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20多年前,也有更早,还有更迟的,像我一样,初中毕业,大家都考上了一所名叫中等师范的学校。毕业后,大多数人回到了家乡的中小学校当教师,转眼已过二十多年。</h3> <h3>岁月在脸上留痕,心已苍老许多。</h3><h3>曾经是同学少年,风华正茂。如今,大家都已年届不惑,有同学的孩子已结婚,多数人的孩子已上大学,上高中,大家的话题就是工作、工资,孩子、家庭。</h3><h3><br /></h3> <h3>大约从1983年开始,为了缓解农村小学师资严重不足的压力,国家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从初中毕业生中招收学生就读中等师范学校、学生毕业后到城乡小学任教的招生政策。这一政策执行至1999年。</h3> <h3>在十六七年的时间内,全国近400万学习成绩优异的初中毕业生,涌进了中等师范学校并不算高的门槛,然后犹如一把把蒲公英的种子,被撒在祖国或肥沃或贫瘠的土地上。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从毕业开始,就一直坚守在偏僻、荒凉的乡村中小学,成了中国当代教育最坚固的基石。</h3> <h3>他们以出类拔萃的优异素质选择上中师,除了为了解决一张饭票,也为了积极响应国家号召。</h3><h3>首批初中上中师的学生在1986年毕业,自此之后,每一届毕业生中的大多数被分配到了广大的农村中小学教书,成了一名普通的小学教师。</h3> <h3>中国教育的发展,尤其是乡村教育的发展,他们功不可没。说他们是中国乡村教育的基石,一点也不为过。 </h3><h3>其实,对他们自身来说,除了从事中小学教育,以他们过硬的素质,仍可以有更广阔的发挥空间。</h3><h3><br /></h3> <h3>这批人加入到基础教育行列,确实是中国基础教育的大幸。1999年后,全国陆续取消了中师教育,中小学师资面临着青黄不接的局面。许多愿意从事中小学教育工作的年轻人,与这批中师生比又有较大的差距,令人头疼</h3><h3><br /></h3> <h3>他们是初中毕业生中的佼佼者,在当年大学录取率还十分低下的时代,考取中师的意义不亚于当今考取研究生;在当年城乡差别十分明显的情况下,考取中师的农村孩子意味着从此跳出了"农门"。</h3><h3><br /></h3> <h3>毕业后,中师生便被分配到各乡村小学,有的甚至到了偏远山村,一人一校,几十元的微薄工资,有时还不能按月发放。</h3><h3>中师生毕业季,传来了初中同学考上重点大学的消息,而三年前这些同学都甚至不如自己成绩好,这样的命运反差,曾深深地剌激过每一个中师毕业生他们毕竟只有18岁,正是做梦的年龄,但梦提前终结,他们只能弯下腰去,做一块垫脚石。</h3><h3>毕业4年后,又传来初中同学某某大学毕业分配到某大城市某大机关的消息,而自己,正在教室里当孩子王……</h3> <h3>如今,中国已崛起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许多80后已成为国家重点项目的科研主力,他们当然感恩于大学教授的教导,可是否记得当年的小学老师?</h3><h3>正是上世纪8090年代的中师生,让你们接受了良好的基础教育;你们是否知道,你们当年的小学老师,本该也是科学家、音乐家、教授呀!</h3> <h3>我至今认为,录取初中毕业生中成绩最好的学生读中师,是一种国家战略,是为了一代一代的中国孩子接受到更好的教育。</h3><h3><br /></h3> <h3>全国的中师生特别是上世纪80-90年代的中师生,都有着相同的特殊心路历程:他们优秀,却走了一条平凡而清贫的道路。</h3><h3>因此,我们应向一代中师生致敬,没有他们的奉献与牺牲,就没有扎实的基础教育,没有扎实的基础教育,又怎有人才辈出?没有人才,祖国又怎能腾飞?</h3> <h3>现实依然是鲜活的,工作在中小学校,特别是乡村中小学校,大家没有能成名成家,发财致富,位高权重的机会,但是,也在用自己的方式,不断的奋斗,来修炼自己的人生。</h3> <h3>不能否认的事实是,就是当年的中师学校的一届届毕业生,是当下中小学讲台上的主力。不论工作成绩或大或小,中师毕业的老师,撑起了当下中小学教育的半个天空!</h3> <h3>他们在经过师范专业的养成教育和教师岗位的历练之后,一个个在业务能力上出类拔萃。在这样的矛盾和焦虑中,他们艰难前行,为国家中小学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青春和才华,把自己变成一支蜡烛,照亮着一批又一批学生的内心。</h3><h3><br /></h3><h3><br /></h3><h3><br /></h3><h3><br /></h3> <h3>有认真从教者,安贫乐道,每月拿着不高的工资,认真上好每一节课,教好书,育好子,或得以认可被重用,成为校长,教育名师,或恬淡虚无过生活,知足人生,多得学生爱戴。</h3><h3><br /></h3><h3>而对他们个人的前途来说,他们甘愿成为垫在金字塔最底层的铺路石。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要向他们之中仍然在从事中小学教育事业的人,致以崇高的敬礼!</h3><h3><br /></h3><h3>记得刚毕业时教的就是五、六年级的学生,我身材比他们高不了多少,年岁也大不了多少</h3><h3><br /></h3> <h3><br /></h3><h3>如今,芳华已逝,但我们问心无愧,因为没有忘记当初的誓言: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h3> <h3>那随风而逝的岁月,本已渐行渐远,变得模糊不清。却不料,在这个寒风料峭又艳阳高照的日子里,同窗晒旧照,话当年,让残存在记忆深处的宁师经历一点一滴的被唤醒:那是人生中一段值得珍藏和致敬的时光呀!为此,"老古董"赋打油诗一首,以慰心怀。</h3><h3> 致宁师同窗学友 </h3><h3> 李芳</h3><h3> </h3><h3> 缘聚宁师九零六,</h3><h3> 离愁恰似春草生。</h3><h3> 回首当年西窗日,</h3><h3> 往事历历在眼前。</h3><h3> 课余漫步手牵手,</h3><h3> 假日闲逛肩并肩。</h3><h3> 疑窦不开同切磋,</h3><h3> 难题未解共探研。</h3><h3> 水口塔下议壮志,</h3><h3> 梅江河畔论豪言。</h3><h3> 豆蔻年华情谊笃,</h3><h3> 天真烂漫无挂牵。</h3><h3> 思绪萦怀感慨多,</h3><h3> 聊书几句漏万千。</h3><h3> 但愿天下人长久,</h3><h3> 千里月圆共婵娟。</h3><h3> </h3><h3>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