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四堡刻本《〈三国〉〈水浒〉合刊本》</h3><div>文章创作: 美篇种瓜得豆</div><div>背景音乐:小马</div><div><br></div><div> 清代四堡坊刻曾刊行《三国》、《水浒》合刊本,今藏四堡雕版印刷展览馆内的有5本,分上、下两栏,上栏刊《水浒传》(115回),下栏刊《三国演义》(240回),版芯印有“汉宋奇书,英雄谱”字样,每卷首印“四大奇书第一种卷××”、“圣叹外书”、“茂苑毛宗岗序始氏评”等字,书的封面有字“共十六册”为原藏家所注。因没有卷首,无法查知刊行处和刊行时间,但与四堡民间传说的四堡版《〈三国〉〈水浒〉合刊本》完全吻合,应为四堡清代刊行本。<br></div><div> 《汉宋奇书》,又名《英雄谱》,为明代小说集,是《水浒传》和《三国志演义》的合刊本。“汉”代指叙汉朝事的《三国志演义》,“宋”代指叙宋朝事的《水浒传》,全套就由这两部书合刊而成。 此书有两种:一为明崇祯年间雄飞馆刊本,题作《精镌三国水浒全书》,前有熊飞序,20卷,每页分上下栏,上栏刊《水浒传》(110回),下栏刊《三国演义》(240回),附插图100页。据说首刻为福建建阳。为什么两书合刊,《英雄谱》卷首有雄飞馆主人熊飞在“弁言”中的解释:“《三国》、《水浒》一传,智勇忠义,迭出不穷,而两刻不合,购者恨之。本馆上下其驷,判合其圭。”由此观之,《英雄谱》合《三国》、《水浒》而为一书,一是因为两书均反映英雄豪杰的“智勇忠义”,二是考虑到读者的阅读,“两刻不合,购者恨之”,于是“本馆上下其驷,判合其圭”。另一种为清代刊本,题作《绣像汉宋奇书》,也有熊飞序,上栏《水浒传》,下栏《三国演义》,惟前者为115回,后者为清初毛宗岗评本,全书附图40页。此刊本就是四堡所刻。两种均别题《英雄谱》,流传中也以此名为显。《英雄谱》所收《水浒传》均系简本。明刊本所附评语署名“李贽”,在《水浒传》版本史上颇具研究价值,清刊本因多坊间本,更为流传。</div> <h3> 元末明初人罗贯中编著明代出版的《三国志通俗演 义》和《忠义水浒传》,虽然两书在内容上各有侧重,一个是演义历史,一个是颂扬水浒英雄,但它们都是“源自‘说话四家’中的‘讲史’”, 只不过前者是以晋人陈寿《三国志》及南朝宋裴松之注和宋元间人无名氏的《宣和遗事》等为素材,演义魏蜀吴三国的历史;后者是以北宋后期徽宗年间事件为历史背景,歌颂水浒英雄除恶抗暴的侠义事迹;而贯穿在两书字里行间的灵魂都是忠义思想。清人清溪居士《重刊三国志演义序》:“《水浒》之作就是用忠义打造先后集聚在水泊梁山的一百单八位英雄形象;而《三国演义》虽然演义三国历史,但以忠义塑造英雄 才是此书的精华和作者的真实意图。”因为《三国演义》已远远地脱离了《三国志》的思想轨迹,拥刘反曹的倾向极为明显。陈寿在《三国志》中称曹操是“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自之奇策,……矫情任算, 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评价刘备“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气焉。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谋 略,不速魏武,是以基宇亦狭。然折而不挠,终不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已,非为竞利,且以避害云尔”。 可见作者对曹操和刘备二人的评价是以史实为依据,较为公允。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虽然也写曹操在诛杀董卓(第五回)“曹操作檄文以达诸郡……各镇诸侯皆起兵相应”、剿灭青州黄巾军(第十回)等方面皆为“扶持汉室,拯救藜民”(第五回)做出重大功绩,但是作者在第四回写曹操因疑心杀害了无辜的吕伯奢一家和在第十回写曹操为报杀父之仇要杀光徐州百姓(“操令:但得城池, 将城中百姓,尽行屠戮”)的行为,由此使曹操就成为了“宁让我负天下人,不让天下人负我”的一世枭雄。</h3> <h3> 相反刘备在《三国演义》中被塑造成举世无双的忠义之君的形象,主要体现在:第一,刘备是中山靖王之后,汉景帝的玄孙,有着得天独厚的汉家血统,作者在刘备逐鹿行动中反复强调这一历史事实,为刘备的一举一动镀上了复兴汉室的英雄形象的光辉:第二,刘备“弘毅宽厚”,礼贤下士,爱民如子,这是他得占人和的基础;第三,刘备以忠字为上、义字为先, “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 。意主忠义而旨归劝惩。由于两书主旨相同,故明人将其合刊,题为“英雄谱”。明雄飞馆主人 《刊刻英雄谱缘起》:“语有云: ‘四美具,二难并。’ 言璧之贵合也。《三国》、《水浒》二传,智勇忠义,迭出不穷,而两刻不合,购者恨之。”“忠义”,是继人类 文明之后产生的,上至君王倡导,下至百姓恪守。何为忠义?“先儒谓尽心之谓忠,心制事宜之谓义。”它不是蒙在《水浒》外面的一层道德正义的保护色,而是能使小说被当时社会各阶层普遍接受的基本精神。“《三国志演义》在人格构建上的价值取向,也是恪守以‘忠义’为核心的伦理道德规范。全书写人论事,都鲜明地以此来区分善恶,评定高下,而不问其身处什么集团,也不论其出身贵贱和性别,只要‘义不负心,忠不顾死’,都一律加以赞美。” 可见,把《水浒》与《三国》合刊,就是基于“忠”、“义”思想的殊途同归,是有着编者的道德思想和价值取向的。</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