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教育中的“慢养”

周至教育

<h3>  教育的长期性决定了“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我们应尊重孩子的发展规律,用耐心、爱心、平常心去经历教育的过程,应当从孩子成长的规律出发,且不能急功近利。</h3> <h3>经典案例</h3><div>  对于菲菲的教育问题,妈妈心里一直很纠结:“我也常常劝慰自己,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应该是父母最看重的事情,而不是看待一时的排名。但是每想到‘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看到身边大部分的孩子都在上各种兴趣班,我又无法释然,那条无形的‘线’是为人父母者难以逾越的心理门槛,我担心因为自己的‘慢养’、‘放养’反而影响了孩子的成长。”</div> <h3>案例分析</h3><div> 案例中妈妈怕自己的“慢养”变成了“放养”,这是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时所担心的。一方面,很想孩子有一个轻松快乐的童年,让孩子在愉悦的氛围下健康成长;可是另一方面,看到别的孩子在不断地学习技能,又感到无比的焦虑和矛盾。</div><div> 教育需要回归到心灵深处,需要慢下来,需要一个持续的过程,“慢养”并不要求孩子们能够学到多少东西,它注重的是对孩子心灵的触动和启发。慢养不等于放养,在教育过程中,只有放慢脚步,才能用心聆听孩子的真实想法,教育要慢下来,才能浸润孩子的心灵。</div> <h3>专家建议</h3><div>1.父母不应要求孩子过早的达到某种能力水平,不要急于把自己的迫切教育理想强加在还没有成熟的孩子身上,不能用成人的思维方式要求其“快长”。</div><div>2.家长应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考虑孩子的差异性及个性,选择合适自己孩子的教育方式,做到尊重孩子的本性,切勿放任或随波逐流。</div><div>3.家长应做到不求一时的速度与效率,包容孩子的不足与差异,积极地和孩子一起参与活动,用自己的行动去支持孩子的爱好和兴趣。</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