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 眼界在字典里的定义是这样的:目力所能及的范围,借指见识的广度。</b></h1><h1><b> 我读过杨炯的的《从军行》,刚开始,我不理解,他为什么那么想去打仗呢?还说"宁做百夫长,胜做一书生。"可我认为打仗是一件不好的事情,不但条件艰苦,而且随时都会受伤,甚至牺牲,好好学习才是正道。那为什么杨炯要说"宁做百夫长,胜做一书生"呢?后来我上了一节关于杨炯的课,老师给我讲了关于杨炯的历史背景和生活经历,我才知道,在杨炯的那个年代,当兵盛行,而且在当时,报效祖国的途径,除了当兵就只有科举,而杨炯考不上什么官,他找不到给国家效力的方法,只好选择当兵去了。这时候,我理解了,家国天下,男儿当为国效力,这种为国尽忠的豪情壮志,真是让我大开眼界呀!</b></h1><h1><b> 骆宾王也写过一首《从军行》,也体现出了他急切地想为国家效力的心情。</b></h1><h1> <b>平生一顾重,意气溢三军。野日分戈影,天星合剑文。</b><b>弓弦抱汉月,马足践胡尘。</b><b>不求生入塞,唯当死报君。</b></h1><h1><b> 骆宾王在家时对战争多少都有点耳闻,在一二句中他写道他自己非常喜欢战士们意气风发,男儿的英雄梦跃然纸上。每个男子都有一个英雄梦,金戈铁马,沙场建功,想一想确实是一件令人激动的事情。</b></h1><h1><b> 在中华文明中,忠君报国的思想是根深蒂固的。除了骆宾王的"不求生入塞,唯当死报君",还有王昌龄的"黄金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还有家喻户晓的岳母刺字,有了这一代一代的文化传承,才有一代代铮铮铁骨的中华男儿,也才有我们今天的"不畏强敌敢较量","国要强我们就要担当"……</b></h1><h1><b> 在这些英雄主义的诗歌中,我的眼界被一点点打开,我想,我也要好好锻炼,努力学习,做一个统领千军的大将军!</b></h1><h1><b><br /></b></h1><h1><b><br /></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