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旅迹第柒部《窣堵千秋未寂寥》第3个中国100处古塔

王野

<h3><b><font color="#ed2308">作者辽宁葫芦岛人,热爱中国古建和佛教文化,尤其喜爱中国的古塔、石窟和长城,热爱历史,尤其热衷中国的佛教历史和明史。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用脚步丈量中国的山川和河流,用照片记录中国的风景和文化,足迹已遍布中国的绝大部分城市,感受历史沧桑变幻的同时,为宣传和展示中国的文化尽自己的一点绵薄之力……</font></b><br></h3> <h3><b>2017.09.12上海松江护珠宝光斜塔201</b></h3><h3>护珠塔,又称护珠宝光塔,建于北宋元丰二年(1079年),砖石结构,七层八角,高18.82米,位于上海市松江区佘山镇天马山景区,千年以来,由于地基变动,塔身逐渐朝东南方向倾斜,截至2015年,护珠塔向东偏离2.28米,倾斜度7.10°。由于其斜度已超过了著名的意大利比萨斜塔,故有"上海比萨斜塔"之称,成为上海一大奇观。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h3> <h3><b>2017.09.13常州护国寺袈裟塔202</b></h3><h3>袈裟塔,高2.7米,原坐落在常州市区护国寺内。今存红梅公园。塔建于明初,为南宋末年常州义僧万安、莫谦之的纪念塔。南宋末年,元兵攻打常州,护国寺里万安和尚号召众僧奋起抗击敌人,因寡不敌众,全部壮烈牺牲。后来,人们将万安和尚遗下的袈裟埋葬并砌了石塔,取名为袈裟塔,纪念这位民族英雄。塔以石造,五层,塔下埋抗元牺牲之军民遗骨及破袈裟,故名。抗战时期,日寇侵占常州时,塔有损坏。</h3> <h3><b>2017.09.14灵谷寺宝公塔203</b></h3><h3>宝志和尚为南北朝时金陵高僧,世称宝公、志公。他是南北朝时建安(南京)人,七岁出家于钟山道林寺。关于他的事迹,大多散见于《南史》中。宝志和尚留在世上的痕迹宝公塔和三绝碑,就在如今南京中山陵灵谷景区。</h3> <h3><b>2017.09.14灵谷寺灵谷塔204</b></h3><h3>灵谷塔高66米,是南京地区最高最美的八面九层宝塔,它由钢筋混凝土及苏州金山花岗石建造。灵谷塔的原名叫阵亡将士纪念塔,始建于1931年,是阵亡将士公墓建筑群中一个重要的组织部分。</h3> <h3><b>2017.09.15滕州龙泉塔205</b></h3><h3>砖石结构的密檐式佛塔,塔高43.35米,呈八角九级,始建时代文献无考,观察其风格,当属北宋时代,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font color="#ed2308">2013年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G7-1144】。</font></h3> <h3><b>2017.09.15邹城重兴塔206</b></h3><h3>位于山东邹城古塔小区,原名法兴塔,是北宋初年始建的砖塔,塔前原有佛寺一所。明天启二年(1622年)残毁,崇祯年间知县黄应祥重修,重兴塔为八角形楼阁式建筑,九层十檐,通高27.4米。<font color="#ed2308">2013年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G7-1137】。</font></h3> <h3><b>2017.09.15兖州兴隆塔207</b></h3><h3>兴隆塔,古称兴隆寺宝塔,高54米,位于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东北隅兖州博物馆内,因该地原有古刹兴隆寺而得名,为八角楼阁式砖塔。兴隆塔始建于隋代仁寿二年 (602年),初为木塔,北宋年间改建为砖塔,此后各代都曾有过修葺,现存塔身为清康熙年间重建。1977年公布为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font color="#ed2308">2013年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G7-1140】。</font></h3> <h3><b>2017.10.05晋城文笔峰塔208</b></h3><h3>文笔峰塔,建于明朝万历三十七年,塔分九级高37米,八角,以五行、八卦、九宫等周易数理部局,与奎星楼、文昌阁意义相同。因九为"天数",故其级别高,旨在:聚风脉,树人才,繁荣一方文化经济。</h3> <h3><b>2017.10.05晋城琉璃墓塔209</b></h3><h3>琉璃墓塔,位于晋城市火车站西南回军村,坐落在文笔峰塔西侧。塔建于何年未详,疑为清代建筑,为覆钵式僧人墓塔。墓基为方形砖砌,塔身及刹为琉璃。</h3> <h3><b>2017.10.05晋城白马寺山景公塔210</b></h3><h3>景公塔,位于晋城市区北四公里白马禅寺,矗立在白马寺山山顶。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塔始建年代未详,清康熙三年重建。塔身全青砖修砌,七级,高23米,立正山顶。1939年日寇侵华时,白马禅寺被炮火轰炸,几成一片废墟,惟有山头景公塔幸存。</h3> <h3><b>2017.10.06六府塔旧塔塔基和新塔211</b></h3><h3>潞州六府塔,位于今长治市城区解放西街北侧西寺巷,现今遗存的残塔仅剩塔座部分,为金元修复之遗物。六府塔是山西古塔中的杰作之一,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其建筑风格和遗留文物都是中国古文化的瑰宝。1958年,在塔基中出土的石椁、石棺、金棺、银棺、石函、白瓷罐、金瓶等,今均收藏于长治市博物馆。</h3> <h3><b>2017.10.06长治宗教寺喇嘛塔212</b></h3><h3>宗教寺塔,俗称婴儿塔,位于山西省长治市城区景家庄东北隅。塔建于明代晚期。塔基平面呈八角形,周长11.85米,基座高约1.8米,塔高约13米。</h3> <h3><b>2017.10.06武乡千佛塔213</b></h3><h3>千佛塔,位于武乡县城中央,据旧县志记载,为清初名和尚阎福江(字洪润)主持修建,自清康熙38年(公元1698年)始,至康熙49年(公元1710年)建成,距今290余年。虽屡受地震、雷击,至今仍完好无损。</h3> <h3><b>2017.10.07榆社文峰塔214</b></h3><h3>位于榆社县城东南1公里的巽山之上,创建于清代康熙61年(1722年),高约38米。此塔乃是根据"塔在巽(东南方向)峰则文运胜"的风水言论为振兴榆社文风而建,初期直呼"文风塔",其后年湮代远讹名"文峰塔"。</h3> <h3><b>2017.11.27&2021.10.30朝阳青峰塔215</b></h3><h3>青峰塔,所在地为辽宁省朝阳县,类型为古建筑,批号为21130017,具体地址位于朝阳县西五家子乡五十家子村。塔为辽代所建,方形空心十三级密檐式,砖筑,存高约36米。基座长方形,南北长8米,东西宽4.8米。<font color="#ed2308">2013年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G7-932】。</font></h3> <h3><b>2017.11.27&2021.10.30朝阳东平房塔216</b></h3><h3>东平房塔,位于朝阳市龙城区大平房镇东平房村,高约24米,<font color="#ed2308">2013年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G7-926】。</font></h3> <h3><b>2017.11.27&2021.10.30朝阳黄花滩塔217</b></h3><h3>黄花滩塔,位于辽宁省朝阳市龙城区大平房镇黄花滩村,八角实心十三层密檐式砖塔,高约32米。塔基上有束腰两层,第一层束腰内每面各有壸门一个,门内砖雕卧蟾一只,束腰上为须弥座。第二层束腰每面各有佛龛两个,内砖雕坐佛一尊,束腰上为砖雕须弥座。<font color="#ed2308">2013年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G7-929】。</font></h3> <h3><b>2017.11.27&2021.10.30朝阳八棱观塔218</b></h3><h3>八棱观塔,位于辽宁省朝阳市西约45公里的大平房镇八棱观村北山顶上,南邻大凌河,与辽代建州城址隔河相望。塔建于辽代,为八角十三层实心密檐式砖塔,存高34.4米。八角形须弥座建于很矮的台基上,座上有三层束腰,其中上、下两层束腰外面砌有三个小龛,龛内及两侧浮雕雉凤、蟠龙、伎乐人和侍者。<font color="#ed2308">2013年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G7-923】。</font><b></b></h3> <h3><b>2017.12.13北京真觉寺金刚宝座塔219</b></h3><h3>真觉寺金刚宝座塔位于北京海淀区西直门外白石桥以东。因其形式是在一个高台上建有五座小型石塔,俗称五塔寺塔。 塔所在地真觉寺始建于明永乐年间,清时因避雍正帝胤禛之讳,改名大正觉寺。寺于20世纪初被毁。塔建于明代成化九年(1473年),按照印度佛陀迦耶精舍形式而建。南北长18.6米,东西宽15.73米,真觉寺金刚宝座塔是中国古代建筑吸收外来建筑文化的杰作,并成为北京奇特的古代建筑之一。<font color="#ed2308">1961年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G1-75】。</font></h3> <h3><b>2017.12.14云居寺北塔四隅唐塔220</b></h3><h3>四塔紧邻云居寺北塔四个角落,分别建于景元二年,太极元年,开元十年和开元十五年。</h3> <h3><b>2017.12.14&2012.10.28北京云居寺梦堂塔221</b></h3><h3>此塔建于唐朝,质地为白石,高1.8米,结构为单檐,龛内供奉一佛二胁侍,保存完好,1976年从水头村蔡德武家移至云居寺。</h3> <h3><b>2017.12.14&2012.10.28云居寺压经塔222</b></h3><h3>位于云居寺石经地宫上方,塔建于辽天庆八年(1118年),塔高约五米,八角七级密檐石塔,塔下有地穴,埋藏辽金时期所刻石经10082块。</h3> <h3><b>2017.12.14北京石经山老虎塔223</b></h3><h3>位于北京市房山区云居寺西北水头村的山顶上,建于辽代,为砖砌八角形五层密檐式塔,高约9米。此塔为保护寺庙平安的吉祥塔,俗称老虎塔。</h3> <h3><b>2017.12.18登封法王寺澧公塔224</b></h3><h3>澧公塔,全称弥壑澧公和尚塔,位于登封法王寺后的山坡上,建于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塔高约11米,六角七级砖塔,各层叠涩出檐,顶部石刹,塔身嵌两块石铭,南侧石铭书"临济三十二世弥壑澧和尚塔",北侧石铭为"嵩岳玉桂峰弥壑和尚塔记",落款为康熙二十四年四月,字迹清晰。</h3> <h3><b>2017.12.18登封法王寺塔225</b></h3><h3>河南登封法王寺是中国最早的佛寺之一,法王寺塔约建于唐代盛期即公元八世纪前半叶,是唐代甚至中国最优美的古塔。法王寺塔呈方形,底层面宽约7米,密檐式,第一层塔身比例特高,以上密檐15层,总高34.18米。第一层正面有圆券门可通入塔心,以上各层四面各开一小圆券。法王寺塔的轮廓整体呈梭形,檐端连成极柔和的弧线,体现了唐代艺术家高度的审美能力。<font color="#ed2308">2001年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G5-356】。</font></h3> <h3><b>2017.12.18登封法王寺二号塔226</b></h3><h3>法王寺二号塔位于国宝法王寺塔东侧30米处,塔高约8米,方形单层砖塔,南面辟有券门,内有塔室,叠涩出檐,伸展很大,顶部石刹雕工繁华,色彩鲜明,塔身北侧嵌有石铭,可惜已被凿平,有记载说铭文毁于会昌法难期间。</h3> <h3><b>2017.12.18登封法王寺三号塔227</b></h3><h3>法王寺三号塔位于二号塔以北约30米,塔高约8米,方形单层砖塔,南面有券门,近代维修时封死,塔基宽出塔身很多,似乎也是历代维修加固所致,塔身之上叠涩出檐,伸展很大,顶部砖砌蕉叶莲座,上置石刹。塔身北侧面同样嵌有石铭,字迹也已被凿平。</h3> <h3><b>2017.12.18登封法王寺四号塔228</b></h3><h3>法王寺四号塔位于三号塔东临,塔高约7米,方形单层砖塔,底部塔基宽大,塔身南面开券门,其上叠涩出塔檐,伸展较小,塔檐之上的部分残损较严重,有坍塌危险,顶部石刹保存尚完整。塔身背面有石铭,也已无字迹可辨。</h3> <h3><b>2017.12.18登封会善寺梅公塔229</b></h3><h3>梅公塔,位于会善寺山门外西侧,建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塔高约4.5米,方形三级密檐砖塔,底部须弥座,顶部石刹,叠涩出檐,塔身南侧石铭"曹洞正宗第四十一代性洁梅公大和尚之塔",字迹清晰,塔北嵌石"性洁和尚塔记并颂"大部分字已模糊。会善寺为<font color="#ed2308">2001年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G5-354】。</font></h3> <h3><b>2017.12.18登封嵩岳寺塔230</b></h3><h3>嵩岳寺塔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砖塔,被称做华夏第一塔,塔位于登封县城西北约六公里,太室山南麓的嵩岳寺内,建于北魏孝明帝正光元年(520年)。嵩岳寺塔高约41米,为十二角十五级密檐式砖塔,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多角形密檐式砖塔。2010年8月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审议通过,包含嵩岳寺塔在内的“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入选世界文化遗产。<font color="#ed2308">1961年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G1-61】。</font></h3> <h3><b>2017.12.18登封永泰寺均庵主塔231</b></h3><h3>均庵主塔,位于永泰寺院后约30米处,建于金大安元年(1209年),为四边形双层砖塔,高3.5米。塔基为须弥座,周围有砖雕花纹。塔身前面辟一方形砖券门,门外沿饰砖雕花纹一周,塔室内空荡无物,该塔塔刹已毁。</h3> <h3><b>2017.12.18登封永泰寺塔232</b></h3><h3>永泰寺塔,位于河南省登封市西北11公里太室山西麓永泰寺后。塔始建于唐初。平面方形,叠涩密檐式十一级砖塔,塔基底边长五点零五米,塔高37.6米。其结构和法王寺唐塔造型相类。塔身南面辟门,塔身自下而上每层高度均匀递减、塔檐逐渐内收,外轮廓呈抛物线形,塔刹己残。<font color="#ed2308">2001年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G5-355】。</font></h3> <h3><b>2017.12.19武汉洪山宝塔233</b></h3><h3>洪山宝塔又名灵济塔,于元代至元十七年(1280年)动工,至元二十八年竣工,历时11年建成。塔为八面七级楼阁式砖塔,高45.6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塔已损坏不堪。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寺庙和文物的保护工作,1953年对洪山宝塔进行了全面维修,上下内外,整修一新,使千年之古塔焕发了青春,为祖国山河增添了新的景色。</h3> <h3><b>2017.12.19武汉无影塔234</b></h3><h3>又名兴福寺塔,始建于南朝梁元帝承圣年间,重建于南宋咸淳六年(1270年)。高11.25米,全部由石块砌成,是武汉地区现存最古老的石塔。传说夏至中午时分,此塔无影,故称"无影塔"。<font color="#ed2308">2013年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G7-1213】。</font></h3> <h3><b>2017.12.19郴州南塔235</b></h3><h3>南塔位于湖南省郴州城南的文明山上,始建于唐代,明末毁于兵灾,现代的南塔重建于清朝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是一座七层四面八方的砖石结构建筑。</h3> <h3><b>2017.12.20肇庆元魁塔236</b></h3><h3>肇庆元魁塔在端州区东堤二路,南临西江,始建于明天启三年(1623年)。该塔高27米,呈八角形,从外面看有七层,实际上里面有十层,属楼阁式穿壁绕平座砖石塔。</h3> <h3><b>2017.12.20肇庆崇禧塔237</b></h3><h3>崇禧塔位于广东肇庆市西江岸上,建于明万历十年(1582年)九月,由岭西副使王泮兴建,万历十三年(1585年)四月竣工。因西江水"滔滔而东,其气不聚,人才遂如晨星",若建塔聚气,可使人才辈出;又因西江水患频仍,建塔可镇住"祸龙"。而塔名,则取"文运兴旺"、"鸿福无疆"之意。楼阁式穿壁绕平座砖木塔,为八角九级,内17层,塔高57.5米,为肇庆四塔之冠。</h3> <h3><b>2017.12.20肇庆巽峰塔238</b></h3><h3>巽峰塔位于肇庆高要市南岸镇,又称乌榕塔,为八角七层内十三层的穿壁绕平座仿楼阁式砖木塔,高39.2米。始建于明天启四年(1624年)。</h3> <h3><b>2017.12.20肇庆文明塔239</b></h3><h3>文明塔位于广东省肇庆市高要区的镇塘岗,为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肇庆知府郑一麟为振兴文风而建。因与肇庆府学宫文明门隔江相对,故名文明塔,相传,凡塔上空乌云翻滚,肇庆必生风雨,故又称雨云宝塔。 文明塔平面六角形,塔身外观七级,内13层,高45米,为穿楼阁式砖塔。</h3> <h3><b>2017.12.21东莞榴花塔240</b></h3><h3>榴花塔座落于东莞铜岭之巅,是东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塔身高三十多米,八面七层,以红石为基,用青砖灰沙砌筑建成。</h3> <h3><b>2017.12.21东莞温塘文塔241</b></h3><h3>文塔,位于东莞市城区东部,系明末清初袁氏族人所建,塔高20米,呈六角形,青砖灰沙砌筑。塔身四层刻石分别为:"轫发冲天" 、"光照楼"、"达诗"、"云境",刻石则有横、竖、椭圆形。</h3> <h3><b>2017.12.21东莞万江金鳌洲塔242</b></h3><h3>塔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天启四年(1624年)建成,历时27年,因坐落于万江金鳌洲,故名。建塔为"以培风气,亦堪兴家所宜也"。原为抗御水害的镇水宝塔,八角十层。盖顶有塔刹,无塔檐,无栏杆,砖牙叠砌。后于清乾隆二年(1737年)重建,塔基距水边仅三、五米之遥,此塔处于江心陆洲,三面环水,经二百五十多年,保存完整,基础稳固 。</h3> <h3><b>2017.12.21广州赤岗塔243</b></h3><h3>赤岗塔高53.7米,建于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是继琶洲塔、莲花塔后修建的第三座"风水宝塔",并称为广州明代三塔。赤岗塔所处地多为红色砂岩,故称赤岗<b>。</b></h3> <h3><b>2017.12.22佛山祖庙经堂铁塔244</b></h3><h3>该塔铸于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后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加建白玉石塔基,属阿育王式塔,高4.6米,方形,分段铸造然后套合而成,重近四吨。塔身铸出莲瓣、飞天、卷草等浮雕纹饰,四周侧面壁龛分别有小铜佛一个,其上方铸有"释迦文佛"四字。"文革"期间,经堂寺部分遭拆毁,铁塔亦被砸成碎片,1987年,博物馆将原已残缺不全碎片按原貌修复,使之得重光。佛山祖庙为<font color="#ed2308">1996年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G4-152】。</font></h3> <h3><b>2017.12.22佛山仁寿寺塔245</b></h3><h3>仁寿寺位于现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1935年由佛山佛教密宗徒李佩弦等捐资兴建,并于1938年由虚云大和尚亲自主持了开光仪式,盛极一时。此塔颇具特色,塔身为七层八角汉式塔,镶有藏文碑匾,塔内供有瓷制佛像十余尊,其中所供奉的陶制红绿度母佛像为石湾冠华陶窑作品,由石湾陶艺名家潘玉书手塑。</h3> <h3><b>2017.12.22广州光孝寺双石塔246</b></h3><h3>光孝寺双塔,坐落在广州光孝寺大雄大殿前。双塔为八角七级仿楼阁式,为花岗岩石构,高8.5米。每层八面均雕有佛龛。塔刹为宝葫芦状。保存完好。</h3> <h3><b>2017.12.22广州光孝寺瘗发塔247</b></h3><h3>瘗[yì]发塔,位于广州光孝寺六祖殿前寺。塔建于唐高宗仪凤元年(676年)。相传唐高宗时,六祖慧能在菩提树下削发为僧,主持僧法才随即将慧能头发埋入土中,尔后在该处建塔以纪念这位开创禅学南宗流派的大师。瘗发塔为仿楼阁式的砖塔,是当年六祖惠能削发受戒后埋藏头发的地方,形制十分精致,塔呈八角形,七层,高7.8米,层均有佛龛八个,是寺内珍贵文物之一。<font color="#ed2308">1961年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G1-83】。</font></h3> <h3><b>2017.12.22广州光孝寺西铁塔248</b></h3><h3>西铁塔铸于南汉大宝六年(963年),即北宋太祖赵匡胤乾德元年,是我国现存有确切铸造年代的最早的大型铁塔。<font color="#ed2308">1961年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G1-83】。</font></h3> <h3><b>2017.12.22广州华林寺舍利塔249</b></h3><h3>华林寺舍利塔,也称星岩石塔,建于康熙四年(1701年),塔高七米,以星岩白玉石制造,六面七层,每层有六个门,刻有花纹,玲珑精致,造型华丽。</h3> <h3><b>2017.12.22广州六榕塔250</b></h3><h3>六榕寺花塔,原名宝庄严寺舍利塔,位于广州市六榕寺内。花塔高57.6米,内供奉"贤劫千佛"像及五百罗汉像,又称千佛宝塔,因塔身斑烂壮观,历史上常现光华,故也称华塔。塔建于粱大同三年(537年),后毁于火。北宋绍圣四年(1097年)重建。<font color="#ed2308">2006年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G6-681】。</font></h3> <h3><b>2017.12.22广州怀圣寺光塔251</b></h3><h3>怀圣寺光塔是中国伊斯兰教古迹,位于广东省广州市光塔路怀圣寺,光塔始建于唐代,高36.3米。<font color="#ed2308">1996年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G4-85】。</font></h3> <h3><b>2017.12.22广州琶洲塔252</b></h3><h3>琶洲塔为八角形楼阁式,青砖砌筑,外观九级,内分十七层,高五十余米,为明代名工匠龚坤主持工程,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奠基,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落成。不仅壮风景,而且起导航作用。</h3> <h3><b>2017.12.22广州荔湾文塔253</b></h3><h3>荔湾文塔,称云津阁,位于广州市龙津西路,塔建于何年待考,据说建于明末清初,是典型明清建筑风格。塔高13米,塔身为东莞大青砖砌,塔尖顶部有陶瓷葫芦,高达二米。 </h3> <h3><b>2017.12.23惠州泗洲塔254</b></h3><h3>泗州塔,又称玉塔,俗称宝塔,位于惠州市区西湖西山上,高37.37米,广东省省保。北宋文学家苏轼谪居惠州时称之为大圣塔。</h3> <h3><b>2017.12.23惠州文笔塔255</b></h3><h3>塔建于清初,取名"文笔"与塔旁府学宫有关,为楼阁式五层砖塔,平面八边形,高20.29米,</h3> <h3><b>2017.12.25乐山灵宝塔256</b></h3><h3>灵宝塔又名凌云塔,为砖筑、方形十三层空心密檐式四方锥体,坐东向西,高38米。下层特高,以上层层收缩,直至塔顶。塔建于宋,明、清均曾修葺。修建此塔的目的,主要还是作为三江合流处的标志。高71米的大佛是为了镇水保平安,灵宝塔则作为航船标志。<font color="#ed2308">2006年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G2-13】。</font></h3> <h3><b>2017.12.26峨眉山圣积寺铜塔257</b></h3><h3>位于峨眉山伏虎寺大雄殿左侧塔亭内。铸造于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由永川信士万华轩施铸。原存圣积寺,故称圣积寺铜塔。又因塔身铸有《华严经》全文,故又名华严塔。塔身呈八方形,通高5.8米,铸造精美,有较高的艺术价值。<font color="#ed2308">2006年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G1-133】。</font></h3> <h3><b>2017.12.27都江堰奎光塔258</b></h3><h3>都江堰市奎光塔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奎光塔公园内,始建于明代,重建于道光十一年(1831年),塔高52.67米,重约3460吨,为17层密檐式六面体部分双筒砖砌古塔,是我国层数最多的古代砖塔。<font color="#ed2308">2013年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G7-1344】。</font></h3> <h3><b>2018.01.24葫芦岛双塔沟砖塔259</b></h3><h3>双塔沟砖塔,也称金代双塔,位于辽宁省葫芦岛市南票县沙锅屯乡。现仅存一塔,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双塔建于金代。为一南一西、 一大一小两座砖塔,互相对峙。南塔为大塔,当地俗称龙塔,六角七级密檐式,实心,高11.2米。西南面的小塔,当地俗称凤塔,也是砖塔,建筑形式基本一样,但小塔已倒塌。</h3> <h3><b>2018.02.23哈尔滨极乐寺七级浮屠塔260</b></h3><h3>极乐寺塔建于1924年,为六角七层楼阁式砖塔,高约37米,布局为国内罕见,正面朝南,紧连砖建硬山式地藏殿。浮屠塔内有木梯,可供登临观赏。殿和塔檐下的龙、凤、狮、鹤等浮雕,造型生动。塔的局部构件和装饰具有西方建筑的风格。七级浮屠塔内每层有不同的佛像,从一到七依次为:地藏菩萨,观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药师佛,释迦牟尼佛与阿弥陀佛。</h3> <h3><b>2018.02.23哈尔滨张氏墓塔261</b></h3><h3>此塔为民族资本家张庭昇为其父母建造的墓塔。塔始建于1923年,于1925年竣工。为防止日后子孙变卖祖业,张庭昇特意将墓塔建在自家宅院内。该墓塔全部由青石建成,平面六角,三层楼阁式,直径七米,高十二米。塔身雕刻复杂而精美的图案。</h3> <h3><b>2018.03.19银川海宝塔262</b></h3><h3>海宝塔始建年代不详,据史载为赫连勃勃(大夏国王,公元407—427年)重修,故此塔又称赫宝塔。海宝塔塔身坐落在宽敞的方形六基上,连同台基总共十一级,通高54米,塔身呈正方形,四面中间又各突出一脊梁,呈"亚"字形,为我国十六名塔之一。<font color="#ed2308">1961年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G1-76】。</font></h3> <h3><b>2018.03.19银川承天寺塔263</b></h3><h3>承天寺塔是宁夏惟一有文献记载始建年代的古塔。《夏国皇太后新建承天寺瘗佛顶骨舍利碑》载:西夏建国皇帝元昊死后,皇太后没藏氏为了“幼登宸极”的小皇帝谅祚,保"圣寿以无疆,俾宗祧而延永",于西夏毅宗谅祚天佑垂圣元年(1050年)"役兵数万",历时五六年修建了承天寺和承天寺塔。承天寺塔为一座八角十一层楼阁式砖塔,高64.5米,是宁夏现存的古塔中最高的一座砖塔。<font color="#ed2308">2006年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G6-807】。</font></h3> <h3><b>2018.03.19青铜峡一百零八塔264</b></h3><h3>一百零八塔是中国现存的大型古塔群之一,位于青铜峡水库西岸崖壁下,塔群坐西面东,依山临水,塔基下曾出土西夏文题记的帛书和佛祯,可能建于西夏时期是喇嘛式实心塔群。佛塔依山势自上而下,按1、3、3、5、5、7、9、11、13、15、17、19的奇数排列成十二行,总计一百零八座,形成总体平面呈三角形的巨大塔群,因塔数而得名。1988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font color="#ed2308">1988年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G3-155】。</font></h3> <h3><b>2018.03.19宁夏李俊塔265</b></h3><h3>李俊塔,称金塔,俗称"多宝塔",位于银川市永宁县李俊镇西南侧。宁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李俊塔为八角形楼阁式砖塔。塔身十三层,塔高31.52米,李俊塔建设年代未详,据塔上风铃铭文可知,塔至迟在明代万历年间已竣工。</h3> <h3><b>2018.03.19灵武镇河塔266</b></h3><h3>宁夏灵武镇河塔,又名东塔,清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始建,高43.6米,是一座8角13层空心厚壁楼阁式砖塔。塔体有砖刻"镇河"二字,是中国黄河流域滨河城市唯一镇河塔。著名中国古建筑学家罗哲文和柴福善编著《中华名塔大观》中,清康熙灵州镇河塔,是收入书中的244座中华名塔之一。</h3> <h3><b>2018.03.20榆林凌霄塔267</b></h3><h3>凌霄塔亦名文笔塔,位于榆林城南榆阳桥东侧山峰上,始建于明正德十年(公元1515年),原为榆阳寺中之塔,寺在清同治年间(公元1862~1874年)被毁,惟塔独存。塔为楼阁式八角形13层砖石结构建筑。高43米,底边周长33.9米。1983、1987年维修塔基,用青砖包砌塔基土墩,并建围墙大门。<font color="#ed2308">2006年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G6-784】。</font></h3> <h3><b>2018.03.21延安宝塔268</b></h3><h3>宝塔始建于唐,现为明代建筑,高44米,宝塔山海拔1135.5米,是革命圣地延安的重要标志和象征,"不登宝塔等于没到延安来"。<font color="#ed2308">1996年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G1-23】。。</font></h3> <h3><b>2018.03.21蒲城北寺宋塔269</b></h3><h3>北寺塔位于渭南市蒲城县城内北始建于宋哲宗绍圣三年(1096年),由当时蒲城县商人王信捐资创修,系原崇寿寺舍利宝塔,为方形十三级密檐式空心砖塔。北寺塔塔身雄伟挺拔,与南寺塔遥相对峙,双塔夜影为古蒲城八景之一,塔高约47米,每底边长11米。<font color="#ed2308">2013年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G7-1419】。</font></h3> <h3><b>2018.03.21蒲城南寺唐塔270</b></h3><h3>建于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是陕西省唐塔中建造最早的一座。塔为方形密檐式空心砖塔,高36米,基层9平方米。习仲勋1949年曾参观游览了南北双塔,并指示派专家进行技术指导与监修。<font color="#ed2308">2013年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G7-1412】。</font></h3> <h3><b>2018.03.22西安小雁塔271</b></h3><h3>小雁塔位于西安市南荐福寺内,又称"荐福寺塔",建于唐景龙年间,与大雁塔同为唐长安城保留至今的重要标志。小雁塔是中国早期方形密檐式砖塔的典型作品,原有15层,现存13层,高43.4米,塔形秀丽,是唐代佛教建筑艺术遗产,佛教传入中原地区并融入汉族文化的标志性建筑。小雁塔和荐福寺钟楼内的古钟合称为"关中八景"之一的"雁塔晨钟",是西安博物院的组成部分。2014年,在卡塔尔多哈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小雁塔作为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遗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的一处遗址点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font color="#ed2308">1961年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G1-64】。</font></h3> <h3><b>2018.04.24卢龙石塔272</b></h3><h3>俗称"大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卢龙县城内。为八棱形多层式石质建筑,高10.35米,始建于唐,金大定十一年(1171年)重修,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建第四级幢身,雕五、六级佛像。其结构和构件有半经幢半石塔的韵味,<font color="#ed2308">2006年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G6-814】。</font></h3> <h3><b>2018.05.28郓城观音寺塔273</b></h3><h3>郓城观音寺塔位于山东菏泽郓城县唐塔广场,又称唐塔、荒塔。塔原有7层,建于五代·唐长兴二年(公元923-936年)。塔为八棱四门楼阁式结构,因黄河数度决口而淤积,现地面上仅存四级,高约32米,底周长44米。<font color="#ed2308">2019年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G8-0349】。</font></h3> <h3><b>2018.05.28巨野永丰塔274</b></h3><h3>永丰塔位于山东省巨野县城,始建于后周(951--960年),北宋年间(960年--1127年)才建成,距今已有1000余年,历经洪水、地震,仍完好无损。永丰塔系八棱等边四门楼阁式砖塔,现存五层,高31米,<font color="#ed2308">2013年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G7-1136】。</font></h3> <h3><b>2018.05.29昆明西寺塔275</b></h3><h3>昆明西寺塔又名慧光寺塔,始建于唐文宗太和三年(829年),历时30年方建成。1984年修葺时发现刻有南诏字号"天启十年"(859年)的砖刻。也证明中原烧砖技术,南诏时已传入昆明。西寺塔是13级四方形密檐式空心砖塔,高约40.5米。<font color="#ed2308">2006年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G6-739】。</font></h3> <h3><b>2018.05.29昆明东寺塔276</b></h3><h3>东寺塔位于昆明市书林街,又称常乐寺塔,是南诏国时期的古塔。东寺塔全高40.57米,13级。东寺塔是昆明最早古塔之一,塔顶四角立有4只铜皮做成的鸟,俗称金鸡,所以也有"金鸡塔"之称。<font color="#ed2308">2006年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G6-739】。</font></h3> <h3><b>2018.05.30昆明金马寺塔277</b></h3><h3> 金马寺塔,位于昆明市官渡区金马镇金马山,塔建于明代,塔基正方形,每边长3.5米,高1.7米,全塔高约24米,共13层方型实心密檐砖塔。塔刹由铜质相轮,圆形宝盖及葫芦形宝瓶构成,四角立有翘首企足迦喽罗四只,名金鸡。</h3> <h3><b>2018.05.30昆明妙湛寺金刚塔278</b></h3><h3>妙湛寺金刚塔,原称妙应兰若塔,又名"穿心塔",位于昆明市官渡区官渡镇。明英宗天顺二年(1458年),云南镇守太监罗圭大事恢廓,于山门内建密檐式砖塔二座,同时又于山门外中轴线上,建金刚宝座式石塔一座,即金刚塔。该塔全部以沙石砌筑,通高16.05米。基台四角雕有力士像四尊,四面皆为狮、象、孔雀、迦楼罗等形象雕刻,刻工精湛。<font color="#ed2308">1996年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G4-87】。</font></h3> <b>2018.05.30妙湛寺东塔279</b><div>妙湛寺前有十三层密檐方形实心砖塔两座,始建于元泰定四年(1327—1335年间)。多次重修,于明成化年竣工,原建两塔。西塔于清道光十三年(公元1833年)地震被毁,尚存东塔,高13.6米。<br></div> <h3><b>2018.05.30玉溪红塔280</b></h3><h3>红塔位于云南玉溪红塔区东南2千米红塔山上,元代始建,清代道光十九年(1839年)重建。1958年玉溪卷烟厂将白塔涂为红色,更名为"红塔山",其景亦由"红塔朝晖"所取代。塔高35米,阁楼式的逐级往上收缩。云南省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h3> <h3><b>2018.05.31大理佛图寺塔281</b></h3><h3>佛图寺塔位于大理市下关镇阳平村北侧的佛图寺前,当地俗称蛇骨塔,名由白族民间流传的"白族英雄段赤城舍身斩螨"的故事而来。塔高30.7米,为十三级密檐式方形砖塔,塔基为二层台方形基座,下层台边长19.7米,高1.2米,用毛石垒砌,条石压沿。 佛图寺塔始建年代约为南诏劝丰佑时期,其造型与千寻塔相同。<font color="#ed2308">2006年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G6-740】。</font></h3> <h3><b>2018.05.31大理阳和塔282</b></h3><h3>阳和塔位于大理市七里桥镇阳和村,又名聚龙宝塔,属大理市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阳和塔为十一级密檐式方形空心石塔,塔高19米,内有木梁架,用以增加塔壁间的拉力和供人向上攀登。阳和塔始建于清朝嘉靖年间,1919年重修,塔身有"聚龙宝塔"、《聚龙宝塔碑记》、1919年重修阳和塔功德碑、《重修聚龙宝塔碑记》等碑刻。按修建年代推算,阳和塔应该属于祈求风调雨顺的风水塔。</h3> <h3><b>2018.05.31大理崇圣寺三塔283</b></h3><h3>崇圣寺三塔位于大理古城西北部1.5公里处,西对苍山应乐峰,东对洱海。崇圣寺三塔始建于南诏王劝丰祐时期(公元824—859年),先建了大塔"千寻塔",高69.13米,是座方形密檐式砖塔,共16层。稍后又建了南、北小塔,均高42.19米,是一对八角形的砖塔,都是10级。古籍记载修三塔,"役工匠七百七十万,耗四万余金,历时八年建成"。修建三塔后,又建了规模弘大的崇圣寺。<font color="#ed2308">1961年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G1-65】。</font></h3> <h3><b>2018.05.31大理弘圣寺塔284</b></h3><h3>弘圣寺塔为大理国时期佛塔(938-1253年),位于大理古城西南方,距古城仅一里许。弘圣寺塔为砖砌密檐式中空方塔,塔为16级,塔高43.87米。是大理地区保存较早的砖石结构的佛教建筑,<font color="#ed2308">2013年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G7-1372】。</font></h3> <h3><b>2018.06.01云南鹤庆母猪龙塔285</b></h3><h3>鹤庆文笔塔,也称母猪龙塔,位于大理州鹤庆县城南约十公里金墩乡邑头村的豸脚山顶。塔为明隆庆年间知府周赞所建。传说是为镇压母猪龙而修建的,故而又称母猪龙塔。塔为方形密檐式空心砖塔。高20.24米。塔基三级,为青石条砌筑,第一级高1.3米,宽6米;第二级高0.9米,宽5.7米;第三级高1.26米,宽3.7米。塔身九级,叠涩出檐,出檐较短,塔檐飞出30厘米,收分缓慢。塔门面北,高2.27米,宽1.48米,塔刹无存。</h3> <h3><b>2018.06.05南京天隆寺塔林286</b></h3><h3>天隆寺塔林位于南京安德门外西岗上菊花台公园南侧。江苏省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隆寺原共有僧塔五十余座。经历代战乱,幸存石构折已寥若晨星,屈指可数。多为明、清至民国时期南京古林寺和天隆寺的历代祖师塔,最为著名的是建设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的佛教南山律宗中兴初祖古心法师塔,此塔亦为全塔林的中心。</h3> <h3><b>2018.06.05南京栖霞寺舍利塔287</b></h3><h3>栖霞寺舍利塔位于南京市栖霞区栖霞山麓的栖霞寺东,是中国五代时期的佛教石塔,是中国最大的舍利塔。栖霞寺舍利塔的整体结构紧凑,雕饰华美,塔八角五檐,高15米,是研究南唐建筑的重要实,中国佛塔艺术的精品之作,是南方非常少见的密檐式塔。栖霞寺始建于南齐永明元年(483年),舍利塔后于隋朝仁寿元年(601年)复修原为五层方形木塔。现存石塔系五代南唐(937~975年)重建。<font color="#ed2308">1988年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G3-143】。</font></h3> <h3><b>2018.06.06抚顺高尔山辽塔288</b></h3><h3>高尔山辽塔建于辽道宗大安四年(1088年),是抚顺市最早的高层建筑,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该塔用多种型制的青砖砌筑而成,塔身八角形,九级密檐,塔身腑部直径6.8米,向上逐级缩小,通高14.1米。塔身高自下而上,用密檐、斗拱分出比例匀称的层次,每层又用磨砌立柱,构成8个对称的圆弧犄角。在八面塔身上各有深约15公分的长方形佛龛,上有砖雕宝盖,龛下有飞天拱托,各自组成一幅完整的浮雕图案。</h3> <h3><b>2018.08.04孙传芳墓塔289</b></h3><h3>孙传芳墓位于北京植物园内,海淀区文物保护单位。墓为覆钵式宝瓶石塔,在国内极为罕见,塔高3.55米,须弥座,四周围以石栏,前立墓碑。孙传芳墓属民国时期的建筑,在中国建筑史上独具特色,属于中西方建筑艺术融汇的产物。孙传芳解甲后皈依佛教,故其墓园的建筑也体现出一些佛教的色彩。</h3> <h3><b>2018.08.06河南卫辉镇国塔290</b></h3><h3>镇国塔,又名灵应塔,明万历十三年(公元1585年)卫辉知府周思宸所建。据传此塔所在位置为中国版图雄鸡的心脏,是一处风水宝地,故该塔又叫护国灵应塔。镇国塔为七层六角楼阁式砖塔,高约34.5米,由下向上逐渐收缩成锥状形,每层南北各辟一券门,塔内置塔心室、塔道。河南省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h3> <h3><b>2018.08.11许昌文峰塔291</b></h3><h3>河南许昌文峰塔又称文明寺塔,明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由许州知州郑振光倡导创建。塔通高51.3米,呈平面八角形,十三层楼阁式砖塔,由地宫、基座、塔身、塔刹组成。结构严谨,气势雄伟,为河南省200多座明代砖塔之冠。"文峰耸秀"为许昌十景之一。<font color="#ed2308">2006年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G6-644】。</font></h3> <h3><b>2018.08.12西安香积寺净业塔292</b></h3><h3>净业灵塔位于香积寺旁,为四面五级空心楼阁式砖塔。塔身置于方形台基之上,塔高14.7米,台基高1.8米。砖砌叠涩菱角牙子出檐,底层面南辟一券门,二、三、四、五层面南各设一券龛。塔于"唐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甲子之岁六月十五日建"。净业是佛教净土宗创始人善导的弟子。</h3> <h3><b>2018.08.12西安香积寺善导塔293</b></h3><h3>香积寺善导塔位于西安市长安区香积村香积寺内。寺为唐代著名的古刹,始建于唐中宗李显神龙二年(公元706年),是佛教净土宗的门徒为纪念祖师善导而修建的。善导塔,平面方形,底层边长9.5米,顶层不足4米,外轮廓成方尖锥体,是唐塔中罕见的方塔。塔为仿木结构密檐式,砖砌十三层,已残裂,现存十一层,通高33米。1980年5月中日两国佛教界在香积寺举行了善导法师圆寂1300周年大祭法会。<font color="#ed2308">2001年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G5-418】。</font></h3> <h3><b>2018.08.12西安兴教寺基师塔294</b></h3><h3>窥基舍利塔始建于永淳元年(682年),大和三年(829年)重建。坐北朝南,为方形三层楼阁式砖塔,高6.76米,底层边长2.4米。层间叠涩檐下施一排菱角牙子,塔顶平砖攒尖,置宝瓶式塔刹。底层龛室内有窥基泥塑像,北壁嵌有"大慈恩寺大法师基公塔铭并序"碣。二层南壁镶有"基师塔"砖铭。 窥基是玄奘的大弟子,或称灵基,俗姓尉迟,字洪道,京兆长安人。因其著述常题名"基"或"大乘基",所以《开元释教录》始作窥基。窥基生长于以武功受封的贵族家庭中,祖父尉迟懿是隋朝宁国公,父亲尉迟敬宗是唐朝开国公,伯父尉迟恭是唐朝名将,受封鄂国公,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h3> <h3><b>2018.08.12西安兴教寺测师塔295</b></h3><h3>圆测舍利塔通高7.10米。底层龛室置圆测泥塑像,北壁嵌"大周西明寺故大德圆测法师舍利塔铭并序"碣。二层有"测师塔"砖铭。圆测是新罗(朝鲜)王的孙子。随遣唐使来到长安,他精通梵语,熟悉汉文,后拜玄奘为师,是唯识宗的继承人之一。武则天当政时期,圆测颇受优待,每遇中外名僧论道,必邀圆测首位开讲。垂拱年间(685年—688年),圆测受诏助中印度僧地婆诃罗译出经论十八部、三十四卷,武则天写序于各经之首。此时,新罗王数次上表,请圆测师回国,弘扬佛法。但因武则天垂情惜才,婉言拒之,是以未能回国而留居大唐。</h3> <h3><b>2018.08.12西安兴教寺玄奘塔296</b></h3><h3>玄奘塔立于兴教寺塔院正中,塔背嵌有唐文宗开成四年(830)篆刻的《大遍觉法师塔铭》。玄奘塔为砖造,总高21米,五层,平面方形,仿楼阁式。底层边长5.2米,每层檐下皆用砖做成简单的斗拱。斗拱上面,用斜角砌成"牙子",其上再加叠层出檐。第一层塔身经过后代修缮,已是平素的砖墙,没有倚柱;而以上四层则用砖砌成八角柱的一半的倚柱,再在倚柱上隐起额枋、头拱。底层较高,以上各层依次收减。舍利塔底层拱洞内有玄奘法师塑像。中国砖塔之砌作木构形者,当以此为最古。兴教寺塔是<font color="#ed2308">1961年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G1-67】。</font></h3> <h3><b>2018.08.12西安大兴善寺舍利塔297</b></h3><h3>舍利塔是为纪念历代为大兴善寺的建设和弘扬佛法作出贡献的高僧所建,坐落于大兴善寺西侧。创建年代不详。舍利塔为六边五层阁楼式土层单体建筑,下层为方形塔基,其上六层为正六角形,每一层的正面均有佛龛,龛内有坐式佛像。一层南开一门,门楣砖雕“舍利塔”三字。</h3> <h3><b>2018.08.13洛阳法藏禅寺和尚塔298</b></h3><h3>下清宫门前广场东南有法藏禅寺第五代主持澄公性天和尚之塔。古塔高7.25米,七级六角实心砖塔,底层边长1.08米,各层叠瑟出檐,塔檐较小,顶部塔刹已失,塔身南北各嵌一块石铭,南面石铭"敕建法藏禅寺第五代住持澄公性天和尚之塔铭",建塔年代为明嘉靖乙酉(1525)。北面石铭已无文字可辨认。</h3> <h3><b>2018.08.13洛阳安国寺镜本执砖塔299</b></h3><h3>安国寺住持镜本执砖塔位于下清宫大门外西南方斜坡上,塔高6.2米,底层边长1.03米,六角六级实心砖塔,塔下有须弥座,首层装饰斗拱塔檐,以上各层叠瑟出檐,顶部塔刹已失。塔身南侧嵌有一方石铭,大部分文字已无法辨识,依稀可辨铭文中有"嘉靖"二字,估计应是建塔年代。据记载过去邙山一带有多座寺庙,安国寺是其中之一,现在除道教道场下清宫外,其他均已无存。</h3> <h3><b>2018.08.13洛阳下清宫张清林塔300</b></h3><h3>砖塔在洛阳城区邙山下清宫东侧跨院内,塔修建于明代正德年间。塔主是明代全真派龙门宗第十代弟子张清林。道士塔为八角七层实心砖塔,高8.8米,底边长76厘米。</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