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本文作者蒋冰泉近照</span></h3> <h1> 浙江日报2017年8月25日巜美丽浙江》专版报导了建德绿道之美,文中提到"建德绿道……跨越富春江国家森林公园七里扬帆景区250平方公里的无人区,……",还提到了"江南秘境"国际旅游区的建设规划,这引起了我对四十多年前一段经历的回忆。<br /> 1969至1979年,我曾在这个地区劳动、工作、生活了十年。十年中我的身份转变了三次,从开始的"牛鬼蛇神"到三年后变为"五七干校候补学员",1973年干校撤销后我留在建德林场工作,成为林场干部。这十年,是我八十二岁人生中最刻骨铭心、难以忘怀的十年。在这十年中我学到了很多东西,也干了点实事,无怨无悔无遗憾。</h1> <h1><br /> "无人区"形成有一个过程,主因是水库移民。<br /> 富春江水库移民是从1969年1月开始的,到年底基本完成。我是在1968年10月作为被审查人员进"五七干校",1969年随同林业局的下放人员从邓家迁到了干校三连所在地,一个叫里王的地方。里王距盆柏码头约两三里路。五七干校迁到这里时,沿江两岸的盆柏、冷水、长淇、江南、乌石滩、韩家坞等村已经全部移走,移民村留下的9万多亩山林经省政府批准全部移交给建德林场经营。里王是建德林场泷江林区(后改为分场)所在地。五七干校迁来后,原本只有几个职工、冷冷清清的林区一下子热闹了起来。当时富春江水库尚未蓄水。我们来到里王后,第一个任务就是到移民后的盆柏村拆除板壁、门窗等一切可以用的材料,搬到水淹不到的里王,改作桌、凳、床……。从拆下的板壁等物来看,多数材质上乘、制作精良、油漆考究。后来我去江南看到了移民后留下来的"走马楼"及园林式的房屋建筑,可以想象到这几个沿江移走的村落其富裕之程度。因为这几个村都是山货集散地,又是新安江、兰江、富春江通往钱塘江水路运输必经的码头。村坊虽不大,人口也不多,但各色人手都有,且交通不便官府管辖不易,自然便于生财聚财。沿江村移民后,大山深处还有东源、练上、西源、江南坞几个小山村,总共不到百户人家。这几个村既不通车,也不通电,没有学校、医院和商店,生产、生活极其不便。为了摆脱打工、求学、就医和出行的困境,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村民纷纷自动迁往集镇。上世纪八十年代后这里才真正成了"无人区"。<br /></h1> <h1> 纯生态的"秘境"——盆柏源<br /> 报载"江南秘境"规划建在三江口一带。其实,照我看,真正的"秘境"当在盆柏源。</h1><h1> 临安有个浙西大峡谷,盆柏源也是一个大峡谷,而且大峡谷套小峡谷,沟谷幽深,景观奇特。这里对外没有公路相通,唯一的交通工具是船。几十万亩山林里,只有几十户山民居住,很少有外人进出,对外可以说处于封闭状态。盆柏源里究竟有哪些神秘之处?外界知之甚少。</h1> <h1> 盆柏源只有高山和峡谷,没有农田和较大的平地。峡谷很深,范围不小,从盆柏码头到谷底大山脚下,大约有40华里地。从里王行约5华里,到双溪口,东源溪和西源溪在这里交汇。从双溪口经东源往南行20多里到两头通(小地名),往西可以去西源、七星坞、稻桶坞,再转向北可以到江南坞,直至江南码头。从两头通再往里走,就是盆柏溪的发源地千两山和龙门山,这两座大山海拔高度分别为1020米和903.2米。翻过这两座山是姚村的地界。</h1> <h1> 盆柏源里除了七十年代林场修筑的两条林区简易公路外,几乎没有一条人工修筑的大路。谷底溪涧就是里王通往各个林区生产点的"主干道",这条"主干道"很少有落差很大的上下坡,但是要涉很多的水。我到五七干校后,连队安排去六十两(地名)山上挑苞米,从里王到山脚约15里路,就须涉水23道。谷底"主干道"的路还算平缓,但上山的路却很陡。因为这里的山地多为富于垂直节里的火山岩,经风化作用后形成,山地间常见多级小块平台,要登上平台必经30至40度的陡峻山路。</h1> <h1> 建德的山脉分三大支:千里岗山脉、昱岭山脉和龙门山脉。盆柏源属龙门山脉,它与另两支山脉有两大不同之处,一是山地是火山岩,石质很硬,不像千里岗山脉多为石灰岩。二是植被多为阔叶树、次生林,除七十年代林场营造的杉木基地外,没有人工林。这里森林茂密,有不少省内罕见的珍稀树种,但是却很少见到有参天大树。这里野生动植物资源很丰富。植物除树木外,还出产茶叶、山苍子、野山笋、龙须草、石耳等,还有野生药材,如金丝吊葫芦、七叶一枝花等等。动物有众多的蛇类、鸟类,还有石蛙、野猪、豪猪、穿山甲、黄麂等。高山的溪涧还常常可以见到体长20厘米左右、肚皮底下有一颗颗小红点的娃娃鱼。干校和林场利用这些山林资源办起了小料加工厂、机制茶厂。置办了蒸馏冷却设备,提炼山苍子油。为方便运输,架设了钢丝索道,修筑了林区简易公路。我曾在茶厂打过杂,在小料厂刨过锄柄、羊镐柄,这两样柄曾作为援外物资运往乌干达;采过山芲子,也炼过油;参加过索道的架设,放运过木料;还勘测设计施工从里王到西源的林区简易公路,修筑过林区房屋和桥梁,至今还有"葫芦洞水电站"和"泷江桥"九个字留在那里。</h1> <h1> 盆柏源里的水很有个性。个性之一,无论是东、西源还是两源汇成的盆柏溪,常年水流清澈见底,旱季也不断流。平时叮咚作响,浪花朵朵;大雨过后却汹涌澎湃,水击石移。我们曾在里王建过一座板桥,中间在溪中巨石上浇筑了一个钢筋水泥桥墩,重有几吨,架好不久就被一场山洪冲倒了。后来请教一位桥梁专家,设计建造了跨度18米的钢筋水泥拱桥才避过山洪,使用至今。</h1> <h1>个性之二是飞流瀑布多,如大家已熟知的葫芦飞瀑,还有高梅瀑布、桃花瀑布等等。葫芦瀑布落差百米,其水源在一个名叫练上的小自然村,从山脚到村里,必须攀登很陡的"搭柱岭"(地名),这岭虽然垂直高度仅有百米,但是不借助"搭柱"(山民挑担用的辅助工具)是很难上的。所以不"练"过是"上"不了练上自然村的。</h1> <h1>桃花瀑的落差与葫芦瀑布差不多,其水源来自桃花山间的台地,台地四周是茂密的杂木林,传说这里是泷江强盗的藏宝之地,四周山上的水都流向台地低洼处,然后漫过一处平整的岩石飞流直下。这种象椅子样的地形,是盆柏源瀑布多的重要原因。</h1> <h1>个性之三是盆柏源中有许多小峡谷,两山夹一沟,沟里分布着大小不一的石潭,这是千万年水流冲击造成的。里王对面有处叫小东坞的山坞,进入坞口就能发现有三个上下相连的深潭,潭的四周都是光滑的石壁,宽约3米,长约4—5米,最深处近2米。这三个潭是石蛙的栖息地。林场老工人对石蛙习性了如指掌,他们抓石蛙不用等到天黑,大白天也能手到擒来。为抓石蛙,我们也曾在晚间点着火把象壁虎一样攀爬过这石潭。</h1> <h1> 盆柏源还有两处很奇特的景观。一处叫石门槛,位于东源村附近的溪沟里。沟的底部是平整的石板,两岸是一排排整齐直立的石柱,石柱高约2至3米,粗约0.3至0.4米,呈很规整的六边形,紧密地排在一起形成岸墙。另一处叫荫洞,在两头通附近。据林场老工人讲述,荫洞四周森林茂密,常年不见阳光,端午节前后洞口还有冰块;洞是很深的竖洞,有一棵树从洞底长至洞腰,另一株从洞腰长至洞口。在一个炎热的夏天,我们曾去探过,从一条水沟里弯腰行进,这条沟被密密的树和藤萝覆盖,我们以柴刀开路,进入沟里,愈走愈凉,暑气全消,接近洞口时,大家都感到有点冷得吃不消了。洞口周围长满树木、藤条,光线很暗,里面黑黝黝的看不清楚洞口边界。我们没有带电筒和火把,怕失足掉进洞里不敢前行。洞里的情形只能留给后人去探了。</h1> <h1> 盆柏源是上天留给我们的一处原生态、纯天然的宝地。这处宝地对富春江水库区水源涵养、洁净空气、开展林业科学研究,为人们提供优美的旅游休闲环境,其作用是难以估量的。保护好此处宝地,科学合理地开发宝藏,功在千秋,利益万代。</h1> <h1> 蒋冰泉 写于2017年9月28日<br /> 联系地址:建德市新安江街道府西路,电话13024279305<br /></h1> <h3><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本文插图摄影:木易(与作者是翁婿关系)</span><br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