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列宁被喀山大学开除了,但他并没有放弃学业。1891年,21岁的列宁以校外生的身份参加了圣彼得堡大学的毕业考试,并被授予优等毕业生文凭。在此前后,他还学习马克思主义著作,组织了共产主义小组。1893年,列宁移居圣彼得堡,作为一个坚定不移的共产主义者,开始了职业革命家的生涯。此后,除了若干年的流放和更长时间的流亡国外,他的主要活动舞台就是圣彼得堡。在这个舞台上,他导演了开天辟地、威武雄壮的人类史剧。</h3><h3> 我们旅游团由北京首都机场出发,到新西伯利亚办理入境手续并转机,于2017年10月30日下午2时许(当地时间)到达圣彼得堡。当天阴天,偶有细雨飘落。</h3><h3> 圣彼得堡始建于1703年,因基督教圣徒彼得而得名。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俄德互为敌国,因圣彼得堡的“堡”源于德语语音,所以将圣彼得堡改为彼得格勒。1924年,列宁去世后,为了纪念,将彼得格勒改为列宁格勒。1991年,苏联解体后,列宁格勒又被改为圣彼得堡。一个城市名称的变迁,浓缩了多少历史的沧桑啊!</h3><h3> 对于旅游观光的人们来说,首先关注的当然是市容市貌。就我来说,初步映象有两点。第一,坐大巴在市内穿行,满目都是四五层、五六层的楼房,整洁大方、古朴典雅;教堂众多,但各有千秋、绝不雷同;街头雕塑等各种景观,古色古香、韵味十足。好一派历史名城的独有风貌啊!第二,河多、桥更多,大巴一会儿傍水而行、一会儿穿桥而过,有时觉得河在街心流、有时又觉得街在河边走。真不愧是传说中的“北方威尼斯”啊!</h3><h3><br></h3> <h3> 从北京时间的早晨6点,到莫斯科时间的下午2点(莫斯科时间比北京时间晚5个小时),旅游团只是在飞机上用了两次西餐。到达圣彼得堡的第一件事就是到餐馆吃个像样的午餐。地接导游给我们安排的就是这家中餐馆——中国城酒店。</h3> <h3> 午餐后,便开始了在圣彼得堡市区走马观花式的游览。第一站是斯莫尔尼景区。</h3> <h3> 斯莫尔尼大教堂。</h3> <h3> 马克思雕像。</h3> <h3><font color="#010101"> 斯莫尔尼宫。十月革命中,这里是以列宁为核心的指挥中枢所在地。现在,这里是圣彼得堡市政厅。</font></h3> <h3> 离开斯莫尔尼景区,我们来到了伊萨基辅大教堂广场。(教堂顶部正在维修。)</h3> <h3><font color="#010101"> 俄罗斯的老师带着学生游览。</font></h3> <h3> 教堂对面的沙皇尼古拉一世雕像。</h3> <p> 离开伊萨基辅大教堂广场,我们来到十二月党人广场。广场中央是彼得大帝雕像,又称青铜骑士雕像。</p> <h3> 广场旁边的宪法大厦。</h3> <p> 离开十二月党人广场时,我的手机就没电了。傍晚时分,漫步在涅瓦大街上,观察街上千姿百态的行人和车辆,凝视街旁各具特色的建筑及雕饰,真有置身艺术胜境之感。此时,最后悔的就是出国时没有带一个充电宝。</p><p> 夜幕降临以后,我们来到了冬宫广场。广场上临时搭建了一个台子,据说是为举行纪念十月革命一百周年的活动而搭建的。</p><p> 这里贴几张团友拍的冬宫广场夜景照片,聊作记念吧。正式参观冬宫,是11月1号的事情。</p> <h3><font color="#010101"> 10月31日,阴天。早上出发时,当地导游谢尔盖在大巴上介绍行程安排。谢尔盖,已经有点谢顶的圣彼得堡小伙子,在中国留学6年,大部分时间待在济南,学得一口流利的汉语。</font></h3> <p class="ql-block"> 涅瓦河口的彼得要塞。要塞中最显眼的建筑是彼得保罗大教堂。据介绍,要塞中还有一个造币厂,新中国建国初期的人民币还是在这里印制的呢!</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PX9SGTWLt-V_vbWV2ZVCUQ" target="_blank" data-link="create">新中国第二套人民币在苏联印刷</a></p> <h3> 彼得堡罗大教堂。</h3><h3> 天上下起了毛毛细雨。</h3> <h3> 教堂中历代沙皇及皇后的坟墓。</h3> <h3> 教堂主体内景:自下而上,</h3> <h3> 节节上升,</h3> <h3> 直达天堂。</h3> <h3> 因为端详这个怪异的彼得大帝铜像,我竟然掉队了,害得大家在集合地等我,害得领队返回来找我。罪过不轻啊!</h3> <h3><font color="#010101"> 滴血大教堂,教堂顶部正在维修。181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遇刺身亡。后来,沙皇亚历山大三世为了纪念父皇,在他遇刺的地方修建了这座教堂。这是一座传统的东正教教堂,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它的所有壁画都是玻璃马赛克的。</font></h3> <h3> 中间举旗子的就是谢尔盖。</h3> <h3> 华丽的穹顶。</h3> <h3> 巡看玻璃马赛克壁画。阴湿的气候促使古代艺术家们创造出如此独具特色的艺术杰作。</h3> <h3> 代表性的玻璃马赛克壁画。</h3> <h3> 教堂旁边的“河街”。这是我杜撰的名词。在圣彼得堡,这样的景观太多了。</h3> <h3> 在前往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的途中,嘉宾导游郭松民老师不失时机地给大家做讲解。</h3>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永载史册的阿芙乐尔号巡洋舰。</span></p> <p class="ql-block"> 巡洋舰上的舰首炮。</p><p class="ql-block"> 当年,就是它的一声巨响,给俄罗斯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给全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开辟了一条解放的道路。</p> <p> 舰上的陈列室内陈列着不少文物。</p>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下午参观叶卡捷琳娜宫。叶卡捷琳娜宫在普希金市。普希金市在圣彼得堡南24公里处,与圣彼得堡同属列宁格勒州。</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列宁格勒州本来因列宁格勒而得名,现在,列宁格勒已经不是列宁格勒了,但列宁格勒州还是列宁格勒州。</span></p> <h3> 金色的大舞厅。</h3> <h3> 天花板上的绘画。</h3> <h3> 两个灰色的、塔形的家伙,是壁炉,陶瓷的。</h3> <h3> 宴会厅。</h3> <h3> 天花板上的绘画。</h3> <h3> 借女皇的落地大镜子自拍一张。</h3> <h3> 连接一排宫室的多重门。据说能增加沙皇召见大臣时的威严和庄重感,对大臣们造成心理震慑。</h3> <h3> 沙皇亚历山大一世。</h3> <h3> 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h3> <h3> 书桌。</h3> <p> 叶卡捷琳娜花园中的景观。</p> <h3> 冬季的花园。</h3> <p> 离叶卡捷琳娜宫不远处的普希金雕像。</p> <h3><font color="#010101"> 波罗的海大酒店,位于芬兰湾岸边的瓦西里岛上。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金色的朝阳,刚刚从波罗的海升起。</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11月1日早上,我们离开住了两夜的这家酒店,白天参观冬宫和夏宫等处,晚上坐飞机飞往喀山。</font></h3> <h3> 终于来到了冬宫。十月革命的重头戏正是在这里上演的。</h3><h3> 冬宫官方正在举办纪念十月革命一百周年的展览。导游谢尔盖应该知道我们这次旅游的主题就是纪念十月革命,但是,对于这个展览,这小子的做法竟然是放羊——给我们十来分钟时间,让我们这些看不懂俄文的游客自行参观,他自己不做讲解,在展厅里都找不到他的人影。</h3><h3> 谢尔盖对与十月革命有关的事情似乎不太感冒。他是苏联解体、资本主义复辟以后成长起来的一代,毫无疑问,是主流舆论和家庭教育造就了他的思想意识。他说,他的父亲是苏联时期的军工技术专家,但是比较反感苏联体制,乐见苏共亡党和苏联解体。谢尔盖说,他本人对政治不感兴趣;但他预测,2018年总统选举,只有普京能够当选。当谈到中国时,他的一句话问得大家哑口无言:“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吗?”</h3><h3> 圣彼得堡导游谢尔盖,就是这样一个坦诚、率真、不绕圈子、不打哈哈的人。这在多大程度上代表了俄罗斯人的性格呢?</h3>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左边这位,就是旅游期间始终和我同住一室的团友“胡者也焉哉”。背景是通往纪念十月革命展厅的长廊,长廊两边的红旗上都写着标语。</span></p> <p class="ql-block"> 由于谢尔盖放羊,我又不认识俄文,所以对于那个展览,我基本上是白看了。现在的脑海里就留下一幅画面:巨大的黑白背景是列宁在演讲,中间是彩色的沙皇尼古拉二世的戎装照。这是冯小刚设计的吗?真不知道这个展览是怎样评价十月革命的。</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a href="https://m.toutiaocdn.com/i6818348010196435463/?app=news_article&timestamp=1612076318&use_new_style=1&req_id=202101311458380101290431522E416275&group_id=6818348010196435463&share_token=63E30821-6074-4711-AE8D-2224B64A0BB6&tt_from=weixin&utm_source=weixin&utm_medium=toutiao_ios&utm_campaign=client_share&wxshare_count=2&from=groupmessage" target="_blank">冬宫沉思:告别列宁意味着什么?</a></p> <h3> 还是看沙俄时代的宝贝吧,这是谢尔盖津津乐道的。</h3> <h3> 著名的会自动报时的金孔雀,就陈列在这个大厅里,所以在这里逗留的人比较多。</h3> <h3> 沙皇的宝座。</h3> <h3> 看几处长廊吧!</h3> <h3> 别致的宝座。</h3> <h3> 巨大的壁灯。</h3> <h3> 以下是随便拍到的一些文物。 </h3><h3> 据谢尔盖介绍,作为一个博物馆,冬宫现存有三百多万件文物。试想一下,如果每件文物都要看一下(比如说,每件文物平均注视两秒钟),那么,在正常参观的情况下,一个人要来多少次、花多少时间才能看完这三百多万件文物呢?</h3> <h3> 俄罗斯民族的大英雄——库图佐夫元帅。</h3> <h3> 随处都能看到老师带着学生在参观。</h3> <h3> 看过电影《列宁在十月》的人,对这里应该不会感到陌生吧?</h3> <h3> 离开冬宫时,有点不舍,从大门里边往外照了一张。从照片中可以看到,广场上纪念柱的下部被临时搭起的台子遮住了。</h3> <h3> 拿冬宫和我们的故宫作个比较,我的感觉是:</h3><h3> 从建筑布局和造型上来看,故宫体现了中华文明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学理念,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大气派!而冬宫,从建筑造型上看,不就是现在中国开发商到处乱建的住宅楼或者写字楼吗?</h3><h3> 从内部装饰和陈设来看,故宫的特点是简约而庄重,但有点循规蹈矩,过于程式化。再看冬宫内部,从装饰到陈设都极尽奢华,不乏艺术精品,但也不免有点土豪、暴发户的气息在里面。</h3> <h3><font color="#010101"> 太阳快要落山时,我们来到了夏宫。</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夏宫位于芬兰湾南岸,距圣彼得堡30公里。</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在夕阳晖映下,夏宫显得金光灿烂。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照片中的时间是北京时间。)</font></h3> <h3> 连接夏宫花园喷泉和波罗的海的小运河。</h3> <h3> 来到海边时,太阳已经落下去了。</h3> <h3> 月亮升起来了。</h3> <h3> 喷泉无水,花木凋零,人影稀疏。冬天来看夏宫,就是这个样子啦。</h3> <h3> 晚餐以后,在去往机场的途中,又在市内两处景点稍事逗留。</h3><h3> 这是莫斯科广场上的列宁雕像。列宁演讲中的经典姿势,被戏称为“打车”。</h3> <h3> 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列宁格勒保卫战的胜利广场。</h3> <p> 圣彼得堡不仅是一座美丽的城市,而且是一座英雄的城市。她不仅是伟大的十月革命的发生地,而且经历了惨烈的列宁格勒围困战的洗礼。</p><p> 由于列宁格勒重要的战略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战伊始,德苏双方就对这座城市展开了激烈的攻防争夺战。希特勒最初的计划是占领并彻底摧毁这座城市,把她“从地球上抹去”。但是,由于苏联红军和列宁格勒人民的顽强抵抗,希特勒没有能够按计划占领这座城市。于是,法西斯恶魔转而采取围城战法,调集重兵对列宁格勒进行严密的封锁,企图通过长期围困迫使列宁格勒屈服,投降。</p><p> 炮击,轰炸,几乎将市区夷为平地!</p><p> 食物,燃料,医药……一切物资供应都被切断!</p><p> 战斗,饥饿,严寒,伤病……夺去150万军民的生命!</p><p> 在900个日夜的围城中,列宁格勒的军民经历了怎样的惨痛啊!了解这段血腥历史的人们,往往都不忍再去复述它。</p><p> 但是,法西斯恶魔可以肆意倾泄他们的野蛮和残暴,却永远估量不出苏联军民的坚韧和顽强!</p><p> 最后,正义终于战胜了邪恶。法西斯德国及其仆从国的军队没有能够越过列宁格勒,而列宁格勒却牵制了侵略者的大量军力,为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为人类正义事业的胜利,做出了伟大的贡献!</p><p> 经受住战火考验的历史名城,如今更加傲然屹立、璀璨夺目!</p><p> 历史告诉人们,俄罗斯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战斗的民族!俄罗斯人民是永远打不垮、永远压不垮的人民!</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附 录</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背景音乐《列宁格勒交响曲》简介</b></p><p>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苏德战争爆发后,苏联政府马上动员艺术界“为祖国而战”,由此产生了许多伟大的卫国战争作品,德米特里•肖斯塔科维奇的《C大调第七交响曲》即《列宁格勒交响曲》就是其中的一部杰出的作品。肖斯塔科维奇说:“此曲是战斗的诗篇,是坚强的民族精神之赞歌。”</p><p> 肖斯塔科维奇是在德军围困的列宁格勒创作这部作品的。1942年3月5日,作品首先由莫斯科国立剧场管弦乐团在古比雪夫演奏,同时对全国及国外做现场直播。3月29日,在莫斯科演出。6月22日,在伦敦演出。7月19日,在纽约演出。8月9日,在列宁格勒演出。</p><p> 作品准备在列宁格勒演出时,乐团只剩下15名演奏员,其他的不是饿死、离去,就是拿起武器参加到保卫城市的战斗中去了。街道上贴出布告,让城市中所有音乐家立即向广播电台报到。人们用尽一切办法帮助那些还剩一口气的音乐家来到电台。一位当时的组织者回忆说:“我们把他们从昏黑的公寓中找出来,他们瘦得多可怕!但当得知要演奏《列宁格勒交响曲》时,他们立即恢复了生机。当他们带着乐器来到冰冷的排练厅时,我们被感动得热泪盈眶。”同时,前线指挥部又将在前线作战的演奏家抽调回来补充入乐队。总谱由一架运送药品的飞机带进被围困的列宁格勒。</p><p> 1942年8月9日,乐队在指挥伊利亚斯博格的领导下,在围困中演奏了献给这座城市的交响曲,成为一件可歌可泣的壮举。为了防止德军炮击音乐厅并保证演出在一个安静的环境下正常进行,苏联红军事前向德军炮兵阵地发射了约3000发炮弹进行压制,随后,这部深刻表现人民对法西斯侵略者的愤怒与反抗的正义之声,便在这座英雄的城市奏响了。人们从街上、从掩体里、从住所里聚集到广播扩音器前,以极大的热情倾听着这英雄的乐曲。乐曲响彻了列宁格勒的上空,并通过实况广播送到前线,极大地鼓舞了军队的士气。</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肖斯塔科维奇</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列宁格勒交响曲》</b></p>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乐曲赏析</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b06fbb">第一乐章</font></b></div> 中庸的稍快板-C大调-4/4拍。首先呈示出“人(梦)的主题”(C大调-G大调,配器较少),描绘的是战争之前安宁的生活。副部主题由小提琴明朗平稳地奏出,接着是肖斯塔科维奇作品中常见的气息很长的木管(短笛)独白。突然,在一片寂静中,远方隐隐约约传来的鼓声(小军鼓)击碎了和平的美梦,出现了进行曲风格的“战争主题”(插部-bE大调)。经过十一次变奏后,乐曲达到了高潮,作曲家进行了频繁的转调,并开始使用2个铜管组。呈示部主题以c小调呈现。接着大管奏出了几声哀鸣(以钢琴伴奏为背景),引出副部主题(#f小调)。然后弦乐再次呈现出“人(梦)的主题”(C大调),就像是人们对战争前美好的回忆。最后,乐章在沉闷的鼓声中结束。<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b06fbb">第二乐章</font></b></div> 稍快的中板与小快板-b小调-4/4拍,三段体诙谐曲乐章。此乐章中肖斯塔科维奇运用了极具个性的降七音小调音阶。相传作曲家这样描述本乐章:“……这是对愉快的事情、人生快乐插曲的回忆。但悲哀的情绪笼罩着这种回忆……”乐章主部由第一小提琴轻松奏出的主乐念,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弦乐器那强烈的节奏背景,还有双簧管优雅的副乐念等构成。三声中部有高音单簧管及乐队的ff力度陈述(#c小调)。双簧管的副乐念由低音竖笛接替,长笛、竖琴的低音伴奏部分很有特色。此乐章可以说是最具肖斯塔科维奇风格的音乐。<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b06fbb">第三乐章</font></b></div> 慢板至最缓板-D大调-3/4拍。自古以来人们都说:“俄罗斯人对自己的祖国和土地有着一种深厚的挚爱。”这一乐章在于表现“对自然的美之敬意”,犹如俄罗斯大地上郁郁葱葱、无边无际的原始森林一般。最后在低音提琴与大锣的轻微演奏下,直接进入第四乐章。<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b06fbb">第四乐章</font></b></div> 不太快的快板转中板-c小调(结尾为C大调)-2/2拍。首先,弦乐与木管奏出黑暗的声部(c小调),预示着战争的到来。由定音鼓呈示出类似贝多芬“命运主题”动机的短暂导入部后,主题由弦乐器齐奏展示,然后进入自由发展的主部c小调)。在小号的同音反复下,紧张的节奏随之而来。几次艰苦的斗争(机枪扫射、冲出氯气范围、骏马奔腾)后,弦乐器与少量的木管奏出了缓慢的主题(调号为5个升号),表示作者为躲避德军进攻而匍匐前进。依照肖斯塔科维奇的本意,这个终乐章在于表现“为报仇雪恨、胜利而英勇拼搏”。在缓慢的铺陈叙述后,乐队逐渐增大音量。最后,乐章进入了高潮,第一乐章“人(梦)的主题”由铜管乐器强有力地奏出(C大调),在排山倒海般的凯歌之后,小鼓奏出了宛若“机枪扫射”式的连续音符(表现了作者坚贞可靠),四个定音鼓奏出乐章的中心主题,全曲在辉煌中结束。<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