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大同古城》

东方日月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167efb">《寻访大同古城》</font></h1><h1></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167efb"><br></font></h1><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大同小城故事多,</span></div><font color="#167ef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魏都风貌今胜昨。</div></font><font color="#167ef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文物古迹皆厚重,</div></font><font color="#167ef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星罗棋布遍城郭。</div></font></h1> <h3>  大同,山西省省辖市,是中国首批2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中国首批13个较大的市之一、中国九大古都之一。</h3><div> 大同古称云中、平城,曾是北魏首都,辽、金陪都,境内古迹众多,著名的文物古迹包括云冈石窟、华严寺、善化寺、恒山悬空寺、九龙壁等。</div> <h3>  大同九龙壁位于山西大同市区东街路南,建于明代洪武末年,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三代王朱桂府前的照壁。王府建筑规模宏大,气势雄伟,王府座北朝南,呈长方形,中轴线上前有九龙照壁。洪武二十四年(1391)朱桂改封代王。洪武二十五年(1392)就藩大同。</h3><div> 大同九龙壁是现存最享盛名的三座九龙壁中建筑年代最早、尺度最大、而又最富艺术魅力的一座。(另两座在北京,一座在北京北海公园,一座在北京故宫皇极门前,均建于清乾隆时代。较大同九龙壁要晚三百五十至四百年。)</div> <h3>九龙壁</h3> <h3>太平楼</h3> <h3>四牌楼</h3> <h3>  大同清真大寺为山西境内两座知名清真古寺之一。位于大同城内大西街九楼巷,寺内乾隆七年(1742年)重立《敕建清真寺碑》称始建于唐贞观二年(628年),至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历史。它比北京穆斯林进行礼拜、聚礼和节日活动的中心,中国伊斯兰教协会所在地东四清真寺(又名法明寺)要早六百七十年,或为伪托。</h3> <h3>清真大寺</h3> <h3>  大同纯阳宫,又称吕祖观,位于古城大同的闹市中心鼓楼西街,是山西三大纯阳宫的“北宫”,芮城永乐宫为“南宫”,太原纯阳宫为“中宫”。三宫处在一条中轴线上,南北呼应,各有千秋。</h3><h3> 大同纯阳宫创建年代已无确切金石文字可考,据说为金末元初西京道宫长刘道宁创建。刘道宁,号真常子,金元时浑源人,恒山道士,丘处机弟子,全真道后七子之一。《道藏·浑源县真常子刘君道行记》曰:“元光二年(1223),邱处机西行回归,道宁执以弟子礼,受授全真道法,加号真常子。被推为道宫长,筑室西京。”</h3><div> 上世纪,纯阳宫门下曾出土一块刻有“明洪武四年六月”的大砖,是洪武四年大将军徐达修筑大同城墙时的城砖,表明此庙洪武四年以后进行过重修。清光绪三十年,庙内修设过普济坛。民国年间,商人杨恒川、“恒丽魁”掌柜祁魁先后重修。文化革命期间,纯阳宫被毁,庙址被占用。1999年,庙产归回道教部门,在道长白明钰主持下,历时5年,逐步修复。</div> <h3>纯阳宫</h3> <h3>鼓楼</h3> <h3>古街</h3> <h3>古宅</h3> <h3>关帝庙</h3> <h3>帝君庙</h3> <h3>  大同府文庙位于大同古城东南隅,明初时由云中驿改建而成。《大同府志》有这样一段记载:“旧学在府治东,即元魏中书学,辽西京国子监,金时之太学,元之大同县学也。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 年)建为府学,二十九年(公元1396年)以府学为代蕃府第,改云中驿为府学,即今学也。</h3> <h3>大同府文庙</h3> <h3>  文庙又称孔子庙,简称孔庙。在封建社会里,它是文人墨士“祭祀参拜”“大成至圣先师”的场所。大同文庙这一规模宏大的建筑群体原先的布局分为三个组群:一是供祭祀的场所孔庙,云路坊、大成坊、棂星门、泮池、戟门、大成殿和尊经阁,从前到后依次排列在中轴线上。东西两侧分别建有义路坊、礼门坊、斋明厅、洁清厅、东庑、西庑、神库、神厨,另外还有乡贤祠。二是讲学场所。在中轴线上的有大门、仪门,明伦堂和东西斋房。三是府治的教育机构,即教授署和训导署。后来,这些建筑大部均已改建,明伦堂和教育机构的建筑多已塌毁而废弛。至今仅存戟门、大成殿、神库和神厨。 大成殿是文庙的主要建筑物,为明代所建。清顺治、乾隆时期多次进行修葺。整个建筑置于月台上,座北朝南,呈“凸”字形,面阔五间(30.5米),进深三间(18.5米)。单檐歇山顶,斗拱六铺作,每间两朵。横拱正面下部均砍成斜面,为明、清常见做法。转角斗拱繁缛复杂,其结构意在承托翼角。柱网排列属减柱做法,从而大大增加了殿内前部的活动空间。</h3><div>  大殿前的月台四周有石栏围绕,栏杆中间嵌有宣武岩石刻。整个建筑在月台的烘托之下更加气势雄浑,庄严肃穆。栏杆中的石刻,以明快的线条,简练的构图,雕刻着我国古代的一些神话传说和历史典故。此中,有反映意识形态方面的画像,有社会生产劳动和音乐舞蹈的场面,还有花草禽兽等,包罗万象,内容丰富,可以说是一幅历史的画卷和石刻艺术的佳作。栏杆上的柱头圆雕石狮,千姿百态,意趣横生,更是引人入胜。1983 年国家拨款对大殿进行了整修。如今,这一建筑更显得金碧辉煌,光彩夺目,供人游览。</div> <h3>午餐的地方------大同府家宴</h3> <h3>大同府家宴</h3> <h3>城墙</h3> <h3>  善化寺俗称南寺,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山西大同城内西南隅。始建于唐。玄宗时称开元寺。善化寺是创建于唐代开元年间的一所佛教寺院,亦名开元寺,俗称南寺,位于大同市中心。辽保大二年(1122)遭受战争破坏,金天会至皇统年间重建,明正统十年(1445)又加整修,改名善化寺。现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3> <h3>善化寺</h3> <h3>  善化寺是一组比较完整的辽金时期建筑群,气势宏伟,粗犷豪放。寺院坐北向南,前有山门,中为三圣殿,后为大雄宝殿。大雄宝殿前左为文殊阁遗址,右为普贤阁。整个寺院建筑高低错落,主次分明,左右对称,是全国现存辽、金时期寺院中布局最完整的一座。</h3> <h3>  华严寺位于大同古城内西南隅,始建于辽重熙七年(公元1038年),依据佛教经典《华严经》而命名。兼具辽国皇室宗庙性质,地位显赫。后毁于战争,金天眷三年(1140年)重建。</h3><div> 寺院坐西向东,山门、普光明殿、大雄宝殿、薄伽教藏殿、华严宝塔等30余座单体建筑分别排列在南北两条主轴线上,布局严谨。</div><div> 华严寺占地面积达66000平方米,是中国现存年代较早、保存较完整的一座辽金寺庙建筑群,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被批准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div> <h3>华严寺</h3> <h3>  华严宝塔是根据《辽史·地理志》上的记载恢复建造的。木塔平面呈方形,包括塔刹在内总高43.5米,为三层四檐纯木榫卯结构,每层面宽、进深各为三间,均按辽金时期建筑手法营造。塔内分层供奉着香檀木雕刻的释迦牟尼佛、观世音菩萨、交脚菩萨像。</h3><h3> 塔底近500平方米的面积中,采用了100吨纯铜打造而成,地宫中藻井、塔柱、壁画、地板、扶梯等,采用了雕凿、锻打、贴烙、线刻等多种铜工艺技法,建成时为中国最大而且纯粹的铜造地宫。千佛地宫四壁上供奉着四尊主佛和448尊小供养佛,加上墙壁和塔柱上的浮雕佛像共有1000余尊。在地宫中央的水晶舍利宝塔里迎供着佛界高僧舍利。浮雕上用图案记录了释迦牟尼一生的经历,如“树下诞生”“天人献衣”“得遇沙门”“妙转法轮”等。</h3><div> 华严宝塔是继应县木塔之后全国第二大纯木榫卯结构的方形木塔,通高43米,上景金盘,下承莲池,特别是塔下近500平方米的千佛地宫,采用100吨纯铜打造而成,内供高僧舍利及千尊佛像,金碧辉煌,全国唯一,是传统与现实完美结合的典范之作。</div> <h3>华严宝塔</h3> <h3>舍利子</h3> <h3>华严宝塔上府瞰全景</h3> <h3>钟楼</h3> <h3>魁星楼</h3> <h3>法华寺</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