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狼2》到底怎么样?

归自然   

<h3>  《战狼2》获得华表奖优秀影片,吴京获得最佳男演员,当然因为这个奖项的特殊性当然有其道理,但是若从艺术价值衡量,则恐难服众。虽然我很认可吴京,特别认可他的正能量与直爽,但是对于这部电影我却必须客观。对我而言,期待《战狼3》有更好的表现,有两个方面原因:一是因为《战狼3》要想借助《战狼2》的势头取得成功,这样的做法是短视的,很容易弄巧成拙,虽然可能因为观众的高关注和高期待赢得不小市场票房,但是同时更可能因为过于倚重这一点而达不到足够水准,造成观众心理期待与现实回应的强大落差,最终使得这个具有系列化发展空间的电影,过早走向萎缩和低落。二是因为《战狼2》本来还还算不得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好电影,所以希望《战狼3》可以更好一些。《战狼2》引发了很大热潮与关注,成为了一部现象级的电影,看了很多相关评论以及各种完全凑热闹起哄式的各种解读和花边信息。自己算是比较早看了这部电影,应该说,并没有任何特别的感受。但是后来因为票房的井喷,也让自己回头作了一些思考,与大家分享。</h3><h3> 首先,一部好电影不能单纯以票房高低论。其次,一部电影票房如果高到一定程度(如此次的战狼2和之前的泰囧等),一定有它吸引观众的独到之处。也就是说,票房高低与电影的品质没有必然和直接的印证关系。在这个基本的判断原则之下,我想说以我的眼光来看《战狼2》真的没有那么好。但是它确实了触碰到了某种机理开关,而我认为这个开关并不是电影最初的刻意设计,或者即便有所考虑,但是也远没有想到会引发如此巨大的效应。这个开关的无意触发,开启了洪水般的票房闸门,从而产生对观众流的强大吸引。其中的原因何在呢?</h3> <h3>  <b>第一,是电影的主题</b>。这也是这部电影成功的最关键和最根本的因素,至于电影的情节、效果等等都很一般,个人觉得没有太多亮点值得称道。电影主题展现的,更主要的并不是一个特种兵的英勇(尽管初衷可能是),而是大国崛起的一种强势和自尊。正是这个主题,搔到了中国人心中一个脆弱的痒处,也可说释放了某种压抑,或者说让积蓄很久的一种压抑在电影中寻到了一处窗口,得到了某种释放。这个痒处是什么呢?那就是虽然有钱了,但是没有获得足够的看得起。中国经过了改革开放以后的高速发展,特别是近些年发展成果的积累,当然最核心的经济成果积累,这种积累使中国人终于逐步脱胎于暴发户式的土豪心理,开始产生了更高层次的精神需要,或者暂且说做心理需要,而这种压抑是清朝末期的羸弱屈辱、日本入侵的绝望惶恐的沉痛积累,即便翻身做主人了,初期仍是掩耳盗铃式的盲目振奋。改革开放促进了经济快速发展,也前所未有的拓宽了眼界,但是在眼界打开得到发展的同时,更多的看到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和不足,由此翻身做主的兴奋劲儿开始消退,逐步产生了更为强烈自卑之感,随之泛滥出一种盲目的媚外情绪。随着发展的推进,经济水平和综合国力得到了进一步质变,中国人“不差钱”的土豪作风暴涨,但是在大笔赚钱、大把花钱、大肆炫钱也开始麻木的时候,内心的空虚感更加凸现,必然进入了更高级的需要层次,渴望更强健的人格和更广泛的尊重。但是这种感觉,在影视作品中几乎没有得到过补偿和慰藉,不是戏说历史就是玄幻穿越,或者富二代的城市生活,即便偶尔的军旅题材,也极少涉及在国际舞台上真刀真枪的血性拼杀,主要还是局限于军营里的人情冷暖。所以在影视剧几乎很少有展现中国人立马横刀、拯救危难的题材,这个主题一下子骚到了这个痒处,让很多观众很快在座椅上坐直身板而不是慵懒的斜躺着,开始醉心那种英雄铁血的豪迈和激情。这种题材,在美国电影中很为常见,在中国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中国人在电影中更多是以弱者抗争的形式存在,《战狼2》则出现了颠覆性的改变,中国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强者,特别在最后通过冲突双方交战区的时候,交战双方各自偃旗息鼓目送中国车队离开,充分彰显了大国威慑力和自信心。这种心理慰藉或者说强心针是电影吸引观众的最重要原因。</h3><div><br></div> <h3>  <b>第二,是票房本身诱发的好奇心理</b>。我敢断定,好多人去看《战狼2》很重要的原因是冲着票房本身去的,说白了就想看看这么高票房到底什么样的一部电影。特别在电影突破10亿,乃至20亿以后,这种猎奇心理本身也成为了助长票房的重要原因。在目前之中国,这个原因的巨大作用还是不可小视的。特别有第一个原因存在,二者会巧妙形成一种引力涡旋,从而带动更多观众走进影院。</h3><h3> <b>第三,是媒体的有意助推</b>。故事特别把背景设在非洲,也切合了国家对非友好的政治主旨,主流媒体机构也会给予有意识的背后助推。比如,用铁丝网接反坦克导弹的一幕,很多人都在质疑,但是军事专家却解释存在这种可能,证明其剧情合理性,实际上存在这种可能的概率有多大呢?为何没有进一步明确解释,因为可能性太小了,和不可能基本一样。所以,无论主流还是非主流媒体都渴望把《战狼2》的热度提升起来,这也是媒体的职业本能,一旦某个热点出现并一定程度吸引了观众,他们立马带着鼓风机和各种易燃易爆品冲过去,竭尽全力把热点进一步搞热乃至引爆,进而更加吸引观众眼球,他们从来不真正去考虑这个热点本身升温的真正价值或者说价值层次。比如,他们并不真正深入作品的历史、社会、人性包括艺术等层面去褒贬作品,更多时候是推销各种带有明显主观作怪式花边消息和幕后奇闻,通过不断的乏味的无聊的信息链接,去诱使观众的好奇追逐。现在的媒体更多时候是见风使舵和煽风点火,并没有自身独立的一贯的对于文化意义和文化价值的思考与坚守,这是一种可悲且可怕的现象。</h3> <h3>  <b>第四,是切中国家发展背景需要</b>。前一段时间,受国际关系博弈的冲击,在非洲一度爆发了很多反华的打砸抢事件,其背后固然有很多他国的调拨离间,特别是试图给中国在非洲民众心里虚设一种“侵略者”的形象,应该说负面影响还是不小的。而这部电影,无疑在说明一个问题,很多非洲国家的动乱根本原因在其内部的不稳定,在于某些西方势力的恶性侵入。而中国呢,非但不是掠夺者而是保护者的角色,这样隐含政治的暗示无疑会得到大环境的认可,电影的推开也会得到更多的支持。</h3><h3> <b>第五,是竞争对手的缺失</b>。在那样一个时段确实没有一部像样的影片存在,应该说当时是一个空档期,当时的《建军大业》、《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夜半凶铃》、《谁是球王》、《我是马布里》、《侠盗联盟》等等,很多都是明显的拼凑式、噱头式、嫁接式的投机性电影,基本都属于毫无诚意的。在大家苦于无片可看的时候,《战狼2》的出现无疑让大家心中一振,至少他满是诚意、满是热血、满是豪情。而且对于当前中国观众愈发饥渴的文化需要而言,电影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隔几天总要去看一场的。接连烂片横行,实际上也成为了《战狼2》脱颖而出的一种反向助力。</h3> <h3>  综上,《战狼2》的成功更多倚仗的是上述外部因素。就其本身而言,单纯从电影的故事、逻辑、场面等基本标准评价,实在算不上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好电影,即便票房再高,它也不足以成为一部爱国主义军事题材电影的经典之作。与之后的《红海行动》相比,他在场面上、专业上、逻辑上都有太大差距,《红海行动》在其之后,在很多同档期口杯不错的电影的血拼中还能杀出重围,取得近40亿票房,便是很好的说明。试想如果《红海行动》与《战狼2》的上映时间交换一下,后者绝不会取得如此佳绩。主要仍是其自身水准太一般,理由如下:</h3><div> 第一,剧情一般。整个故事并不新奇。里面漏洞和不足都很多。比如,冷峰一直带着一颗子弹,看起来隐藏很深愁怨,按理好多故事应该由此引出并串联。但是,故事中他没有更多的苦苦追寻。最后使用那个子弹的人出现,而是因为另一个矛盾,使得看起来明明很有故事的一个由头,某种程度变成了得来全不费功夫,这样的恰巧重合,本来之前的所有铺垫和悬念都如绷紧的渔网,结果鱼已经自己爬进了鱼篓里,使得前期的预设成为一种故弄玄虚,原本显现的张力结构,最后完全松弛无力。还比如,军方分分钟就把如此重大的营救任务交给冷峰执行,也极不合理,军方怎么可能把这么重要的任务简单就交给一个退役多年的特种兵,而没有对事态充分的考察和评估,也没有经过更多外交努力,之后就是静静等待?实在不合理。总之不合理的地方,随处可见。</div> <h3>  第二,严谨不够。通篇都有太多的理想化设计,让人感觉不爽。冷峰杀入虎穴的一次次化险为夷,没有这个人在经验与智谋上的足够展现,只是功夫好、敢拼敢闯,在我看来很没劲。这种情况下,能完成这个不可能的任务,就必须假设对手那么大队的人马和火力都恰好伤不到他,但如果这样,冷峰完全可以背着手大摇大摆去营救人质了,实在没意思。这里面理想设计,应该是冷峰对形势有快速、深刻而准确的判断,比如对敌方人力火力的预判、对于他们可能行动的预判等等,然后对于整个行动自身可用的人力、武器、交通等等条件的优化利用,基于这些判断分析,设计出一个最佳方案然后一步步行动,一步步化险为夷。总之应该多设计一些智力因素进去,最后才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否则就使得情节的合理性大打折扣,英雄的形象也不够饱满。还比如,“达康书记”在里面明显一只手狙抢都很勉强,好多动作也极不专业,看起来很不舒服;冷峰用手机传递信号,海军导弹发射应该追踪冷峰的手机定位,按理应该正好打中冷峰,而不是旁边的大楼,等等。情节不合理的地方,随处可见。</h3> <h3> 第三,格局不大。一部好的电影一定具有最终极的人文关怀和人性探讨,即便讲述爱国故事也一定时时处处闪烁着最具普遍意义的人性光辉,最终打动并感染观众的不是某个国家的故事本身,一定是人性!人性最终将超越国家民族本身的利益围栏,成为触动观众灵魂的最根本因素。我觉得《战狼2》这部电影还远没有做到这一点,所以他在国际市场不可能赢得普遍认同,换句话说这部电影确实还不具备那样的深度和力量。他的关怀更多在中国人身上,虽然冷峰在工厂里坚持要把工厂里的外国工人一起带走,但是里面展现更多的是中国人被枪杀时的愤怒,而不是对所有在战乱环境中生存的人的同情与关怀。所以,在这一点上更多只是得到我们国人的认可,而很难唤起更为普遍的人性层面的共鸣与认同。所以他看起来很大,其实还是小格局的电影,没有走入深层的人性,或者对于人性的解析还过于简单和肤浅,民族爱恨自然是激发情绪的重要动因,但是还有更普遍意义的东西,更为宽阔的人性和真理没有得到推崇和诠证。比如,随意杀人就是不应该的,而不是随意杀中国人不应该。当然,电影把格局降低一点的时候,很可能切中了某种以民族主义情愫为根基的狭隘且有热血的共鸣。但是,当全国人民为之兴奋的时候,我内心却感到一种隐忧,中国发展至今民族一定程度开始重拾自尊,甚至开始寻求立于世界的某种高大,但是因其自我满足、自我陶醉、自我成全的小格局,使其追寻的高大立即萎缩回了空虚。 </h3><div>  </div> <h3> 综上,从文化和审美的视角来看,这部电影只能说是还不错,还远称不上经典。但单纯从中国的特定历史环境、政治背景、社会心理而言,它还是成功的兼顾了这些,并因此取得了成功。这些评论可能有些“冒天下之大不韪”,但是我并不是刻意批评哗众取宠,而是希望我们的电影可以更好!《战狼3》要想取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建议考虑一下上述吐槽!</h3><div>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