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边的古柏(1998---2016) <div><br></div><div>题记:柏树为“百木之长”,是柏科树种的通称,也是较为古老的裸子植物家族,有22属,约150种。中国种植柏树的历史悠久,目前发现的最古老的柏树为陕西省黄陵县城北1公里处,桥山脚下轩辕庙内的一株古柏,相传为中华民族始祖轩辕皇帝亲手所植,至今已有5000多年历史,被称为“中华第一柏”。据有关资料介绍,中国现存千年以上的古柏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黄河流域是华夏民族古老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先民们在繁衍生息的过程中与柏树结下不解之缘。因为在远古时代,先民们看到万物皆由地载,地的力量最大。而地上长出的植物里,树木最大,树木之中又以柏树最为魁伟挺拔,因此先民就把柏树做为崇拜对象。古往今来,无论帝王将相或吏民百姓,不仅喜爱种植柏树,而且都把年代久远的柏树敬为神树。柏树不仅树形壮观,枝繁叶茂,四季长青,而且材质坚硬,不怕旱,耐瘠薄,生命力极强,所以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喜爱。 当你走近一株古柏,就走近了一段历史;当你了解了一株古柏,就会了解和挖掘出深藏在古柏周围厚重的民间民俗文化现象。历尽沧桑的古柏,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文明古国的象征,是见证历史的“绿色文物”和“国之瑰宝”。 </div><div><br></div><div>在黄河中游南岸的河南省渑池县南村乡西山地村的柏地庙里,我见到了一株屹今已存活了3600多年的周代古柏。虽历经数千年风风雨雨,这株古柏依然生机盎然,郁郁葱葱,令我感到十分的惊奇和震撼。从此,古柏在我心目中占据了重要位置,并成为我拍摄的重要专题内容。风来雨往,我成了古柏村落的常客,村民们热情地用那浓浓的豫西北口音,向我讲述了古柏的历史,讲述了遗存在古柏村落中的民俗民风…… </div><div><br></div><div>守树老人张宗杰 </div><div><br></div><div>天不亮,75岁的守树老人张宗杰便来到古柏前。他默默地绕着古柏转了三圈,然后点燃纸和香,虔诚地面朝古柏三磕头。老人的口中咒语喃喃,那是在祈盼着古柏长青,百姓安康,风调雨顺。这位身材矮小、瘦骨嶙峋的老人是我在古柏村落中遇到的最具传奇色彩的人物。老人给古柏敬完香,招呼我和他蹲在一起(这是老人独特的生活习惯,有凳子不坐喜欢蹲。据老人说,蹲着比坐着舒服)。我和老人并肩蹲着,慢慢地聊了起来。</div><div><br></div><div> “古柏已有3600多年历史了”,老人十分庄重地告诉我,早些年老人们就是这样传下来的。古柏周围过去有十几块碑,碑文上记载有关古柏的历史和种植年代是在3600多年前的周代。现在这些碑都不在了,有的解放前就没了,有的解放后盖学校做了门前石或打地基埋在地下了。古柏长在柏地庙里,柏地庙的历史和古柏差不多。柏地庙座南朝北,分上殿、下殿、东看楼、西看楼和舞楼,共31间。整个建筑呈长方形四合院,具有典型的北方寺庙风格,显得古朴肃穆。过去在柏地庙唱戏,年青女子不能进庙,只能上到东看楼去看戏。上了年纪的老人也不能进庙,要上到西看楼去看戏。其余的人可以进到庙里看戏。早些年,庙里还有池塘,养着鱼,种着花草,后来成为学校。解放后先后在柏地庙办起了小学、初中、高中和农专,学生最多时有300多人。 <br></div><div><br></div><div>为了证实古柏的历史,我查阅了一些相关资料,都记载着这是一株周代的古柏。站在古柏后的元宝石上远眺古柏,只见树形奇特而壮观。整棵树如同巨人伸出一只大手耸立在山野里,直指苍穹。粗壮的躯干如同手臂拔地而起,气宇轩昂;躯干上分东、西、南、北、中五个方向,各长出一杈树枝,好象伸开的五个手指,组成浓荫覆盖的树冠,为树下的人们遮风蔽雨。郁郁葱葱、苍劲挺拔的古柏与青砖灰瓦、建筑古朴的柏地庙相映成趣,形成一道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 据县林业部门测量,这株古柏高29.5米,胸径2.47米,胸围10.7米,冠幅达400平方米。《河南古柏志》称其为中原巨柏,千古奇观。是呀,3600多年,超过了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一多半时间,这当中多少朝代更替,世事兴衰,多少宫阙楼台都消踪匿迹,而古柏却穿越数千年时光存活下来,以顽强的生命力见证着历史。 </div><div><br></div><div>张宗杰老人是4年前接替已过世的村民张罗头而住进柏地庙守护古柏的。老人告诉我,张罗头死时60多岁,他爷爷那辈就是守树的,那时还留着长头发,扎着大辫子。守树在村里是个不成文的规矩,有的人家几代人都在这儿守过树。 老人的家居住在古柏北边坡下一华里外西山地行政村的一个自然村,有200多口人。从他家住的地方再朝北顺坡往下走5华里,便是著名的黄河。老人现在儿孙满堂,生活幸福。老伴韩小九小他5岁,是主内的好手。三个儿子和三个女儿都已成家,十二个孙子辈的孩子们对两位老人非常孝敬。全家26口人要聚在一起还真不容易。 </div><div><br></div><div>老人告诉我,他这辈子最引为自豪的一段历史,是他一家三代都当过兵。老人1947年参军,参加过抗美援朝,后在一次战斗中因腿部负伤,被送回东北养伤。伤好后,于1951年退伍回到村里。大儿子张二虎1975年也去当了兵,1980年退伍回来,现在县城经商。大孙子张峰2001年也参了军,现仍在部队服役。用老人的话说,他一家三代人给国家三代领导人当过兵。他当过毛主席的兵,儿子当过邓小平的兵,孙子当过江泽民的兵。听着老人的讲述,我为老人富有传奇色彩的身世而敬慕。</div><div><br></div><div>在黄河边的一个不起眼的小山村里,象张宗杰老人这样祖孙三代都为建立共和国和保卫共和国做出过奉献的家庭并不多见。更令我为之钦佩的,则是老人晚年放弃在家享清福的美好时光,搬进柏地庙守护着古柏。我的心灵受到震动,老人守护的岂止是一株古树,而是在守护着华夏民族古老的文明和悠久的历史呀! 老人对我说,这几年,来看古柏的人很多,一茬又一茬。有政府官员,有观光游客,也有能说会写的记者们。他们见到古柏都说非常稀罕,都说是无价之宝,都说要好好保护。可是,这些人看完了,说完了,也就都走啦。守护古柏还得靠俺们自己。俺们祖祖辈辈和古柏生活在一起,古柏就是俺们的命根子。</div><div><br></div><div>老人指着古柏说:“你看古柏多有灵气,几千年了,它吸收了多少天地日月的灵气?采集了多少风霜雨露的精华?它已修炼成仙了。”“听说北京有个天坛,据说是天子们祭天的地方。俺们这没有天坛,却有古柏,古柏则是俺们老百姓祭土地、祭五谷和祈福纳祥的地方。若论历史,俺的古柏可比北京天坛的历史长的多”。听着老人的话语,我感受到老人心中的那种自信与骄傲。从老人身上,我看到了中国老百姓那种不善言辞,却能容纳百川的坦荡胸怀;那种不求索取,却总在奉献的崇高的人格精神。 </div><div><br></div><div>2015年7月,我又一次来看古柏树。没想到院子被围了起来,有人在收门票。我正在考虑是否买票时,守树老人张宗杰的老伴韩小九见到我,她一下认出了我,“这不是洛阳的王老师吗,快进来吧”。我进了院子,赶紧向韩小九打听张宗杰老人的消息。没想到老人家前年已过世,韩小九就是接替她老伴住进了柏地庙,继续守护着这棵古老的柏树。听到这些,我的心里一紧,眼泪有点控制不住。我拉着韩小九老人的手,不知道怎样安慰她。2004年7月,我在张宗杰老人家住了几天,每天早出晚归。每一次,都是韩小九做好饭,然后叫老张和我回家吃饭。那段时间,张宗杰老人每天陪着我在村里转,给我讲古柏树的故事。往日那些情景让我至今难忘。</div><div><br></div><div>(图文系作者原创,原创不易,请勿侵权哟!喜欢就关注评论转发。)</div><div><br></div><div>图一、1998年4月,河南渑池。古柏树形奇特而壮观,如同巨大的绿伞,为村民遮荫挡雨。</div> <h3>图二、2004年7月,河南渑池。守树老人张宗杰和老伴韩小九抱着全家人的相框在黛眉山前合影。</h3> <h3>图三、2004年7月,河南渑池。守树老人张宗杰。</h3> <h3>图四、2000年4月,河南渑池。村民张宗杰住在柏地庙里,守护着古柏树。</h3> <h3>图五、2004年7月,河南渑池。守树老人张宗杰。</h3> <h3>图六、2004年7月,河南渑池。守树老人张宗杰一家。</h3> <h3>图七、2015年7月,河南渑池。守树老人张宗杰前年去世后,他老伴韩小九搬进了柏地庙,继续守护着古柏树。</h3> <h3>张洋群他的古柏顺口溜</h3><div> </div><div>48岁的村民张洋群据说是村里少有的能人。他在村口开了个小卖部,卖点油盐酱醋和小百货,生意还不错;他喜欢玩石头,自家宅院里堆的几百块石头,都是他在黄河滩放羊时捡回来的。来看柏树的人听说他收藏有黄河奇石,就非要看,看上了还想买,张洋群也乐意卖,至今石头卖了2000多块钱。有块花纹很好的石头,被一位游客看上,掏了400块钱买走。回去后那人一转手便卖了4000多元,这让张洋群后悔了好长时间。张洋群还买了条渔船经常去黄河边打鱼,1斤能卖3元钱,生意也不错。而最让他在村民中露脸的,是他那首花费了几年时间编写的赞颂古柏的顺口溜。当他从小卖部拿出一个香烟外包装盒递给我,说顺口溜就写在这上面时,我楞了半天。一个只念过7年书,初中还没毕业的农家汉子,居然编出了顺口溜在村民中广为流传,实在是了不起。</div><div><br></div><div>包装纸上的字写得很草:</div><div>身7搂高14毫不夸张(树身要7个成年男子手拉手才能搂抱住,树高14丈),</div><div>生五枝遮阳光满院荫凉。</div><div>来观者万万千树指夸奖,</div><div>此古柏可称为天下柏王。</div><div>古柏下且听我细细明讲,</div><div>黛圣母离人间走向庙堂(黄河中游豫、晋、陕交界处的百姓信奉黛嵋圣母,相传能为世人祈福纳祥)。</div><div>行千里观古柏莫忘进香,</div><div>进庙堂献真心神有主张。</div><div>求贵子跪堂前儿女成双,</div><div>民有灾求神圣死里还阳。</div><div>黛圣母主人家万事名扬,</div><div>进古庙保平安一路进香。</div><div><br></div><div>看完这首顺口溜,我真的非常敬佩象张洋群这样文化不高,却能花费数年时间将古柏和深藏在古柏周围的民俗传说整理并编撰成顺口溜让村民传颂,若不是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古柏有感情,是不可能做到这一点的。</div><div><br></div><div>从张洋群口中,我听到不少遗存在古柏村落中的民风民俗。</div><div> </div><div>每年农历的清明节和6月6,是古柏周围四乡八村的老百姓为古柏进香祭祀的日子,也是柏地庙的庙会。清明节一般为春分后十五日,具体时间不确定。此时天气逐渐“清洁而明净”,故名“清明”。清明节祭拜扫墓在西周时就已出现,至战国时日盛,秦汉时还注入了礼俗的内容,东汉时拜祭扫墓之风勃兴,唐宋之后已成为一种社会风尚流传下来。6月6亦称为“天赐节”,为宋真宗时洗“澶渊之盟”之耻所定的庆贺日,后由宫廷传入民间。在黄河中游一带俗称“望夏日”。双月双日不仅吉利,而且此时夏收夏种已结束,百姓难得一闲,去柏地庙赶赶庙会,为古柏进进香。清明节和6月6,村民除了要为古柏进香祭祀外,还要在柏地庙搭上戏台唱大戏,短的三天,长的可达九天。一年中这两个节日是最令村民开心的。</div><div><br></div><div>图八、2004年7月,河南渑池。村民张洋群在向前来访问的艺术家王豫明介绍他整理的关于古柏树的顺口溜。</div> <h3>图九、1999年4月,河南渑池。村民把家人的姓名写在古柏树干上,据说可使全家人消灾免祸。</h3> <h3>图十、1999年4月,河南渑池。村民把家人的姓名写在古柏树干上,据说可使全家人消灾免祸。</h3> <h3>图十一、1999年4月,河南渑池。古柏树高29.5米,胸径2.47米,胸围10.7米,冠幅达400平方米,要7个成年人才能搂住。</h3> <h3>图十二、1999年4月,河南渑池。孩子和古柏树。</h3> <h3>图十三、1998年4月,河南渑池。前来为古柏树敬香磕头的村民。</h3> <h3>图十四、1998年4月,河南渑池。古柏树硕大的根部奇特而壮观。</h3> <h3>送黛嵋奶奶过黄河</h3><div> </div><div>在柏地庙上殿正中央供奉着黛嵋奶奶(即黛嵋圣母)的塑像。相传黛嵋奶奶娘家在黄河北边的山西省垣曲县英言乡无恨村。早在3600多年前,黛嵋奶奶就南渡黄河,来到黛嵋山上修道。她分别在山顶和山脚盖了一座黛嵋庙,并在山脚的庙里种下一株柏树,据说就是现在的古柏。黛嵋奶奶修道成仙后,黛嵋山便由此得名。从此,黛嵋奶奶成为河南省渑池县、新安县和山西省垣曲县沿黄群众崇拜的神灵。由于黛嵋奶奶娘家在黄河北,她在黛嵋山修道成仙后留在了黄河南,为了让黛嵋奶奶能经常回家看看,两岸的百姓就约定每年农历三月十五从黄河南把黛嵋奶奶送回娘家。住上一个月后,再由娘家人把黛嵋奶奶送回到黄河南。据村里的老人讲,这个习俗有几千年了,从老一辈那里就传下来,年年接送,风雨无阻。文革时停过一段,接送奶奶被当成四旧给禁止了,文革后又恢复了。</div><div> </div><div>我参加了村民送黛嵋奶奶回娘家的活动。接送黛嵋奶奶的仪式十分隆重,农历三月十五这天,天刚亮,西山地村负责送黛嵋奶奶的十几位村民已来到柏地庙,他们将黛嵋奶奶从上殿抬出,摆在下殿举行了进香祭祀活动。启程时,村民们敲锣打鼓抬黛嵋奶奶出庙,顺着山路直奔黄河边。50分钟后,我们乘渡船渡过黄河,到达了山西省垣曲县古城乡的渡口。早已聚集在那里等候的,专程从无恨村赶来接奶奶的娘家人有近百人,他们敲锣打鼓,举着彩旗,迎接黛嵋奶奶回家。从黄河边到无恨村有十几公里的山路,沿途不少群众听说奶奶回来了,都要拦住车队为奶奶进香。其场面颇为壮观。</div><div> </div><div>进村后,村民们为黛嵋奶奶回家举行了隆重的祭祀仪式,并将黛嵋奶奶的塑像摆放在村中的一座寺庙中。66岁的村民赵景连是这次活动的主持,他告诉我,从三月十六开始要连赶三天庙会,附近几十里地的群众都要来向黛嵋奶奶进香,村里还要请剧团唱戏。赵景连说,黛嵋奶奶可是个圣人,住在黄河两岸的老百姓对黛嵋奶奶可虔诚了。年轻的妇女要来向黛嵋奶奶进香求子,往年求得贵子的还要带着孩子来向奶奶进香还愿。我问过西山地村的张洋群,黛嵋奶奶真那么神吗?“当然神了”,张洋群十分肯定地说,“现在的人不傻,不灵的话,还会年年来”。他告诉我,前两年郑州市的一个妇女来向黛嵋奶奶求子,回去一胎生了三个,二女一男,去年和今年都带着三个孩子来到古柏向黛嵋奶奶还愿。我在黄河中游一带供奉着黛嵋奶奶的寺庙里,见到墙上挂着许许多多落满尘土的彩旗,上面用不同的字体书写着“黛嵋圣母送子有功”、“黛嵋奶奶功德无量”等赞颂的话语。我在想,灵不灵倒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村民村民对古柏和黛嵋奶奶的感情,只要心诚就行。老百姓的感情很纯朴,他们在社会中没有什么地位,最容易遭到侵害。因此,他们总是寄希望于神灵保估平安。</div><div><br></div><div>图十五、2003年4月,河南渑池。村民抬着黛眉奶奶去黄河边。</div><div> </div><div><br></div> <h3>图十六、2003年4月,河南渑池。村民在柏地庙里供奉的黛眉奶奶塑像。</h3> <h3>图十七、2000年4月,河南渑池。在柏地庙里,村民抱着孩子看看黛眉奶奶塑像。</h3> <h3>图十八、2003年4月,河南渑池。村民护送黛眉奶奶过黄河回娘家。</h3> <h3>图十九、2003年4月,山西垣曲。英言乡无恨村的村民欢迎黛眉奶奶回家,相传黛眉奶奶娘家在这里。</h3> <h3>一袋银元、一辆卡车和一头小猪的故事</h3><div> </div><div>在张宗杰老人的家里,老人给我讲了关于一袋银元、一辆卡车和一头小猪的故事。</div><div> </div><div>民国18年(公元1929年),一伙土匪闯进柏地庙,放火烧毁了西看楼和舞楼,熊熊大火把古柏树冠上西边的那一杈树枝给点燃了,留下了半截树杈。大火过后,村民打算重盖西看楼和舞楼,但缺少银两。后来,黄河北边的一个商人知道后,就主动提出愿意送一袋银元给村里盖西看楼和舞楼。但条件只有一个,就是让他把古柏出走。当时村里就有人反对,认为古柏是神树,长在这里几千年了,他用一袋银元就想换去,不行!也有些村民认为这个办法行,愿意接受这个条件。他们觉得,盖西看楼和舞楼正缺银两,这一袋银元如同雪中送炭。至于古柏,他们相信谁也无法把它出走,因为这是一棵神树,谁动神树准没有好下场。最后,村民们同意了那商人的条件。商人得知消息后,喜出望外,随即带着十名工匠和一袋银元来到西山地村,他把银元交给村里主事的人,然后组织工匠们摆开阵式开始锯树。由于柏树太大,木质又十分坚硬,工匠们锯了一天才锯了一道三寸深的锯口。当第二天再来锯时,只见锯口长住了。工匠们感到十分奇怪,又连着锯了三天,结果仍然是白天锯,夜里长。工匠们将这怪事告诉了商人,不敢再锯了。商人听后摆摆手说,“不能停,继续锯”。他让工匠白天夜里不停地锯。两天后,更让工匠们惊奇的事发生了,锯口不但长得更快,而且还不时地从锯口处喷出一股股殷红的鲜血,吓得工匠们一个个失魂落魄,都认为是古柏显灵了,不能再锯了,便一个个收拾起家伙逃走了。工匠走后,古柏又恢复正常,锯口不仅长住,而且不再喷血。没过多久,村民们用那袋银元把西看楼和舞楼盖好了,唱戏那天,有人从黄河北边带来信说,那个商人得了暴病,不到一个时辰就死了。村民们听了都说,他得罪了古柏才落得如此下场。</div><div> </div><div>1975年,有个单位上的人看上了这棵古柏,就开了一辆解放牌卡车来到柏地庙,提出用这辆车换古柏。见村里没有人答应他,就说,这一辆卡车值好几万,这一棵树才值多少钱?村民们就向他讲了一袋银元的故事,那人听的心惊胆颤,再不敢提换树的事,开起车走了。</div><div> </div><div>60岁的村民张代保在30年前因孩子上学没钱交学费,有个外村人就答应送给他一头小猪,让他把猪卖了用钱给孩子交学费,条件就是让张代保从古柏树上砍下一段树杈给他拿回去做棺材的档板。张代保心想,砍一截树杈不会有啥事,又不是锯大树。于是他就在晚上爬上古柏砍了一截树杈送给那人。没想到第二天那人送给他的小猪疯了,逢沟跳沟,逢坎越坎,怎么也挡不住。不久,张代保本人也病了,几次要去跳黄河,都被村民拦住没跳成,急的张代保妻子四处求医。村民见状后就告诉她,你男人砍柏树犯了忌,遭到了报应。赶紧去买点纸和香到柏地庙烧烧,求古柏宽恕你男人。张代保的妻子很快照办。第二天,丈夫的病果然好了,小猪也正常了。</div><div> </div><div>在古柏的村落中,类似的传说和故事我还听到许多,是真是假,我觉得没必要去考证他。既然在村民的口中流传,就说明这些传说和故事已被村民认可。村民们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要告诉世人古柏在村民心中的地位。因为古柏是神树,是有灵气的,谁要是冒犯了古柏,就一定会遭到应有的报应。</div><div><br></div><div>(图文系作者原创,原创不易,请勿侵权哟!喜欢就关注评论转发。)</div><div><br></div><div>图二十、1998年4月,河南渑池。古柏树下的老人在吟诵着古老的歌谣。</div><div> </div><div> </div> <h3>图二十一、2000年6月,河南渑池。在古柏树前等候赶庙会的村民。</h3> <h3>图二十二、1999年4月,河南渑池。村民在古柏树下展出自己的作品。</h3> <h3>图二十三、2000年4月,河南渑池。村民请来剧团在古柏前演唱地方戏。</h3> <h3>图二十四、2000年2月,河南渑池。孩子们在古柏树下打乒乓球。</h3> <h3>图二十五、2001年4月,河南渑池。柏地庙和古柏树相映成趣。</h3> <h3>图二十六、2000年4月,河南渑池。村民在展示她的寿衣。</h3> <h3>图二十七、2000年6月,河南渑池。在古柏树前合影的村民。</h3> <h3>图二十八、1999年4月,河南渑池。在柏地庙休息的年长村民。</h3> <h3>图二十九、2000年6月,河南渑池。在柏地庙里合影的村民。</h3> <h3>图三十、2000年4月,河南渑池。年轻人在古柏树前的院子里大台球。</h3> <h3>图三十一、2001年4月,河南渑池。在柏地庙前跳舞的村民。</h3> <h3>图三十二、2000年4月,河南渑池。在古柏树前留影的村民。</h3> <h3>图三十三、2000年4月,河南渑池。在古柏树留影的村民。</h3> <h3>图三十四、2000年4月,河南渑池。在古柏树前跳舞的村民。</h3> <h3>图三十五、2004年4月,河南渑池。村民在柏地庙里等候进香。</h3> <h3>图三十六、2003年4月,河南渑池。村民把古柏树和黛眉山画在黛眉奶奶的神龛上。</h3> <h3>图三十七、2004年7月,河南渑池。村民用传统的织布机织土布。</h3> <h3>图三十八、2004年7月,河南渑池。古柏树旁的古村落。</h3> <h3>图三十九、2000年4月,河南渑池。村民用红线围着古柏树绕几圈然后给晚辈戴上,据说可以消灾免祸。</h3> <h3>图四十、1999年4月,河南渑池。村民用红线围着古柏树绕圈。</h3> <h3>图四十一、2004年7月,河南渑池。村民在柏地庙前干木工活。</h3> <h3>图四十二、2015年7月,河南渑池。大柏树和黛眉庙已经被承包出去,整个院落整修一新。</h3>