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美篇

林甦

<h3> 谢 谢 你 来 啦</h3><h3> 献给四十年发小首次聚会一周年</h3><h3></h3><h3> 2017年2月19日,星期日,丁酉年(鸡年)农历正月廿三。清晨六点三十七分,我带着一夜未眠的兴奋踏进了飘着雪花的故土,这个我出生和成长了23年的故乡——长春。</h3><h3> 从1985年离开家乡,到今年已经整整32年。期间也多次回到这里。而这次回来见的却是我1975年小学毕业后四十二年未曾谋面、相处整整五年的小学同学,是我过往经历的中学、大学以及工作中一起生活、学习相处时间最长的发小,是我最最童真时代的玩伴!他们都还好吗?他们都能来吗?近乡情怯,怯的是他或是她还记得我吗?我还能认出他或她吗?为儿时的电灯电话、楼上楼下、土豆烧牛肉的理想,每个人都经历了什么?我们的聚会能说些什么?“怯”的五味杂陈……</h3><h3> 还在火车上,来接我的张华和徐晓燕就通过微信叮嘱我从北广场出来,那里好停车,接人方便。可是我在长春20多年都没弄明白长春站的建筑是怎么个朝向。今天一下车,看着漫天飘舞的雪花儿,看着温暖的街灯,吸着略带有炊烟味道的冷气,我只有随着人流往外走的份儿了。果不其然,我走错了方向。只好告诉他们我在一个街角有麦当劳店的门口等着,他们告诉我不要动,他们会找到我。谢谢你来啦,否则,真的找不到家门了。</h3><h3> 我也正好利用这段时间好好端详一下重建的长春火车站。</h3><h3><br></h3> <h3> 这里儿时的痕迹已荡然无存,新的街道、新的建筑已与我的记忆越来越远,这里只有你—我儿时的伙伴让我梦牵魂绕。</h3><h3> 在我的印象中我等人的这个地方是原来有轨电车的始发站,我们要去南湖游泳或省医院看望住院的父亲都要到这里乘车。但现在有轨电车没有了。</h3><h3><br></h3> <h3>雪越下越大,模糊了前风挡。像似老天也与我一样,被乡情弄湿了眼帘。华仔和燕儿坚持先带我去小时候生活和学习的地方看看。</h3><h3><br></h3> <h3>路上,小二班微信群中已开始了聚会前的喧嚣。最能起哄的是那位远在英国伦敦、与北京时间有八小时时差的姜杰。估计她正在家里为此次聚会兴奋着,但又为不能来参加聚会而遗憾。为此,她尽到了为聚会摇旗呐喊的职责,说正准备等级登机前往北京,并发来了图片:</h3> <h3>华仔激动的说:告诉我航班,我去接她!他是当真了姜杰能来。虽然你不能回来参加这次四十年的重逢聚会,但你发来的文章、发来的图片已让我们感受到了你拳拳赤子之情。谢谢你来啦! </h3> <h3> 从长春站到长拖黄楼一栋的路上,我已感受不到走的是那条路了。到了柴油机厂俱乐部、大操场,环境渐渐的熟悉。在长拖一栋,我们下车步行,看完楼后、看楼前。小燕儿告诉我,我家住的六栋已经扒了,在原址上建了新楼房。一至三栋虽然还在,但已然没有儿时记忆中那样高大气派。</h3><h3> 记得儿时通信地址写的是东盛路,现在的名字叫东盛大街。原来的2栋,现在的定位是东盛大街897号。</h3> <h3> 楼后的空地和树林已建设成宽敞的道路。儿时的游戏场所已荡然无存!原来细长两开的小窗户,已改造成三折方形大窗;没有消失的是开放式凉台和护栏上的和平鸽,这两个造型在当年可是时尚的标志!现在看来更是历史的痕迹!</h3> <h3> 雪依然下着。楼群间空地已被白雪悄悄地覆盖了薄薄的一层。楼前,空无一人的景象更接近我童年时的记忆。我和小燕儿,一边寻找着,一边说着……</h3> <h3>这是谁谁家住在这里的三层</h3> <h3>这是白珊家曾经住过的老房子。看着这上上下下的广告,似乎看见住在这里的人们四十年的变迁</h3> <h3>依然完整的、门楼前的两条石凳,让我想起在上面玩儿的游戏:chua嘎啦哈、扇piaji,因为进不了家门,以此为桌写作业等等情景……</h3><h3>离开我们生活的黄楼宿舍区,沿着一条宽阔的道路来到了长拖厂区。这条路,我记得是一至三栋的同学每天上学走的路。在我们小学阶段,这条土路很窄,有一个地方还有一个炮楼形状的建筑,传说里面有一个疯子,所以,小的时候,偶尔和小伙伴走这条路,都是跑着通过,或是等着有大人了,或是有更多的同学能结伴通过此处。</h3><h3><br></h3> <h3>华仔和燕儿说他们也好长时间没来过这里了。</h3> <h3> 走进这个大门曾经是我童年时的向往。那时,两边有门卫把守,进出的工人穿着工装,非常神气地挥舞一下红色的工作证,昂首挺胸走进走出,我一个小孩儿真是发自心底好生羡慕的看着他们,想着快快长大,走进这个庞然大物。</h3> <h3> 我从大门丝网的空格处往厂里使劲儿地张望。片中右侧的建筑,我记得是厂的办公大楼,大楼的北侧一层是厂职工医院,那时叫卫生所。二楼就是我们的幼儿园。在这个楼的对面平房也曾做过幼儿园。我们小学同学中有许多都是幼儿园的伙伴儿。如果我们不能确认是否是有幼儿园的交情,可以用是否知道幼儿园有个小熊照相玩具来确认是否在一个幼儿园里被托管。以此作为对接暗号。</h3> <h3>长拖俱乐部正门。这里曾是我们文化生活的殿堂,在这里我们曾无数次看过八个样板戏以及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等电影。更重要的是当年长拖子弟校的红小兵、红卫兵代表大会等重大会议和活动都在这里举办。如今,这里已成为酒店。</h3> <h3>这是俱乐部的的侧门。我们无数次从这里出出进进。</h3> <h3>俱乐部旁边就是当年白珊、李爽家住的宿舍楼,现在已经准备报废了</h3> <h3> 她家楼的侧面,现在叫做同兴路。我们上学的时候每天走这条路,当年还是条约两车道宽的土路,好像没有街名。也许这就是时代的发展一个表征。</h3><h3> 下面这个图片就是同兴的尽头,也就到了长拖子弟学校。</h3><h3><br></h3> <h3>路的北侧就是当年著名的九十一户宿舍区。大概有三排平房,我记得李永萍家住在临街的房子,姜杰家住在后面的一排。</h3> <h3>现在,这条路变宽了,但房子下陷了许多,也更加的破旧。</h3> <h3>终于走近了我在此度过八年的学校—长春拖拉机制造厂子弟校,一所小学、中学一贯制的学校。而现在只有小学体制,更名为长春市同兴小学。</h3> <h3>越过校门的铁栅栏,努力地向里张望,希望能看到我熟悉的教室、球场。然而,能看到的只有最远端的那所楼房是我记忆中的模样。那是我们上中学一年级时,曾亲自参加了挖地基建设的楼房;三年级时从很远的不知是什么地方往教室搬运桌椅。但是,我却一天也没能使用过那里的一间教室。虽说如此,对那个远远的楼房依然充满了浓浓的眷恋。操场的地面已经覆盖了厚厚的一层白雪。这又让我想起儿时看着拖小足球队在雪地里踢足球的情景。能参加到校足球队,那对于男同学而言是一件非常骄傲的事情;而如我这样的女同学常常想的是为什么只有男同学可以踢球,而女同学只有在球场边看球的份儿?</h3><h3>谢谢你来了,带我故地重游,让我心潮澎湃。</h3><h3><br></h3> <h3> 离开了学校,华仔带我们走进了一个吃早点的大饭店,因为屋内外外温差太大,我想着用手机拍照时,手机的零部件还没有就位,无法拍照。等我吃完大果子和豆浆了,拍照的事就给忘了。如今吃这两样东西是稀松平常的事儿,但是,儿时家里来客人才可以排着长队吃上的豆浆和大果子,今天吃来仍然还是那样美好、解馋。我们虽然还吃了其他美食,但这两样东西,是带着感情品尝的,只有一个字:香!</h3><h3> 大华酒店是此行的目的地。这里是我们小学二班同学四十二年再聚首的场所。从东盛路的早点饭店出来,直觉告诉我是向城里走,沿途的街景让我目不暇接,车里和两位发小聊着这四十多年的物事、人事的变迁,想象着一会儿和同学们见面的情形,看你吃惊的样子、体会拥抱你的感觉,面对面坐着听你诉说快乐和忧伤,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激动和牵挂......</h3><h3> 打开记忆的闸门从1975年7月1日的一张老照片开始:</h3><h3><br></h3> <h3> 谢谢你来啦,虽然我们不再能用小步快跑的方式去迎接彼此,但热切的目光让我们重拾童年的美好</h3> <h3>瞬间的失忆,岁月不饶人啊</h3> <h3>应接不暇的见面,让人目光散乱,顾此失彼</h3><h3></h3><h3><br></h3> <h3>主持人、签到、唱歌一个都不能少</h3> <h3>谢谢你来啦,签下你的名字就书写了下一次相聚的承诺</h3><h3><br></h3><h3><br></h3> <h3> 签到后的入队环节,让人立即放下了年龄,把我们带回了那无忧无虑的儿童时代,那笑脸是发自内心的喜悦,是初心的再现,天真无邪的灿烂笑容令人难忘</h3><h3><br></h3> <h3>如今的同桌已经没有了楚汉河界</h3> <h3>还像小时候那样调皮捣蛋!</h3> <h3>这些年你都在哪儿?干了些啥?</h3> <h3> 同学们再一次一起玩儿了踢毽、抓元宝等游戏。为此袁萍、显平等同学跑了几个市场才买回了这些道具,让发小们找回失去的童年。</h3><h3> 更有意思的花絮是班会还安排了在外地同学与聚会现场的同学线上视频交流环节。原本想着酒店网络能够满足电脑微信大屏幕的连接播放,届时同学们可以享受高科技给我们带来的福利。而现实是只能在手机上操作。我们几个人拿着手机与会场外的同学连线,而主会场内的同学相互交谈甚欢,完全没有了会场内外交流的气氛。据姜杰自己汇报说,为了这个视频,她早早起来化了淡妆,正襟危坐在电脑前等着和同学们互动,结果,热烈嘈杂的现场,完全忽略了屏幕上的他们。最后,是微信上的姜杰、李爽、王丽霞和苏适四人自己聊了起来。</h3><h3> 相聚的时间总是那样的短暂,那就把你的歌和倩影带走,把你的笑脸永远留下。同学们以不同的主题进行拍照,有一个楼栋的组合,有一个学习小组的组合,有玩伴儿的组合,总之,大家都在弥补小时候照相少的遗憾。</h3><h3><br></h3> <h3>各种组合的合影</h3> <h3>为什么中介笑的那么开心!</h3> <h3>三个女人就是一台戏</h3> <h3>忠字舞记忆</h3> <h3>谢谢你们来啦</h3> <h3>显平策划了此次聚会的活动内容,很多同学为聚会通过各种资源找同学、找地方、买道具、提供照片等等,他们提供了力所能及的力量</h3> <h3>四十年后的聚会就是一次联欢主题班会:</h3> <h3> 相聚的时间总是显得那么短暂,离别的时刻悄然来临,大家手挽着手,动情地唱着《友谊地久天长》,相信这歌声会传遍天涯海角,会留在每一个人心中;一一道别,久久不愿离去,相约明年再会。</h3><h3><br></h3><h3>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唐王维《山中送别》</h3><h3> </h3><h3> 谢谢你来啦</h3><h3><br></h3><h3></h3><h3> </h3> <h3> 回到发小身边,感受无微不至的关照。白珊、袁萍想着我一路夜车辛苦,特别安排了酒店的一个房间,让我美美的休息了两个多小时;白天都在房间里,没有意识到一整天的雪下的有多大。晚上走出酒店发现,长春街头已是银装素裹,此情此景再次让我激动不已。那种久违的漫天白雪让我旧情难忘。后来白珊告诉我,据说这是长春50年来的一次降雪。厚厚的积雪给陪伴我的老同学们添了不少麻烦。晚上九点多,他们踏着厚厚的积雪目送我走进站台。此情此景只有借用李白的诗句才能表达我深深的感谢。“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h3><h3> </h3><h3> 我回京的时间正是英国伦敦的早晨。远在异国的姜杰,又是在我离长时出现在微信中,她好像一夜未眠。</h3><h3> 小的时候没有想到我们这代人能自己开车、手拿移动电话,让你、我、他无处不在,无时不有。</h3><h3> 谢谢你们来了</h3><h3><br></h3><h3> 昨晚长春雪花飘飘,早晨北京霞光万道。</h3><h3><br></h3><h3></h3><h3> 留下这段文字和整理这些照片时,正值冯小刚拍摄的《芳华》电影在全国热映,影片的内容和片尾曲与我们同龄,让我们这代人有许多共鸣,因此选择韩红演绎的、富有张力的《绒花》配乐。半个世纪的相聚,还能有几次?让我们紧紧抓住青春的夕阳,让人生漫漫长路洒满芬芳</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