诸多的不行,使许多优秀人才都被置之于“干部”门外。后来虽担任领导职务多年,仍未解决这一问题。而在其它地方,根本不存在这样的问题。类似情况,不胜枚举,不说也罢。<br>  说到沁源人的劣根性,应推“俯视思维”。这也许是沁源的地理位置决定的,居高临下嘛!不管别人怎么看,自己的感觉总不错。这也难怪,沁源自古有“穷上山富下川”民谚,山下的人因为贫穷才往山上跑,一旦丰衣足食攒几个钱,就又都跑下山了。对于这些人和事,沁源人真的不屑一顾,你来我不欺,你去我不羡。因此,山上的人要么觉得自己比他人富裕,要么觉得比他人消闲,要么觉得比他人享福。沁源人嘴里不会说,但心里常得意:哼哼,山高我为峰,谁人堪比高?殊不知,高山固高,林木碍眼;一叶蔽目,不见泰山。因此,“开放”在沁源来说,意义仍重大。不走出去,不解放思想,永远看不到“山外青山楼外楼”,体会不到“十里荷塘十里果香”。</h1><h1> 沁源人的劣根性还表现在“贪图安逸”。民国版《沁源县志》记载:“沁源地广人稀,荒山极多。人民有薄田数亩,即安于故土,不欲旅外经商,使商业大权操之客民”。因“薄田易得,本地务农即可生活。既不欲为人学徒,受人之约束,又不欲离故土受旅外之愁苦”。现在,这种状况大有改观,但依然存在安于现状贪图安逸不思进取的普遍心理。历史上,沁源人只忙春夏秋三季,冬天就无事可做了。男人们或扛枪上山打猎,或坐在一起撇打;女人们则忙着缝补衣服、做饭。现在,大部分人除了到企业打工、做点小生意,基本上也没啥事。乡里乡亲是“大钱没处挣,小钱看不起”。你说一天让他去挣个十块八块,他说费那劲干啥?还不如坐到一起开壶倒息息呢。常常用“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来宽慰自己。<br> 劣根性还体现在“土豆思维”,就是群体意识不强,合作观念淡薄。沁源人的老乡观念不是特别的浓,不会像其它地方一样,“老乡见老乡”立马“两眼泪汪汪”,啥忙都敢帮。有的时候,一个地方,常常是家族之间斗争激烈,其他杂姓反倒安然无事;一个单位,往往是老乡之间闹得不可开交,与其他人反倒相处融洽。老百姓说“西山上的蛮几(土豆)各顾各”,有道理。一堆土豆,看似在一起,却互不粘连,各自独立。而沁源人单独出去工作,都是个顶个的强,一个赛一个。不过,彼此之间虽无极力帮衬之意,也绝无加害于人之心。<br>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即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水土成就一方人”。 <br>  我爱沁源翠绿的山,也爱沁源清澈的水,更爱沁源广袤的地。爱之越深,责之越切。因为我是沁源人!</h1><div> (欢迎就文中观点提出批评意见)</div> <h3>沁源人演唱沁源秧歌</h3> <h3>沁源围困战永远是沁源人心中的骄傲</h3> <h3>冬有海之南,夏有沁之源,康养好去处。</h3> <h3><font color="#010101">沁源这方山与水</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