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学会笑【『德国』赫尔曼·黑塞《荒原狼》】

荣子荣

<h3>〖作者简介〗<h3>赫尔曼·黑塞(Hesse Hermann,1877-1962),原籍德国,1923年入瑞士籍,以后长期在瑞士隐居乡间。他被称为德国浪漫派最后一位骑士,其代表作《荒原狼》(1927)曾轰动欧美,被托马斯·曼誉为德国的《尤利西斯》。1946年,“由于他的富于灵感的作品具有遒劲的气势和洞察力,也为崇高的人道主义理想和高尚风格提供了一个范例”,获诺贝尔文学奖。</h3><h3></h3><h3></h3><h3> 〖作品提要〗</h3><h3> 哈立·哈勒年近五十,是一位中产阶级的知识分子,他博学多才,行为孤独,不满现实,远离人群,自称“荒原狼”。在租住的房间里,他留下一部手记,里面记录了他在游荡阶段的心灵历程。其中包括他对时代、艺术的质询,对人生、精神的追索,对自我,个性的体察,某天他得到一本叫做《论荒原狼——仅供狂人阅读》的小册子,这本小册子是对其“荒原狼”本质的诠释与批判,后来他认识了在精神上给他指引的赫尔米娜,和在肉体上给他慰藉的玛丽娅,以及具有神秘气质的乐师巴伯罗,他由此尝到了热烈的激情和温暖的爱情,并过上了一种和他原来的中产阶级品味迥然不同的生活,重新焕发出活力,最后,他被邀请进入一场“魔术剧”。他亲历了很多离奇玄妙的事件、目睹了对人性全新领悟方式 ,特别是与音乐家莫扎特相遇,他们之间展开了一次深入的对话,一刹那,他好像什么都明白了。当然,路途还在前方,他必须继续探索。</h3><h3><br></h3></h3> <h3>西方人从柏拉图开始,又经过笛卡儿的强化,上千年来,一直是以二元对立的模式看待人自身的。 本能与智慧、感官与精神、欲望与意志、情感与思想、肉体与灵魂、心灵与理性、知识与德性、先天与后天......人被当成这样一系列二元因子的组成物,并以它们之间的矛盾对立来解释人的思维和行为,影响之大,直到今天还制约和规范着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但小说《荒原狼》却揭露了这种认知方式的局限,并且尖锐地挖掘了其原因。<h3> 作家黑塞通过他作品中的主人公,那被称为荒原狼的哈立·哈勒,一方面塑造处于新旧不同文明的对立当中、两种时代的文化价值矛盾和冲突之下的苦闷、动荡、无家可归的灵魂;另一方面具有指导性和启示性地指出,导致哈勒灵魂痛苦的根本原因是人自我假设的二重性格,及这两方面无论在虚构层面和现实层面上的不可调和性。小说中有关“魔术剧”的部分,作家那具有开创意义的哲理在其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h3><h3> 通篇小说都充满亦真亦幻的气氛,魔术剧更把这种感觉推向极致,哈勒应赫尔米娜的邀请,去参加一场化装舞会,在舞会上,他有机会进入了所谓魔术剧的现场。很显然,魔术剧场是一个虚拟的空间,那里是现实世界的镜中之像,然而这镜子的功能却绝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映照出事物隐藏在表象底下的本质和人类思想上的歧途。</h3><h3> 作家通过《论荒原狼》这本小册子明确指出,在荒原狼身上,以及在所有人身上,都有二重性格的对峙,即所谓人性和狼性的对立。而实际上,人的性格要复杂得多,是由上百种、上千种本质构成的。把复杂的多面性的人物形简单地分为人和狼,然后再根据它来对万事万物作解释,是“一种毫无希望的儿戏”、“是对现实的强奸”。的确,哈勒本人不正是依据类似的二元对立的假设,被人为地切割成非此即彼的两部分,“分成狼和人、分成本能与智慧”吗?其他的如善与恶、美与丑、利己与利他、激进与保守、浪漫与务实、革新与守旧......还有许多和二元对立的组合,也都同样,不趋向一个极端就趋向另一个极端,就像在黑白棋盘上安排人生的脚步,似乎只有两种可能的路子,就是这种情况,造成了荒原狼的痛苦、孤独和自杀倾向——爱好古典艺术,就无法容忍现代音乐;崇尚理想精神,则不能兼容现实功利;回归自然的狼性,就难以保持理智的人性。</h3><h3> 那么,正确的理念和认识应该是怎样的呢?作家写到,一个东方智者通过下棋的形式对哈勒进行个性建设的指导。他通过一面镜子,把哈勒一人的个性分解成许多的小棋子,再把它们组成一个形象群,通过变成棋子的这许多形象来做游戏,上演了一幕幕精彩的人生戏剧。这个情节说明,人的性格是多样的、复杂的,一旦恢复了本来面貌的,一旦被分解的碎片经过不同的排列组合,统一成新的整体,就会焕发出前所未有的能量和潜力。东方智者告诉哈勒,这才是“生活的艺术”,也即是“生命的艺术”。哈勒又观看到了“驯荒原狼表演”,这个表演是古怪地分成人驯狼和狼驯人两个部分,每一部分都既野蛮得可怖,又失败得可笑。这无疑是在形象地表明,把个性简单地划分为人性和狼性的二重对立,再用一方面去克服另一方面,既不可能成功,也令人痛苦困惑。</h3><h3> 还有一个更富代表性的细节,即哈勒对收音机播放莫扎特的音乐深恶痛绝。在他看来,那种达到了辉煌极致的古典音乐,只能由造诣高超的艺术家在宫廷的乐池里演奏,否则就是亵渎,哈勒就是按照这样的模式来理解自己的命运的。所以他永远在不同形式的两极之间摇摆和颠来倒去,注定找不到自己的方向和归宿,只能在精神上自我折磨,但是莫扎特却不赞同哈勒抱怨、憎恨用收音机播放古典音乐的态度,对哈勒断定这是机器消灭艺术的最乌七八糟也最有效的手段不以为然。他上肯定音乐的原创精神是什么手段都破坏不了的。他告诫哈勒“应当崇敬这音乐背后的智慧,应当学会嘲笑这音乐中无关紧要的废物。” 道理就在于,生活中的实际事物也不是简单地二元对立的,在传统和现代之间,并非只有一种舍此取彼的选择,互相绝无共容的可能。所有事物也并不是好的全部都好,糟的全部糟,无论是古典音乐还是现代音乐,无论是乐队演奏或收音机播放,都既有智慧的精华,也不免赘余的废物。</h3><h3> 拯救之路就这样重新在脚下开始了,正由于世界和自我的灵魂是复杂多元而不是二极对立的,正由于人性并非连通自然和精神之间的一条两块板的小窄桥,通向和谐与理想的路途才如此漫长曲折,历经艰辛。小说最后,哈勒虽在有关人性的多元分解和统一组合方面获得许多启示,从自己的错误和愚蠢中醒悟过来,却出自嫉妒心杀害了赫尔米娜,“用现实的污斑把我们美丽的形象世界给玷污了”,破坏了魔术剧的幽默。这一情节说明,有关自我个性的完整认识和重新铸造,真正要做起来,以达到预想的目标,并不是容易事。无论在理论阐述的层面,或生活实践的层面,都将是十分漫长而艰巨的过程。于是,作家冷静而深刻地进一步指出,只有正确认识人的本来面貌,才能真正戳穿荒原狼的荒诞,促使人类在个性建设上向着整体性的丰盈进化,至于这个世界所有的悖谬与荒诞,就用笑与幽默来对付。那不是出于浅薄、无聊或是自我解嘲,这是因为,悖谬与幽默本身就是这个世界不可或缺的东西。莫扎特告诉哈勒“幽默一向就是绞刑架下的苦笑”。当高声的如同大合唱的笑声处决了哈勒这头终至确定了方向的荒原狼时,那一刻,他下定决心,愿意再一次开始这个游戏,一定要学会笑,哪怕前程再遥远,路途再艰险,也要继续努力,进行尝试。</h3><h3> 青年时代就接受浪漫主义影响的黑塞,喜欢把人物置身于各个角度的映照之下。《荒原狼》就是通过“出版者序言”、“ 哈立·哈勒手记”、“《论荒原狼》的小册子”、“魔术剧”四个不同的叙述角度刻画人物的。这四个部分描写不尽一致,尽管都围绕哈勒的所作所为和精神情感经历而展开,但又有不同变化,形成了黑塞自己所谓的“奏鸣曲式艺术结构”,或者像音乐作品中的四重奏——同一个旋律,却以四重的变奏加以展现。这种写法,明显又具有现代派小说艺术的特征。</h3><h3>同时,小说标志着人物形象上艺术审美方式的转折,它变革了二重人格式的浪漫派风格,除了致力于揭示个性的丰富程度,小说人物关系的设置也不再是二元分立或互补的,巴伯罗和哈勒算是一对,巴伯罗莫测高深,永远面带微笑,最后又与伟大的音乐家莫扎特幻化成同一个人,他在性格和思想倾向上和哈勒形成对称和互补,但其间又插入了作为哈勒的“镜子”的赫尔米娜;在赫尔米娜和哈勒之间,又加上了个玛丽娅,而哈勒的启蒙者、不朽的伟大人物,除了莫扎特外还有歌德。所有这些形成了三维或多维的关系,都是有意为了打破根深蒂固的二元格局。《荒原狼》只是在第一人称手记的形式上还保留着忏悔录的痕迹,其实早已超越了浪漫派喜欢剖析自我的忏悔录写法。通过这部小说,黑塞成功地突破了浪漫主义文学的传统手法。他以思辨式的反思,而不是形象性的塑造,来表现其创作的意图和宗旨。为此,整部小说充满了扑朔迷离的魔幻色彩的同时,又具有较浓厚的哲理意蕴。</h3><h3></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