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屋的那点记忆

一杆竹

<p class="ql-block">老屋的那点记忆</p><p class="ql-block">文/一杆竹</p><p class="ql-block">我家的老屋,叫邹家湾,位于寅卯埂虎形山下,背山面水,南北朝向。老屋有三个石门框的大门口,中间是正大门,右右各一个侧门,进门都有上下厅堂,中间天井,上厅堂设有神台,下厅堂上设有戏台,左右排布厢房,卧室,石雕穿花窗子,厢房靠天井的墙上是木雕穿花栅栏,还有厨房,猪栏和卫生间的房子。整个老屋,烟砖青瓦,翘椽出角,雕梁画栋,具典型的明清风格。虽然名叫邹家湾,但居住的十来户是青一色的孙姓人家,其实成了孙家湾。</p><p class="ql-block">记得先辈人讲,这老屋建于前清,是一个姓邹的进士所建,看好这里的风水,不知何故,几易其主,邹进士何去何从,也无从考证。原来屋后,左右是参天大树,四季荫绿。大跃进时不少被砍去炼钢铁了。记得文革时破四旧将屋橡下雕了各种神相和图案的木料拆除了或者铲除,弄得破烂不堪,留下一块块的"伤疤",有一块《皇清例授进士》的牌扁,被一户人家拆下做了谷仓。正门前的旗杆石和上马石也早已损毁,均不知去向。</p><p class="ql-block">我记忆中的老屋,是一栋破旧不堪、几经补修后的老屋。老屋的正堂是公共的,神台上,供奉祖宗牌位,上下厅堂是用来祭祀先祖和办理红、白喜事(年满花甲60岁老人去世叫白喜事)用的。大集体时,成了生产队的“会场",一般有事都是晚上开会,冬天开会时,在厅堂中间用硬柴(树木料)烧火,“社员"围座火周围,边烤火边开会。屋后虎形山上是松杉林和茂盛的翠竹,前面是一个足有八九百平方米大的收晒场,晒场是泥土压实的,秋收时铺满地簊晾晒稻谷、小麦。门前是一片广阔的水旱无忧的肥沃稻田和一条发源于黄龙山的河流,清澈见底的河水常年流淌,不足一米宽的泥土小路从家门口,七弯八曲通向一华里多远的塘市坳集镇,晴天路上布满尘土,雨天一路泥泞,出门裤子上都会溅个泥巴点点,污迹斑斑。老屋正门的左右边原始的面貌荡然无存,成了土砖砌成的房子,只有正门上的门牌,翘椽出角,石门框和上下厅堂上的残存的部分雕刻与墙上花岗石雕花的石窗子,还在见证着老屋曾经的辉煌。</p><p class="ql-block">我家处于这老屋的左则,大门内除上下厅堂和天井,右边是土砖和旧的木料建成的三间十来平方米大的简易土砖房,一间是父母的卧室兼客厅,一个是爷爷的卧室兼伙房,另一间是放置农具杂物用的,厨房与猪栏在外。据爷爷讲,我家原有的宽敞老房,在三十年代初,被国民党军队五十师拆去寅卯埂修建了雕堡,这还是解放后在亲友们帮助下重修的。</p><p class="ql-block">我们八姊妹的童年都是在这老屋度过。这老屋留下了我爷爷和父母的辛勤汗水,也有我兄弟姐妹来到人间的第一声啼哭,更留有我们幼时的打闹、嬉戏和唱着童谣的欢声笑语。老屋里我们的童年伙伴,有过冬天上树掏鸟窝的顽皮,也有夏秋天下田下河摸鱼、捉泥湫的乐趣,更有在老屋收晒场玩“捉羊",“丢手帕","打房"、"打燕子"和踩高脚棍游戏的快乐。在那有点“丑"的老屋,度过了我们那虽半寒半饥,但又无忧无虑的欢乐童年。</p><p class="ql-block">那时老屋的十来户人家,非常勤劳,除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的大集体的耕种生活,还有过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初农村合作社和"共产主义集体大食堂",实行农业生产队后,国家实行牲猪派购任务,家家户户都饲养牲猪,一般一年要出栏肥猪两三头,一头完成上交国家的购猪任务,一头自家过年,在那“猪多肥多,肥多粮多"的年代,政府鼓励有条件的家庭多养猪,作为家庭经济的主要来源,后来到实行农业改革,耕地包产到户,取消派购任务。到了冬天,每家都是白天难走动的老人在家用柴火取暖,晚上一家人围座在火炉旁烤火取暖、聊天说笑,用竹筒和木棍做的“推动钩"上挂着水壶或炉罐烧水或煮饭、炆肉,上面木梁上就挂着被盐腌制了的肉条熏腊肉,经过一两个月时间,这样漫漫熏出的腊肉香饽饽的,味道特别好。</p><p class="ql-block">每到快过年了,家家户户先后都到公共的正大门内的石板天井宰杀年猪,杀年猪时,互请全屋各家的男人都来一起吃杀猪夜饭,还为每户的老人孩子送去一碗热腾腾的杀猪汤。这种传统乡亲习俗一直延续到改革开放后才渐渐淡去。</p><p class="ql-block">星移斗转,时过境迁;沧海桑田,桑田沧海。随着改革时代的发展,儿时的玩伴都长大成人,象羽翼丰满的小鸟,为生计飞出了老屋,各奔东西。有的长年在外打工,有的搬迁到了集镇,有的定居城里,留下了老翁妇幼守着孤独寂静的老屋。2006年后,实行新农村建设,家家户户又陆续返回老屋,将破旧的老屋翻新建起了两层、三层的新楼,有的离开了老屋单独建起了别墅,老屋门前的泥泞小道变成了宽阔的水泥路,泥土晒场换成了平坦的水泥硬化的晒场,还设置了健身器材。只有正大门的石门框和大门口上方出椽翘角的牌坊,带着几分婉惜和遗憾,还在保留着那点历史的记忆。</p><p class="ql-block">2018.1.6.</p>

老屋

厅堂

晒场

天井

土砖

记忆

家家户户

门框

正门

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