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西沙群岛,历史上也叫千里长沙,万里石塘。它地处海南的中北部,由宣德群岛、永乐群岛和东岛、中建岛等34个岛礁组成,海域总面积为31700平方公里。</h3><h3> 它距离海南岛约180海里,与东沙、中沙、南沙群岛构成中国最南端的疆土。西沙群岛主要由海军部队驻守,西沙卫士就驻守在永兴、中建、珊瑚、琛航等7个岛礁上。</h3><h3><br></h3><h3> 7月19日,下午4点<br></h3><div></div><div> 我和老陈乘坐着三亚海军某部的补给船,前往西沙群岛观光和摄影创作活动。</div><div> 这次的西沙之旅,之所以能够成行,全凭老陈和当地部队官兵亲密关系所致。</div><div> 当天下午,天气晴朗,蓝天白云下的军港,显得十分平静和安祥。</div><div> 轮船徐徐驶出海港,船舷两旁站满了观赏海景的随军家属和部分民工。大家兴致勃勃、谈笑风生。</div><div> 海风吹拂着脸庞,大海涌动着雪花,船儿破浪前进,我们的心儿都醉了。</div><div> 老陈是第一次乘坐大轮船远航,显得很激动,很新鲜,拿着照相机那儿都拍。</div><div> 我出生在海岛,从小就和大海有着不解之缘,老家门口十几米远就是大海。我也好久没有乘坐轮船长途旅行了。以前曾经坐过温州至上海、温州至广州、广州至海口的客轮,但这次的航行却与众不同,意义深远、终生难忘。</div><div> 海水从浅蓝色,变成了深蓝色和墨蓝色,海岸也距离我们渐渐远去。风浪也随之增强,刚才还站立在船舷的人们,开始纷纷躲到船舱里去了。</div><h3><br></h3><h3>(海上观日出)</h3> <h3>7月19日,晚上10点钟
</h3><div>
</div><div> 我们乘坐的这艘补给船也不算小了——2750吨。但在大海里,如同一叶扁舟,随风飘荡,随浪前行,摇摆不定。
</div><div> 有时,它被海浪高高地推上浪尖,然后往下一沉,浪头拍击在船体上,发出了巨大的响声,船身为之颤抖,让人不寒而栗;有时,海浪飘过船头直接扑打在我们房间的船窗上,把里面的东西都给打湿了。
</div><div> 已经有许多女乘客呕吐不止了,有一个还口口声声地喊着:“我要下去,我要下去!”</div><div> 我不知道,她说的“我要下去”的内容是什么,但在这种场合,只能听天由命了。
</div><div> 还有一个一岁多的小孩,连续哭闹着一、两个小时,吓得坐在一旁的母亲提心吊胆、坐立不安……
</div><div> 我也有点晕船的感觉,但尽量平躺在船上,不敢随便起动,想一些平时愉快的事,情绪也就安定下来了。
</div><div><br></div> <h3>7月20日凌晨5点钟
</h3><div>
</div><div> 风平浪静。
</div><div> 小时候听渔民说:晚上的风浪总会比白天大。
</div><div> 我翻身起床,双手顶着船舱,慢慢地走到船舷,天还没亮,东方还黑蒙蒙一片。
</div><div> 6点5分,太阳终于从水平面上冉冉升起,空中灰暗的云朵,顿时在阳光的照耀下变成了一朵朵靓丽的彩霞,阳光普照,人人欢腾。
</div><div> 在海上观日出,也是人生的一大幸事。观日出的人站满了船舷的走道。我看到了昨晚那个哭啼啼的小孩,在母亲怀抱里,笑咪咪地,充满了幸福和满足……
</div><div> 我和老陈怀揣着EOS30D带400mm的大家伙,“咔嚓咔嚓”地猛按快门,留下了永恒不变的光辉瞬间……</div> <h3>早上7点28分</h3><div></div><div> 我坐在房间里,透过船窗,眼前好像有什么东西在飘游,定神一看,哇!原来是大鸟啊!</div><div> 我和老陈兴奋不已,马上冲出船舱,端着大炮筒,又是一串子弹。太爽了,太棒了!</div><div> 这些鸟,不怯生,不躲闪。它们借助着轮船的气流,始终围绕在船的周围及上空飞翔着。</div><div> 一会儿,它们盘旋着,猛地一下子串入水中捕鱼,速度之快,就算号称世界第一佳能公司的神镜头也捕抓不到;一会儿,它们舒展着黑白相间的翅膀,高傲地飞翔着。我不知道它的鸟名,后来经了解才知是西沙的鹣鸟(鹣鸟,是西沙东岛的一种珍贵海鸟,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div><div> 它们个个体态丰满、健壮,就像十七八岁的小伙子,飞行的动作十分优美、流畅,如空中芭蕾,似彩云飞舞。</div><div> 它们一直陪伴着我们到达这次航行的目的地——永兴岛,历行两个多小时,才恋恋不舍地离去。</div><div> 我们的航行,因为有了它们的同行,充满了乐趣和欢欣。</div> <h3>上午10点23分</h3><div></div><div> </div><div> 我们抵达祖国南端的西沙群岛——永兴岛。</div><div> 永兴岛,约2平方公里,为西沙第一大岛,因1946年中国“永兴”号驱逐舰收复了该岛而得名。</div><div> 踏上这块土地,感觉就和其他地方不一样。</div><div> 天是深蓝色的,海是彩色的,白云白得透亮。尤其是,西沙的永兴岛,目前出于国防需要,还是军事禁区。出一趟国容易,来一趟西沙难。这是所有来过西沙人的共识。</div><div> 驻岛海军部队的易参谋,开着一部吉普车早已在码头上等候我们多时了。</div><div> 易参谋把老陈和我接到了部队驻地,并热情地打来两盘淡水(西沙之水比油还贵),我和老陈都很激动,连称道谢。</div><div> 这时,我给驻岛边防部队的朋友,三亚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黄启青打电话,并说在易参谋这里做客。</div><div> 黄启青,他现是武警边防支队长,上校军衔。他平时在带好兵,干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热衷于水下摄影,特别是水下摄影作品入选今年第22届国展,及荣获全国原生态一等奖,他是海南唯一的进行水下摄影专题的,可称第一人。</div><div> 黄支队长,马上派他的司机开车过来接我们。</div><div> 故事也就从这里开始了……</div><div> 因为按照原计划,我和老陈是早上10点多钟到达永兴岛,下午4点就要跟随补给船返回三亚的。</div><div><br></div><div>(图为老人头礁岩)</div><div><br></div> <h3> 上午10点45分</h3><div></div><div> 永兴岛边防支队大院。</div><div> 我们到达支队时,黄支队长有事不在。因为前几天,他们处理了越南渔民跑到我们这儿捕鱼、炸鱼的事件。他实在忙得不可开交。</div><div> 十几分钟后,黄支队长回来了。</div><div> 老朋友相见,别有一番感慨,何况是在西沙啊!</div><div> 主人马上安排我们冲凉,也许是这里的水太珍贵了,也许是我们的旅途劳累。我舒舒服服的冲个凉水澡,精神为之一振。</div><div> 我们坐在大院的树底下,喝着茶,感受着西沙的凉风和摄影人无话不谈的随意……</div><div> 我向他谈了下午4点就要回去,也许无意中流露出了遗憾和惋惜。</div><div> 黄支队长当即表态:“你们两位留下来吧,过两天乘坐渔政的交通船回去!”</div><div> 我马上喜出望外地说:“那好呀,我们就不回去了!说真的呀!”</div><div> 他微笑地颔首致答。</div><div> 他的这句话,促使了我们这次西沙之旅的实在意义;这句话,才有我今天的这些西沙片子和文字;因为这句话,使我零距离地了解一位即是军人又是摄影家之间的关系;同样这句话,让我感到友情之珍贵啊!</div><div> 我们是幸运的,有了来西沙的机会,来了西沙又可以多住几天,多谢各位了!</div><div> 否则,西沙如此之多美景,只好望“沙”兴叹了。</div> <h3> 11点30分,准时开饭
</h3><div>
</div><div> 出乎我们的意料,在西沙这个物资相对贫乏的地方,摆在饭桌上的竟然有十几道菜。有清蒸石斑鱼、白切鸭肉、罐装鱼、清炒木瓜、野菜、鸡蛋紫菜汤,还有叫不上菜名的菜。
</div><div> 在黄副主席的精心安排下,士官、少校、中校诸官兵,对我们两位远道而来的客人,轮番轰炸,我和老陈也只好一醉而方休了……</div> <h3> 7月20日下午4点30分——石岛</h3><div></div><div> 易参谋用军用吉普车护送我们到石岛。</div><div> 为什么说是护送,因为这里大部分地方都是军事禁区,是肯定不允许两个背着照像机的家伙乱闯乱拍的。</div><div> 石岛,紧邻永兴岛,通过一条300多米的“栈桥”与永兴岛连接,它是西沙群岛的最高点……是西沙的一大景观。</div><div> 我和老陈被这些奇形怪状的珊瑚礁所震憾,所迷惑。</div><div> 这些珊瑚礁,一层层的,锋芒毕露,在长年累月的浪打风吹雨刮中,尽现傲骨,大义凌然。</div><div> 它们有的像老牛伏波、雄鹰展翅、老人头、埃及人头相。有一处更是绝版,不同的角度和位置,出现的效果是:将军石、鲨口大开、航母造型、B52轰炸机,惟妙惟肖,令人称奇……</div><div> 这里水质清澈,水波舒平,四处可见一群群鱼儿在珊瑚丛中游荡、觅食……</div> <h3> 7月20日,晚餐</h3><div></div><div> 黄支队长给我们俩开了小灶,到外面十几米远唯一的一个餐馆用餐。</div><div> 看见大排档鱼缸里活蹦乱跳,色彩鲜艳的石斑鱼,我真的舍不得吃。但是没办法,该吃还是要吃的。</div><div> 火锅上来,那个鱼汤,鲜甜、清香、泌人心脾,回味无穷。</div><div> 什么叫海鲜,只有真正到过西沙,品味这种美味的人,才能知道。</div><div> 饭后,散步回支队大院,黄支队长把我们安排在平时接待重要客人的一号房间。我们受宠若惊,不知该说什么好。这可是星级酒店式的标准房,里面空调、卫生间、电视一概齐全。</div> <h3> 7月21日早晨、石岛</h3><div></div><div> 老陈早已把手机的闹钟调到凌晨4点45分,我想偷赖一下也不行。师级干部退伍下来的三亚老陈早已习惯这种部队正规化生活,我也只好从命了。</div><div> 5点钟,司机已在门口等候我们了;黄支队长派了车,把我们送到了石岛。</div><div> 5分钟的车程就到石岛了。</div><div> 石岛,在晨曦中已露出朦胧的轮廓;海上那艘可抗十二级台风的救生船还亮着灯;满天的星星闪烁着,近得伸手就可以抓几颗;海浪轻拍着岸上的礁石,明快又富有节奏……</div><div> 我和老陈取出三脚架,安好相机,耐心地等待着。我们想在石岛拍日出和初升太阳照射在石岛上的那种暖色调的效果。</div><div> 忽然,不知从哪儿传来一声怪响,如老牛在对天仰啸。在这种灰暗的早晨及陌生的地方,听到这种声音,实在令人毛骨悚然,全身顿时起鸡皮疙瘩。</div><div> 老陈说:“好恐怖啊!”</div><div> 我看到伏在岸边的那块大珊瑚礁,形状就像一条大水牛,不禁打趣道:“牛哥,我们远道而来,今天是想和你做个伴!”</div><div> 说来也奇怪,我话这么讲了,心里也是这么想的,往后再听到这种声音,我们竟然觉得不那么刺耳了,只把它当成海浪拍岸的波涛声——其实就是如此。心里作用是很微妙的。</div><div> 太阳出来了,万道霞光喷溥而出;大海苏醒了,石岛如同披上一层金黄色的彩衣,光彩夺目,金碧辉煌……</div> <h3>早上7点30分后。</h3><div></div><div> 7点30分,我们回到支队和武警官兵们吃着瘦肉粥,加上鸡蛋和鱼罐头,早餐的伙食条件还真不错。</div><div> 8点30分,黄支队长告诉我们,去周围走走,了解一下西沙的历史和文化。</div><div><br></div><div>(图为鹣鸟)</div> <h3>早上9点5分</h3><div></div><div> 黄支队长驱车带领我们拜谒了中华民国三十五年十一月二十日,海军收复西沙群岛纪念碑;看了当年残留在岛上的日本、法国修建的旧炮楼;拍了五子同心的椰子树;参观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年来西沙的将军们所种下的“将军林”。</div> <h3>7月21日下午4点23分。</h3><div></div><div> 我们和黄支队长,武警战士及几个姑娘,乘坐着两部车子来到石岛进行水下拍摄活动。</div><div> 黄支队长的水下摄影作品,屡次参赛屡次得奖。</div><div> 2006年获得公安部二等奖,2007年第22届全国摄影展、其《和谐》作品入选,全国原生态摄影比赛一等奖。这些成功的背后,都有他的一份汗水一份心血。</div><div> 他告诉我:“水下摄影,其实难度很大。一个人的体质是关键,要有胆量,懂一点潜水知识,还要懂得潮水流向、水质和潮汐的关系等等。”</div><div> 他把裤脚卷起来给我看,只见他小腿上满是伤痕累累。</div><div> 他说:“拍照片时,为了能在水底下站稳而不得不用双脚夹住水中的礁石。锋利的礁石,一不小心就会划破皮肤,流血。刚刚好了伤疤,就忘了痛,一旦天气好,又想一头钻进水里了。</div><div> 他说,获得全国原生态摄影展一等奖,是机遇和判断力的结晶。</div> <h3> 他说,西沙海底发现宋代瓷器后,考古专家们就来取样、分析、论证。他因为工作之便,了解到这方面的信息。当他那天全副武装(水下拍摄装备),开船到事发地点,拍完片的两个小时后,考古队就把发现瓷器的地方用海沙及礁石淹埋了。</h3><div> 今天下午,他的创作是预先构思好的。他指导两位姑娘,身穿时下流行的服饰,手拿着《中国摄影》做看书的动作和神态,另一个姑娘则戴耳机在一旁观看。</div><div> 他说,现代社会的人,不仅在陆地上生活和工作,在水下也可以学习。同时,也反映了我们西沙清澈透亮的海水和美好的自然生态环境。</div><div> 他拍片有个性,有思想,平时一有空,就尝试和琢磨新的主题,新的视角,新的方式。</div><div>他正在尝试水下打羽毛球,水下救生等一系列活动,打算在今年10月份,在海口举办个人摄影展及出版画册。</div><div> 我和老陈也戴上潜水眼镜,嘴里咬住一条通空气的塑料管子。但是,眼睛和嘴巴老是进水,经过几次练习,也就习惯了。</div><div> 当我把双手双脚张开,轻松地伏在水面的时候,水里各种各样色彩斑澜的珊瑚和一群群彩鱼尽收眼底,让人怦然心动,浮想联翩,似乎来到了一个童话般的海底世界。</div> <h3> 7月22日早上
</h3><div>
</div><div> 早餐的时候,黄支队长告诉我们一个好消息,待会儿开船到周围的小岛转转。
</div><div> 中兴皮卡车装着几箱啤酒,十几盒军用自熟米饭,两大块排骨,两只鸭子,还有几箱椰树牌矿泉水。
</div><div> 我们要到赵述岛上慰问当地渔民。
</div><div> 两位肩扛少校军衔的武警战士,全副武装,荷枪实弹。我们也穿上救生衣,坐上渔政部门的摩托艇,在黄支队长的一声令下:“全速前进!”摩托艇如利箭出鞘,似脱缰野马,咆哮地冲向深蓝色的大海深处……</div> <h3> 一望无际的大海,水波荡漾,色彩缤纷,白云如绵羊似地伏在海平线的上空,偶尔有几只渔船驶过,平添了几分生气……</h3><div> 摩托艇飞速地奔驰着,万顷碧海,在它身下如履平地。</div><div> 这种感觉,好比我在高速公路上开着小车,以时速195公里的速度,向前冲剌地那样剌激、亢奋和心跳!</div><div> 船后留下的那一道道浪花,如礼花绽放,似蛟龙出水,像万里长空的那道硝烟,是彩霞当空舞的那般精彩。</div><div> 我感谢祖国的伟大,如此辽阔的海疆,任我尽情地驰聘和翱翔;我感谢大海,博大的心胸和无穷的魅力,让人神往、幢憬和陶醉……</div> <h3> 大约十几分钟,前方水平面露出了几条黄线,那里北岛、赵述岛等几个小岛。
</h3><div> 摩托艇缓慢地驶过一片错综复杂的珊瑚礁群,停靠在赵述岛的那片白色的沙滩上。
</div><div> 黄支队长跳下水里,拉扯着摩托艇靠岸。这时,几个渔民迎上前来,热情地和黄支队长招呼着。尽管我不懂海南方言,但言中之意我也心领神会了。
</div><div> 军民渔水情,在这里是最好的例子和诠释!
</div><div> 我和老陈及两位校官没有上岸,我们还要去另外一个小岛—一北岛,就在几公里外的海面上。</div> <h3> 摩托艇又带着我们一行四人到达了北岛,映入眼帘的最醒目、最激动人心的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它高高地插在主权碑上,在蔚蓝色天空的衬托下,显得格外鲜红和醒目。</h3><div> 平时,在祖国大陆,随处可见的国旗,只是出于一种崇敬和爱戴的心情。在这里,不仅如此,还要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去体验,去拥抱。</div><div> 神圣的国旗永远飘扬在祖国西沙群岛的上空!</div><div> 我在心里默默地祈祷和祝福着……</div> <h3> 北岛,是西沙几个小岛上渔民住得最多的一个地方,一百多号人,全都出去捕鱼了。只剩下几个休养的渔民在家里吃着饭,喝着烧酒,下酒菜当然是鱼了。
</h3><div> 武警战士了解一下近几天的情况后,我们就乘摩托艇返回赵述岛了。</div> <h3> 这个赵述岛的渔民住房,是这一带岛礁上最坚固、最大的一个。整个房屋木质结构,高度约二米五,分左右后三个房间,木板都很宽厚,可能是为了防台风的缘故。房屋中间的空地用黑色纤维网盖着,起遮光纳凉之用。地面用粗颗粒的沙子铺成,倒也十分干净实用。</h3><div> 人在里面,虽然几米远的沙滩热气腾腾,但屋底下却是凉风习习,轻风送爽。</div><div> 我们几位刚落座,渔民老伯就端上来三筐海螺,足足有五、六十斤重。</div><div> 我、老陈和两位校官真是盛情难却。</div><div> 老伯说:“你们来这里没有啥好菜,只有海螺招待了!”朴实的一句话,听起来使人格外亲切和感动。</div> 对我们来说,海螺绝对是海中珍品了。一般的人,还享受不起呢。陪同我们一起来的校官说:“这种海螺补肾最好!上回有人吃多了,喝了酒,回去时浪大在船上都吐光了。”<div> 筐里的海螺各种各样,有珍珠螺、美人螺、西沙螺等等,我真的不能一一记住它们的名称。据老伯介绍,这些螺都是用海水煮的,味道才地道,鲜美。我品尝了一下,口感真不错,只是吃多了稍感咸了一点。</div><div> </div><div><br></div><div>(图为黄支队长在做好潜水摄影准备)</div> <h3> 我们几个正在享用着海螺肉的美味,老伯又端上来一大盆酸菜鱼汤。</h3><div> 这时,黄支队长也从另外一个岛乘船回来了。他刚才是去巡察工作,顺便也拍了几张水下照片。</div><div> 在西沙,你只要有水下相机,真是无处不能拍啊!</div><div> 黄支队长穿着一条短裤上岸。他刚才在水下拍了片子,就随便了一点。他黝黑的皮肤,四肢发达的肢肉,尽显一个军人健壮的体魄。</div> <h3> 我们一边品尝着海鲜,一边领略着西沙迷人的风光,心情分外激动和舒畅。</h3><div> 抬头远望,大海无边无际,海水呈现各种颜色。如近沙滩的,是淡绿色的;水下有珊瑚礁的,又变成深兰色、蔚兰色、或深绿色的;海的深处完全被墨蓝色所淹没。天空飘荡着一团团白云,偶尔有几只海鸥掠过平静的海面……</div><div> 我不禁感叹道:“西沙少住也神仙啊!”</div> <h3> 午后2点钟</h3><div> 太阳最强烈的时间,我们一伙人全部跑到海里泡水。</div><div> 校官提醒我:“你还是穿着全身衣裤戴着帽子下水好些,上次中央电视台的一位摄像师,下海游泳,上来后,除了短裤之外,全身都晒黑了,晚上睡觉脸上还火辣辣怪难受的。西沙的紫外线太历害了!”</div><div> 我听从他的建议,穿着衣服下水泡了几分钟,太不过瘾了。晒不晒无所谓了,黑不黑也不怕了,来西沙不晒太阳那才怪呢!</div><div> 三下五除二,我当即就在水中把身上所有的东西都脱了——还予人之本色也。</div><div> 这才是真正地享受美丽西沙的日光浴……</div><div> 这才是真正体会西沙海水的微妙之处……</div><div> 放松自己,忘却一切,任凭身体在大海的浸泡下,在浪花的洗礼下,在紫外线的照耀下,得于净化和升华!</div><div> 我振臂高呼:让西沙的太阳来得更猛烈些吧!!</div> <h3> 晚上7点钟,码头</h3><div><br></div><div> 我和老陈总是不能忘怀永兴岛的每一个角落(除了军事禁区之外)。</div><div> 吃了晚饭,太阳还高高地悬挂在码头那边的海面上。我们早上来过一次,现在就想拍夕阳西下和渔港之夜的景色。</div><div> 码头的沙滩上,撂着几艘早已废弃不用的旧木船,其中一艘年代已久,船的龙骨都断裂开了,露出了苍白的木板和一排排粗壮但已锈迹斑斑的铁钉。</div><div> 我们利用它们当前景,从用光、构图、快门的处理来赋予这些废船以新的生命。</div><div> 它们也曾经走南闯北地风光过,也曾经在大风大浪中闯荡过,也曾经为了养家糊口牺牲过。</div><div> 也许是它们老了,也许是它的主人另有新的发展,更高的追求,而放弃了它们。</div><div> 它们每天伴着潮起潮落,伴着星星和太阳,伴着海浪的波涛声,伴着风雨和雷电,直至永远……</div> <h3> 7月23日,早上10点15分</h3><div><br></div><div> 自由活动。</div><div> 我和老陈参观了支队大院里的养殖场。这是支队为了改善官兵生活一种最有效的办法。里面养着鸡、鸭、羊、鸽子。</div><div><br></div><div>(图为灯塔)</div><div> </div> <h3> 中午12点18分</h3><div><br></div><div> 黄支队长安排了下午2点去码头那边拍片,那里的鱼儿特别多,况且,今天又是风平浪静,适合于水下摄影。</div><div> 话音刚落,黄支队长的手机响了,他听完电话,说:“下午2点钟,你们坐渔政的船回去,我也要回去,准备一下吧。”</div><div> “那太好了,总算可以回去了。”我话一说完,顿觉有些不妥。</div><div> 但回想起来,也是实话实说。因为我们已经住在这里三天三夜了。三天来,我们给黄支队长带来了许多不便和麻烦。又是吃的,又是住的,又是陪的。</div><div> 我们是该回去了。</div><div> 该拍的也拍了,不该拍的也拍了,拍的好不好,只有回去慢慢看片才知道。一个2G的数码卡已拍完了,另外一个也差不多了。幸好是拍完片后大量的删除,否则,2个2G的卡早已装满了。</div><div><br></div><div>(图为海上的礁石如同一只狮子)</div> <h3>(图中多像两只老虎,</h3><h3>蹲在岸边,守护着一方宝地。)</h3> <h3>下午1点58分</h3><div><br></div><div> 带着无限的眷念,带着深刻的回味,带着西沙的名信片和贝壳,我们搭乘着渔政船从西沙归来了。</div><div> 我们和船员一起吃饭,睡着有空调的房间(船员承让的),看着电视,吃着西瓜,感觉这好像不在西沙,仿佛在某个酒店包厢的那么舒适和愉快。</div><div> 船大副的一席话,我至今记忆犹新。他说:“像这么好的天气,一年才有几天。有时西沙有浪,海南没浪;有时西沙没浪,海南有浪。我们今天是全线风平浪静,运气好啊!” </div><div> 事实确是如此。</div><div> 去西沙时,船大但风浪也大;归来时,船小风浪更小。</div> <h3>晨照石岛</h3> <h3>7月24日上午9点55分</h3><div> </div><div> 经过近20个小时的航行,我们终于到达了文昌市清澜港码头,结束了这次美丽的西沙之行。</div><div> 在此,我要衷心地感谢:黄支队长,李科长,易参谋,以及给我们提供方便的所有西沙最可爱的人!</div><div> 谢谢了,谢谢您们了!</div><div> 如果有机会,我还会再来西沙的!</div><div> 西沙,是我们永远可爱的家乡!</div><div><br></div><div> 2007年7月23日于三亚</div> <h3>黄支队长带着我们去赵述岛,</h3><h3>慰问当地渔民。</h3> <h3>来自琼海市潭门的渔民,</h3><h3>祖祖辈辈耕耘着这片海,生生不息。</h3> <h3>渔民的住宿。</h3> <h3>我们的祖宗海,</h3><h3>船老大眼前的这片大海。</h3> <h3>满眼是鱼儿</h3> <h3>将军林</h3> <h3>在北岛,</h3><h3>我当了一名战士,</h3><h3>在五星红旗下站岗。</h3> <h3>在赵述岛。</h3> <h3>我们乘坐的吉普车。</h3> <h3>我和老陈在祖国的主权碑上合影留念。</h3> <h3> 我们乘坐的轮船上空,一轮弯月,在蔚蓝色天空的衬托下,与鲜艳的五星红旗,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h3><h3><br></h3><h3>特别鸣谢:</h3><h3>黄启青支队长</h3><h3>陈甲福先生,李科长,易参谋</h3><h3><br></h3><h3>摄影:叶海星</h3><h3>2018年1月7日修改于三亚</h3><h3><br></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