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知青路 — 那些年,我们曾经一起走过

李月眉

<h1>  悠悠松花江,缓缓流经佳木斯。佳木斯的江对岸,有一个小火车站,小站名叫"半截河"。 <br /> </h1> <h1>  从"半截河"车站下火车,就可以一直走到兴发屯。黑龙江省汤原县莲江口农场十分场的驻地就在这里。<br /> </h1> <h1>  上世纪六十年代未,这里汇聚了来自佳木斯、鹤岗、哈尔滨和浙江温州的南北方知识青年。那时候,我们告别父母远离城市,青春年少稚气未脱。</h1> <h1>  那些年,我们南北知青曾经一起开荒种地,屯垦戍边,同甘共苦,战天斗地修地球! </h1> <h1>  那些年,我们曾经一起咬牙喊着"下定决心,不怕牺牲!"的口号,跳入早春刺骨的冰水里整地。</h1> <h1>  那些年,从未干过农活的我们,拿起锨翻土;拉上犂中耕;挥起镰刀割稻麦;抡上大镐修水利。</h1> <h1>  那些年,飘舞在田间地头是火红的知青战旗;</h1> <h1>  那些年,我们满掌血泡在金秋的稻田里挥汗收割。一起领敎了夏天沼泽湿地"瞎蜢""小咬"的威力;一起见识了冬天冰雪世界里一坨坨黑乎乎"塔头墩"的奇观。 </h1> <h1>  那些年,穿在我们身上的是烈日晒、泥水泡,穿了补、补了穿,补丁累累找不到布原色的"知青劳动服";戴在头上的是一顶顶泛黄的草帽;行走在弯弯曲曲千古荒野上,是出工收工的知青队列。</h1> <h1>  那些年,想家了,我们一起坐在宿舍的窗台上,放声大唱"我的家,在……",歌未唱完泪滿面;</h1> <h1>  开饭了,大米饭、杂粮窝窝头,土豆炖白菜,大葱酱油汤……没有鸡、鸭、鱼和蛋,一月改善生活时吃回肉。黄瓜、番茄、水箩卜,装在脸盆里大口大口的吃,六十五度北大荒白酒盛在搪瓷碗中豪放地喝,温州酱肉生吃都无碍,而田边长得半人高的车前草,煎水喝了居然闹肚子。</h1> <h1>  那些年,我们曾经一起在草甸子里捡野鸭蛋;大晴天套着长筒雨靴防蚊子;唱着陕北风小调的"……猪啊,羊啊……"列队去出工。穿着大棉鞋笨拙地在冰冻的小河道上滑"哧溜"。</h1> <h1>  那些年,我们曾经一起走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再教育"的青春岁月。那些年,我们知青互帮互助共渡难艰,从此结下深厚难忘的战友之情。那些年,是我们心灵深处似乎忘却但无法抹去的青春记忆。</h1> <h1>  光阴似苒,物转星移,数十年过去了,知青战友们,如今,大家过得还好吗?记得否,那些年,我们曾经一起走过!</h1> <h1>附录:知青臧荣荣的微信评论:</h1><h1> </h1><h1> 佩服月眉的勤奋自勉,佩服月眉的文思泉涌。洋洋洒洒连续多篇"回望知青路",使我们从不同角度回望当年的知青生活。那些年,我们从懵懂少年一直到迷茫青年,期间流过汗也流过泪甚至还有人流了血。我们的努力,对农场有多大的贡献,没人评估过,所以不好说。只知道,那是一段蹉跎岁月,但我们也并非一无所获。起码,我们学会了吃苦,收获了友谊,懂得了珍惜,知道了担当。我们没有机会获得太多的知识,但我们有太多的机会锻造我们的品质,以致于在后来的日子里,哪怕再艰难,我们靠着这种品质,闯过来了。我们把那段青春留给了苦难,苦难锤炼了我们。所以,我们的过去值得回忆,值得书写。月眉笔端弥漫的是历尽苦寒的芬芳,能使过来人再一次清醒地神游那个年代,也可使后来人清醒。</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作者寄语</h1><h1><br /></h1><h1> 本人"回望知青路"系列回忆录连载,今天告一段落了,二个多月的时间,承蒙大家厚爱一路陪伴支持。在此,我给各位喜欢拙文的好友们致以最诚挚的感谢!今后我仍将努力用心书写生活,谨请大家继续关注与赐阅!</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