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网上闲逛,偶然看到了这一张老照片。这个照片的题字和上面几个熟悉的身影引起我的注意。</h3> 伊通民中成立于1962年,由伊通县教育局委派时任当时的伊通师范教导主任李大田老师负责筹办。位置是在东营子以西,原来是伊通党校,即今伊通满族中学的位置。当时有一栋红砖红瓦带走廊的砖瓦房作为老师们的办公室,和一栋并排的教室。教师办公室那趟房子里也有两个教室。<div> 从1962年开始首期招生开始一共招收了三届。每届设置一班和二班两个班。第一届招生的时候因为教室的大小不一样,一班人数较多大约50人,二班30多人。一班班主任是张凤臣老师,二班班主任为彦景权老师。</div> <h3>这是李大田主任,代理伊通县民立中学校长。当时38岁,已经是六个孩子的父亲。他不是任教哪个课程,但几乎能教学校所有的课程。任何老师有事不能来上课他都能给代课。即使是最枯燥的数学课他也能深入浅出生动的讲出来,幽默且风趣。</h3> <h3> 当时之所以设立筹建伊通民中,是因为县里中学只有伊通一中一个学校,每年招收名额不多,而且主要是为了升大学做准备,而社会发展需要大量有知识的青年投入。</h3><h3> 伊通民中是一所半工半读的非全公办学校,县财政只是投资了校舍,其他经费很少,基本上是学校自己筹措。学生的学费每学年六元钱,这在当时是一笔不少的钱。为了学校能正常运转同时为学生筹措学费,学生经常参加学校组织的生产劳动,比如到附近的苗圃栽树苗等。</h3> <h3>这位是邹自强老师,从师范学校毕业不久。邹老师教物理,是很有才华的老师,工作认真。只是脾气不太好,上课时很多时间用在维持课堂纪律上。一些调皮的男同学经常故意惹他生气,甚至有一次在放学的时候,故意把他自行车自行车🚲的气门芯拔下来,气的他几乎要摔自行车。</h3> <h3><font color="#010101">李老师,</font></h3> <h3>杨素云老师,学校任团支书。</h3> <h3>这位是彦景权老师,当年大约40岁,教语文。做事一板一眼,循规蹈矩。前年刚刚去世,活到90多岁。</h3> <h3>孔祥林老师</h3> <h3>张凤臣老师负责教俄语,他当时刚从伊通一中毕业。因为没考上大学而不得不临时来民中当老师。当时还是一边教课一边努力复习功课,期望再考大学,可是最终没考上。后来转正在伊通十中做后勤主任,很有经济头脑,自己小家庭过的红火,让很多老师眼热。</h3> <h3>郭秀清老师,这是和张凤臣老师一样刚从一中毕业,励志高考能上大学。</h3> <h3>这是我的大表姐李文媛。</h3><h3>昨天晚上和她通电话说起这张照片。她说是记得有这样一张,可是她的那张照片已经多年找不到了。</h3> <h3>一班来说班级合影都是在毕业的时候或者特定的时候才照集体像。而这张照片落款在了65年一年级的时候,显然不是毕业像。而所有的学校领导和老师都参加合影,也不像是普通的班级合影。时间上看来很可能是入学合影。</h3><h3> 知情的人回忆说是六五年学校解散,照片这一届的学生和他们上一届学生都合并到了伊通农中。伊通农中当时的位置是现在的十二中。</h3> <h3>这张照片是今天在姐姐那里找到的。是在县里组织的篮球比赛中获奖后合影留念。</h3> <h3> 伊通民中成立三年后解散。第一届毕业生参加了中考,七八个同学考上了伊通一中,还有一些考上了中专,另有一些考上了新成立的伊通半耕半读师范学校,没考上的也大都找到了工作。</h3><h3> 伊通民中解散后在原位置成立了伊通县半耕半读师范学校,招收两届学生后解散。在原位置成立伊通十中。</h3><h3> 后两届并入农中的学生毕业后,城镇户口的分配到伊通县汽车配件厂、房产局或者伊通农机厂等单位。农村户口的则基本上回家继续务农。</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