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言实践中提升语文核心素养——记霞山区小学语文部编版教材研讨活动

木小奋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湛江市第二十八小学</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木小奋</h3> <h3>  2018年1月9日,湛江市霞山区在市十二小举行了“在语言实践中提升语文核心素养”小学语文部编教材课堂研讨活动。</h3> <h3>  首先观摩两节公开课,课堂上,两位执教老师老练优雅的教姿、教态、教风,对教材的灵活处理和深层挖掘,让我受益颇多。</h3> <h3>  两位老师的课堂最让人动心的就是孩子们琅琅的读书声,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读”书是前提,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h3> <h3>  湛江市第十二小学凌芝老师执教二年级上册《雾在哪里》一课,围绕雾的“淘气”来设计,并抓住“雾把什么藏了起来”这个问题,引导学生采用不同形式来进行朗读。让学生通过朗读感悟课文,在朗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h3> <h3>  霞山为民实验学校吴梦丽老师执教二年级上册《我要的是葫芦》一文则围绕“葫芦生长的变化”为导线让学生去寻找变化的原因,让孩子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体验情感,理解文本。特别是“角色扮演”这一环节的设计,更是让学生通过朗读化身文中的人物,零距离体验文本情感。</h3> <h3>  我们的语文教材很精彩:或语言优美,琅琅上口;或形象生动,扣人心弦;或哲理深刻,发人深思……所以,语文课堂教学会更精彩,可以在富有韵味的语言世界里去体现五彩斑斓的生活,去感悟善恶美丑的人性,去实现心灵与心灵的沟通,而真正能够发挥语文教材这一魅力的就是要语文老师对课文朗读引起足够重视。</h3> <h3>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语文课堂教学与其他学科相比,在对话上有着独特的魅力。两位老师对学生说话能力的训练也是值得我借鉴学习的。两位老师真正地做到了立足文本,深入挖掘教材,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口语交际的多个切入点,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多说多练,无形中使得学生的说话能力得到不断的提升。</h3> <h3>  《雾在哪里》一课,执教老师巧妙地将雾形容成一个游走于人世间的小精灵,并让学生也说说自己认为雾是什么。学生的思维也如同小精灵一般跳跃起来,纷纷描述心目中的雾的样子,孩子们眼里的世界如此丰富,令我感到惊奇的同时也在反省自己的语文课堂,是否曾经走进过孩子的世界,尝试着站在儿童视角去理解他们?<br></h3> <h3>  《我要的是葫芦》一课,执教老师则在学生已经对课文有了基本的感悟理解之后提出“那个人看到落了的葫芦,可能会说些什么?”这一问题,让学生在进一步理解课文的同时,又提升了学生的说话能力。课堂接近结束尾声,执教老师让学生用说话的形式继续讲“第二年,那个人又种了一棵葫芦……”的故事,更是对学生说话能力训练的一个大飞跃。</h3> <h3>  那些踊跃举起来争取发言机会的小手,不就说明了孩子们在说话能力上的进步吗?</h3> <h3>  两位老师对于教材的处理所表现出的新思路、新设计、新观念和深厚的文化功底,让我对自己平时的教学有了更深的反思和更高的要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会珍惜每一次学习的机会,不断武装自己,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争取在教学上成就最好的自己。</h3> <h3>  评课议课时,教研室薛茁老师指出:课堂上无论是内容的分析、老师的引领,还是学生的活动,都要围绕着语言文字的运用来展开。</h3> <h3>  对于两位老师对课文识得生字的不同处理方式,我提出了自己的疑惑:在语文教学活动中,随文识字究竟会不会打断学生对文本情感的体验?这个问题我们在学校举行的教学教研活动中也屡次提到,只是自己一直没有释疑。</h3> <h3>  其他老师对两节课也提出了个人的真知灼见,也对我提出的“随文识字”的问题进行了解答: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随文识字是非常必要的。随文识字不仅不会打断学生上课的思路,相反,把生字词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学习,更利于学生对生字词的理解和运用。</h3> <h3>  如何理解“语文核心素养”,“听、说、读、写”在语文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每一篇课文都是学生习得语言的最好范例,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让学生作文早起步。低年级的课堂应该是一个兴趣的课堂,教师应营造一个充满趣味性的学习氛围。</h3> <h3>  新版部编教材的使用对我们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解读部编教材、研究部编教材、用好部编教材是老师们共同的期盼。</h3> <h3>  教学教研探索之路永无止境!愿自己在教学的路上,不断遇见更好的自己!</h3>

学生

语文

老师

教材

课堂

课文

朗读

执教

教学

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